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单位:南高小学姓名:朱小琼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不进位)课时1年级三年级教师朱小琼一、教材内容分析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内容分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又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和乘法估算”的巩固和应用。笔算的教学又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两个层次。本课时学习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教学重点是笔算乘法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
2、积的书写位置问题,使学生理解笔算算理,掌握基本的乘法笔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从而使学生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四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及混合运算做基础和铺垫。本课时是本单元的重要环节,对今后进一步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正确的计算法则,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2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并借助点子图,让学生通过圈一圈、算一算、说一说,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学生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合作交
3、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的对比,寻找最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算法的全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培养学生运用迁移转化的方法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熟练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能够理解其算理。学生在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基础上,很自然会迁移转化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运算。在以往的教学中,面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个新知
4、识时,学生们的反应有所不同,有部分学生立刻想到了拆数的方法,通过口算解决;有部分学生能在他人的帮助下计算出正确结果;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直接想到了竖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在计算完成第一步 1 4 1 2 2 8就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算法的过程,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指导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策略,激活学生思维,总结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投影仪六、教学过程教学
5、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看到这张图片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课件出示:书店图片)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2.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课件将图片减为2套)3.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课件演示图片由2套增加到6套)4.复习两位数乘整十数口算。(课件演示图片由6套增加到10套)师:现在一共买多少本书呢?怎样列式计算?5.课件演示图片由10套增加到12套。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生提出: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本书?生:要知道每套书有多少本和买了多
6、少套。学生列式解答:142=28(本)学生看图之后列式计算:146=84(本) 14 6 84生回答:1410=140(本)学生列式1412通过课件生动的展现行数由少到多的过程,既复习了学过的口算乘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又为新知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围绕买书情境引出新课题,使学生轻松、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数学味道浓厚。二、自主探究,理解算理1.用点子图研究乘法计算。我们用一个点子代表一本书,每套有14本书,有这样的12套。(出示点子图)2.小组活动。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张这样的点子图,可以借助点子图,用彩色在图上圈一圈,然后在图下边算一算,完成的同学把你的想法讲给同桌听。3.结合点子图理解算理
7、。学生出现下列当中的几类方法:方法一:用连乘解决问题:144=56 563=168小结:他把12分成了两个一位数的乘积,从而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新知识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就知识。(板书:转化)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方法,我们以后的学习会经常用到。方法二:拆数解决问题:142=28 1410=140 140+28=168小结:他的方法是把其中的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也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1 4 1 2 2 8 1 4 1 6 8师:48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教师指第二层积:14是谁和谁相乘算出来的?为什么不和28对齐啊?这里的14实际是表示多少?师:既然表示140,个位上的
8、0为什么不写?小结:140的0写上表示有140个一,。(1)学生对照点子图讲自己的算法:我先算4套有多少本,有3个这样的4套,再乘3,一共是168本。(2)生:我把12分成两部分,先算2套有多本,再算10套有多少本,最后把两部分合起来也是168本。(3)生:28是14乘第二因数个位上的2得到的生:14是14乘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得到的,表示14个十,也就是140,所以4要和十位对齐。学生讨论的结果:写也对,不写也对。基于“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观念,教师让学生借助点子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理解算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体现了学数学、做数学的过程。关于140个位上的
9、0写不写的问题,这里教师有意引起学生争论,通过争论最终统一学生的认识:个位的0写不写都对。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修小结,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给学生创设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鼓励学生遇到问题积极动脑筋想办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经历乘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遇到新问题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形式,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怎样用竖式计算14乘12.(课件演示)让学生完整的表述计算过程。6.对比强化。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的竖式,与以前认识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计算时,哪一步是关键啊?应该注意什么?通
10、过对比,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异同点,突出第二次乘积的书写位置,在此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三、巩固练习1.用竖式计算。2313= 1122=师:1122中两个乘积都是22,两个2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小结:相同的数写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结果是不同的。2.填方框。你能不计算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出第二个因数是多少吗?2 4 4 8 3.计算大比拼。比赛规则: 规定的2分钟时间内完成,比一比谁算得又准又快。1111= 6111= 8111= 2511= 7111= 6311=4411= 3511=通过计算,发现什么规律?通过对两个22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位置值的意义。通过这道题进一步让
11、学生明确了第一个乘积是第一个因数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积;第二个乘积是第一个因数和第二个因数十位数的积,紧紧围绕本课重难点设计练习,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这是一道应用法则去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从而帮助学生巩固笔算法则,并通过计算发现规律,向学生渗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巧算,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412=168(本) 1 4 1 2 2 8 142的积 1 4 1410的积 1 6 8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及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所以学生对于学习笔算乘法并不陌生。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节课进行的有条不紊,课堂效果好。在学习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交流,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思路,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领悟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介绍不同的计算方法。算法多样化是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