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天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46658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天津市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7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理清行文思路,感受本文的情趣,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5激发学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珍惜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2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涵泳品味法。4延伸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图片导入,猜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徐州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江苏高邮,去品味端午的鸭蛋。 二 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出示投影) 2检查生字词。(多媒体出示) 三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各段的段意,将文章内容分为三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端午风俗 → 家乡鸭蛋 → 端午鸭蛋 2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哪些风俗是家乡独有的? 除此之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作者家乡的端午共有七种习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前五种较普遍,后两种较独特。 除此之外,还写了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儿时玩“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最后是补笔,联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明确:作者对家乡的鸭蛋难以忘怀,这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而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文章洋溢着作者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流露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一个小小的鸭蛋凝聚着情趣、诗意和作者的满腔深情。 四 品读课文,揣摩语言,品味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1教师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多媒体显示) 汪曾祺曾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他的语言一方面追求生活语言的色、香、味、活、鲜,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另一方面又讲究文学语言的绝、妙、精、洁、雅,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2学生朗读课文2、3、4段,自由选例品味评析。 (学生小组合作,相互启发,讨论交流) 例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这些话都是朴素的“大白话”,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例2“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这两句,融入方言,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 例3“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这两句,典雅的文言词语、诗句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高超的语言技巧,雅俗共赏。 例4“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绘声绘色,动感十足,取得了活灵活现的艺术效果。 例5“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一句话幽默风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教师总结:作者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雍容典雅,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五 合作研讨,领悟创作风格。 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 (学生讨论交流)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题目,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只需点明两种评价的角度不同,前者从结构严谨入手,后者从写作风格入手。 六 延伸拓展 资料链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巴黎时间2005年11月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思…… 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七 作业 写一篇练笔,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风俗 热爱家乡 家乡的鸭蛋 → 端午的鸭蛋 怀想儿时 【教学反思】 精彩的导入是成功的开端。刚开始我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端午图片,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就这样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有的介绍端午的起源,有的谈论各地端午的习俗,还有的漫话自己的生活感受……在轻松的对话氛围中,师生共同开启了愉悦的学习之旅。 随着对文本的深入了解,学生不仅了解了江苏高邮端午节的习俗,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和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眷恋,还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气氛,深深的为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此时,我敏感的意识到,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今年是第一次将端午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生活中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氛围,学生刚刚学习了《端午的鸭蛋》,正是对这一节日最感兴趣的时候,何不让他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了解民俗、感受文化呢?为此我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当今社会,人们似乎越来越热衷于过“洋节”,如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都被炒得如火如荼,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日益遭受冷遇, 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人们应珍视传统节日,国家应通过立法形式保护传统文化,还有的说我们应兼容并蓄,取人之长……课堂上讨论的相当热烈,他们的热情实在超出我的想象,有些观点真令我刮目相看。经过讨论题的“预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我顺水推舟,打通课堂内外,将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生活中,布置了读写结合的作业,阅读有关屈原的文献或以“端午”为话题,介绍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写出真情实感。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习的内容真正变成学生的自主需求时,学习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学生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有关屈原的传记,朗诵屈原的诗歌,当面对困惑时,还会不经意的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此外,学生还阅读了许多有关民俗的课外书籍,极大的开阔了阅读视野,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通过此次活动,我颇有感触。我经常听到有同事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越来越不爱读书了?什么都功利化了,与考试无关的书,学生都不感兴趣了。也有时听到学生发牢骚,没时间读书,不知该读什么书。也许此次语文实践活动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用心感受生活,倾听自己内心的召唤,追随自己的兴趣,也许不失为开启阅读之门的一把钥匙。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