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781115 上传时间:2025-01-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4011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 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 课程目的:使学生把经济理论与地理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用经济规律创造性地解决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理解经济事物地域分异的内在机制及其深刻的地理内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与解决区域问题。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第六学期。 二、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等课程。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区域经济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闭卷。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数:51学时;理论教学5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 论 第一章 区域——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 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在地理学发展中的阶段;当今社会面临的区域问题;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区域问题;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学生掌握要点:当今社会面临的区域问题;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作业题目:1. 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中区域研究的特点。 2. 当今社会面临的要区域问题。 3. 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与地理学 一、 古代的地理描述阶段 二、 近代地理学阶段 三、 现代地理学 第二节 当代世界面临的区域问题 一、 全球与地区性环境问题 二、 人口与资源问题 三、 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社会问题 四、 区域发展问题 第三节 区域问题与现代地理学 一、 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二、 区域问题与现代地理学 第二章 区域经济地理学 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难点为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学生掌握要点:研究对象、理论体系。 作业题目:1.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2.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3.区域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地理学 一、 区域经济学 二、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现象的机理研究要求地理学学习经济学 三、我国的地方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后) 四、我国的地方经济现象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科特点及与相邻学科关系 一、 学科特点 二、 与相邻学科关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带头学科 二、 探讨区域理论,促进地理学科发展 三、区域经济地理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篇 经济区域理论 第三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主要内容:经济区域的概念、主要物质内容,经济区域的结构及其共同属性。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区位概念,经济区域结构及共同属性。 学生掌握要点: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内涵,结构与共同属性。 作业题目:1. 经济区域的概念。 2. 经济区域的组成要素。 3. 经济区域的结构。 4. 经济区域的共同属性。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一、区域概念 二、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三、经济区域的组成要素 第二节 经济区域的结构 一、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 二、经济区域的空间结构 三、经济区域的物质循环结构 第三节 经济区域的共同属性 第四章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劳动地域分工的相关理论,产品输出率,区位商,分工与区域发展问题;经济周期概念,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聚概念与优势,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产业空间、产业区定义与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是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生命周期概念,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及阶段划分,技术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技术扩散与区域成长间的关系,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产业空间,产业区定义与类型;难点为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学生掌握要点: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区域生命周期理论,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 作业题目:1.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及测度? 2.如果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来分析中国,你认为中国正处在哪个阶段? 怎样才能促使中国经济更快发展? 3. 结合技术周期的长波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4.产业集聚的概念及优势。 5. 简述“福特制”与“弹性制”两 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两种生产方式对应的企业组织空间形态的差异? 6. 概括“新产业区”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我国的开发区与新产业区有何异同。 学时: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一、 劳动地域分工的涵义 二、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三、 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测度 四、 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一、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 二、 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阶段理论 三、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一、 集聚集聚及优势 二、产业组织与产业空间 三、 产业区与产业集聚类型 第二篇 区域经济分析 第五章 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 主要内容:资源概念,不同阶段资源开发利用,区域资源特征及分类,替代效应及收入效应,技术进步与技术开发间的关系,技术进步的类型,创新的内涵,资源地域组合分析原则,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组合指数及综合指数分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指数分析,区域资源总指数,资源替代与互补,资源短缺、产业配置类型,资源转换及约束,资源流动障碍及制约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资源特征及分类,替代效应及收入效应,技术进步与技术开发间的关系,技术进步的类型,创新的内涵,产业配置类型,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难点是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分析,、自然资源综合指数分析,区域资源总指数。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资源特征及分类,区域资源的定量分析,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 作业题目:1.区域资源类型及其特征。 2.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间的关系。 3. 对资源的地域组合如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4.技术进步的类型,我国宜采用什么类型的技术进步? 5.如何分析资源的地域组合与区域产业结构构之间的关系? 6.如何理解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 一、资源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 一、区域资源分类 二、资源的地域组合 第三节 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 一、“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 二、资源流动障碍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三、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 第六章 区域结构分析 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内涵,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资源的等级系统,雁行形态说,产品循环说,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和高级化,区域分工合作与竞争,区域就业问题;经济地域格局,我国省区经济地域分布类型,我国省区的地理关联、地域结构功能、地域结构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资源-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物质效率评价指标、物质消费强度、循环经济、3R操作原则,区域物质循环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性课题。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资源的等级系统,区域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区域就业问题,循环经济的概念,卡伦堡模式,生态工业园区。难点资源-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区域物质循环系统。 学生掌握要点:产业结构分析及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措施、区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实施。 作业题目:1.什么是资源的“层次”,不同层次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影响如何? 2.区域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看待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中的“雷同”现象? 4.为什么说就业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5.为什么我国省区的地域结构中会出现二元结构? 6.物质效率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7.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3R操作原则? 8.谈谈你对卡伦堡模式的认识? 9.生态工业园有哪些功能?如何看待生态工业园的产业集聚特点? 学时: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 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三、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二、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区域物质循环结构 一、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 二、循环经济与区域物质循环系统 三、区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与实践性课题 第七章 区域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扩散效应、回波效应,规模效应、拥挤效应,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生产要素区域流动方式、不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区域竞争的本质,区际关系的类型,区际物流,协调区际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是扩散效应、回波效应,规模效应、拥挤效应,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不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区域竞争的本质,区际关系的类型。 学生掌握要点: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效应、不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区域竞争的本质,区际关系的类型,区际物流,协调区际关系。 作业题目:1. 如何分析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效应? 2. 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方式有哪些类型? 3. 如何理解区域竞争的本质? 4. 区际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5. 区际物流的发展对区域作有何影响? 6.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如何协调我国的区际关系?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 一、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效应分析 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方式 三、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四、 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五、 技术进步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 一、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三、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 第三节 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 一、区域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区际关系模式 三、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的协调 第三篇 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战略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布局、步骤与措施,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战略、乡村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重点为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战略、乡村发展战略 学生掌握要点: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战略、乡村发展战略。 作业题目:1. 综合经济区发展战略由哪些要素组成? 2. 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3. 城市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 如何制订小城镇发展战略? 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的组成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 一、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 二、城市本身发展战略 第三节 乡镇发展战略 一、 乡村发展战略 二、小城镇发展战略 第九章 区域规划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概念、内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重点难点:重点为区域规划概念、区域城镇体系规划,高技术产业区的类型。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规划概念、内容,不同规划的内容。 作业题目:1. 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区域规划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 一、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四、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五、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一、 区域规划的方法 二、区域规划的程序 第十章 区域开发 主要内容:农业开发基本问题、我国现有畜牧业类型、区域畜牧业开发、我国工业经济开发形势、汽车工业开发、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开发、金融业与区域金融问题、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研究、边境城市产业结构研究。 重点难点:重点为农业开发基本问题、开发的主要领域,区域畜牧业开发,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开发,旅游业开发,物流业开发。 学生掌握要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开发问题。 作业题目:1.农业开发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2.我国条件下农业开发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3.汽车工业为什么能够成为许多地区产业开发的热点部门。 4.我国条件下,成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应该具备哪些地区条件? 5.旅游业为什么会成为各个地区产业开发的热点部门? 6.生态旅游的含义? 7.区域产业为什么要注重对金融业的开发? 8.物流业与交通运输来有哪些区别? 9.造成东北地区经济与失业同时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学时: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农业(种植业)的开发 一、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意义 二、农业开发的基本问题 三、农业开发的主要领域 第二节 区域畜牧业的开发 一、畜牧业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现有的畜牧业类型 三、区域畜牧业的开发 第三节 工业(制造业)的开发 一、工业(制造业)的一般知识 二、我国工业经济开发的形势 三、汽车工业的开发 四、区域的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的开发 第四节 第三(次)产业及区域第三(次)产业的开发 一、旅游业 二、金融业与区域金融问题 三、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发展 第五节 区域(产业)开发战略研究的案例 一、关于东北地我就业问题的研究 二、对边境城市产业结构—绥芬河边境自由经济贸易区的研究 三、交通运输业项目的开发与区域环境影响研究 四、吉林省长白山旅游业的开发与生态环境 第十一章 区域政策 主要内容:区域政策含义、特点和形成、区域政策目标和手段、区域政策效应和评价、区域政策实践。 重点难点:重点为区域政策含义、特点,区域政策目标和手段。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政策含义、特点,区域政策效应。 作业题目:1. 区域政策有哪几个层次? 2. 区域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3. 如何评价区域政策效应? 4. 中外区域政策有何不同?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 一、区域政策的含义 二、区域政策的特点 三、区域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一、区域政策目标的界定 二、区域政策手段 第三节 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 一、区域政策效应的基本含义 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的程序 第四节 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 一、国外区域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二、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 三、中外区域政策的对比 第十二章 区域管理 主要内容:区域管理层次、目标和特征,区域管理主体、内容,区域管理手段和体制,区域资源一体化管理,我国区域管理基本框架。 重点难点:重点为区域管理主体、内容,区域资源一体化管理。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管理层次、目标,区域管理主体、内容,区域管理手段和体制。 作业题目:1. 什么是区域管理? 2. 如何理解资源一体化管理?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 一、区域管理的基本含义 二、区域管理的主体 三、区域管理的内容 四、区域管理手段 五、区域管理体制 第二节 区域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外区域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我国区域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三、区域“资源一体化”管理 第三节 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我国中央-地方权限的划分 二、我国经济区域的组织形式 三、我国区域管理制度的完善 六、教材与教参 (一)教材: 1.《区域经济学》,丁四保等编著,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03.12,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教参目录: 1. 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 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等.高教京.21世纪 3. 中国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科学出版社.2003 4.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 5. 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2000. 6.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赫尔曼E戴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9 7.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8. 经济学是什么.梁小民.北大出版社.2001 9.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授课教师签字:崔红艳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主任签字: 2007年12月30日 9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