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809138 上传时间:2025-01-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HLLYBQ整理 供“高中试卷网(http:/sj.fjjy.org)”四川省泸州高级教育培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第卷 (选择题 共30分) 一、(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应届yn 憎恶zng 创口贴chung 立竿见影gnB掮客jin 泥淖no 檄文x 寡廉鲜耻xinC骁勇xio 下载zi 愤懑mn 为虎作伥chnD奇葩p 恪守k 编纂zun 心宽体胖pn 答案:A 解析:(掮客qin 下载zi 心宽体胖p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自诩 刚愎自用 举家迁徙 事实胜于雄辨 B陷阱 东施效颦

2、一枕黄粱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C拢络 稗官野史 向往光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D松弛 孺子可教 开源截流 吃一堑,长一智 答案:B 解析:(A雄辩。C笼络。D开源节流。)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B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艺谋之外,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岛湖一样的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D这种

3、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答案:D解析: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A搭配不当。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学子,即学生。指众多的学生。前面不宜用表数量的词语。B“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错误。“无时无刻”是没有哪个时刻、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相反,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时时刻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C褒贬不当。蔚为壮观:蔚,茂盛;壮观,盛大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以美不胜收

4、的观感。也作“蔚为大观”“蔚为奇观”。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广大消费者对今年三月十五日媒体曝光的南方某地方政府包庇地下黑工厂的做法极为愤慨,产品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B寒流侵入我国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C我国古代,为区别韵文和骈文,凡不押韵、不重对偶和排比的散体文章,一律称之为散文。D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拯救地球家园,遏制气候变暖,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积极地行动起来。 答案:A 解析:B句式杂糅,删去“所决定的”或删去“要看”后改“是由

5、”。C. “区别”后加“于”。 D语序不当。改为“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二、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美”字的来源,是“羊大为美”。说文对美的注释是“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来源于好吃、味美。孔子的“君子成人之美”,把美与善、美与满足混在一起。他听到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是例证。大哲学家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他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孟子认为“充实之为美”,已经触及了一些内涵。此外礼记的“美恶皆在于心”,把美看成是主观的东西。还有散见于诗词、文章的不少

6、观点,如美在恰如其分,在于匀称。即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所描绘的东邻之女的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至于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则说明了美在自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的是美在于关系。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以上种种,虽挂一漏万,却也说明“美是难的” (苏格拉底)。如美学家朱光潜所云:“法国人往往把美叫做我不知道它是什么。”其实,漂亮的形象引起人们感官愉悦,进而触发其爱慕甚至占有的情感,这里有历史

7、的、文化的、民俗的、道德的、时代的、物欲的等多种因素作用于其间。包括体育竞技、书法、绘画、文学作品等之所以让我们觉得美,归纳起来: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不是抽象的概念)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其次,感官把接受的形象作用于情感,引起了我们的爱慕和喜悦,给我们享受和陶醉。第三,能够引起我们审美情感的形象,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它们都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美不是自然现象(如花的红和花的美有区别),也不是私有现象(美能分享,美有公认的标准),如少女能歌唱失去的爱情,而守财奴不能歌唱他所失去的钱财(因为后者的歌唱不能和他人交流,共鸣,因此不会动人

8、)。第四,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中的各种形象,不是都美,即美除了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的特点外,还必须具备一个最根本的特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美的形象应当反映出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也即人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去改造世界,追求真与善,从而在客观世界取得自由这样一种能力和力量。如庖丁之出神入化地解牛,医生神奇熟练地运用手术刀,社会井然有序地和谐发展,神舟飞船出入自由地邀游太空美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所以有稚子之心,美在无邪;少女之心,美在无瑕;志士之心,美在无私;壮士之心,美在无畏之誉。 (选自人民文学200312) 5下列是对文中古人对“美”的认识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

9、为美就是善,就是满足。总之,美是主观的东西。 B孟子认为美是充实的,他比孔子则更触及了美的内涵,认为美是客观真实存在的。 C庄子认为美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没有一定的标准,因而美是虚无飘渺的。 D宋玉对“东邻之女”美的描述,也是基于认为美是主观的认识。 答案:C 解析:庄子“对美很有点辩证的把握”,他“看到了美的相对性”,也就必然承认美的存在,因而不可能认为美是虚无飘渺的。) 6苏东坡的琴声体现了他对美的认识,最能说明他的观点的一项是( ) A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B美是主观的东西 C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D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答案:D 解析:苏东坡认为琴声的美不仅取决于“琴上”,也不仅取决于“

10、指头上”,而应该是两者的和谐配合统一,因而体现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7下列是本文作者对美的见解,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漂亮的形象),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愉悦,从而产生美的享受和陶醉。 B不仅形象要作用于感官,而且感官还要作用于情感,这样才能产生美,因而美是人区别动物的标志之一。 C美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私有现象,它只能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对人对社会有意义。 D美总是与真与善相联系的,只有反映出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力量的才是美的形象。 答案:A 解析:原文是“首先,是在于一种具体的形象作用于感官”所以不一定“必须具有一种具体的美的形象”。选项

11、把“具体的形象”理解得太绝对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龙渊义塾记(明)宋濂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济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

12、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郁然云。岁聘经行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使者来,请濂记之。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固以为肥家之

13、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 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选自文宪集,有删改)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卜地官山之阴 卜地:选择地点B.俟其长,乃赴龙渊受业 受业:传授学业C.俾无有所与 俾:使D.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 植:培植【答案】 B 解析: B项“受业”应解释为“接受学业”。9.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章君办学之义举的一组是 ()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 无田是

14、无塾也,其奚可哉 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 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 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 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A. B. C. D.【答案】 D 解析: 是章君先人所为;是办学之前的语言。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君秉承先辈遗志,设法筹资,在陈京兄弟的帮助下创办了龙渊义塾。B.章君订立了义塾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并有专人负责财务,一年结算两次。C.章君担心来义塾读书的人不能坚持到底,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D.章君的办学举动得到了官府的支持,本文作者也希望义塾能一直办下去。答案: C解析: C项“因此派使者请宋濂作这篇记”错

15、,原文“请濂记之”内容应指章君制定的条教。【参考译文】龙渊就是龙泉,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更改成现在的名字。相传这个地方就是欧冶子铸剑的地方,至今还有一条溪水叫做剑溪。这个地方山高深,河流险恶,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乡间子弟没有求学的地方。章君的先祖曾经因此苦恼忧虑,谋划创建桂山、仙岩两座书院,因为没有土地、田园、房屋等固定不变的产业,不久就停办了。章君为之深深忧虑,和儿子们商量说:“没有田产就没有书院,那怎么可以呢?”于是节省日常的开销,用节余下来的钱置办了一百五十亩田地。他妻子娘家亲族里的陈京兄弟听说这件事后,用曾祖父适斋先生所留下来的

16、二百三十一亩多地来帮助章君办学。章君说:“我办学的事情成功了!”于是选择官山北面的土地,创建燕居堂来供奉先圣孔子,先师颜回享受配祀。春秋行舍菜之礼。后面开设正义堂,月初、十五鸣鼓,集聚众多贤士,来告诫五伦之教义。前面建一个大门,匾额上题字“龙渊义塾”,修了一条路,使东西畅通。丛生的灌木,美丽的竹林,前前后后遮蔽成阴,很茂盛的样子。每年聘请经行修明的贤士来做讲师。诸位学生中学业有进步的,每月有奖赏;才能出众,家庭贫穷,不能缴纳粮食的,章君就资助他完成学业;那些不遵循政教的就惩罚他。田赋的进出,由主管书院的人来掌管。每天的用项都有账本,每月查考其盈亏,每年核算两次数字,有剩余就保存起来,增添置办田

17、产来扩大其事业。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等他们长大了,就到龙渊义塾去从师学习。这是大概的情况。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听说这件事后很赏识章君,写信给本郡官员免除章君他们的徭役,使他们不再缴付什么。章君就列出条文教令,按着次序把它们刻在石头上,又害怕后来的官员不能始终贯彻,派使者去请宋濂记下这件事。古代人建立学校,虽然建立的学校规模有大小之分,但其教导百姓正派,扶正世间风气这方面是一致的。章君对此有自己的见地,不效仿当时的风气,聚集钱财、吝啬贪婪、谋划发家之计的风气,竟开设书院,聘请老师,来继承先祖精妙的计谋,其立志甚是宏大,其功劳也甚是广大。陈京兄弟乐善好义

18、,来资助章君成事,假若不是适斋先生的恩泽的滋润,岂能达到这样的地步?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不要做蛀虫,蛀蚀枝节开启争端,不要培植朋党一争高下,希望不辜负章君的志向。如果真的像这样,章君的书院可以永久地传承下去。第卷 (非选择题 共120分)四、(23分)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3分)译文: (1)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相距甚远,有的达到二三百里,即使是最近的,也有将近一半的路程。句中重要词语:去(距离)、或(有的)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

19、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4分) 译文: (2)在石华、象溪两地再设立别的私塾,用来教育陈氏家族中年幼的孩子。句中重要词语:以(来)。“子之幼者”是定语后置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3分) 译文: (3)章君的子孙们应当时时刻刻把继承(章君的)志向(办好义塾)作为自己的事业,不要只使自己富足而自私自利。句中重要词语:丰(使富足)、自私(自私自利)。12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8分)鹧鸪天(元代)魏初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1)综观全词,“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

20、(4分)答: 。答案:(1)想家,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厌倦奔波与飘泊(仕途),希望归隐田园。(2)词中用了哪些手法写“心事”?(4分)答: 。 答案:(2)用去年团圆的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作对比写“心事”;用“两鬓秋霜细有华”“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写“心事”;通过写归鸦反衬自己的不归,来写“心事”。(答成写景烘托心事也可)13. 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1)古诗词中“雨”已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天气晚来秋”,柳永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_,_”,李清照声声慢中的“_,到黄昏,_”。(2)古诗文中的“情”丰厚了华夏文明,滋润了民

21、族精神,如离骚中的“_,来吾道夫先路也”表达了屈原的耿耿忠心;陈情表中的“母孙二人,_,_”表达了李密的拳拳孝心;秦观鹊桥仙中的“_,又岂在朝朝暮暮”表达了对忠贞爱情的深情;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_”表达了陆游壮志难酬的悲情。答案:(1)空山新雨后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梧桐更兼细雨 点点滴滴(2)乘骐骥以驰骋兮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两情若是久长时 镜中衰鬓已先斑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高高青冈树徐乘林公故迹何处寻?惠远城内草深深。巍魏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1841年6月8日,一道圣旨下来,把禁烟抗英的林则徐“发往伊犁,效力赎罪”。此辰此际,林则徐心情沉

22、痛悲壮:“荷戈戍卒一老兵,愧说楼船练水军。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事隔百余年,我来到惠远,已找不到宽巷中林则徐住过的房屋。只有破败不堪的将军府,以及门前一死三生的古榆,似乎没有忘掉那位荷戈戍卒的老兵,不厌其烦地向我诉说他的轶事和遭遇。据说他旅途劳顿,沿途冰雪满地,寒风刺骨,加上水土不服,到惠远后病情加剧,但仍然关心国家安危。他致力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入侵的重大作用。他不顾年老力衰,向伊犁将军布彦泰主动提出经办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即使对他存有偏见的道光皇帝,到此处

23、也不得不赞赏他的办事干练,传旨要他赴南疆实地查勘,奏明情况,开垦荒地。林则徐从此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开始对南疆八城进行查勘。数百年风沙冰雪,早已湮没林氏留在伊犁的足迹,唯有他在伊犁将军府亲手栽植的一株株青冈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他所以独爱这种树,可能因为这古老树种,酷似一个多难兴邦的民族。它高大魁梧,犹如顶天立地的好汉;它巨伞般的树冠,似壮士博大的胸怀;它的花朵比不上玫瑰娇艳,却散发着阵阵清香。它有旺盛的生命力,不畏沙漠干热炙人,树叶失水,照样轻盈起舞。隆冬霜刀雪剑,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环境,不能制服它。它对地域从不挑肥拣瘦,河滩、山谷、山坡,随遇而安,都能生长。把

24、它“发配”到哪里,它就在哪里安家落户,生根开花结果。即使刀锯斧钺把它拦腰砍断,树桩四周还会长出次生幼苗,势如箭竹,蓬勃挺刺,不可阻遏。鸦片战争后,“罪臣”林则徐历尽坎坷。他感到迷惘,发出“青史凭谁论是非”的感慨。其实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不但东南沿海人民,而且大西北群众,也都理解他、同情他、怀念他、敬佩他,铭记他造福人民的功绩。他离开伊犁之后,手栽的青冈树,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精心培育照料松土施肥灌水。经历一千多个寒暑,现在这些青冈树已干高围粗、亭亭如盖,年年结下累累硕果。尽管当地百姓“宁送一壶酒,不给一桶水”,戍卒战士还是节约用水,把这些果实种子育成新苗,让它们年年岁岁世世代代扎根边陲。

25、各族军民爱树成风,不仅是为了绿化雪山沙丘,而且想借此寄托情思,表达他们对一代英雄的敬仰爱戴,表达他们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我驱车别伊犁将军府,已是深夜十一点了。大西北初夏之夜,幽静,清新,凉爽,晴空飘浮数朵白云。明月在树梢露脸,冉冉上升,为一片广袤的土地洒满银辉。天山融雪,水流在渠道中急奔,忽明忽灭。青冈树叶,此刻在飒飒夜风中闪发点点银光。忽然我听到远处隐约传来维吾尔族少女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她们似乎在歌颂这位坚强不屈的民族英雄,歌颂他抗击外敌,蒙冤受屈发配新疆后造福西北人民,在边陲建立的不朽的丰功伟绩。14怎样理解第自然段“公道自在人心,是非难逃典论”在文中的含义?就文章

26、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答:含义 ;作用 。答案:含义:历史会对林则徐作出公正的评价。作用:这句话承上启下,上文叙述了林则徐的坎坷经历、迷惘、感慨,用本句话开启下文,叙述了东南沿海人民、大西北群众对他的敬仰爱戴,表达了作者对林则徐的丰功伟绩的赞扬。15开篇诗说“巍巍青冈迎风立,肯说荷戈戍卒情”。通观全文,作者赞颂了“荷戈戍卒”林则徐的哪些“情”?(6分)答: 答案:在边疆伊犁,研究伊犁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认识到屯田戍边对加强边疆经济力量、防备外敌人侵的重大作用,这充分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组织群众,拓宽加深渠道,兴建龙口新渠,引来哈什河水,实得垦地近二十万亩,可以

27、看出林则徐造福人民百姓的爱民之情。从东南沿海到伊犁,又离开伊犁,荒迹长驱回鹘马,遍历戈壁三万里,始终把国家、人民放在心头,这反映了他历尽坎坷的不屈之情。16作者在第段中描写了青冈树的哪些特点,赋予了它怎样的象征意义?(6分)答: 。答案:写了青冈树高大魁梧的树干、巨伞般的树冠、散发清香的花朵、累累的硕果以及青冈树旺盛的生命力的特点。赞颂我们民族的伟大形象、博大胸怀以及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不屈精神。17文章最后一段,有人说应该删掉,有人说不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并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答案:不应该删掉。因为这一段从内容上来说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大西北初夏夜景之美赞颂了林则徐造福西

28、北边陲所建立的丰功伟绩。从结构上说,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从来到将军府到游览,再到告别,把记游写景与访古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删掉最后一段,文章结构就不完整了。从艺术的手法上说,本段以景语结尾,令人回味无穷,增添了作品的诗情画意。(言之成理即可。答该删掉的,不得分)六、(15分)18.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请在横线处写一个总结句。(20个字以内)(4分)汉儒董仲舒曾精辟指出,“大富则骄,大贫则暴”。在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富人和穷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扭曲,并造成人际关系的广泛紧张、对立,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官民对立、精英大众对立。在东南沿海地区,也表现为外来人口遭到本地政府和民众的排斥。社会的信任与团结

29、因此迅速流失。同时,高房价、就业困难、财富与权力的世袭导致青年人的普遍消沉乃至绝望。凡此种种,都表明 。答:答案:贫富分化严重威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4分)19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横线处。(5分)欧洲悠久的文明根基依然坚固,它所创造和践行着的制度、礼仪、生活方式、价值准则仍将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世界及其未来。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欧洲人也曾做出过卓越的努力,欧盟的成立,欧元的成功发行,都是明证。从未来来看,随着东欧的变革,欧洲也还有着焕发新生的可能。所谓欧洲的衰落,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路向下的滑落过程,也绝不是一个已经注定不可更改的命运。随着美国一极化引发的疑虑

30、,欧洲作为平衡的力量,也越来越被其他国家寄予希望。答:答案:(5分)(排错一处不得分)20请仿照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要求:另选话题,句式大致相同,想像丰富而合乎情理。(6分)你曾为一朵花而陶醉过吗?假若没有被陶醉过,那么你就到小路边、山野间、河谷里,甚至屋檐下寻觅吧,这世界上,总有一朵花是为你而绽开的,总有一缕芳香会悄然地沁入你的心脾。答: 。答案示例:你曾为一句话而感动过吗?假如没有被感动过,那么你就到同学间、朋友中、家庭里,甚至街市上倾听吧,这世界上,总有一句话是为你而讲述的,总有一股温情会静静地流进你的心田。你曾为一双眼而打动过吗?假如没有被打动过,那么你就到教室里、列车上、工棚中,甚至

31、是餐桌上寻找吧,这世界上,总有一双眼在为你闪烁着,总有一束光会一瞬间点亮你的心灯。(6分)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偏僻的地方。阴暗的角落,孤独的群体,人们不去注意、不去关心,甚至会忽视,但是这些人们不去注意的角落,往往会出人意料地发出灿烂的光芒,让人们彻底改变对这些角落的看法。也许类似的事情曾经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也许你对此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作文分析:本次作文是一道材料作文,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生不太重视审题、

32、审读材料粗枝大叶等现象,结合当前社会中对一些平凡、普通、细小的事物不太注意,关注程度不够等社会现象,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去关心、留意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于平凡中彰显伟大,让细节成就未来,让普通变得卓越。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去关注普通的的地方,生活中的一些地位、身份非常弱势的普通群体,这些人经过奋斗,也会焕发出光芒,创造自己成功的人生。比如现实中的农民工,不被人们关注,甚至受人歧视,恰恰是这些人,装点了城市,创造了生活的美好。学会关注这些,也是未来建设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就像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民生”问题,以前关注较少,现在成了这次人代会讨论的重点;再比如最近炒得

33、比较热的食品安全问题,看起来都是一些小事,但却是关乎到每一个人的大事;对于自身发展也有上些常常被忽略的细节、小事。这些都有必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去关注。 文题诠释 命题作文的审题首先是找到关键词,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这个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两个:“角落”与“明媚”。角落是指两堵墙或类似墙的东西相接之处的凹角。角落比较偏僻,比较隐蔽,不容易发现,由此可以引申为比较偏僻的地方,不受重视的人或物等。明媚是指景物鲜明可爱、明亮动人,可以引申为内心充满阳光,心灵美好,品质高尚等。 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但题目是一个偏正型短语,应突出修饰限制部分。行文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明媚”,可以表述为:虽然是角落。

34、但是很明媚。 立意角度 概括来说,这个命题作文的立意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静态角度与动态角度。静态角度是指虽然是角落,但有明媚之处;动态角度是指本来是角落,但后因一个人的出现,或因一件事的发生,而变得明媚了。具体立意列举如下: 1 写一个地方。可写某一地方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但有着淳朴的民风、古典的气息、美丽的传说。或是某位名人的故乡,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也可写某个荒凉偏远的地方,因某人的出现,或某件事的发生,或某项政策的实施,从而变得美丽富饶。 2 写一个人或一类人。可虚实结合,写某人处在角落,不受人重视,但他有着纯洁的心灵、美好的品质,或写他经过个人努力取得了骄人成绩,都可以称为明媚的角落

35、。也可写一类人,如下岗工人、清洁工等不受人重视的边缘人群,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可以称作明媚的角落。 3 写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如某人内心世界孤寂消极,因某一个人的出现或一件事的发生而变得充满阳光,活泼开朗起来,他的内心变成了明媚的角落。 4 编写历史故事。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官场失意,被贬到偏远的地区,但他们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开朗乐观,有所作为,造福一方,给偏远的地方带来明媚的阳光。 可写的角度很多,如同学们可写城中的一角书店,家中的一角书桌,它们都可看作是明媚的角落。 写作文体 文章易于写记叙文或叙事性散文,通过写人记事,突出角落的明媚。也可写议论文,可立意为生活中不受人重视的人或物也有明媚之处,我们要善待角落,或者要善于转变角落。9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