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情分析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初中课本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这一节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主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教学目标1.掌握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归纳变化的特征。2.通过研读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相关的
2、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对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评价。3.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教材分析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大众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
3、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师:一年
4、当有很多节日,同学们都喜欢过什么节?为什么?生:春节、圣诞节、情人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因为每个节日都有一些好吃的好玩的等。师:这些节日中有中国传统的节日,但也有舶来的节日。(PPT呈现一段史料):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师:鸦片战后的一百多年来,许多外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纷纷传入中国,也不断地改变着中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意图:用学生们喜欢的节日导入新课,用经典
5、的史料阐明这些外来物质文化引入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讲授新课】PPT呈现课题及“课标要求“,学生齐读课标后,教师进行解读。师:新课学习分为三个环节:(ppt)自主学习 交流展示;体验探究 感悟历史;当堂巩固 矫正反馈。第一环节 自主学习 交流展示(大约15分钟)师:PPT呈现反映核心史实的习题:一、物质生活的变化1、服装第一阶段:时间: 。阶段特征: 。男装: 。女装: 。第二阶段:时间: 。阶段特征: 。男装: 。女装: 。第三阶段:时间: 。阶段特征: 。男装: 。女装: 。2、饮食(1)中餐:以 菜影响最大,统称为四大菜系。(2)西餐:从 年代起,西
6、餐也随之传入中国3、房屋建筑(1)中国传统住宅: 是北方地区典型民居。(2)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出现西化的趋向, 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 等。二、社会习俗的变化1、婚姻习俗(1)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 。(2)近代以后(民国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 ,主张 。婚姻礼仪也开始 ,仿效西方的 。(3)新中国成立后来 成为一种时尚。2、丧葬礼俗丧礼由繁到简,由 。3、其他社会习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 等活动,采用公历; 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 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仪。 接受教育,开始步入社会。意图:紧扣课标,让学生从整体上
7、把握、记忆本课的基础史实。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同时检测学生对基础史实掌握的情况。师生同步:对学生展示有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记忆方法。第二环节 体验探究 感悟历史(大约20分钟)探究一:服饰的变化师:下面展示三组的服装图片,请同学们判断它们属于哪个时期,这一时期服饰的特征是什么?第一组:长袍马褂:中山装清代旗袍和改良旗袍生:时期是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特征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第二组:列宁装、绿军装、连衣裙生:时期是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第三组:1978年以后服饰生: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
8、会以来。阶段的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纷呈。探究二:社会习俗的变迁师:同学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孔雀东南飞这首古诗,你们知道造成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吗?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家长制。师:近代以来,这些封建的社会陋习逐渐发生变化,我们通过下面的几则材料一起来感受一下吧!材料一:近代第一份征婚广告新式婚礼照材料二:孙中山、鲁迅、溥仪剪辫易服留影照材料三:三寸金莲照探究三:感悟历史、总结认识师:前面我们通过图片、文章等体验了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请同学讨论思考:推动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风尚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风尚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生:变化的原因中国近
9、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变化的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步走向世界。意图:由于“饮食与建筑”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环节一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已能达到该部分的学习目标,所以在本环节选取“服饰和习俗”相对重要知识点进行重难点的突破。学生通过感受各时期服饰与习俗变化的图片与文章,认识变化的总趋势;通过分析引起每个时期变化的具体原因,总结推动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风尚变化的因素。【课堂小结】PPT总结本课学习内容第三环节 当堂巩固 矫正反馈(大约10分钟)选取一道材料题进行课堂检测。选取的原则是紧扣课标,突出主干知识,创设
10、新情境,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阅读下列材料: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趾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 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 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 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 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 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答案
11、提示:女子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2) 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答案提示: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 助长了男尊女卑,造成男女不平等 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答案提示: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 (4) 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至少两项) 答案提示: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女子同男子共享受教育的机会恋爱自由渐成时尚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内容,选取典型材料,检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
12、力,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我们学生的生源又比较差,课后又没有复习的时间,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是我进行本节教案设计首先思考的问题。 首先本节的主干知识通过的填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效率。由于服饰与习俗的变迁所含的知识量较多,也是常考的考点,我把它们作为本节的重点,在环节二中通过图片和典型材料进行体验和探究。图片和材料的选择上我力求精与简,减少学生不必要的阅读量,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环节三的巩固与反馈环节,我通过一位妇女对小时候裹小脚痛苦过程讲述的材料,创设情境,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感受文明开化对女性解放的意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