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劝 学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 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2掌握课文出现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的能力,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
2、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
3、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 荀子(约公元前 313前 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
4、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
5、”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u通煣 有yu通又 知zh是“智”的古字 暴p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6、 zhng 砺 l 参 cn省 xng 跂 q 臾 y 螯 o 2给本课 12 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于 (1)介词,从。虽然,受地于先王,终原守之。/ 青,取之于蓝。 (2)介词,比。苛政猛于虎也。/ 而青于蓝。 (3)介词,向。告之于帝。/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7、而 (1)连词:并列关系。君将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潭西南而望。/ 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
8、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
9、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 “绝”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10、。“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
11、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练习”二、三。 3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鉴赏本文的语言。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的,但这篇课文却形象清新、脸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就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因此,分析比喻中寄寓的道理就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背诵课文 2组织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12、这个论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课文有哪几个分论点? 三个分论点。一、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二、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三、学习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3)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 “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4)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
13、么观点的? 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5)“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
14、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3背诵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比较本单元已学过的三篇课文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在言行记录中绘声绘色刻出人物神态、气质,善用反诘句加强语势。 寡人之于国也:整齐的排偶句式,生动形象的比喻,从容不迫的语言,具有雄辩的气势。 劝学:善于使用比喻说理,正面设喻与反面设喻结合,设喻与说理结合灵活,善于运用排比句,文章富有气势。 四、总结、扩展 劝学这篇文章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行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在课文中,他强调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
15、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一段文字是劝学中课文未选的另一段文字,说说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以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这正
16、是荀子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学习运用比喻说理的方法,写一篇有关学习或加强修养的短文。板书设计: 提高自己 青出于蓝中 学习的重要性 冰寒于水 木受绳则直 知明而行无过矣心 (正面设喻) 改变自己:輮木为轮 金就砺则利 论 学习的作用:弥补自 登高博见点 己不足(反复设喻)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善假于物也 假舆马 假舟揖学 要积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不 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可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要坚持不懈 骐骥 驽马 以 (正反对照设喻) 朽木 金石已 要专一 蚓用心一 (积的保证缺一不可) 蟹用心躁 【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 313公元前
17、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 238 年失官家后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
18、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荀子一书,由论语、
19、孟子的语录体,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二、劝学原文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
20、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
21、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三、补充注释 君子开头“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君子”,是作者用虚拟法发表议论,用以增强观点的权威性,加强观点的说服力。后文的“君子”,如“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则是泛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 “已”,废止,停止。 揉一作“煣”,用火烤,使竹、木弯曲。 日参省乎己“参”,也解作“叁”,读sn
22、,同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中的“三”,泛指多次。四、参考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
23、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东酉,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