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把握原则 探究合作初中数学课堂开放式教学策略新探摘要: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学习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于是让开放式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本文论述了如何组织开放式数学教学,并且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全面阐述。关键词:开放式教学 数学课堂 策略新课程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改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模式,于是开放式教学便走进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视野。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迪智慧,既要培养学生的
2、悟性,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课堂充满生趣。本文从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出发,在前人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就初中数学课堂的开放式教学策略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把握原则坚持两个“开放”(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开放式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使得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掌握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例如,学生练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一段教学设计:已知不等式:(1)x+35;(2)0.2x0.3(x+1);(3)2x+31;(4)x10。请从上述四个不等式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两个,然后组成不等式组,并求出它的解集。设计这
3、样的开放性练习,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作出不同的选择,不同能力的学生选择也会不同。这样使得不同层次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从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新课标也提倡师生互动和相互交流。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新课程理念要求:师生要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是实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的有效平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前提下,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例如,在笔者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这节内容时,在导入环节中,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缺乏具体的感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指名让一位男生回答问题:“你的
4、座位是第排行第几行?”学生立即回答:“我是第3排第2行。”这时,笔者接着追问全班同学:“那么,坐在第4排第3行的同学是哪位?”这时,一位女生站了起来。这个班平时就挺活跃,这小小的几个问题,使得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然后,笔者又抛出问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同学与一个位置互相对应?”笔者试着启发学生朝坐标方面想,当笔者问“大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描述大家的位置就象用第几排第几行那样方便”时,好多同学一下子喊道:“坐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能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而且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交流,丰富了教学内容。就在这样的相互交流和共融中使学生得到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
5、享与共进,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才能得以营造。二、探究合作坚持两个“优化”(一)主动参与,优化设计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教师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适当加以鼓励,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主动参与动脑、动手、动口等数学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良好条件,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例如,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笔者实施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先走了15步,又走了20步。问: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处于那个方向?该同学与原来的位置距离是多少步?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
6、后各由小组的代表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各组答案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况:先向东走15步,再向东走20步;先向东走15步,再向西走20步;先向西走15步,再向东走20步;先向西走15步,再向西走20步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15)+(+20)=+35 (+15)+(20)=5(15)+(+20)=+5 (15)+(20)=35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各组学生基本上总结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轮廓,但还是存在词意不清、
7、语言含糊等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指导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4、能力展示联系生活算一算,并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2)+(3)= (2)+3 = 2+(3)=(+2)+(+3)= 2+(2)=运用法则计算4+(5)=?并用其他方法验证运算的正确性。 活动说明: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生活的实际经验来解释4+(5)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二)联系生活,优化内容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
8、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例如,在学习分式方程的应用时,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案例:大米被煮成米饭后,质量会有所增加。一饭店的厨师刘师傅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比范师傅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刘师傅煮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范师傅只煮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刘师傅、范师傅每千克大米各煮出多少千克的米饭?1、创设情境:首先在班内统计下爱吃米饭的同学有哪些。然后,让学生说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平时做饭是如何煮大米的?(因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还有一部分生有过煮米饭的经历,所以全班学生情绪十分高涨。)让学生推选两名代表叙述煮米饭的过程。(结果这两位代表说的方法与过程并不是完全一样,这又引出
9、其他同学也相应说出了各自的经验和方法)。2、分组讨论: 问题:大米煮成米饭后质量为什么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煮出的米饭多,有的人煮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煮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3、探究分析:本题中的相等关系是:范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刘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因此,只要设个未知数,把两位师傅煮饭用的大米质量表达出来,问题即可解决。经探讨后列出下表:厨师
10、米饭质量(千克)每千克大米煮出的米饭质量(千克)大米质量(千克)范师傅22x刘师傅24.2x+0.2经过上述探究,学生不难列出方程:=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使得他们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懂得爱妈妈和如何做一些家务活。通过以上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以积极的态度与同伴合作,从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价值。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可让学生感受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启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研究过程。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使数学开放式教学步入课堂,提高民族素质,教师应根据时代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探索,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建设,大力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参考文献:1刘桂松.建立课堂教学的师生对话关系新教育探索.2004(1)2杨九俊,吴永军.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2003(8)3潘新德.培养发散思维的途径和方法中小学数学.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