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2013学年初一语文导学案 2012 -10-29 课时: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陋室铭导学案编制: 审阅: 课型:自学验收 审批:【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诵读课文,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朗读本文,读准字音,语速适中,读出感情。2、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铭”这种文体。3、借用工具书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本上画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写在导学案“我的疑问”处。4、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注
2、意规范书写,独立思考。【知识链接】1、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作品有刘梦得文集。2、写作背景:刘禹锡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
3、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3、铭:本文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主要是歌颂功德、记录行为,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在语文书101页积累二,标注重点。)4、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
4、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再如“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5、类比:是在两个不同事物或情景当中找出对应关系的思想方法,所以基本上是一种联想或隐喻的思维方式。6、比兴:比,是比喻,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事理。兴分起兴和寄托两种:先写一个事物(如写景)用来引起某种思想感情,放在开头,具有发端的作用,就是起兴;用这个事物寄托某种思想感情,便是寄托。【学习
5、流程】【情境导入】一、自主学习(一)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本文出处是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积累文言实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德馨( ) 鸿儒( ) 案牍( ) 西蜀(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有仙则名(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德馨( ) 鸿儒( )白丁( )可以调素琴 ( ) 案牍之劳形( )( )3、准确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5)孔子云:“何陋之有?”译: 4、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1)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惟吾德馨。”六句运用
6、了类比手法,点明了全文主旨。哪一句是文章的主旨句: (2)中间“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这八句主要写了陋室 的原因。2012-2013学年初一语文导学案 2012-10-29 课时: 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 (3)结尾“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四句引用古贤之名室名亭和圣人之语证明 ,再次点明了题旨。其中文章的点睛之笔应是哪一句: 二、合作探究5、本文开头写山、写水,这与陋室有什么关系?6、中间“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这八句从哪三个方面对陋室进行了描写,分别体现了陋室和陋室主人的什么特点?7、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作者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比陋室,意在说明什么?”8、文章结尾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用意? 9、从相关的内容看,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10、本文借为陋室作铭言情述志,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11、归纳主题三、拓展延伸1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人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