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60985 上传时间:2024-03-0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2.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摘要】元中后期,元廷在四川行省复置了部分州县政区。比较明、清志书沿革,参考学校、祠庙等治所建置和名宦、职官等政区特征,可以钩稽出州县复置的大致情况。大德七年到至正初年复置的州县政区,可考者有荣、资、隆三州,井研、内江、安岳、昌宁、大足、乐昌、江油、保宁、通江九县;另有石羊一县新置。元廷复置四川行省州县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流民涌入,存在多由巡检司改设、人口不足额和进程缓慢等三个特征。【关键词】元代州县复置【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宋、元政权在四川展开了年拉锯战争,对政区建置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人袁桷

2、称“遗墟败棘,郡县降废几半”。元廷平定四川后,大规模省并州县;至元代中后期,元廷又在四川行省恢复了部分州县。如后至元四年(),元廷拟集中恢复四州五县。至正初年,州县复置基本完成。四川行省所复州县在元代大多仅存十余年,文献记载较少;本文从地理类文献参校订讹入手,结合学校、祠庙等治所建置和职官、名宦等政区特征记载,考证出元中后期四川州县政区复置的大致情形,求诸方家指正。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伍磊,年生,男,四川南充人,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元袁桷:史母程氏传,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七三一,凤凰出版社年版,第册,第页。元史卷一二世祖纪,中华书局年版,第页。资、普、昌、

3、隆四州,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五县,参见元史卷九二百官志,第页。元史地理志元一统志和元本方舆胜览等大体及于成宗大德时期,零星至元中期;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寰宇通志大明一统志和正德、嘉靖、万历四川总志等明代志书往往略过这段州县省复;清代四川地方志多抄袭明志,且参考来源不一,对元中后期建置沿革莫衷一是;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元代卷对元中后期四川政区变迁也未关注。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一、州级政区的复置()荣州。宋置绍熙府(荣州)在宋末因战乱废弃,“元初置绍熙巡检司于荣德县”;后至元四年,元廷拟在旧荣州地置绍熙军民宣抚司。后嘉定路总管塔海在任时申请复立荣州并得到许可,嘉定路官卜兰奚为其撰写的嘉定路便民情

4、事迹记中称,“绍熙府在昔二州四县,自归职方,统隶犍为。天历间,民入蜀,菜田耕垦殆尽。户口益繁,斗讼日增,公建言可立旧荣州。蜀省如请,移咨中书,会臬司按临至县,亦以为便”。另有荣县曹氏家谱载“必才祖元时两榜进士,判抚荣州”。明初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载“至正丙申()复置荣州,属嘉定路”。此时明玉珍西进、青巾军南下,四川局势动荡,复置政区、属官设治应无可能,“至正丙申”应为“至正丙戌()”之误。综上,荣州复置应在至正六年(),属嘉定路,仍宋代旧治。()隆州。宋置隆州在至元二十年()并入属县仁寿,隶成都路。大明一统志 和正德、嘉靖 四川总志“井研县”条称“井研元属隆州”瑏瑠,即元代曾有隆州和井研县建置

5、;但“仁寿县”条记“元并(隆)州入仁寿县,本朝因之”瑏瑡,又似未有复置。明清不设隆州,清志亦未提元末相关内容。但嘉靖 四川总志 有“王嗣宗,合州人,至正中隆州同知”瑏瑢,光绪直隶资州志官师志亦有“王嗣宗,合州人,至正中任隆州同知”瑏瑣,因宦迹记载相对可靠,隆州应有复置。后至元四年元廷拟复隆州瑏瑤,结合井研县复置情况,隆州或在至正初年复置,属成都路,沿宋代旧治。领县有二:一为附郭仁寿县,同治 仁寿县志 有“元仁寿教官刘湛明玉珍入蜀,弃官隐泸州”,因明玉珍于至正十八年()攻占仁寿地区,故隆州复置后仁寿县并未省入州瑏瑥;另一为井研县。()资州。宋淳祐三年()资州因战争废弃。瑏瑦大明一统志载“资州元省

6、入简州后复置”,复置的记载较模糊。瑏瑧光绪 资州直隶州志 载元代名宦“刘起昌,知资州后遂家于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瑏瑥瑏瑦瑏瑧宋史卷八九地理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四嘉定州,明刻本,第页。元史九二百官志,第页。按:塔海至正六年六月至正七年秋在任。元卜兰奚:嘉定路便民情事迹记,万历嘉定州志卷六艺文志,国家图书馆藏抄本,第页。清曹兴杰:曹氏族谱,光绪三十二年致远堂刻本,第页。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一四嘉定州,第页。陈世松:元末“青巾军”入蜀考 兼释重庆玄宫之碑,四川文物年第期。元史卷六地理志,第页。大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建置沿革,三秦出版社年版,第页。正德四川志卷九成都府,四

7、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续编第册,四川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嘉靖四川总志卷四成都府名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册,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二官师志政绩,光绪二年刻本,第页。元史卷九二百官志,第页。同治仁寿县志卷一四历官志,同治五年刻本,第页。宋史卷八九地理志,第页。大明一统志卷六七成都府建置沿革,第页。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 资,崇祀名宦祠”,元廷复置资州无疑。后至元四年(),元廷拟复资州。资州的复置时间应在该年或稍后。明史地理志“资,府东,明玉珍置资州”,所记或因溯源只及明玉珍时期的缘故。天启 新修成都府志“资县”条载“元省入简州,本朝改州为资县,编户

8、十里”,明初所谓“改州为资县”应是“改资州为资县”,可推测明玉珍时期仍有资州。资州复置后,属成都路,治所仍为宋旧治,下辖内江一县。二、县级政区的复置()井研县。宋置井研县在元初随隆州并入仁寿县。道光仁寿县新志载“元至元中,废井研入仁寿,其后复置”,复置时间未明。光绪井研志称“明志云宋建德元年始建学宫,元至正初重修”,学宫是元明时期治所的重要建置内容,可作井研县在至正初复置的依据。井研复置后,仍沿宋旧治,隶属隆州。()内江县。南宋晚期随资州被废弃。以 大明一统志 为代表的明代地志多载其沿革“宋元因之”;以嘉庆 四川通志 为代表的清代地志多载其为“元初省,明洪武初复置”。乾隆威远县志邱墓 载“元魏

9、县丞墓,公名绶。官内江县县丞,盖威人。墓在内江县通川桥之原”。又同治 内江县志有“门克义。原籍陕西泾阳县人。父迹,元末任四川内江县令。洪武二年()义由监生改任四川新都知县,后调内江县丞”。按内江县志“宦寓”之意,门迹元末任内江县令,卸任后寓居当地,洪武二年,其子由内江县监生出任新都知县,当时四川尚由明夏统治,其任内江县令的时间距洪武二年应该较久。另外,明玉珍由湖广入蜀,军士官吏多为湖广人,门迹原籍陕西。由此,可推测门迹应为元廷官员。元末复置内江县应无疑。后至元四年,元廷拟复内江县。内江县复置时间或在此稍后,沿旧治。()大足县。宋代为昌州附郭县,元初并入合州,万历四川总志称“元并昌州及所领永川、

10、昌元、大足入合州”瑏瑠。寰宇通志载“大足县学,在县治南,元至顺间建,国朝洪武六年重修”瑏瑡,即其元末应有复置,时间在县学修建的至顺年间()或稍早。大足县复置后元廷又将旧永川县划入。大明一统志 载“元并昌州及所领永川、昌元县入大足,属合州”瑏瑢。万历 四川总志 与 大明一统志 记载的文字相似,但内容的时段实则相去甚远,前者所记为元初省瑏瑠瑏瑡瑏瑢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一二官师志政绩,第页。明史卷四三地理志,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卷三建置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册,巴蜀书社年版,第页。道光仁寿县新志卷一疆域志,道光十八年本,第页。光绪井研志卷九学校志,光绪二十六年本,第页。大明一

11、统志卷六七成都府建置沿革,第页。嘉庆四川通志卷二舆地,巴蜀书社年版,第页。乾隆威远县志卷二地理志,乾隆四十年本,第页。同治内江县志卷九宦寓,同治十年本,第页。万历四川总志卷九重庆府,万历九年本,第页。寰宇通志卷六二重庆府,明景泰刻本,第页。大明一统志卷六九重庆府建置沿革,第页。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并州县之事,省昌州入合州;后者所记为元末复置大足县并划入旧永州、昌元县地之事。成化重庆郡志 亦载“永川县元末并入大足县,后为明氏所据”。大足县复置后属合州,仍旧治。()乐昌县。南宋称乐温县,属涪州。至元二十年,元廷并乐温县入涪州,改设涪陵巡检司,万历 重庆府志 载“元仍名乐温,省入涪州,置涪陵巡检司。元

12、末为明玉珍僣据”。国家图书馆藏五卷残本成化 重庆郡志 亦载乐温县复置信息,“元至元二十年复为乐温县,亦隶涪州。后改隶涪陵巡检司,至正辛巳()复为乐昌县,元末明氏僣据,改隶重庆”,并在至正年间建儒学。可知至正元年复置乐昌县。读史方舆纪要 称“明玉珍时改置长寿县,仍属涪州”,应是明玉珍改乐昌为长寿县。乐昌县复置后,属涪州,治所或为明代长寿县治。()昌宁县。宋为昌元县,属昌州。元初随昌州省入合州。寰宇通志载:“荣昌县元废县为巡检司,后改为昌宁县。国朝改今县。”即元廷先改荣昌县为巡检司,后复置为昌宁县。万历 重庆府志 亦载:“荣昌县元至元四年,置绍熙军民宣抚司,昌元与资、普、昌、隆诸州属之,寻废,司县

13、如故。”即后至元四年后,元廷以旧昌元县改置昌宁县。乾隆荣昌县志重建普泽庙记 载“荣昌县普泽庙,在县治东北及元至正间,邑之父老复相地建像以祈神佑”,荣昌普泽庙祭祀土主赵延之,“夫神以一州一郡一邑之主”,具有官方祠庙性质,可看作县域建置的一部分,应为昌宁县复置时或稍后修建。昌宁县复置后,或仍属合州。元置昌宁县治所在,蜀中广记引万历重庆府志称“旧州坝有昌州巡检司”。查万历 四川总志,明代重庆府并无昌州巡检司设置。根据撰写特征,蜀中广记此条应引自万历重庆府志古迹 的散佚部分,昌州巡检司应为元代所设。万历 重庆府志中位于旧州坝的“昌州巡检司”就是 寰宇通志 所记的“巡检司”。昌宁县由巡检司改置,治所应与

14、昌州巡检司一致,在旧州坝。据蓝勇考证,旧州坝位于今荣昌县盘龙镇昌州村狮子坝。另有 明史地理志“荣昌县”条载“西北有昌宁县,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瑏瑠,此处“明玉珍置”或是沿革只溯及明玉珍时期之意。又据万历 重庆府志 载,明代荣昌县有昌宁里,亦位于荣昌县盘龙镇地域,昌宁里或以元昌宁县治所改置。瑏瑡()安岳县和石羊县。宋代安岳县属普州,随普州在宋末废置。瑏瑢元史记载了后至元四年元廷拟复置和至正元年元廷令复置安岳县的史实。瑏瑣嘉靖 潼川志 载:“至正四年()复置瑏瑠瑏瑡瑏瑢瑏瑣成化重庆郡志,蓝勇主编: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上册,重庆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万历重庆府志卷二沿革,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

1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版,第页。成化重庆郡志,蓝勇主编:稀见重庆地方文献汇点上册,第、页。清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六九四川,中华书局年版,第页。寰宇通志卷六二重庆府,第页。万历重庆府志卷二沿革,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册,第页。明喻茂坚:重建普泽庙记,乾隆荣昌县志卷四艺文,民国二十二年()本,第页。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三蜀郡县古今通释重庆府,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蓝勇:文献与田野三视阈:中古州县治城位置考证方法研究 以唐代昌州治所变迁及静南县治地考辨为例,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明史卷四三地理志,第页。万历重庆府志卷三疆域,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册,第页。宋史卷八

16、九地理志,第页。元史卷四顺帝纪,第页。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 安岳县,并安居、乐至入之,隶潼川府。寻析置石羊县,在今安岳东一百里。”道光安岳县志记载更为详细:“至正四年复置安岳县,统八乡,并乐至、安居入焉,属遂宁州。寻析置石羊县(安岳县东一百里)属潼川府。”安岳县复置后重修了学宫,“县治复设,学既修举,九年()己丑,庙亦重修”。至正四年或稍后,元廷又从安岳县析置石羊县。安岳县复置后,属潼川府路遂宁州,治所在宋代普州旧治;石羊县设置后属潼川府,治所在今安岳县石羊镇。()江油县。宋代属龙州,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州。嘉靖 保宁府志建置纪记载,明代江油“县治因元旧基为之”,“元至正间县令李彦文建

17、”;县学亦被同时修建,“江油县学,元建于高堂里”,“元至正间知县李彦文始创”。寰宇通志也载“江油县学,在县治东,元至正中建”。至正年间知县李彦文复建县治,则江油县的复置时间应在此时或稍早。明史地理志“江油”条又载,“府东南,元省,明玉珍复置”。明史所记的明玉珍复置江油县疑误,理由有四。第一,康熙 龙安府志记录江油县迁治:“元至正中迁江油于武都,属剑州,改青川为巡检司,升龙州为元帅府,寻为龙州宣慰司。”道光 龙安府志载龙州升宣慰司的时间“元至正元年(),征服松潘番夷功,升宣慰司”瑏瑠。另据嘉靖 保宁府志“梓潼县”条载“皇庆间属广元,至正间属剑”瑏瑡。龙州升宣慰司、江油县由龙州划归剑州、梓潼县由广

18、元路划归剑州等一系列政区调整在时间上应较为接近,即靠近至正元年。第二,大明一统志、嘉靖保宁府志均载“元江油县属广元路”瑏瑢,明玉珍改广元路为广元刺史府瑏瑣,不存在“属广元路”的政区条件。第三,嘉靖 保宁府志 载“王进义,任江油”瑏瑤,又载“李彦文,至正令江油”瑏瑥,地志的名宦内容应不会出现将明夏官员记为元廷官员。第四,群书通要方舆胜览“剑州”下已有“江油”县名瑏瑦,据郭声波研究,宛委别藏 丛书收录的 群书通要方舆胜览 直接承自元本,最晚改编于后至元四年瑏瑧。江油县宋属龙州,群书通要方舆胜览无抄袭宋代建置沿革的可能,江油县的复置时间应稍早于后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瑏瑥瑏瑦瑏瑧嘉靖潼川志卷一地里志,

19、民国年间抄本,第页。道光安岳县志卷二建置,道光十六年本,第页。明蒋甫:重修儒学大成殿记,道光安岳县志卷三学校志,第页。蜀郡县古今通释乐至县载“废石羊县,元时析置,今为石羊镇”;另有嘉庆大清一统志载“石羊城,在安岳县东今县东一百二十里,相传元时置县,明初废为镇”。参见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四蜀郡县古今通释,第页;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七潼川府,四部丛刊续编第册,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元史卷六地理志,第页。嘉靖保宁府志卷三建置纪,嘉靖二十二年本,第、页。寰宇通志卷六三保宁府,第页。明史卷四三地理志,第页。康熙龙安府志不分卷,“建治沿革”,民国二十一年()本,第页。道光龙安府志卷五武备志土司,道光二十二

20、年本,第页。嘉靖保宁府志卷一舆地纪,第页。嘉靖保宁府志卷一舆地纪,第页。“元为广元路,明玉珍改为府。”参见正德四川志卷一四保宁府,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续编第册,第页。嘉靖保宁府志卷七宦迹纪元,第页。嘉靖保宁府志卷八名宦列传元,第页。元群书通要方舆胜览,王德毅主编:丛书集成三编第册,新文丰出版公司年版,第页。郭声波: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辑,暨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至元四年。综上,明史地理志称江油由“明玉珍复置”应误。江油县由元廷复置无疑,时间应在后至元末期,并由龙州改属剑州,迁县治于今江油市武都镇阳亭坝村。()保宁县。宋代为威州附郭县,至元

21、十九年()省入州。正德四川志载“元并入威州后复置保县,本朝因之”,保宁县应已复置。据元人李琳常宁州重建州学记载“泰定元年郡士前威州保宁县尹黄成德以耆宿协议”,大元一统志无保宁县记载,则保宁县的复置时间应在大德七年()至泰定元年之前的元代中期。明史地理志载“威州,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此处明玉珍复置保宁县的记载应误。保宁县复置后,仍属威州,治所无考。()通江县。宋代属巴州,宋末被分为上、下通江两县。至元二十年,元廷并“上、下通江二县入曾口”。明志 载元末通江县复置时间,“通江,州东,少北。元至正四年置,属府”。嘉靖 保宁府志 亦载“元省入曾口县后改置通江县,至正四年复置”。通江复置

22、后,属巴州,县治位于得汉城下赵公坪,今通江县永安镇。瑏瑠三、州县复置的原因与特征元初,朝廷对州县政区大规模省并,“诸路州府其户不满千者,可并则并之”,如至元元年()正月“诏新立条格,省并州县”,次年“省并州县凡二百二十余所”瑏瑡。至元三年,元廷重申精简州县,对于州,“州城畸零去处,不满千户者斟酌改并,民户多者从长定夺,更当冲要驿程,不须改并”瑏瑢;对于县,“诸县邑编户不满千数者省并之,所以裁减,纾民力也”瑏瑣。随着疆域扩大,州县省并扩展至原南宋地区。以四川行省辖区(土司土官区除外)为例。南宋端平元年(),计有四路、十府、二十八州、七军、监二、关一、一百七十三县瑏瑤;至元二十三年()州县省并后,

23、仅“路九、府三,属府二,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江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江油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元代保宁县地域属宣政院辖地,宋、明保宁县地域均属四川。为方便计,本文将保宁县纳入四川行省政区复置情况中予以讨论。元史六地理志,第页。正德四川志卷九成都府,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续编第册,第页。元李琳:重修州学记,嘉靖湖广图经志书,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明史卷四三地理志,第页。元史卷六地理志,第页。明史卷四三地理志,第页。嘉靖保宁府志卷一舆地纪,第页。道光通江县志卷六职官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第册,第页。元史卷五世祖纪,卷六世祖纪,第、页。

24、元王恽著,杨亮、钟彦飞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八九乌台笔补论复立博野县事状,中华书局年版,第页。李玉明等编:三晋石刻大全长治市武乡县卷下编复立武乡县记,三晋出版社年版,第页。周振鹤主编,李昌宪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元代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复置考 属州三十六,军一,属县八十一”。元代中期四川人口渐次恢复,主要有自然增长和移民两个因素。就前者而言,至正初,蜀人虞集称:“至于至元,休养生息,长子老孙,而蜀之生气完复矣至于今又三十年,幼壮之生,富完安乐。”又称:“世祖至元中,蜀始大定,休养生息,又且百年。城廓井里,渐复其旧。”就后者而言,湖广、江西大量流民进入四川,“民入蜀

25、,菜田耕垦殆尽。户口益繁”。后至元二年(),陕西行台御史赡思称“襄、汉流民,聚居宋之绍熙府故地,至数千户”。人口增多使得公共事务增多,管控难度加大,部分被省并的州县又有了复置、改置等再调整的需求,“俟其户口增息,政繁事冗,则量宜复置”。如在旧普州,江西人晏道升“延祐初寓普率同寓卢兴祖芟草莱,创文庙,士类感之”;又如四川中部因缺乏有效管理,当地民众“私开盐井,自相部署,往往劫囚徒,杀巡卒”。故“若以其人散还本籍,恐为边患,宜设官府以抚定之”。鉴于此,后至元四年十一月,元廷“诏即其地置绍熙宣抚司”,并拟复置四州五县。元廷在四川行省渐次恢复了部分州县建置,可考者有三州、十县,存在三个特征。()较多州

26、县由巡检司复置。元代州县与巡检司相互改置情况较多,如元中期在旧普州设巡检司,后改设安岳县;宋昌州、乐温县在元初被改为昌州、涪陵巡检司,后复置昌宁、乐昌县;青川县在至正中改巡检司。元代巡检司为州县派出的治安机构,“秩九品”瑏瑠。州县省并区域大多“地广物众,委系难以照管”,元廷便在其位置重要处设置巡检司,“宜约量随路紧要地面,添设巡检,使镇遏巡防,以备不虞”瑏瑡。巡检一般不过问州县庶务,专一捕盗瑏瑢,但四川流民“杀巡卒”“斗讼”,垦凿土地和盐井、修建学校等事务已超出其职责,因而亟须复置具有民政职能的州县。()州县复置未严格按照籍户数过千的标准。元代前期,中书省制定了州县复置需满足籍户数过千的标准。

27、瑏瑣元末地方官员为了实现四川行省中部州县的复置,在上报人口等复置条件时,数次强调流民数量已远超千户瑏瑤,但实际数量并未达额。至正四年复置安岳县时,该地实际仅“编户八百”瑏瑥;明代洪武十四年(),荣州“民户五百九十一,口四千九百七十七”瑏瑦,仍不足千户;井研县,明洪武年间“三百六十三户,二千六百五十丁”瑏瑧,亦不足额。洪武年间的户数还存瑏瑠瑏瑡瑏瑢瑏瑣瑏瑤瑏瑥瑏瑦瑏瑧元史卷六地理志,第页。“至于元代人口高峰确应在至正初。”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卷辽宋金元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元虞集:何氏先茔碑,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八八四,第册第页。元虞集:许旌阳祠堂记,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八五七,第册第

28、页。元卜兰奚:嘉定路便民情事迹记,万历嘉定州志卷六艺文志。元胡祗遹:论并州县,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卷一六五,第册第页。道光安岳县志卷一二流寓志,第页。元史卷一九赡思传第页。元陈夔仁:重修鉴亭记,光绪遂宁县志卷四艺文,光绪五年本,第页。元史卷九一百官志,第页。元王恽著,杨亮等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八八乌台笔补为蝗旱救治事状,第页。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元世祖至元年间,中书省规定“外据随路见并州县,如新抄户后数满千户之上者,亦合从长定夺,复立旧治为当”。参见元王恽著,杨亮等点校:王恽全集汇校卷八九乌台笔补论复立博野县事状,第页。伍磊:元代绍熙军民宣抚司建置辨析,中国历史地理论

29、丛年第辑。道光安岳县志卷一四贡赋,第页。民国荣县志食货第七,民国十八年()本,第页。光绪资州直隶州志卷七食货志户口,第页。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在洪武初年大量移民迁入的因素,至正初复置州县时,人口应该更少。()政区复置进程缓慢。后至元二年(),元廷下令在四川行省中部复置政区。后至元四年,元廷“省部议定”,拟复置宋末废弃资、普、昌、隆四州,盘石、内江、安岳、昌元、贵平五县。到后至元六年()十一月,“中书又因台臣言裁减冗官事”,中断了复置进程。到至正初年左右才见州县复置的记载,但进程仍旧较为缓慢,如至正元年元廷令复置安岳县,但到至正四年才复设县治。总之,大德七年()到至正初,元廷在四川行省复置的州县政区,可考者有荣、资、隆三州,井研、内江、安岳、昌宁、大足、乐昌、江油、通江、保宁九县,新置石羊一县(图)。复置的时间集中在至正初年,原因为人口增加,存在多由巡检司改设、人口不足额和进程缓慢三个特征。大明一统志 等明代志书还记载四川部分州县政区有“元省后复置”等内容,如珙州、威远县、垫江县等,因缺乏材料,无法考证,期冀新材料的发现能够补此阙如。图元中后期四川行省州县政区复置资料来源:据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年版年印制)第册元代“四川行省”图改绘。元史卷一九赡思传,第页。元史卷九二百官志,第页。历史地理研究年第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