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84011 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 (一) 课程性质:区域经济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 课程目的:使学生把经济理论与地理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用经济规律创造性地解决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问题,理解经济事物地域分异的内在机制及其深刻的地理内涵,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与解决区域问题。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第六学期。 二、先修课程 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等课程。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
2、 (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区域经济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考试闭卷。 四、学时数分配 总学时数:51学时;理论教学51学时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 绪 论 第一章 区域——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 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在地理学发展中的阶段;当今社会面临的区域问题;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区域问题;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学生掌握要点:当今社会面临的区域问题;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作
3、业题目:1. 地理学不同发展阶段中区域研究的特点。 2. 当今社会面临的要区域问题。 3. 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与地理学 一、 古代的地理描述阶段 二、 近代地理学阶段 三、 现代地理学 第二节 当代世界面临的区域问题 一、 全球与地区性环境问题 二、 人口与资源问题 三、 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社会问题 四、 区域发展问题 第三节 区域问题与现代地理学 一、 当代区域问题的特点 二、 区域问题与现代地理学 第二章 区域经济地理学 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4、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难点为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学生掌握要点:研究对象、理论体系。 作业题目:1.区域经济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2.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 3.区域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与地理学 一、 区域经济学 二、对经济发展和经济现象的机理研究要求地理学学习经济学 三、我国的地方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后) 四、我国的地方经济现象与我国的区域经济学研究 第二节 区域
5、经济地理学科特点及与相邻学科关系 一、 学科特点 二、 与相邻学科关系 第三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 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带头学科 二、 探讨区域理论,促进地理学科发展 三、区域经济地理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第一篇 经济区域理论 第三章 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主要内容:经济区域的概念、主要物质内容,经济区域的结构及其共同属性。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区位概念,经济区域结构及共同属性。 学生掌握要点:经济地域运动的基本内涵,结构与共同属性。 作业题目:1. 经济区域的概念。 2. 经济区域的组成要素。 3. 经济区域
6、的结构。 4. 经济区域的共同属性。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一、区域概念 二、经济区域的基本内涵 三、经济区域的组成要素 第二节 经济区域的结构 一、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 二、经济区域的空间结构 三、经济区域的物质循环结构 第三节 经济区域的共同属性 第四章 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基本理论 主要内容: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劳动地域分工的相关理论,产品输出率,区位商,分工与区域发展问题;经济周期概念,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区域增长极理论,循环积累因果原理,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聚
7、概念与优势,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产业空间、产业区定义与类型。 重点难点:重点是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区域经济增长因素,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区域生命周期概念,产品生命周期概念及阶段划分,技术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技术扩散与区域成长间的关系,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产业空间,产业区定义与类型;难点为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学生掌握要点: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区域生命周期理论,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的不同特点。 作业题目:1.劳动地域分工的概念及测度? 2.如果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来分析中国,你认为中国正处在哪个阶段
8、 怎样才能促使中国经济更快发展? 3. 结合技术周期的长波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理论,论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4.产业集聚的概念及优势。 5. 简述“福特制”与“弹性制”两 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两种生产方式对应的企业组织空间形态的差异? 6. 概括“新产业区”的主要特征,并分析我国的开发区与新产业区有何异同。 学时:1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一、 劳动地域分工的涵义 二、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三、 劳动地域分工程度的测度 四、 分工与区域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9、 一、 区域经济的周期波动 二、 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阶段理论 三、 区域“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一、 集聚集聚及优势 二、产业组织与产业空间 三、 产业区与产业集聚类型 第二篇 区域经济分析 第五章 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分析 主要内容:资源概念,不同阶段资源开发利用,区域资源特征及分类,替代效应及收入效应,技术进步与技术开发间的关系,技术进步的类型,创新的内涵,资源地域组合分析原则,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组合指数及综合指数分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指数分析,区域资源总指数,资源替代与互补,资源短缺、产业配置类型,资源转换及约束,资源流动障碍及
10、制约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资源特征及分类,替代效应及收入效应,技术进步与技术开发间的关系,技术进步的类型,创新的内涵,产业配置类型,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难点是自然资源综合优势度分析,、自然资源综合指数分析,区域资源总指数。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资源特征及分类,区域资源的定量分析,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 作业题目:1.区域资源类型及其特征。 2.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间的关系。 3. 对资源的地域组合如何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4.技术进步的类型,我国宜采用什么类型的技术进步? 5.如何
11、分析资源的地域组合与区域产业结构构之间的关系? 6.如何理解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资源观的历史演变 一、资源的概念及其发展 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与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二节 资源地域组合与区域发展 一、区域资源分类 二、资源的地域组合 第三节 区域资源与环境约束 一、“资源”向要素的转换及其约束 二、资源流动障碍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 三、资源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 第六章 区域结构分析 主要内容:产业结构的内涵,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资源的等级系统,雁行形态说,产品循环说,我国区域
12、产业结构的复杂化和高级化,区域分工合作与竞争,区域就业问题;经济地域格局,我国省区经济地域分布类型,我国省区的地理关联、地域结构功能、地域结构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资源-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物质效率评价指标、物质消费强度、循环经济、3R操作原则,区域物质循环系统、理论研究和实践性课题。 重点难点:重点是区域资源的等级系统,区域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区域就业问题,循环经济的概念,卡伦堡模式,生态工业园区。难点资源-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区域物质循环系统。 学生掌握要点:产业结构分析及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问题与措施、区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实施。 作业题目:1.什么是资源的“层次
13、不同层次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形成的影响如何? 2.区域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是什么? 3.如何看待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中的“雷同”现象? 4.为什么说就业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5.为什么我国省区的地域结构中会出现二元结构? 6.物质效率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7.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3R操作原则? 8.谈谈你对卡伦堡模式的认识? 9.生态工业园有哪些功能?如何看待生态工业园的产业集聚特点? 学时: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 一、 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 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三、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第二节 区域空间结构 一
14、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 二、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区域物质循环结构 一、产业结构与物质效率 二、循环经济与区域物质循环系统 三、区域物质循环理论研究与实践性课题 第七章 区域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扩散效应、回波效应,规模效应、拥挤效应,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生产要素区域流动方式、不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区域竞争的本质,区际关系的类型,区际物流,协调区际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是扩散效应、回波效应,规模效应、拥挤效应,外部经济、外部不经济,不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区域竞争的本质,区际关系的类型。 学生掌握要点:生产要素区际流动效应、不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区域竞争的本质,
15、区际关系的类型,区际物流,协调区际关系。 作业题目:1. 如何分析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效应? 2. 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方式有哪些类型? 3. 如何理解区域竞争的本质? 4. 区际关系有哪几种类型? 5. 区际物流的发展对区域作有何影响? 6.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如何协调我国的区际关系? 学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 一、 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效应分析 二、生产要素区际流动的方式 三、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四、 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 五、 技术进
16、步和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际物流与网络系统 一、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际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三、区域间网络系统的构成 第三节 区际关系的协调与发展 一、区域关系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区际关系模式 三、区域竞争与区域合作 四、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我国区际关系的协调 第三篇 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战略指导思想、目标、重点、布局、步骤与措施,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战略、乡村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重点为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战略、乡村发展战略 学生掌握要点: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战略、乡村发展战
17、略。 作业题目:1. 综合经济区发展战略由哪些要素组成? 2. 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3. 城市发展战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 如何制订小城镇发展战略? 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综合经济区经济发展战略 一、发展战略的组成 二、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 一、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 二、城市本身发展战略 第三节 乡镇发展战略 一、 乡村发展战略 二、小城镇发展战略 第九章 区域规划 主要内容:区域规划概念、内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区
18、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重点难点:重点为区域规划概念、区域城镇体系规划,高技术产业区的类型。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规划概念、内容,不同规划的内容。 作业题目:1. 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发展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区域规划的历史发展 三、我国的区域规划工作 第二节 区域规划的内容 一、区域产业规划与布局 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四、区域土地利用规划 五、
19、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一、 区域规划的方法 二、区域规划的程序 第十章 区域开发 主要内容:农业开发基本问题、我国现有畜牧业类型、区域畜牧业开发、我国工业经济开发形势、汽车工业开发、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开发、金融业与区域金融问题、交通运输业、物流业、东北地区就业问题研究、边境城市产业结构研究。 重点难点:重点为农业开发基本问题、开发的主要领域,区域畜牧业开发,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开发,旅游业开发,物流业开发。 学生掌握要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开发问题。 作业题目:1.农业开发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2.我国条件下
20、农业开发的主要领域有哪些? 3.汽车工业为什么能够成为许多地区产业开发的热点部门。 4.我国条件下,成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应该具备哪些地区条件? 5.旅游业为什么会成为各个地区产业开发的热点部门? 6.生态旅游的含义? 7.区域产业为什么要注重对金融业的开发? 8.物流业与交通运输来有哪些区别? 9.造成东北地区经济与失业同时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学时: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农业(种植业)的开发 一、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意义
21、 二、农业开发的基本问题 三、农业开发的主要领域 第二节 区域畜牧业的开发 一、畜牧业的历史发展 二、我国现有的畜牧业类型 三、区域畜牧业的开发 第三节 工业(制造业)的开发 一、工业(制造业)的一般知识 二、我国工业经济开发的形势 三、汽车工业的开发 四、区域的知识经济与高技术产业的开发 第四节 第三(次)产业及区域第三(次)产业的开发 一、旅游业 二、金融业与区域金融问题 三、交通运输业和物流业的发展 第五节 区域(产业)开发战略研究的案例 一、关于东北地我就业问题的研究 二、对边境城市产业结构—绥芬河边境自由经济贸易区的研
22、究 三、交通运输业项目的开发与区域环境影响研究 四、吉林省长白山旅游业的开发与生态环境 第十一章 区域政策 主要内容:区域政策含义、特点和形成、区域政策目标和手段、区域政策效应和评价、区域政策实践。 重点难点:重点为区域政策含义、特点,区域政策目标和手段。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政策含义、特点,区域政策效应。 作业题目:1. 区域政策有哪几个层次? 2. 区域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 3. 如何评价区域政策效应? 4. 中外区域政策有何不同?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政策的基本问题 一、区域政策
23、的含义 二、区域政策的特点 三、区域政策的形成 第二节 区域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一、区域政策目标的界定 二、区域政策手段 第三节 区域政策效应及其评价 一、区域政策效应的基本含义 二、区域政策效应评价的程序 第四节 国内外区域政策的实践 一、国外区域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二、我国区域政策的演变 三、中外区域政策的对比 第十二章 区域管理 主要内容:区域管理层次、目标和特征,区域管理主体、内容,区域管理手段和体制,区域资源一体化管理,我国区域管理基本框架。 重点难点:重点为区域管理主体、内容,区域资源一体化管理。 学生掌握要点:区域管理层次、
24、目标,区域管理主体、内容,区域管理手段和体制。 作业题目:1. 什么是区域管理? 2. 如何理解资源一体化管理? 学时: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区域管理的一般原理 一、区域管理的基本含义 二、区域管理的主体 三、区域管理的内容 四、区域管理手段 五、区域管理体制 第二节 区域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外区域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二、我国区域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三、区域“资源一体化”管理 第三节 我国区域管理的基本框架 一、我国中央-地方权限的划分 二、我国经济区域的组织形式 三、我国区域管理制度的完善
25、 六、教材与教参 (一)教材: 1.《区域经济学》,丁四保等编著,北京:高教出版社出版,2003.12,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教参目录: 1. 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 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等.高教京.21世纪 3. 中国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陆大道.科学出版社.2003 4. 区域经济学.高洪深.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 5. 经济学.保罗萨缪尔森.华夏出版社.2000. 6.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赫尔曼E戴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9 7.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8. 经济学是什么.梁小民.北大出版社.2001 9. 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授课教师签字:崔红艳 教研室主任签字: 系主任签字: 2007年12月30日 9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