1、丰原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课题 社戏编者王妮参与人语文组全体人员修订完善教学目标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2、掌握课文后列举的重点词语。3、理清故事情节,能够划分课文的层次。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引水入渠童年是七彩的 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道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档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
2、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旱温馨的。这从我们学习过的 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查漏补缺 1、识记作者及其相关知识。鲁迅,生于1881年,于1936年去世,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伟大的_ 、 _ 和 _ 。他有散文集_,散文诗集_,小说集_和_,神话小说集_。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杂文,比如_等。他的一篇小说_是近代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2、解题:什么是社戏?在浙江绍兴一带,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社戏一般在庙台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用以酬神祈福,春季举行的叫春赛,秋季举行的叫秋赛。3、给下列字词注音 归省( ) 行(
3、)辈 絮叨( ) 怠( )慢 撺( )掇 凫( )水 潺潺( ) 家眷( ) 蕴藻( )( ) 飘渺( )( )锁定目标1学生自由诵读一遍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本文的线索: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3段)看戏中(430段)看戏后(3140段)百家争鸣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一部分。 2、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明确:“离海不远”,“偏僻”,临河”,“不满三十家”,以“种田”“打鱼”为业,“只有一个杂货店”。 3、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这个偏僻不打眼的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4、)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方法:采取班上集体讨论式,然后归纳为以下三点: “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可以读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4、这一部分与写着社戏有什么关系? 提示:从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和情节三方面去理解,明确:(这一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精彩亮相实弹演习1、这一部分与中心情节有什么关系?可否去掉呢? 明确:这一部分为中心情节的展开作好铺垫,如果去掉,后文的情节会显得过于突兀,且显得过于单调,所以
5、不能去掉。2、小说是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 )的叙述和( )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 )是小说的三要素。故事情节一般分( )、( )、( )( )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要加上“序幕”,为了深化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3、字词梳理归省( ) 行辈( ) 撺掇( ) 凫水( )蕴藻( ) 潺潺( ) 弥散( ) 纠葛( ) 棹( )4、释词(1)撺掇_(2)弥散_(3)自失_(4)漂渺_(5)惮 _5、填上下面一段话中所空的关联词。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6、(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大公,一村的老老小小,( )决没有一个会想出 “犯上”这两个字来。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再次复习关于鲁迅的一些文学常识;训练了朗读;学习了生字词;梳理 了文章的结构;弄清了第一部分在整个文章中的作用。为下堂课更深入学习这篇课文打 下了基础。 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从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把“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词连拼音一起抄写两遍板书设计社戏鲁迅本文是以到赵庄看戏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一、看戏前(13段)二、看戏中(430段)三、看戏后(3140段)转发至微博 教学反思本文的主人公,其实和我们学生的年龄差不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一共性,引导学生进行感悟,从而体会到语文不仅仅是枯燥的说教,更是身边不可缺的一部分。一堂课,并不要求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教给学生,而是要把思考、探究的权利还给学生。教更不要给学生戴上新课标的帽子,强制性的要求学生为了讨论而讨论,而真正的讨论则是学生自觉地流露。因此,在教学内容上一定要给学生留一点余地,不要剥夺学生求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