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海浒小学 邢艳华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海浒小学 邢艳华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普遍加大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培养的人才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社会。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启蒙教育更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
2、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国家决定:从2001年秋学期开始,逐步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 如今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造性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要适应这个经济腾飞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核心目标是“两个培养”,即: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3、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的特点等方面心中有数,才能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做到有的放矢。在计算机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法制教育,因为网络时空的虚拟特征使得学生面对一个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环境,极其容易丧失自我,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必要引导和教育;网络空间的良莠不齐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防范力。要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明确一个观念,即在现代科技面前,所有社会成
4、员均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果掌握运用他的人在思想意识上出现问题,势必引发高科技犯罪,导致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发生紊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小学计算机课是学生接触现代科技的启蒙课,思想教育不容忽视。我们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脑黑客”“电脑病毒”开始,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条生命线,认识到那些自诩为计算机天才的人(如臭名昭著的CIH病毒的制作者),利用计算机网络非法窃取他人资料、编制和散步病毒程序,恶意攻击互联网网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在犯罪,他们为逞个人之能而以整个社会的牺牲为代价的行为理应受到唾弃。一个没
5、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绝不应成为崇拜的偶像,我们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尽一份力,发一份光,才能尽显天才之光。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含义 许多人以为:现在让学生学编程完全没有必要,我觉得这种观点很片面。无论哪种计算机语言,都以极其丰富的内涵给学生提供了广博的思维空间。有时一个程序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往往要费不少周折,包括设想、画框图、写程、调试、修改、成功,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创造性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思维能力往往会得到跳跃式的提高。思维是能力的内核,能力是思维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
6、辅相成。能力有了提高,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吗?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二)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情况。 信息技术教育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纵览世界信息技术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创新能力为目的。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下面的四种形式:课外活动、活动课、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国家电教部、中央电教馆已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国家教研课题。潘克民在分类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中将“创新性原则”列入首位,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
8、规律和建构主义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
9、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四)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小学阶段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学科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器、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
10、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是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
11、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指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主发现的创新课堂。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教学。 (一) 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创新的保证。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
12、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可靠的保证。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比如,可以使用“谁来做一回小老师”“谁告诉他”“谁来帮助他”等话语。第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
13、表扬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这是和学生进行的一种情感交流,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二) 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是拥有创新素质的一个前提。计算
14、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他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此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三)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
15、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我认为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
16、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二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画各种基本的圆、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让他们只用圆形、方形来组合成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最多,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动手、动脑利用圆形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等等许多图像。 小学阶段学习LOGO语言是比较适合的,通过学习这种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编制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殊途同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思路,不同的解决模式,都可以完成一个相同的设计任务,
17、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
18、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小学生的创造才能。 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关键在“用”,即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
19、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那是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三是:教师要推迟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创新性的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能获得许多解决问题新颖而独特的方案。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
20、局限性及认知能力的限制。这些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这时,教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作判断,而让学生自己在自我判断和评价中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如:在LOGO语言的教学中,学生画正方形,由先学的简单命令画,到用Repeat命令画,到最后用定义过程作图,对于哪一种方法最优,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己实际操作中去体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得出,在对一些较复杂的图形用何种画法较方便。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五)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
21、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会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画图自己给学校设计标志,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我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体验参与创造的快乐,产生成功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
22、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诚然,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我还是一个新手,但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 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指针,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解放思想、深入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相信小学计算机教学定能在素质教育的花园中茁壮成长,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乐于使用的一种新的学
23、习途径,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 技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普遍加大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力度。邓小平同志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培养的人才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社会。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特别是学生的启蒙教育更应承担起培养这种素质的职责。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发达国家极有远见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内容的信息课程要求。我国也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国家决定:从2001年秋学期开始,逐步把信息技术课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的
24、必修课。 如今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创造性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要适应这个经济腾飞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核心目标是“两个培养”,即: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特别是对信息技术教
25、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的特点等方面心中有数,才能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做到有的放矢。在计算机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以及网络法制教育,因为网络时空的虚拟特征使得学生面对一个与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环境,极其容易丧失自我,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必要引导和教育;网络空间的良莠不齐使得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评价能力的培养,以形成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防范力。要通过教育使所有学生明确一个观念,即在现代科技面前,所有社会成员均应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如果掌握运用他的人在思想意识上出现问题,势必引发高科技犯罪
26、,导致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发生紊乱,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乱。小学计算机课是学生接触现代科技的启蒙课,思想教育不容忽视。我们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电脑黑客”“电脑病毒”开始,通过举例子、摆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条生命线,认识到那些自诩为计算机天才的人(如臭名昭著的CIH病毒的制作者),利用计算机网络非法窃取他人资料、编制和散步病毒程序,恶意攻击互联网网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更是在犯罪,他们为逞个人之能而以整个社会的牺牲为代价的行为理应受到唾弃。一个没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绝不应成为崇拜的偶像,我们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放在科学研究工作中,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尽一份力,发一份光,才能尽显天
27、才之光。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含义 许多人以为:现在让学生学编程完全没有必要,我觉得这种观点很片面。无论哪种计算机语言,都以极其丰富的内涵给学生提供了广博的思维空间。有时一个程序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往往要费不少周折,包括设想、画框图、写程、调试、修改、成功,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会使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的创造性也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思维能力往往会得到跳跃式的提高。思维是能力的内核,能力是思维的外化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能力有了提高,不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期望的吗?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
28、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这里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如果少年发明家能出现也是非常好的事,更包括已有的,但对小学生个体来说是前所未闻、前所未见的。这里,关键是使他们具有求新的意识和相应的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时时处处搞发明创造。 (二)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情况。 信息技术教育由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为教育目标。信息技术教育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纵览世界信息技术
29、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的整体运用能力、整体素质、创新能力为目的。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下面的四种形式:课外活动、活动课、计算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国家电教部、中央电教馆已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国家教研课题。潘克民在分类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中将“创新性原则”列入首位,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理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参与,实现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个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正确认识
30、信息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基础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为儿童少年全面成长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小学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可见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意义深远。 (四)
3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小学阶段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太多的计算机学科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知道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开、关机,键盘、鼠标器、显示器、主机等计算机主要组成部件和主要组成部件的简单功能与使用,指法训练与汉字输入、画图等等。教师只有正确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做到心中有数。才不会随意拔高教学要求,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自由空间,而不是为一些枯燥、纯理论的知识所累,丧失学习兴趣。反之,则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
32、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以。 (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故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科性特点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同多种学科相整合,淡化计算机的“学科性”,决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这门学科变成理论课。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教师心中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底,才能彻底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在教学上运用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独具创意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在信息
33、技术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关键。 “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指明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师生平等交流、学生自主发现的创新课堂。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把握教学。 (一) 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提供创新的保证。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儿童少年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教师必须根据信息技术教育学科的特点,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积极、开放的课堂气
34、氛,使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力量,有效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保持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可靠的保证。 因而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学生才能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地学习,才能在师生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中产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愉快地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当中。其次,教师的语言要和蔼可亲,比如,可以使用“谁来做一回小老师”“谁告诉他”“谁来帮助他”等话语。第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表扬的特点,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尽可能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这是和学生进行的一种情感交流,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 (二)
35、唤起创新意识使学生想创新。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是拥有创新素质的一个前提。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他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如果在课堂上
36、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 此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三)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使学生敢创新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我认为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
37、)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二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画各种基本的圆、方形
38、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让他们只用圆形、方形来组合成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最多,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动手、动脑利用圆形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等等许多图像。 小学阶段学习LOGO语言是比较适合的,通过学习这种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编制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殊途同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思路,不同的解决模式,都可以完成一个相同的设计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
39、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
40、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小学生的创造才能。 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关键在“用”,即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
41、学科。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那是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三是:教师要推迟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创新性的教学全过程,要经过“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等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新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借助发散思维,能获得许多解决问题新颖而独特的方案。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认知能力的限制。这些方案常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这时,教师不要过早的下结论、作判断,而让学生自己在自我判断和评价中
42、得以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我判断和评价过程中,得到不断增强。如:在LOGO语言的教学中,学生画正方形,由先学的简单命令画,到用Repeat命令画,到最后用定义过程作图,对于哪一种方法最优,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己实际操作中去体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得出,在对一些较复杂的图形用何种画法较方便。从而,使学生在自我努力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五)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我会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
43、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画图自己给学校设计标志,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我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体验参与创造的快乐,产生成功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爱创新。 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诚然,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我还是一个新手,但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 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等纲领性、指导性文件为指针,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契机,解放思想、深入改革、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相信小学计算机教学定能在素质教育的花园中茁壮成长,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成为他们乐于使用的一种新的学习途径,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打下必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