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育新中学的刘连杰,如果用一句话表达我此刻的心情,那就是在不断地期盼中等待着,在不断地参与中感受并收获着。今天同样希望我的表现能得到各位老师的认可。今天我带来的说课课题是物质运输的途径我将从设计意图、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大方面向大家介绍。一、设计的依据和构想: 本节课以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发展”的理念为依据,以过程为本节课的主线。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来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亲身实践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建立一个便利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氛围,极大的培养了学
2、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二、教材分析(一)本节主要内容特点和地位物质运输的途径这一节是是济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的第三节内容,继前面学习的消化、呼吸系统及血液、血管等内容为基础,围绕血液循环的路线展开教学。主要讲述了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血液成分改变的原因、结果以及血压和脉搏的有关知识。是对人体其他系统的一个串联,在整个初中生物教材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考中常出现的重难点内容,另外它还为生活中常见的病理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的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教师课前准备显微镜、活小鱼、血压计
3、、秒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2)掌握血压、脉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说明血液循环的意义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合作意识的教育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体循环、肺循环的路线,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2、教学难点运用血液循环的途径解决实际问题。
4、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三、教法和学法本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游戏辅助法。以及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多种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原有的认识,借助教学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的方法,提高能力。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真实的体验。四、教学过程(一)血液循环的途径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可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心脏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分开的,但这两部分又是协同工作的,那么两部分泵出的血液有没有内在联系?不难看出,人们对血液循环的认识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道路,是许多科
5、学家前赴后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血液循环的过程到底如何呢?教师用设置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为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印象,我又组织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途径动画视频,并带领学生们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分组展开讨论:(1)人体内有几条血液循环路线?(2)其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途经哪些结构?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并总结:(板书)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为进一步让学生把握血液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师再次播放动画并提出问题: (1)两条循环路线的共同规律如何?(2
6、)血液成分在何处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变化?有什么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血液在流经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和肺部毛细血管时发生
7、了物质交换,使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从而为全身各处提供氧气、养料运走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 本部分内容主要采取了现象引领、层层设疑带领同学们先观察再思考讨论最后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顺利的达成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 另外为了突破难点,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应用,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法加以巩固深化。游戏一:接长龙。(分小组进行)学生手持一张写有血管、心脏名称的红蓝色卡片,分别接成长龙出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然后各小组相互检查有错误及时纠正。游戏二:找朋友。学生手持一张写有身体各器官及血管、心脏名称的卡片用找朋友的方式描述输液时药物到达患处的路径,骨骼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的路径等这样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
8、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顺利的突破了本节的难点。然后教师出示多媒体动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关系及血液循环的意义总结出:A、体循环与肺循环的关系:同时进行,在心脏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B、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二)血压与脉搏 在血压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7-58页内容,了解血压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收缩压、舒张压的含义及正常值,然后指导学生使用血压计相互测量血压,并记录下数值从实践中体会血压的含义及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的方法,从亲身经历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也启发了学生的思
9、考,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又指出医学诊断的第二种方法切脉,引出脉搏的含义、产生及测量部位和方法,并用三个同学一组测脉搏体会脉搏的搏动,同时指出脉搏的次数和心率的次数是一致的。另外教师通过对扁鹊的介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教师组织同学们以谈收获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课件展示练习题以便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查漏补缺,强调重点。附:几点说明:时间分配:导入新课3分钟,展示课件:5分钟,学生讨论:12分钟,师生共同总结:12分钟,谈收获:2分钟,当堂达标检测:8分钟。教后反思: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应该达到了预定的教学设想,也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自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1、在问题的设计方面,新课标要求问题引入应从实际情景入手,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在提出问题上下大工夫仔细斟酌,同学们在任务驱动、问题激励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果。2、氛围轻松、动画课件运用恰当。小组讨论和亲身体验的形式让全体学生投入其中,积极思考,感觉到自己就是课堂的主角,直观的动画演示展示了人体内部的具体活动,加深了学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