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DOI:10.3969/j.issn.1008-9713.2023.02.011彭徽.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研究J.2023-03,25(2):192-199.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研究彭徽,安志浩(烟台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摘要: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之一。生产要素、消费需求、产销平衡、环境约束和数字创新等五个层面,构成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的支撑基础
2、。基于生产可持续、需求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构建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评价体系,并测算世界及61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通过指数比较发现,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性总体较强,但数字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有待加强。结合研究结论,基于竞争力指数的五个维度,以钢铁产业为例,提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控制力,完善市场机制并健全市场价格,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刺激钢铁的居民消费,稳住钢铁的投资消费,提升钢铁的生产消费,提振钢铁的出口消费;相关职能部门对产能进行宏观调节,行业协会推行销售预警机制;继续探索减排技术,积极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废钢资源;整合数字创新
3、要素,推进信息技术创新等对策建议。关键词: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23)02-0192-082015年,国务院印发 中国制造2025,提出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2020年,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 中强调,“我们要乘势而上,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同时,必须看到,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
4、”。2022年,“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提出“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的发展目标,指明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更加深入。数字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各国制造业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研究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不仅有助于探寻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支撑要素,而且有助于明确中国制造业中长期的发展前景,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特定节点,深入开展数字经济视域下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文献综述和研究创新国际竞争力理论的渊源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为解决比较优势陷阱,竞争力研究从比较优势跨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
5、优势理论成为该领域经典。随着经营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持续竞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基础资源论从企业内部资源探寻竞争优势,异质性、竞争限制和不完全流动性是资源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前提。“资源”涵盖范围偏宽泛,核心资源有待聚焦。具有使用价值、可延展性和不可复制性的核心能力是竞争力本质1,产业组织和产业集群等被纳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范畴2。持续强化“原始”核心能力,将导致核心能力僵化,致使竞争力不可持续3,核心能力有待动态化。动态能力促使企业通过整合、建构和重新构造组织内外的能力以应对环境变化4-5,动态能力理论有效解释有关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保持和衰退6-8。可见,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相继涌现
6、基础资源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由于研究时代和研究视角不同,研究文献尚存三点不足:第一,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尚在发展之中,且多以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FJ2022MJDZ048)第一作者:彭徽(1982-),男,烟台大学教授,博士,从事产业经济研究。农业经济与现代管理栏目彭徽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研究第期2企业为研究主体,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尚需探索;第二,动态竞争力研究中缺乏产量和价格的平衡机制,造成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等指标与竞争力持续正相关的错觉,部分研究对低价竞争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解释力度不足;第三,绿色制造
7、和数字制造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前期文献对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分析不足,有待深入。针对研究文献不足,本研究聚焦三个层面,并依次推进:一是围绕要素供给、消费需求、产业利润、绿色制造和数字制造等五类支撑基础,以钢铁产业为例,构建制造业持续竞争优势理论和模型;二是基于生产可持续、需求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构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评价体系,并对世界及61个国家制造业进行评价比较;三是分别基于生产要素、消费需求、产业利润、环保约束和产业数字化,提出持续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二、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单一指标来衡量国际竞争力的方法,所反映
8、出的竞争能力是不全面的。本研究选取出口贡献率(EX)、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从不同侧面分析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一)出口贡献率出口贡献率(EX)可用本国产业出口额与该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值来表示,该指标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正相关。对中国、德国和美国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进行测算(表1)发现,1980202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贡献率从1990年的48.1%上升至2015年峰值94.3%,虽然之后稍有下降,但仍保持在93%以上;从国际看,2020年中国、德国和美国的制造业出口贡献率分别为93.5%、86.4%和64.2%。可见,基于出口贡献率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
9、强,但近年略有下降。(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表示为本国制造业占本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制造业占世界出口总额份额的比值,该值与国际竞争力正相关。由表1可知,从国内看,中国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从1985年的0.6不断攀升,在2010年达到1.43,后期略有下降,但一直保持在1.3以上。从国际看,20002020年,中国和德国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从1.21分别上升至1.36和1.26,且同于2010年达到峰值。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但近年略有下降。(三)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
10、将出口和进口同时纳入考虑,该指数大于0,则具有竞争力,且指数越大,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根据表1,分析19802020年中国制造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2010年后,中国制造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总体有所下降,2020年为0.86。表119802020年中国、德国和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年份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出口贡献率中国48.1036.3071.4084.0088.2091.9093.6094.3093.50德国84.0085.9089.2086.6087.6086.9086.0086.5086.40美国63.1068.0073.8077.
11、0082.7074.8068.2067.1064.20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中国0.900.601.041.171.211.321.431.391.36德国1.571.421.301.201.211.251.321.281.26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中国1.141.301.171.101.031.050.950.900.86美国0.901.181.071.101.051.011.031.091.08注:数据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整理;受篇幅所限,数据以五年为间隔193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四)竞争力指数的综合比较综合出口贡献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
12、指数可知,第一,198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贡献率仅为48.1,大幅低于德国的84和美国的63.1,至202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贡献率升至93.5,超过德国的86.4和美国的 64.2;第二,从 1985 年开始,中国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在 2010 年达到1.43,后期中国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一直保持在1.3以上,略高于德国;第三,中国制造业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从1990年峰值的1.17降至2020年的0.86。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有所下降,如何保持和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突破口。三、竞争力支
13、撑的理论分析以钢铁产业为例在参考“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从生产要素、消费需求、产销平衡、环境约束和数字创新等五个层面,并以钢铁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的支撑基础。(一)生产要素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1.资源的影响高炉炼铁是现代钢铁生产流程的工艺起点,其决定钢铁产业消耗资源的特点,即以铁矿石和焦炭为主要原材料和燃料的需求结构。2.资本的影响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钢铁产业需要资本的强力支撑。相关投资可用于开发及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研发先进尖端钢铁产品,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能力等9。3.劳动的影响建设一个千万吨级的钢厂,往往直接就业人员超万人,间接就业可达10万人。但随着自动化和
14、智能化技术的成熟,相关劳动需求逐渐减少。4.技术的影响在产业的扩张阶段,技术要素更多表现为自主创新和技术输出,如英国和美国。在产业的调整和成熟阶段,技术要素主要表现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如日本从国外引进大量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二)消费需求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1.收入增长刺激居民需求根据相关年份国家统计局数据和 世界钢铁统计年鉴 数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人均国民收入从1978年的382元骤升至2018年的6.48万元;相应的,中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从1978年的46公斤骤升至2018年的609公斤,超过美国的342公斤和日本的560公斤。2.投资率高企拉动投资需求基础设施投
15、资拉动大量钢铁需求。道路、桥梁、港口、电力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钢材。另外,重工业建设对钢铁的需求也十分巨大。根据 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能够在2025年迈入全球制造强国第二阵列10,在发展经济的自我驱动下,大量投资涌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行业。3.下游产业扩张带动生产需求钢铁是工业的骨骼,钢铁产品面临着众多下游产业的生产需求。整理相关年份 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有关数据发现,2016 2020年,建筑行业用钢量稳步增长,从3.61亿吨增至5.74亿吨;机械工业用钢量也从1.33亿吨持续增长至1.58亿吨。4.出口需求贡献率较低一方面,中国钢材出口占世界比重不断下降。整理相
16、关年份 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有关数据发现,近年来,随着钢铁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钢铁出口占比逐年下降,从2015年峰值的10.9%,降至2021年的5%。另一方面,钢材净出口占中国钢材产量比重较低。2006年钢铁产业首次实现净出口,净出口占国内生产比重的5%,至2021年,这一比重降至4%。(三)产销平衡是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产品竞争力是一种衡量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和组织的能力,以及消费者对产品满足程度的综合指标。从价格和数量看,一方面,生产要素使用效率越高,则企业生产能力越强,表现为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和生产数量上升;另一方面,消费者满足程度越高,则消费需求增加,表现为产品消费价格提升和消费数量
17、194彭徽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研究第期2扩大。无论是生产要素供给的增加,还是消费需求的扩大,都有利于产业竞争力的增进,但不必然形成产业竞争力。生产和消费平衡是竞争力的必要条件。若企业生产能力与消费者消费需求存在过大差距,前者高于后者,则出现产能过剩,反之,则出现供不应求。产能过剩将导致产品滞销,迫使生产者之间低价竞争,销售利润不断受到挤压,行业运行面临很大压力。供不应求将导致产品价格快速上升,产品竞争力逐步受到削弱,甚至倒逼消费者选择国外商品。(四)环境约束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 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2018年,工业和信
18、息化部发布 坚决打好工业和通信业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加大钢铁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综合运用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2019年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 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明确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工作。环境约束对钢铁产业成本的冲击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钢铁企业由于环保不达标,被取缔或限制生产;二是环保成本加大,部分竞争力较差的钢铁企业被迫退出市场11-12。(五)数字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1.数字创新对产品的生产端赋能数字平台通过打通钢铁企业数据孤岛,帮助钢铁企业实现数字孪生应用、全流程透明工厂整体分析图谱,实现转炉冶炼
19、节奏及成本优化、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等,并通过推进钢铁企业精益化、数字化融合管理,从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两方面提升钢铁企业竞争力13。2.数字创新对产品的产业链赋能依据流程驱动和数据驱动,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点对点联通钢铁企业,同时在数字平台开展钢铁产业业务场景的建模和仿真,提升钢铁企业协同竞争能力14。3.数字创新对产品的消费端赋能消费端赋能,体现在数字化产品、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反馈三个层面。虽然钢铁产品消费的数字化服务较为有限,不像诸如智能手表、智能汽车等制造品,但钢铁产品依然可以通过数字监控和数字反馈实现消费端赋能,如钢结构产品的腐蚀程度监控、消费者对钢铁制品的满意度反馈等。四、制造业竞争力可
20、持续指数构建与分析基于生产可持续、需求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等五方面,构建由三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评价体系,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测算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进行评价比较。(一)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的指标体系基于指标的完整性和数据来源的可获得性,围绕生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等五个二级指标,建立包含34个三级指标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表2)。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选取依据下述原则:一是指标统计口径统一,34个三级指标全部选取自世界银行数据库;二是指标年份更新
21、度较强,除“能源使用量的倒数”指标难以替代且仅更新至2014年,其余33个指标更新区间为2018年至2021年;三是指标信息完整度较高,首先根据指标含义,在世界银行数据库中搜寻到266个国家和地区的47个指标,然后根据指标信息的完整度,去除信息度较低的指标,如专利申请量和收入占GDP比例的缺省值分别达到136个和125个。基于上述三方面筛选原则,最终构建包含世界及61个国家的34个指标。(二)指标体系的因子权重首先,通过旋转成分矩阵,可以算得各因子对各个主成分的贡献度。然后,将各因子对主成分的贡献度,乘以各主成分的载荷,可以得出各因子的权重。最后,结合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和各因子
22、权重,可以得出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权重(表2)。195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表2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权重一级指标生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数字可持续权重0.2610.2320.1670.1520.188二级指标资源要素资本要素劳动要素技术要素居民需求投资需求生产需求出口需求企业经营经营环境环境保护能源节约数字设施数字应用权重0.0610.0640.0700.0670.0540.0650.0550.0590.0740.0930.0660.0860.0990.089三级指标人均可再生内陆淡水资源/立方米自然资源租金
23、总额占GDP的百分比/%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占GDP的百分比/%储蓄额/美元教育公共开支总额占GDP的比例/%劳动力总数/万人科技期刊文章/篇高科技出口/美元人均GDP增长率/%就业人口的人均GDP/美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倒数/%私营部门的国内信贷占GDP的百分比/%工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工业增加值/美元商品贸易GDP的百分比/%商品出口/美元利润税占商业利润比重的倒数/%注册资产所需时间的倒数/天新企业密度/每千人营商便利指数的倒数货柜码头吞吐量/20英尺班轮运输相关指数一氧化氮排放量的倒数/千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倒数/千克/美元森林面积占土地的百分比/%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值/%
24、能源使用量的倒数/千克石油单位GDP能源密度的倒数/兆焦耳互联网服务器总数/个每百万人拥有的互联网服务器数/个互联网使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每百人中使用固定宽带的人数/人每百人中使用固定电话的人数/人每百人中使用移动电话的人数/人权重0.0310.0300.0290.0340.0350.0350.0340.0330.0200.0340.0270.0380.0210.0340.0260.0330.0140.0290.0310.0270.0330.0330.0180.0300.0180.0320.0310.0220.0340.0350.0310.0310.0330.025注: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25、(三)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的国际比较基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权重,计算出世界及61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以及各级指标的得分和排名。61个国家2021年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86.9%,指标选取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比较制造业可持续指数排名与GDP排名可知:一方面,两者排名大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符合经济预期,即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与GDP发展正相关;另一方面,两者排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说明部分国家经济发196彭徽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研究第期2展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是四个一级指标的综合得分,但指标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一方面,发现
26、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排名前十的国家,并非GDP大国居多,如新加坡、丹麦、挪威和瑞典等;另一方面,部分国家的指数排名与四个一级指标存在差距。上述特点说明,许多国家在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非均衡现象,同时,部分GDP小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性较强。聚焦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发现,中国GDP排名全球第二,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得分排名第五,生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排名分别为第二、第二、第二、第56和第36。一方面,反映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性较强,但与GDP发展规模仍存小幅差距;另一方面,反映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在生产、消费和利润方面可持续性较强,但数字
27、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数居于第五位。五、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性提升建议以钢铁产业为例依据表2中,生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的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指标体系,以钢铁产业为典型代表,提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可持续性提升建议。(一)基于生产要素的提升建议1.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控制力在国内,应加强研究国内矿石资源的开采工艺,充分利用国内矿产资源,努力降低利用成本,提高自给率。在国外,借鉴日本和韩国相关经验,积极开发国外资源,在具有矿产资源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原料基地和运输保障体系。2.完善市场机制并健全市场价格一是完善钢铁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
28、,减少政府干预,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将环境成本“显性化”,生产成本全部由生产企业自行承担,迫使低效的过剩产能走向自然淘汰。3.提升人力资源水平随着钢铁产业劳动力需求出现结构性变化,需要更多专业的技术人员。一方面,建立人力资源建设保障体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培训;另一方面,推进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源投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4.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继续保持科技研发力度,尤其针对中国钢铁产业在燃料利用率、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等方面的不足,开展技术革新,突破技术方面的瓶颈,带动整个钢铁产业的技术进步。同时,顺应绿色发展趋势,适时推进电炉冶炼技术。(二)基于消费需求的提
29、升建议1.刺激钢铁的居民消费一是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在服务型消费品中融入更多耗钢产品,如物流业中无人驾驶汽车和轨道机器人等;二是,借鉴日本钢结构发展经验,提升耗钢消费品中钢铁的投入比重,如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集成厨卫产品等。2.稳住钢铁的投资消费一方面,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钢铁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原材料,政府可适度开展钢铁产业投资;另一方面,引导社会资本兴办实业,通过新建厂房和设备更新,促进钢铁消费。3.提升钢铁的生产消费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为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建筑行业钢铁消费。同时,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任务,抓
30、住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机遇,给各类耗钢设备安装“智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4.提振钢铁的出口消费钢铁产业全球同质竞争较为严重,长期面临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可依托WTO平台,加强磋商、对话和反制机制,寻求钢铁贸易正常化。同时,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尚处于城镇化后半程的国家开展城市共建,带动耗钢产品出口。(三)基于产销平衡的提升建议产销平衡是维持产业利润可持续的关键,可依据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等产销核心指标,构建钢铁产197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能调节机制15。1.相关职能部门对产能进行宏观调节当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处于高位区间时,相关职能部门
31、应调增钢铁产能,如新建产能和加速置换;当产能利用率和销售利润率同时处于低位区间时,应调减钢铁产能,如淘汰落后产能和清理僵尸企业。2.行业协会推行销售预警机制相较于单个企业,行业协会信息更完全,可发挥协同效应。依据产销指标,当销售低迷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应提示企业减少铁矿石储备和钢铁生产,避免恶性价格竞争;当销售繁荣时,提示企业全负荷生产,把握商机。(四)基于环境保护的提升建议1.夯实技术支撑,继续探索减排技术应进一步鼓励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上投入充足资源,尤其随着环保责任提升和废钢存量增长,电炉冶炼的成本优势将逐步显现,应尽早开发和储备电炉生产技术,发展低碳生产和循环经济。2.运用市场手段,积极
32、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国钢铁工业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业。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制度创新,钢铁产业应尽早参加到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当中。3.着眼生产原料,充分利用废钢资源现阶段,虽然废钢量尚不能满足国内生产需求,但废钢供应量正在逐年增长。世界钢铁协会预估,2030年全球可利用的废钢量将达到10亿吨。这一发展态势有助于降低废钢成本,激活更为环保的电弧炉钢材生产方式。(五)基于数字制造的提升建议1.整合数字创新要素在大力扩建网络基站、数字中心等数字硬件设施的同时,还需注重数字人才、数字资产等数字软件设施
33、建设。一方面,制造企业拥有大量具备工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专业化人才,鼓励专业化人才与数字化人才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加快企业数字化步伐;另一方面,制造业拥有大量的数字资产,只有将数字资产进行全面整理,并按照统一的指标进行梳理完善,才能更好实现全流程、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2.推进信息技术创新一是制定数字化战略,打造数字驱动的发展方式。全社会需要提高数字化战略意识,在产业开发、制造、供应链和顾客服务等全产业链实施数字驱动。二是加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标准化建设和应用推广,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的赋能和管理,构建工业数据互联互通、跨平台迁移和跨领域调用的标准体系和服务规范,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将新兴技术深入
34、应用于制造业领域,实现从传统的制造工厂向智能化车间升级,促进企业的商业模式与消费者需求相契合,实现企业的商业模式网络化。综上所述,变化是永恒的,全球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迭代势必继续。通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的理论分析,以及生产可持续、消费可持续、利润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数字可持续的探讨,本研究构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指数,并论证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受限于本文五个维度可持续的研究视角,其他制造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还有待深入研究,如产业政策、产业集聚能力等。参考文献1 PRAHALAD C,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
35、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79-91.2 裴长洪,王镭.试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概念与分析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2(4):41-45.3 LEONARD-BARTON D.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1992,13(S1):111-125.4 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36、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5 ARNDT F,PIERCE L.The behavioral and evolutionary roots of dynamic capabilities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8,27(2):413-424.6 蔡甜甜.东北亚地区五国水产品贸易优势比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4):404-410.198彭徽等: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可持续性研究第期2责任编辑韩
37、家金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Manufacturing IndustryPENG Hui,AN Zhihao(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Shandong Province,China)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
38、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China totransform from a manufacturing giant to a manufacturing power.Production factors,consumer demand,balance of production andmarketing,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digital innovation constitute the support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competitiveness ofmanufacturing
39、industry.Based on production sustainability,demand sustainability,profit 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anddigital sustainability,the sustainable evaluation system of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s constructed,and the sustainability index of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and
40、 61 countries are calculated.Through the index comparison,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sustainability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is strong,but the digital sustainability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ility need to bestrengthened.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based on the five dimensi
41、on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index,taking the iron and steelindustry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such as improving high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ontrolto perfect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the market price,enhance the leve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nd impr
42、ove the ability of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timulating residents of steel consumption to stabilize investment in steel consumption,promote steel 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and boost the export of steel consumption;conducting macro-control over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implementing sales ofearly warnin
43、g mechanism;exploring emission reduction technology sequentially to build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actively,makefull use of scrap steel resources;integrating digital innovation elements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Key words:manufacturing;sustainability of competitiveness;eval
44、uation system7 王京伦,邹国庆.从索尼兴衰看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J.现代日本经济,2016(1):86-94.8 DUARTE ALONSO A,KOK S.Dynamic capabilities in the context of Brexit and international wine business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9,61(2):277-290.9 邱锐.美国钢铁公司发展历程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启示J.冶金经济与管理,2022(1):43-45.10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中国机械科学研究
45、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2021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R.北京,2021.11 彭徽.间接贸易的测量方法、理论逻辑和发展路径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1.12 PENG H,WANG J J,WEN L.et al.Is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finance truly able to alleviate poverty?J.Emerging MarketsFinance and Trade,2022,58(9):2505-2521.13 冯素玲,许德慧.数字产业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分析J.东岳论丛,2022,43(1):136-149.14 傅为忠,刘瑶.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12):19-29.15 马红旗,黄桂田,王韧,等.我国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及所有制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8(3):94-10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