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资料江阴历史文化概况2009-03-12 19:22江阴,简称澄,古名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板块,东经12016,北纬3153,南望太湖,北滨长江,是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古城。江阴,有着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文物遗存丰富,历史建筑成片,街区风貌依旧,古城布局完好;是著名的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一代“游圣”徐霞客故里、中国民乐之乡和崇文重教之地。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200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阴尊重历史原貌,注重整体保护,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
2、度,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一)历史沿革 江阴历史源远流长。其人文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史上先后设立乡、县、郡、国、州、军、路等行政建置,沿用暨阳、暨州、连洋、江阴等名称。 上古时代,江阴地属九州之扬州,商末周初为吴国北境。春秋战国时地属延陵,先后为吴国公子季札封地和楚相春申君黄歇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江阴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置延陵乡为毗陵县,并划出县境东部为其属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毗陵郡。暨阳乡升为暨阳
3、县,建县治于莫城,江阴始有县级建置。梁景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并迁城于君山之阳、大江之阴,故名江阴。自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城址亦未再迁移,已有1450余年。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夺梁王位,封梁王萧方智为江阴王,于江阴郡建江阴国,隋开皇九年(589),陈灭,江阴国除;唐,武德三年(620),置暨州,领江阴、利城、暨阳三县,武德九年(626),废暨州,复江阴县。会昌四年(844),升为望县。 五代十国之南唐升元年间(937-942),置江阴军,领江阴一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江阴军为江阴路,置总管府。二十八年(1291)秋,改江阴路为江阴州,属常州路,旋升上州,属
4、江浙路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将江阴州改名连洋州,未几复称江阴州;至元二十七年(1367)四月,降州为县,属常州府。及至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1987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二)城址变迁 江阴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江南滨江古城。位于江阴城郊的佘城古遗址,距今3800余年,至今四周城墙清晰,尤以南城墙保存最好,高出地面近8米。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佘城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城的出现,是青铜时代长江下游第一古城。”其后江阴城址随行政建置变化而变迁。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五年(
5、前202)汉将莫宠为抵御海寇筑暨阳城,又名莫城,为江阴县城之始,现莫城旧址尚存于江阴周庄镇境内。五代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在长江南岸君山南麓筑新城,占地约600余亩,即今老城区中山公园周围,为现江阴城之始。随后历代都有扩建,至明代后期扩至周长九里十三步,渐成几近正方形、四周护城河、附设城南漕运区和城北黄田港对外贸易港区的“申字型”江阴古城格局。 历史上的江阴城是个水城。护城河环绕着城池的四周,内城河贯穿于城池的南北、东西,内城河连接着护城河。护城河的北端通龙须河、黄田港,直达长江;护城河的南端连通运粮河、应天河,直达太湖江阴。这江湖河相通的水系,给江阴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和商机,让江阴城成
6、了一块人杰地灵的富庶之地。内城河,原是江阴经济、文化的脉搏。大大小小的船舶满载着天南海北的货物到达江阴,也让江阴的丝绸绫罗运抵南北各地,使江阴成了商贾云集之地;明万历年间,江苏学政节署设在江阴,从此明清两代的学子不远千里来到江阴赴考,使江阴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江阴人则沿河而居、修仓、造房、开店,使江阴城充满了旺盛的人气、财气,成了繁华的江南古城。也为江阴成为军事重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如今,古城城基仍在,现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以及环城北路皆为原城墙位置。护城河除南护城河西段填塞改成马路外,东、北、西三面护城河保存完整;运粮河依旧,成了城区景观河道;应天河、黄田港疏浚拓宽,是重要的内
7、河航道。古城内街巷如北大街、忠义街、河东街、石子街、埠下街和君山巷、光孝坊巷、同兴里、闸桥河沿等现状保存较好,街巷名称、走向及街道轮廓尺度都维持历史状况;中街、南街、西大街、西横街、县湾街、进贤街和三元坊巷、东平庙巷、布政坊巷、小塔巷、南锁巷、北锁巷、都督坊巷、文昌巷、刘伶巷、青果路、杜康路等名称和走向未变;有千年历史的兴国寺塔、文庙,以及适园、舜过井、刘氏兄弟故居、巨赞大师故居、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利用纱厂水塔等三十余处重要文物古建筑维持历史状况、保存完好。古城中心澄江福地内心经碑、江苏学政节署旧址及后花园、状元亭、千年紫藤等八处文保单位原物原状、修葺一新;北大街和忠义街两个历史文化街
8、区总占地6.61公顷,优秀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面积分别达到62.94%、72.53%;江阴古城的重要部分城南漕运区,古运河、五云桥,两旁民居前店、中居、后水码头风貌依旧;南门外存有接官亭和水运码头旧址,是当时官员接驾迎送、物资进出水上唯一通道。地处城北的黄田港早在唐、宋时期就是江阴对外贸易港口,如今又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一级口岸,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三)历史地位1、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江阴地理位置险要,境内君山、黄山枕江扼流,自成天堑,被称为“江海门户”,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长江防御体系。江阴长江防御体系的作用,在国内战争时,主要是江南防御江北;在
9、抵御外敌时,主要防御海上溯江而上的入侵。 春秋时期,吴国在黄山(位于今江阴城北江边)席帽峰“筑石室,为烽火之所”。明代中叶为防倭寇,增修江阴城垣。明崇祯八年(1635),为防倭寇进犯江阴城,于黄山大、小石湾筑建炮堤,配置红夷大炮11座。后历代炮台城池俱增修益固。清道光年间,为防外舰入侵,以黄山为主体增修炮台,配备“耀威大将军”、“振武大将军”诸铁炮50余尊;光绪年间,清政府再斥巨资整顿改造炮台,于长江两岸配置巨型火炮70门,并自东至西将炮台划分为右翼、中权、左翼及北岸,统称“沿江四路炮台”。又于黄山、马鞍山(位于今江阴澄江街道境内)和秦望山(位于今江阴月城镇境内)下筑火药库,于萧山(位于今江阴
10、黄山东)创设水雷、工程诸营,建水雷学堂。1912年10月19日,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炮台,改土炮台为洋炮台。民国初,北方政府以江阴为海军基地,驻防巡洋舰、炮舰、水雷炮舰等舰船30余艘;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借黄山、君山头脊,筑钢筋混凝土永久性炮台以及弹药库、指挥所、观察所、机枪掩体等设施,配备德国克虏伯大口径火炮60余门,最大射程可达1.2万米。 自古江阴战事无数。东晋名将祖逖曾率2000众屯于江阴备北伐。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陈舰沿江列营江阴城以阻北魏南渡。南宋建炎三年至四年(1129-1130),抗金名将韩世忠、岳飞移师江阴屯守江防。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两
11、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李宝统水军屯江阴城,烧金兵船只千余。南宋咸淳二年(1266)江阴军签判赵良珂抗击蒙古水师,焚舟擒帅。元末朱元璋督师江阴,大破张士诚兵于巫子门(今张家港境内)。明嘉靖年间,江阴县令钱錞举乡兵义勇抗倭寇袭扰。清顺治二年(1645),江阴人民自发抗清,凭借坚实的城墙,抵御清军200余门火炮轰击,坚守孤城81天,破敌24万,宁死不降,英勇悲壮。史界将江阴守城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并称为“南明三惨”。足见江阴古城之坚固,百姓之英勇。台湾著名学者黄一农认为,江阴守城之役,动用火炮之多,规模超过欧洲的三十年战争和英国内战,应为十七世纪前半叶世界陆地最大炮战之一。民国初期袁世凯复辟称帝
12、,杨闇公、杨虎、蒋介石等助江阴革命党人策兵反袁,组织“江靖护国军”,发表江阴独立宣言,发动“锡澄之役”。1925年1月,直奉军阀混战时,奉军炮中江阴城内兴国寺塔,塔尖被削。 江阴地处长江南岸,居宁、沪之间,黄山等三座高三四百米的山连成一体,江面宽仅1500米。这里既是由海入江的咽喉,又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地势十分险要。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阻止日军沿江而上的关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八一三”事变后,中国军队在江阴江面展开了持续三个多月的对日海空之战,击毁日军飞机18架,国民政府海军第一、二舰队惨遭覆没,十分悲壮。 1949年蒋介石搞假和谈,幻想“划江而治”,更视江阴要塞为宁、沪江防战略屏障
13、,一再加强要塞防务,调兵遣将,加强实力。到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前,要塞官兵已增至7000余人,设有总炮台一座,大炮台三座,流动炮台一个。配有100毫米榴弹炮、加农炮各十二门,三七战防炮十六门、五七战炮三十六门,二五机关炮二门,控制沿江60华里江防。要塞自身也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山顶有炮群,山腰有堑壕,山脚有地堡群,港口有木桩铁丝网,江面有舰只。国民党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称“江阴要塞是铁打的,共军就是老虎、狮子也休想攻下它”。 4月21日晚,汤恩伯还打电话到江阴要塞督战,第二天,正当他到达芜湖督战时,江阴防线已被解放军突破。 江阴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军事地位,成为渡江战役中解放军与国民党争夺的重
14、要关隘。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时中共华中工委决定把江阴要塞列为策反重点。1949年4月20日晚及21日,人民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至江阴500公里战线上,发起了举世震惊的渡江战役。22日凌晨7时,江阴要塞7000余官兵宣布起义。江阴要塞起义,打开了国民党军长江下游防线的重要堡垒,切断了京沪线,为渡江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4月24日,粟裕、张爱萍等视察黄山炮台,接见要塞起义功臣。28日,于城内要塞司令部召开华东军区海军(解放军海军前身)成立大会。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江阴要塞正式命名。从此,江阴要塞名震中外。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团奉命驻守江阴,延续至今;20世纪
15、70年代起,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在江阴建成,赋予了江阴要塞新的内涵。 江阴黄山炮台旧址现存明清三合土炮台遗址2处、全长约600米,清末混凝土炮台3处,民国钢筋混凝土炮台12处,另有弹药库3间、观察所1座、机枪掩体3座。炮台或设在江湾或凿磊石壁,或就山势筑甬,或连地下火药库,工事曲深奇特、千变万化、“固若金汤”。江阴黄山炮台旧址跨明、清、民国,历360余年,为国内同类遗址所罕见,有重要的历史和军事研究价值,已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特别是江阴黄山炮台旧址与山体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吸引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已成为独具特色的遗址公园。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始建于民国六年(1917),占地3752.
16、7平方米,现有照壁、房屋三进及二侧厢计48间和花园、天井等,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堪称民国时期同类建筑之上品。城内与黄山炮台旧址、国民党要塞司令部旧址共同见证江阴重大军事事件的兴国寺塔、忠邦亭、明伦堂、广济古泉等文物保存完好。2、江南古城,人文渊薮源远流长 延陵古邑,吴文化重要发源地。经过专家考证,佘城遗址(今江阴云亭镇境内)“为夏商青铜时代长江下游第一城”。年代稍后的花山遗址,位于花山遗址外围,出土的泥质陶片、陶豆、青瓷豆等器物,与吴泰伯老家周原岐山遗址相符,考古专家分析,泰伯仲庸奔吴先到江阴,与佘城某一方国结盟,建吴国、发展吴文化,这种推测,与史记.吴泰伯世家所载“泰伯奔吴”史实相吻合。佘城遗
17、址、花山遗址的发现,为探究吴文化发源地提供了有力佐证。佘城遗址规模宏大,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约400米,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保护完好,2001年被江苏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末期,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三让王位,避耕于今江阴西南舜过山下,后受封延陵,称“延陵季子”,殁葬于申浦河西。史记“集解”注:“延陵季子冢在毗陵县暨阳乡”;越绝书称,“毗陵上湖中冢者,延陵季子冢也,去县70里,上湖通上州,季子冢古名延陵墟”。如今,季子墓仍保存完好,立于江阴申港申浦河西畔。“季札挂剑”以诚信礼义誉满天下的故事流传至今,其精神对于构建当今中国和谐社会仍有积极意义。吴姓奉吴季札为始祖,延陵季子吴氏在
18、江阴乃至全国和海外已渐衍为著姓望族,江阴著名的民族工商业家吴汀鹭,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吴文藻,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等,均为吴季子后裔。 游圣故里,徐霞客蜚声海内外。江阴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游记文学家徐霞客的故乡。徐霞客被誉为“千古奇人”。 22岁始出游,30余年间,东涉普陀、北历燕冀、西北攀太华之巅、南到闽粤、西南达云贵边陲,足迹遍及明两京和13个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19个省、市、自治区。徐霞客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书”,对江河水文、山川地质现象、物产民俗等记述全面,特别是关于岩溶地貌的记载,早于欧洲格鲁柏150年,被称为“地学百科全书”。他经过长期考察,写出了溯江纪源(即江源考),推翻
19、了禹贡“岷山导江”旧论,得出“江倍于河”的科学结论。英国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徐霞客游记是“超越时代的科学考察纪录”。2007年11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为徐霞客诞辰420周年纪念大会发来贺信,称徐霞客游记是“世间真文字、奇文字、大文字”。 徐霞客故居位于江阴市徐霞客镇南阳歧村东端,建于明代,现有房屋3进2侧厢2天井1后花园。故居为明式建筑,在天井右侧还有徐霞客亲手栽的罗汉松,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1370)至崇祯五年(1632)前后262年之间、84位名人名家为徐家撰写的墓志铭,传、序、记等共90篇,计76块石刻,为明代书法艺术的缩影,堪与“唐碑宋碣”
20、媲美。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石刻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乐之乡,江南丝竹千年传承。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等地区丝竹音乐的统称。江阴民间早盛行江南丝竹。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就有“季札观周乐”的言论记载。唐宋时期,屡见文注丝竹音乐风行江阴,到明代,江南丝竹基本形成。 出生书香、自幼通律的郑觐文,擅长琵琶、丝竹,以古琴为精。1902年就任江阴庙堂音乐助教,民国初任上海仓圣明智大学和圣玛利亚女学古乐教师,1918年会同蔡元培、许世英等人创立大同乐会提倡国乐,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民族交响乐团,编著了中国音乐史,并于1926年将合奏曲浔阳夜月改名为春江花月夜,成为民乐经典
21、。 江阴顾山的周少梅,8岁即习丝竹,擅琴及二胡,后通琵琶、唢呐、三弦,广搜江南民间曲谱,编国乐练习曲、周少梅国乐谱等,为当时国乐教材。他改良民族乐器二胡,成了上、中、下“周少梅三把头(位)”演奏的创始人。 刘天华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开拓人和重要奠基人。1922年到北平,先后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等学校任国乐导师。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他把西洋音乐与民族音乐结合,创作了良宵、空山鸟语、病中吟、光明行等二胡演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已辑成刘天华创作曲集出版;创造性地为京剧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
22、谱,开创了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1995年4月3日,江泽民同志出席纪念刘天华诞辰100周年音乐会,并高度评价说:“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其弟刘北茂也是著名的民族音乐教育家。 2002年10月,刘氏兄弟故居被江苏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周少梅故居也已列为江阴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同时,江南丝竹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已列入重点保护名录,并得到传承广大。江阴现有民族音乐培训机构、国乐社和各式民间乐队数十个,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等举办民乐节、全国民族乐器演奏比赛和大型民族音乐会,开展与奥地利、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民族音乐交流。2003年2月18日,江阴天
23、华艺校民族乐团受维也纳市政府邀请,登上金色大厅,举办天华之声中国民族音乐会,向世界音乐之都的听众奉献了中国的民族交响乐,受到当地人民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引起轰动。2008年11月,江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乐之乡”。 崇文重教,庠序有道人才辈出。唐起,邑人著述繁富。北宋初建学宫文庙,是古时江南屈指可数的儒学圣域,仅宋一代科考中取进士227人,谓科名大盛,后经元、明、清历代葺建,文庙现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元代创立书院。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起,江苏(时为南直隶)学政移驻,名督学察院,又名江苏学政节署。经明崇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历朝增修,为“江南官署之冠”。按试八府三州秀才,到清光绪
24、三十二年(1906)裁撤。290余年间,共驻节钦命特任学政124任,江阴文才煊赫一时。江苏学政节署占地25亩,现存仪门建筑面积为159.5平方米,于1992年9月被列入市文保单位予以保护。 清光绪八年(1882),兵部侍郎、江苏学政黄体芳得左宗棠资助,创建南菁书院,为当时江苏省学术中心。继任学政王先谦奏准,于院设刊皇清经解续编1430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学政、左都御史瞿鸿礼奏请照省书院例,将南菁书院改办高等学堂,为我国创办最早的近代高等学堂之一。废科举后,改为“南菁学校”,现为江苏省南菁中学。百年间毕业生逾1.88万人。南菁书院旧址位于南菁中学校址内,院内古井、6块碑刻、三拱形校门等
25、保存完整。 学宫、学署、书院上承文脉,下启民智,造就了江阴大批杰出人才和优秀人物。改革开放以来,江阴教育一直在省内乃至国内领先,为江阴经济发展的领先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文物古迹 江阴历史遗存丰富,文物古迹众多。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城墩遗址、祁头山遗址、南楼遗址和佘城遗址四个重大的考古新发现,为江阴这座古城揭开了厚重的历史面貌。江阴有历代各级各类文物遗存370余处,各级文保单位95处。古遗址有北护城河、祁头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南楼、龙爪墩崧泽文化遗址,璜塘土夅、高城墩良渚文化遗址,佘城、花山、望海墩、倪家巷、陶城夏商时代文化遗址等;古墓葬有吴季札墓、吴王阖闾长子终累、八子繖墓、楚
26、春申君黄歇墓、梁敬帝墓、古酒圣杜仲宁墓、徐霞客墓等;还有始建于北宋兴国年间的兴国寺塔,始建于明代的黄山炮台旧址,建于宋初的文庙古建筑群;有徐霞客故居、曹颖甫故居、刘氏兄弟故居、吴文藻冰心故居、巨赞法师故居、张大烈故居、上官云珠故居;有适园、中山公园;有东晋王羲之书换鹅碑、唐代僧人道松书心经碑巨型碑刻、明代晴山堂石刻和始建于北宋初万春园(今中山公园)墨华榭碑廊、乾隆御碑以及重修江阴县督学察院记碑,增建、增修江阴考棚记碑等,还有文庙仅存嘉庆十年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江志伊和江苏学政黄晋联名奉谕镌刻的嘉庆训谕碑,以及其他一系列古碑刻等众多文物古迹。其中千古奇人徐霞客、狂草巨碑心经碑,连同梁代昭明太子
27、萧统手植的红豆树,还被誉为“江阴三奇”,享誉海内外。(五)传统街区 传统街区是江阴古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区现有北大街街区和南门忠义街街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比较完好,分布于江阴古城的北、南两侧,紧入江阴城区,融主城区于一体,共同构成“申字型”的古城格局。1、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 东起同兴里、西至后街、北至君山巷的北大街,历史上是江阴北门地区的商业中心,是江阴古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阴北门地区黄田港,为战国时期春申君黄歇开凿的河渠。梁绍泰元年(555)建治江阴后,黄田港连接护城河“濠阔四丈二尺,深七尺”,商船直抵市区,南通苏浙,北达淮扬,形成早期的对外贸易港口。宋代,江阴黄田港建有市舶司,
28、日本、朝鲜商船时有抵达,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写下“黄田港北水连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诗作,可见当时繁荣。清末民初,长江轮船在江阴设码头,黄田港遂发展为长江下游重要商品集散地。连接黄田港区与城区的北大街,南北货、陶瓷器、鱼行、盐栈、竹木行、船具等商号及布庄、客栈鳞次栉比,为盛极一时的商业中心。 北大街长约300米,宽6米左右,两侧建筑基本维持原貌,光孝坊巷、光孝后巷、君山巷空间曲折多变,移步换景。民居属江南旧式民居,粉墙黛瓦,多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多个院落空间层层串联,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南侧沿黄田港临河而居的传统民居,形成了以河道为走向的“水房路”前街后河
29、的水廊格局。以条石围栏砌成的古井,依然供汲水生活饮用,街区市民生活历史风貌依然。 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现存文物古迹楚春申君黄歇墓、宋代松风亭和清代武庙等,均得到了精心的修缮和维护。2、南门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 南门忠义街街区北起环城南路,南至方家弄,东至河东街。东转河从街区东侧穿过。这一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江阴城区南门(朝宗门)外,处于城市布局中轴线上,为江阴古城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忠义街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河道为漕运船只来往之要冲,为紧联锡澄运河与环城河濠之唯一地段,乃江阴货物重要集散地。据史记载,史上街区内东转河、运粮河沿岸货栈鳞次栉比,市肆繁荣兴旺,宋元时期益发鼎盛。抗战胜利后,南门八
30、字桥至五云桥、石子街一带成为全县土布经营中心,亦为江阴纺织原料供应和土布产品交易场所,产品自此远销东南亚;因航运业发达,以造船、修船为主的船帮应运而生,成为江阴史上传统造船业和水运业的摇篮。 南门忠义街区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老街、旧屋、拱形桥、河道、航船、石驳岸、码头、寺庙、教堂古韵犹存;忠义街、河东街、埠下街、石子街等历史街道临水枕河,极具水乡风貌;民居以街串巷,面街背河,其中大户人家或经商富裕人家院落,仍保存“轻、秀、雅”建筑风格;古井以条石围栏筑砌成井台,历经百年仍清流泉涌,供市民饮用。街区内十方庵、五云桥、八字桥等古迹冠名多用数字,自成特色。如今,街区得到了较好的保
31、护和修复,恢复了传统街市民俗和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的民风旧貌。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据青阳南楼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和草绳可知,江阴在史前已具有原始的耕作技术和手工艺。泰伯奔吴后,融中原文化、吴地文化自成吴文化,后春申君黄歇传楚地文化至江阴;后东晋与南宋两次南渡,中原文化再次南融,吴地文化更趋繁荣。江阴为吴文化中一支系,其中非物质文化日益丰富,如江南丝竹、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本地民俗、传统医药、特种美食等,成为我国传统艺术殿堂中熠熠生辉的瑰宝。具有江阴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民间歌舞鱼篮虾鼓舞、茶花担舞,特色菜肴红烧河豚,民间手工艺麦秆画、泥塑,传统医药诊疗等。
32、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最早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沪等地,明清时渐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江阴、锡常等地。江阴民间历来盛行江南丝竹,城乡街头巷尾弦歌不断、琴声悠扬,百姓会吹奏、能操琴者比比皆是。江南丝竹发展初期,其演奏乐器主要为笛子和二胡,也见加入轻便打击乐器如锣、钹、响铃、小鼓等,后发展为以二胡、三弦、琵琶、竹笛、萧、笙、中胡、阮、扬琴等管弦乐器为主。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云庆、行街、四合如意、欢乐歌,是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光明行、良宵、病中吟等已成民乐经典。 鱼篮虾鼓舞 始于秦代的鱼篮虾鼓舞为民间舞蹈,由3人边走边舞,唱民间小调,动作韵律和风格来自江南水乡渔民的劳动生活,形成“欲动先出胯,迈步微微
33、颤”的舞蹈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九狮舞 九狮舞流传年代久远,传承可追溯至商朝。舞蹈由9只长1.25米的双柄狮及一个引球组成,以“元宵锣鼓”作为伴奏,共8种不同节奏,舞蹈动作组成30个图形,内容象征着太平安乐、喜庆祥瑞的文化内涵。九狮舞流传甚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茶花担舞 茶花担舞表现了江阴一带农村男女青年的劳动热情和纯洁爱情。舞蹈边唱边舞,表现了江南农村青年男女欢乐劳动的幸福生活情景。1957年3月,茶花担舞代表江苏进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主要演员许国珍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等中央首长的接见。 红烧河豚 河豚为洄游于长江下游江阴、靖江一带的剧毒且味道极为鲜美的鱼类,江阴民间流传“
34、拼死吃河豚”之说。早在3000多年前,江阴人就掌握了可食河豚识别技能,独创一套采食规矩和烹饪技法。2006年5月,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组特来江阴拍摄拼死吃河豚专题片,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09年2月,江阴被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中国长江鲜美食之乡”。 直接灸 直接灸是中医针灸学中一独特治疗方法。治病过程中,医者对症选穴,采用艾绒直接灸等方法对患者开展预防和治疗。承淡安,中国著名针灸专家、直接灸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江阴华士镇自由街人。自幼学医,医术高明,毕生潜心研究针灸学,创办针灸学研究机构,先培养了李襄铎、李绍康、俞吉人等传人,后有中国针灸学、针灸精华、子午流注针法等7部
35、专著,多为中国医学高等学院教材,培养了万余针灸学人才,为弘扬中国传统针灸医学作出了突出贡献。 致和堂膏滋药 江阴晚清名医柳宝诒,除致力于悬壶行医外,还运用传统手工艺制作膏滋药,成为其药店“致和堂”的一剂祛病滋补名药。其工艺传统,选材考究,操作程序严格,一直传承至今,广众受益。(七)文化名人 江阴自古为泰伯化育之邦、季子躬耕之邑、英才荟萃之地。自宋至清,先后出进士415名,武进士14名。江阴宋代,青阳葛氏一门祖孙五世连第进士13名,皆有著述。葛立方著有韵语阳秋、归愚集等,官至吏部侍郎,宋理学家朱熹归其门下;其子葛邲以文接踵台阁,著有文定文集、词业250卷,官至参政知事、左丞相。丘崇系隆兴元年探花
36、,著有忠定集、忠定词,一生力主抗金,官至刑部尚书、枢密院同知。明代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奇书”。吴衍永乐年间随“三保太监”郑和航海出使南洋30多国。东林党人缪昌期、李应昇,万历年间进士,因抨击魏忠贤而遭害。清代理学家杨名时,于康雍乾年间官至兵部、吏部、礼部尚书、云贵总督,崇尚实学,著有杨氏全书。还有词人蒋春霖,小说家、野叟曝言作者夏敬渠和蟫史作者屠绅,诗人曹禾、夏孙桐、金武祥,剧作家李天根、刘钰,画家缪炳泰、吴冠英,纺织技术革新家黄哲卿等。名医有叶德培、姜学山、王钟岳为代表的“龙砂八大家”、温病学家柳宝诒等。 近现代江阴人才辈出,有江南图书馆和京师图书馆的创始人、近代图书馆的鼻祖
37、缪荃孙,药物化学家赵承嘏,近代针灸学澄江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在中国文化史上并称“刘氏三杰”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有现代文学家胡山源、吴文治,教育家高仁山、薛德焴、吴研因、吴蕴瑞、顾明远、谈凤梁、孙民治,版本目录学家王绍曾、古籍研究专家黄永年,篆刻艺术家陈复澄,油画家吕斯百,版画家赵宗藻,出版家李小峰,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音乐指挥家曹鹏,书法家沈鹏,社会学家吴文藻,经济学家姜君辰、吴树青、季崇威、梅汝和,数学家裴定一,气象学家徐尔灏,化学家吴越,科技专家薛联宝、杜雨苍,航天学博士戴兆岳,火箭弹药专家蒋浩征,核工业专家马一,桥梁设计专家孙宝墀、王建瑶、金增鸿,建筑设计专家黄宝瑜,生态及育种学家钱国桢、叶培忠,农田水利及规划学家沙玉清,考古学家俞伟超,医学家曹家达、钱德、王一山、张其本、王建璋、程毓斌,爱国高僧佛学家巨赞,社会活动家朱穆之、罗琼,工商巨子邓仲和、薛福基、吴文政、陆镇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有赵承暇、承淡安、张大煜、钱保功、章申、方成、许智宏、吴中伟、蒋新松、曹湘洪等,还有国际宇航院院士曹鹤荪、徐福祥,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周义刚、加拿大科学院院士张覃启等。一大批各个时期在中国和世界上涌现出来的江阴著名人士,在诸多领域挥洒才智,星光灿烂。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可修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