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的“边边边”公理。
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得出三角形“边边边”的全等条件
教学难点:用三角形“边边边”的条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过渡,导入新课
1、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_______相等,_______相等。
2、 反过来,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
AB=_____,_____=B'C',CA=______,∠__=∠A',∠___=∠___,∠C=∠___。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
如果△ABC与△A'B'C'满足上述六个条件中的一部分是否也能保证△ABC与△A'B'C'全等呢?本节课我们就来一块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创设情境,质疑
教师出示一面三角形小旗,提问:要画一个三角形小旗与我手中的三角形小旗全等,你们能做到吗?如果能需要几个与边或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呢?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渗透于其中(点拨可从最小的条件开始考虑)
经过小组全体成员逐步分析,进行交流给予汇总,归纳总结,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分类梳理,探究规律
按照三角形的“边”,“角”元素,师生共同整理如下:
一个条件
一角
一边
二个条件
二角
二边
一角一边
三个条件
三角
三边
二角一边
二边一角
想一想:只满足一个条件,三角形能全等吗?
画一画,试一试,
教师出示题目:1、三角形的一个角是30角,一条边是3厘米。
2、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度,50度。
3、三角形的两条边分是是4cm和6cm。
将上面小组总结的条件,梳理得出结论,只满足其中的一个或二个条件,所画的三角形可能不会全等。
下面我们将研究三个条件相等情况下的三角形是否全等:
练习1、已知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分别是40度、50度、90度,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个别举例说明一下)
练习2、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C'A'=CA。把画好的△A'B'C'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提示画图步骤:
比较得出结论: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三要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这个三角形木架的形状、大小就不变了。就是说,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就确定了,
如果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呢?
像上面这样被称为三角形的稳定性。
用上面的结论可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三、反思小结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提炼本节课所学内容,精化思想,掌握规律。
四、课堂一练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BD≌△ACD。
分析:要证△ABD≌△ACD,可看这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是否对应相等。
证明:∵D是BC的中点,
∴BD=CD
在△ABD和△ACD中,
∴△ABD≌△ACD(SSS)。
从例1可以看出,证明是由题设(已知)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求证)正确的过程。
思考:已知AC=FE,BC=DE,点A、D、B、F在一条直线上,AD=FB(图13.2-4)。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五、作业(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