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六课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2.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与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熟读成诵,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寓的心情,体会借景抒情的特色。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高山流水的旷远让我们深深陶醉其中,我们不得叹服大自然的神奇。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就由我带着大家一起去探访一处曾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让我们一起见证一种远离俗世的美。课堂实录一、预习展示【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疏通字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走近作者
2、,了解背景。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流”。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寄情于山水之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八记是他的代表作,小石潭记是其第四篇。关于题目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相当于现在的散文。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3识记字音、字形篁竹(
3、hung) 卷石底(qun)为坻(ch) 为堪(kn)参差披拂(cn c)佁然(y) 俶尔(ch)往来翕忽(x)悄怆(qiochung)二、指导朗读,整体把握。【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旨在让学生学会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1. 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语气语调、节奏。3.请几名学生朗读,教师组织学生听读、评议。教师指导读出语气、感情的方法。(1、2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卷石带来的冲击,游鱼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3、4、5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凄冷的氛围,应读得低沉些、伤感些。)4.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三、合作交流,研
4、读赏析。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意在梳理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感情。】(一)合作交流第一自然段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2.选择第一段中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从语言运用或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一句运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
5、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表达了作者欣赏景色时愉悦的心情,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二)合作交流第二自然段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去写的?请结合课文简析。明确:清澈作者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写的整段无“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游,“空游”突出水清澈的程度;接着写鱼的影,借日光来显示,太阳照下来连鱼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都看得清清楚楚,可见水的清澈。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作者采
6、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体会了如何通过读文章去揣摩作者的感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情景交融,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布置作业 背诵文章1、2自然段及文言词语解释。板书设计 景物: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发现 小潭 移步换景行动:隔闻伐取见小潭概貌: 全石为底游鱼: 动 静 结 合 特写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