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课堂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2、概述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表演能力.情感目标领悟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的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意义,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教学难点: 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途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参考书目及网
2、站;准备血液循环录像、演示仪,设计课本剧。收集有关血液循环的资料;排演课本剧“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对血液循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导入新课。展示血液循环录像和演示仪。提出问题认真观看。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分组讨论学习提出学习内容:心脏四个腔的名称、与之相连的血管、血流方向、途径和意义。巡视并加以指导。四人一组,结合血液循环录像、演示仪和课本的血液循环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让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真正理解心血管系统的构造、血液循环的途径非常有利。一、血液循环途径1.体循环2.肺循环3.血液循环1.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2.将自己看
3、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比一比”,看谁归纳整理最快,最准。同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 展示学生“作品”.展示教师准备的归纳完整的图表。1. 表演课本剧“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2.将自己看到的、理解的有关血液循环途径及其意义进行归纳整理(可以用各种形式,如图表、文字等)。3.认真总结、观察、思考。角色表演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抽象知识变为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用多种方式实现同一个目标。引导学生及时把所学的知识归纳整
4、和,便于学生树立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意识。二.血液循环的意义提问: 血液在流动的过程中,氧的含量会发生变化,血液的颜色也会发生改变,你知道在哪里发生了改变?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观察、分析血液循环途径图,回忆血管的功能,总结、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已知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三.动脉血及静脉血的概念及区别展示:动、静脉血标本。讨论:凡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吗?凡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为什么?总结体循环、肺循环中的血管和血液之间的联系。区分动、静脉血的颜色并讨论总结它们的特点,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已知自主获取新知的能力.四健康而强壮的心脏的重要性展示有关心脏功能的数据,指导学生进行计算。计算数据,得出结论拥有一个健康而强壮的心脏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心脏不倦跳动的原因,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五“血液循环的发现”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仔细观看故事,从中获得启发,激励自己发奋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六归纳总结课后作业鼓励学生交流对血液循环的新认识和体会。布置课后作业:用拟人手法写一篇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的文章。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自我反思和思想升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