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知識創新網絡
1. 前言:現代化的兩難
近幾年有關社會變遷理論對歷史的發展有三種主要的發現 (學者如Luhmann, Giddens, Baumann, Beck, Lash):
1. 認識到系統和生活世界間的關係有一種不確定性和偶然性。
2. 中心操控的行動者是不存在的。
3. 決策處境中的模糊不明與不確定卻又是無所不在的。
人們預期在進步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對生存事實的趨勢,只要透過技術的預測能力、政治的計畫工具等便可以明確安全地加以掌握,但是Luhmann認為我們所發現的事實卻是,歷史的發展只是不斷地又被創造成一個陌生的存在。並不是韋伯的理性化過程不再運作了,只是社會的複雜化過程往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確定性不斷地被製造出來(Giddens),又變成了另一個風險社會(Beck),「不作為」是可以預期的選項 「不作為」指降低不透明度,「作為」指不放過任何機會。
,對一個組織行動者而言,「觀察加等待」還是可以降低風險的。但是就長期而言,情況的模糊性似乎並不會變輕,因為這樣的不作為會導致區域性經濟因為一方面的保護措施,另一方面的輕忽問題,而使其偏離了現代化的軌道,所以為避免這樣的困境,創新網絡便是另一種可能的制度選項。它是透過對組織和技術的創新,對現代化的過程加以回應,或更正確的說,是一種適應。以便使制度能符合現代化的期待。
但是行動者如何調適呢?如果現代化動力不再能穩定這種制度的期待,而反倒只是期待一切資訊的偶然性?在傳統的解決方式上,生產者會企圖將兩種情況互相調和:一種是現實的或潛在的市場需求資訊,我們可以將其解釋為技術的函數;另一種情況則是對自我目前科技知識、生產能力的評估。對一個應用者而言,它們所需要的是一個明確的參考市場訊號和投資成本-利潤的可計算性。如果所謂的不作為不能有效地降低不確定性,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我們對這種內生的、固有的不確定性的適應是失敗了。
傳統上討論知識創新的變革總是從組織與市場的對比來觀察,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即透過生產者與應用者間組際合作的行為能力來看,它有兩個切入點,其一是對技術形成過程的觀察,其二是發展經濟學中,技術發展過程中的歷史線性依賴問題 指對傳統經濟模式的(時間)依賴,其涵義與依賴理論的「空間依賴」不同。
,創新網絡雖也透過相互學習來降低不確定性風險,卻也可能轉形成其他的風險形式,如:信任風險、或技術內封(Lock-in-effect) 原義指資本因增值稅而不願意或不能釋出到市場中。
。
現代化的新趨勢是:計件數的下降 義指因各單一件的組合度增加(複雜化)。
、市場的專業化、分化,技術因資訊化而複雜化,使用者平台的高度要求,新的原料和材質,服務業創新的任務需求上升等等。這些都使我們懷疑是否技術創新真的可以透過組織內部的設計、對使用介面的預想來加以達成,因為科技的進步與否,或這種創新絡是否真能有效運作,還必須經過時間檢驗,在設計者和應用者間的反餽關係建立以後,或至少要在生產者和利用者間的互動與反餽過程中,才能判斷。
2. 創新網絡:類型特徵的描述
2.1. 不確定性:技術進步將導致更多的a.市場的b.技術的c.計算的d.資訊的e.組織的不確定性:a.市場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是由於內部各次級市場在要求生產目標準確時所導致的高度專業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快速轉變的動態趨勢與消費偏好,b.這些市場的不透明度使得技術的不確定性不論在產品、消費、物材、功能、特色上都增加了,c.因此對成本、時間的計算風險也就相應而生,d.資訊風險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資訊充斥,而不是不足,在一個日趨複雜的信號系統中,資訊的充斥只會把不確定性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e.組織的不確定性指的是,技術知識、財務模式、策略性的資源分配等如何面向未來的挑戰,這些都使得我們在建構事實並且加以應用時更加地不可能。
降低不確定性:可以透過生產者和應用者間的合作關係來達成,這種組際間的合作可以透過互動式的協作來連結消費者的期待與共同信任,以「過程式的」方式來建構此「偶然事件鏈」,他是創新過程的先決條件。
信任投資:不信任策略、契約保障並不能達成信任投資的雙贏效果,因為信任的基礎是交互反饋的,學習過程的建立對雙方都有正面意義,它可以優化雙方的技術生產、應用與組合,信任是組際的行為結構,他可以透過風險的連結來降低風險,例如A相信B的承諾行為,因為B之所以會承諾,因為他也相信A類似的這種行為。和組織內權力結構與組織間的法律結構不同的是,信任有「容錯」的空間以及時間上的「快速」,會造成信任中斷時的額外風險,這種風險在法律上也較難去制約,例如當發生利潤極大化的機會主義時或是當有機可乘的退出策略時或是當一些敏感的資料可以被不當使用或甚至剽竊時。
反饋式學習
創新網絡中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並不是透過科技生產者的制度分化或科技應用者的競擇所造成的嚐試錯誤效果,而是透過兩者間反饋的學習與型塑過程而共同設計的效用願景,在許多場合中還要加上如上游供應商、銀行、研發機構或官方單位的投入。不過這種學習網絡一樣會有內封的效果,她有時會對市場的改變或新技術的可能性過遲地認知。這常常是學習網絡逐漸自立一格而僵化的結果。所以如何從學習型網絡中「學習誤判修正」(learning mislearning)是重要的。因為學習網絡常常並不是整體組織參予的,因此組織的學習能力也不會全盤被學習網絡所影響。
固有解Eigenloesung
固有解原本是數學上的概念,指前一個程式的解,同時又是下一個程式的條件。此處是指自組織(self-organization)理論裡,創新網絡的反饋學習過程中所創造出的產品,不論是對生產者或應用者,它主要是一些相互決定又互為條件下的新人為產物、組織結構與知識成分。這種創新網絡的建立條件常常是要以契約手段來加以明確化的,如此,問題才能被定義清楚,而解決途徑的操作程序不論在價格、技術特性、供應時間、服務以及各式各樣的保證都能加以控制。當然整個創新網絡在建構過程中仍然會持續不斷的轉變,例如:當獲利願景無法透過該形式來設定時,所達成的部分或臨時解決方案導致對技術期望的擴張時,新的操作技術必須改變成員的條件結構時。換言之,創新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在詮釋、評價、修正、建構的彈性,使得各部門彼此相互適應。為了永續技術的發展,創新網絡是溝通管理的核心,但是它常常是無法預知未來的。
他必須刺激參予者(不論生產或應用者),相互依賴、不斷嘗試、尋求最適解、不斷重新詮釋、試驗部份或臨時解的成果、重新定義績效的指標。從此動態過程中找到固有解並不能只依靠一個既定的模式,既不保證能夠得到許多想要的解決方案,也不保證有一個穩定的方案。反饋式學習是一個條件但不是保證。但無論如何,這種契約化創新網絡的順利運作必須在技術解讀上、成本架構上、組織認知上、時間條件上都要取得合法性。所以為穩定一個創新網絡,參與組織的資源也就必須在互動過程中維持穩定的供給,否則就會因為在此過程中,某一個組織的尋求退出而不斷地發生危機。此外,一個創新網絡會傾向持續反饋學習的動態,但參與組織的管理模式卻會傾向於維持各方過去談好的既存結構。總之,創新網絡是使參予的組織透過對技術開發機制的建構與未來獲利的優勢,來對現代化壓力的一種起碼的階段性的、穩定的回應。
3. 反饋式技術發展(固有解的開發)的例子:
此處首先要掌握的是技術應用者與幾位技術生產者間的前置談判行為(契約前階段)然後才是觀察一位應用者與一位生產者之間的溝通合作過程(創新的動態依賴階段)。並且從中得出如何管理組織的、科技的、計算的不確定性。
創新網絡的初使條件是建立在成員的專業能力、經驗知識以及實驗性的一些工作活動方面,只要應用的脈絡不會變動,企業創新的技術產品就會源源不斷產生(固有解)。我們以一個生產者和一個應用者為例來說明:這兩家公司的合作是在三間有自動生產機具的小廠房來進行,以便生產一種特殊的應用成品。
生產者A是一個生產特殊機具的公司,為了呼應許多應用客戶多元的需求,創新的過程是很複雜的,因此他們將多個功能部門搭配成一個固定合作單位以改變結構。她們將參予團體的地位差距縮小,以刺激成員能因為各負其責以提昇創作動機,快速有效、沒有科層障礙,並將彼此間的知識經驗透過相互挖掘與交流來更加確定、保存,非形式的互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以將錯誤透過警示系統快速回應,確保品質標準,維持時間的壓力。
應用者B是一個擁有26000員工的Profitcenter,她們產品是液體管線連接技術,來自於將公司的專利一再增值利用,她們比較不生產新產品,而是不斷改善各種不同公司的輸送體系,加以合理化、降低成本或因此將組織彈性化。生產初步必須謹慎計算個別脈絡中的前置作業與機具投入,因此她們所考慮的並不只是經濟效益的問題,還有更重要的是技術問題。因此這個組織構成結構便要求一定要對錯誤保持高度的敏感度,透過確定員工動機的策略,來達到彈性且合理的生產組織,因此放棄泰勒式的管理模式。
3.1.契約前談判:前置條件
因為特殊工具在應用上的獨特性,應用者勢必先與若干不同的生產者個別討論,個別生產者又有在個別技術市場上的強項,如此他們會個別提出其解決應用者特殊問題的設計,並提出各種方案與相應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競爭的技術市場,而且幾乎是透明的:因為,
在這種前契約的談判過程中,生產者會特別對應用者的需求做最適當的反應,所以生產者間的競爭會十分激烈,以便先解決應用者的問題,那是一個積極創新的互動過程。在這個談判的過程中,應用者就像是一個概念傳播者,會利用單一生產者的臨時性建議ideas不斷地刺激另一個生產者,提出對自己更有利的生產條件,所以對一個非常特殊的產品來說,這個前契約階段常常都是非常長的以便最後能達到應用者的需求,對產品加以精緻化,標準化。如此雙方的成本也就非常的高。這些成本將包括,對新技術所產生的組織調整、適應過程、人員的訓練等等。除了成本之外,其實對應用者來說,作成最後決定的關鍵還是在她對這一家生產者是否有足夠的信任。訂下契約時才開始討論像:運輸時間、價格、保證、替代性等等問題。
在上面的例子中,B在前契約階段必須先針對自己的需要提出一個最初步的建議,再與A談判,但是在談判過程中,因為B的母公司基於投資策略的考量要求B對A提出更吸引人的建議,包括設計更具有彈性,精確度更高、自動化設計升級等等。這些要求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在於尋找另一種技術替代的模式,而是透過這種不斷的「微政策建制」(Micropolitical constellation)來刺激雙方,從看似反覆的Routine中,以技術為問題主軸,經過不斷的互動一方面提昇生產者的技術設計,另一方面應用者可以不斷地掌握、學習技術資料以致最終的整體狀況,還可以與競爭廠商談判。
對於技術生產者而言,她也透過了冗長的談判過程,在創新的脈絡中,對對手的各種創新資訊有了概念,並進而能學習、改進自己的不足,或超越對方的優點,這種模式與過去經濟進化論所強調的選擇論或是和工業社會學中的被動反應論有孑然不同的結論。在下一步的過程中,應用者會將要求更具體化,以便讓製造者可以將概念落實,由於在這個階段中的具體操作技術問題,互動的主體就必須要再加入那些實際第一線操作的人。
由於整個創新的過程對生產這而言,其所做的任何階段性建議只是根據一些「創意」與過去的「經驗」,生產的不確定性與風險也就大大地提高,經濟效益與時間效益的計算都會影響生產者所做的下一步決定,因此應用者必須非常清楚這樣的狀況,並且對生產者給予必要的信任。
在測試了三家生產者的設計後,一家因技術因素先出局,另一家則單純因為距離應用者較遠(交易成本因素)而出局,以及較好的生意往來關係(信任機制因素)。之後才開始討論一些契約細節,甚至才開始包括交換雙方的若干經驗數據。而這也意味著,反饋式學習過程才剛剛開始,任何的契約內容、技術設計等可能都會因為特別的要求而改變,換言之,契約通常只是一時的。
3.2. 反饋式技術發展:動態性依賴
契約確立了信任的基調,固定了下一步合作的方式,並且降低了不確定性與偶然性。雙方的互動將以此為基礎更加頻繁。進一步的不確定性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階段,彼此有交互性、反饋性、同時性的作用。
1. 建構階段:具體化、精確化;
2. 產品實現階段:可操作化;
3. 首次運作階段:功能、績效能力的證明;
4. (實驗性的)全面實施階段:尋求脈絡相關的特殊解決方案。
如此的持續運作常會強化互動,並進一步導致目標的更改、重新的協商,如此的動態依賴又更需要更頻繁的互動,尤其是雙方在技術形成的過程中,彼此相互學習的準備。在最初產品的形成過程中,尤其還要加入上、下游廠商以及使用者的投入。在投入的過程中,每一個不同的組織成員都必須非常注意其契約的內涵是什麼,以便保證在進一步知識形成的過程中,保障自己團體在契約中的知識部分,也確保契約外的部分可以成為組織的私有資產。有時也必須訂一個新的契約來加以確定所有權關係,尤其當許多後續的技術變更可能非常複雜且導致成本、時間等的需求改變時。所以為了維護產品的品質,勢必要進一步做好創新管理。此外,更進一步的是,即使得到的初步單一機具是可運作的,也還要視其整體裝配後的效果如何,因為設計、製造的過程並不能保證其裝配後的零缺點運作。此時,各方交互信任的互動、學習、合作以及彼此資源的支持一樣重要。所以如何能確立對方在危機處理上具有一定的知識存量,是創新管理很重要的考量,許多這種類型的知識都是組織內或區域內潛在的implicit,是很難用經濟模型來計算的。當然此處必須要再一次強調,由於生產者的專業性隨著不斷的反饋性學習不斷上升,應用者對產品的認知將越發困難,對生產者知識的信任也就更重要了。當然就連這樣的互信依然是要建立在創新過程中各方緊密而頻繁的接觸上。因為在最終實驗應用的過程中,最終決定是否採用就是看,這樣的接觸是否達到雙方對成果的相互信任與知識創新。尤其對機具操作者來說,他們的參予也是建立她們和生產者、應用者間互信機制不可或缺的條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