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2011课标版八年级物理下册(2012年10月第1版)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紫金县新智中学 执教人:郭志庭【温馨提示】由于我用WPS Office 2016软件制作我的课件,试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软件打开有些图片变形,因此建议用WPS Office 2016软件点击我的课件“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课件(WPS演示版)”。【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的教材分析】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本章内容是后续各章所必需的预备性基础知识, 而本节内容是力的基础知识的根基。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的内容共分五个部分:力的概念、力的
2、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概念是贯穿力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建立力的概念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在初中,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力产生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深学习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分析研究常见的几种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到高中进一步从矢量的角度深化力的概念。因此,本节是初中物理的重点。所以,我对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的课时安排为2个课时,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内容:1、了解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感知力的大小。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
3、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第二课时内容:1、知道力的三要素。2.能用示意图表示力。3.了解相互作用力的特点。【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中处处有力的作用,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感知力的大小。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身边的器材做
4、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经历从感性的体验、图片、实验到理性的分析、归纳、综合的初步认识力的概念,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2.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感知力的大小。3、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5.学会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讨论、归纳等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喜爱物理、勤于动手、乐于实验、勇于探索身边物理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
5、过多样的学生活动和丰富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贴近实际生活,认识物理的价值,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感知、体验力的存在,初步建立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难点】1.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理解。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学情分析】1、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大量关于力的“概念”和常识,知道许多力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这对教学是有利的。但实践又证明,学生在学习力学时,头脑中存在着较多的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特别是关于力的概念以及力
6、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如:1、只有有生命的人或动物才能施加力,或认为只有某些物体才能施力;2、力的作用是单方面的,如认为“地球吸引人,人不吸引地球”;3、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4、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这些已具有的“经验”在教学中会干扰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辨识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也给力的概念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2、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
7、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课堂上应尽量通过观察、尝试、体验、感受等活动, 引导学生经历感知力、认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3、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为了配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教学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法学法分析】学
8、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课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知识进行自我建构,这样才能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主要运用目标教学法、实验、活动、诱导、探究等教学方法,并贯穿使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总之,指导学生去体验。这样做,一方面符合了辩证唯物法所讲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另一方面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的体现。【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黑板、粉笔、小车、弹簧、
9、水桶、杠铃 、哑铃、铅球、铁块、海绵、钢尺、磁铁、铁钉、鸡蛋、物理课本、橡皮泥、小铁球、小篮球、小足球、气球、旱冰鞋、石头学生准备:导学案、小车、弹簧、水桶、 哑铃(铅球)、铁块、海绵、钢尺、磁铁、铁钉、鸡蛋、物理课本、橡皮泥、小铁球、小篮球、小足球、气球、旱冰鞋、石头激励学生学习准备:把本班同学分为9组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学习,每组基础分为60分,小组成员表现较好一次插一面红旗加10分。课堂结束后评出本节课的课堂表现较好的前三学习小组,并发奖状。(附:红旗、红旗杯、插旗说明)【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学环节与活动】一、导入新课(共分钟)、齐读: 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中国自主研
10、制的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搭载“长征七号”火箭在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中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观看:“天舟一号”升空时刻的视频。、演示:用空气吹鼓的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会怎样? 4、设疑导入:为什么 “天舟一号”和 气球会升空?道理相同吗?那么,这堂课一起学习相关内容: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第一课时)【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天舟一号”升空重大意义,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的激情带入课堂。)二、学习目标(共分钟)1、知道:什么是力。2、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
1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设计意图:目标导学)三、新课教学(共分钟)1力(共分钟)(1)感知:什么是力过渡: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很多有关“力”的词语,那么究竟什么是力?想想做做:一起体会什么是力。(经验再现)活动1:指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器材(小车、弹簧、水桶、 哑铃、铅球、铁块、钢尺)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让学生上台演示推、拉、提、举等一些力的现象。、人推车、手拉弹簧、人提水桶、人举杠铃(哑铃)(铅球)(2)认知:什么是力 人可以对物体施加力,那么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加力吗?再想想做做(情境再现):活动2:人 推 车 手 拉 弹簧 人 提 水桶 人 举 杠铃 铁块
12、 压 海绵 磁铁 吸引 铁钉指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器材(铁块、海绵、磁铁、铁钉)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让学生上台演示:、铁块压海绵、磁铁吸引铁钉(3)归纳:什么是力(一起讨论分析)()()()在物理学中把推、拉、提、举、举、压、吸引等统称为作用,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提、举、举、压、吸引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结论:力是 。(4)、力的符号和单位)自学:力的符号和单位阅读书本第页的内容,回答: 力是常用什么符号表示? 力的单位是什么?简称是什么?符号是什么? 介绍牛顿:国际上通用力的单位
13、叫做牛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感知:力的大小活动3:通过实验感受:1牛顿的力有多大?(托起两个鸡蛋(约为0.1kg)用的力约为1N。)通过实验感受:用手向上托起一本物理课本(约为0.2kg)需要多大的力呢? (5)跟踪练习一(想想议议,动手合作完成)(加深:认识力)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吗? ) 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吗? 【1、力 设计意图】从人对物体的作用到一般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由浅入深,从形象到抽象,符合认识规律,学生易于接受力的概念。学生通过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经历从感性的体验、图片、实验到理性的分析、归纳、综合的初步认识力的概念
14、,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常见力的现象。跟踪练习一的设计为了更好理解力的概念、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分钟) 过渡: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力的作用吗? 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会在物体上产生某种效果,那么都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力的作用效果(一)想想议议做做: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活动4: 指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器材(橡皮泥、弹簧、钢尺)做实验,亲自感受力的作用,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 1)捏压一下橡皮泥; 2)拉伸一下弹簧; 3)压缩一下弹簧。分别现象是什么?1) 2) 3) 有什么共同特点? 。 结论: ()力的作用效果(二)再想想议议做做:选择以下器材,对它施加力,使力的作用效果与使物
15、体发生形变不同。罗列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活动5:) 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到运动吗?) 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到静止吗?) 力可以使物体速度由小到大吗?) 力可以使物体速度由大到小吗?5)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变化吗?对于问题)和)容易探究,而问题)至)继续实验深入探究,并观看视频:)3)观察:在运动的小铁球前方放置磁铁,会发生什么现象?4)观察:在运动的小铁球后方放置磁铁,会发生什么现象?5)观察:小铁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小铁球的运动有什么变化?分析: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速度由小到大、速度由大到小概括为速度大小的变化,而速度大小的变
16、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概括为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可归纳为: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 归纳:() 力的作用效果: ()跟踪练习二(加深理解:力的作用效果)1)如图,从桌上滚下的小球运动方向发生了 ,因为小球受到 的作用。2)如图,熟透的苹果从树上下落,该苹果由静止变为 ,说明该苹果受到了 的作用。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当有力作用时,看不到物体发生形变?3)、如图,海绵发生了 ,它受到了 的作用。 小结: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可以判断该物体 受到了力的作用。4)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力的作用吗? 【2、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操作兴
17、趣、对探究活动充满渴求,为了配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教学安排了大量的活动体验,使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归纳总结等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跟踪练习二的设计,既巩固力的作用效果,又为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设下铺垫。、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分钟)()实验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活动:)学生活动:挤压气球,两人一组,当你用自己的气球去挤压对方的气球时,对方的气球有什么变化?你自己的气球又有什么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3) 让一位同学穿上旱冰鞋推墙,观察有什么现象? 鸡蛋碰石头,结果会怎样?分析: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
18、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结论: ()跟踪练习三(加深理解)1)、踢球时,球受到的力是由 施加的,这时脚也受到 的作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2)、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运动,推动人运动的力的施力物是 ,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也受到了 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3、探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跟踪练习三的设计使学生学会从生活现象中获取知识并能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知识小结(共分)本节学习目标你达到了吗?1、知道:什么
19、是力。2、知道:力的符号和单位。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怎样的。五、回应引课,反思解疑(共分钟)解释:“天舟一号” 为什么能升空?用空气吹鼓的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为什么会上升? 六、课后任务1、同学们在骑自行车放学时,体会今天所学的内容。2、预习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二课时)的内容: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这些因素称为什么?怎样表示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力有哪些特点? 3.完成课后书面作业(附:课后书面作业)七、 小结学习小组课堂表现(本节课的课堂把本班同学分为9组学习小组进行互动学习。)小结本节课的课堂表现较好的前三学习小组,并发奖状。(掌声祝贺!)【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板书设计】7.1力(一)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常用符号:F单位:牛顿(N)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 作用效果: 力还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温馨提示】由于我用WPS Office 2016软件制作我的课件,试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 2003软件打开有些图片变形,因此建议用WPS Office 2016软件点击我的课件“第七章力第一节力(第一课时)课件(WPS演示版)”。8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新智中学 执教人:郭志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