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2(4)用冷静掌控抉择人生就是一场不断抉择的游戏,有风雨也有阳光。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所谓“重重”思考,就是要培养客观的、精准的判断力。每一个重要的抉择可能都与你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但你在抉择和判断时,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要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影响判断的精准和客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出客观、精准的抉择呢?我给大家提供三个建议:第一、把影响你抉择的因素罗列成一张“利弊对照表”。在利弊对照表中写出每个因素的利益和弊端,然后借助该表客观地分析,哪些利益和弊端对你来说最为重要?这些
2、因素是否符合你的价值观和理想?当你面前摆了这样一张客观而详尽的利弊对照表时,主观因素就不容易影响你的判断力了。例如,1998年时,我面前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回中国建立研究院,在美国创业办公司。当我问到许多朋友,有没有愿意和我一块儿回中国时,他们每一个人都说:“当然不愿意,只有中国聪明的人到美国,哪有美国聪明的人回到中国?”如果我是个容易被影响,不冷静客观的人,当时可能就决定不回中国了。为了更客观地判断哪一条道路最符合我的价值观和理想,我列出了一张利弊对照表: 回中国工作在美国创业利弊利弊影响中国青年的机会朋友不看好中国拥有自己的公司我没有“创业”欲望实现父亲的遗愿降低职位、薪水不必听人指使风险
3、投资的压力最好的研究环境搬家的麻烦可能获大笔财富有倒闭的风险有长期承诺的公司没有中国经验关系不必搬家工作时间很长 借助这样一份利弊对照表,我很快就做出了客观而明智的决定回中国工作。因为综合考虑各种利弊因素后,回中国工作最能发挥我自身的特长,也最符合我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第二、学会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没必要认为,某种选择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反之,我们应当学会分析一件事情“可改变的概率”或“可能发生的概率”。对于发生概率小的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达到100%时才去做,因为即便做成了这种事情,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做
4、概率分析时,可以列出“最好的可能”和“最坏的打算”,以帮助自己综合考量。例如,上面提到的“回中国建立研究院”的工作,我有100%的把握,可以把研究院办得与其他任何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究院一样好这是最坏的打算;我有40%的把握,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来这是最好的可能。用这样的方法考虑到两个极端后,我马上就会明白,即便出现最坏的情况,我和公司也可以坦然接受。因此,我选择回中国工作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当然,许多抉择并没有这么好的“后路”,在这种时候,我们既要谨慎地评估风险因素,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有勇气挑战自己。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在阐述“领导力”时指出:“当你自估的成功概率达到4070%,你就该
5、去做这件事了。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第三、当自己不确定时,学会谋之于众。多征求别人的意见总是好的。那些更有经验的人可以用他们多年的积累为我们指引方向,那些聪明绝顶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智商启发我们的思路,那些懂得人际关系的人可以用他们的情商帮助我们有效沟通当你询问他人意见时,可以随身携带上面提到的“利弊对照表”,与对方一起分析、讨论,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他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你的主观描述影响他人。当然,你也必须明白,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即便你采纳了别人的意见,你也不可以就此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所谓“轻轻”放下,就是说我们在做出抉择后,应当坦然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既
6、不要因为抉择正确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抉择失误而悔恨终生。例如,有的人因为对自己缺乏信心,每次刚做出决定,就立即紧张起来,不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有的人非常喜欢吃“后悔药”,他们事先不通盘考虑,事后却追悔莫及;还有的人过于敏感,本来自己做出的是客观、公正的抉择,但事后听到别人的议论就摇摆不定起来其实,无论你的抉择正确与否,无论它的结果如何,已经做出的决定就无法收回了,你只有坦然接受它,或者在今后想办法补救。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自己已经无法控制的事情,任何担忧或悔恨都是多余的。与其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焦虑上,倒不如把这些东西“轻轻”放下,然后一身轻松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微软公司的某
7、个部门里,有一位霸道的经理J,他刚加入公司就拿下属开刀,总是找些莫须有的罪名遣散一些能干的职员,以便把队伍换成“自己人”。当时,J部门里那些可怜的下属常常来向我求救。有一位名叫S的下属在收到J的处分后向我表明,他可以用证据证明自己没有做错任何事。于是,我帮S上诉到J的老板那里,在铁证之下,S得到了一个新的工作。但另一个下属D的境遇就完全不同了,他的处境非常艰难,因为J这次在D的计算机里埋下了伪证,然后以受贿为理由解雇了他。我曾多次与D沟通,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但在证据之下,我无法为他伸冤。尤其是,我当时刚加入公司不久,还没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干涉别的部门的事情。经过“重重”的分析,我决定不向任何人提起D的事情,只是看着他一身委屈地离开公司。事后,有朋友问我:“你难道不会因为自己无法给S和D争取同样的待遇而懊恼吗?”我回答说:“虽然我对无法挽救D感到万分遗憾,但我必须看清楚,什么事是我无能为力的。而且,既然已经决定不能帮助他,我就只有轻轻地放下这件事,多想无益。我应该把精力放在我的工作中,这样,也许有一天,我就可以有足够的职权和信誉来帮助其他人。”让人欣慰的是,多年以后,J被公司解职,S和D则都在新的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