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T∕CADERM 5001-2019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pdf

上传人:bes****aha 文档编号:75909 上传时间:2022-05-28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CADERM 5001-2019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T∕CADERM 5001-2019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T∕CADERM 5001-2019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T∕CADERM 5001-2019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T∕CADERM 5001-2019 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发布发布ICS 11.020C 05T/T/CADERMCADERM 5001-2019团团 体体 标标 准准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SpecificationsSpecificationsforforconstructionconstructionofofnationalnationalemergencyemergencymedicalmedicalrescuerescueteamteam2012019 9-0-05 5- -0 01 1发布发布2012019 9-0-05 5- -1212实施实施T/CADERM 5001

2、2019I目次前言.II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34队伍建设.44.1队员配备.44.2装备物资配备.55队伍管理.65.1队员管理.65.2装备和物资管理.85.3信息管理.95.4资料管理.105.5队伍奖惩及保障.106应急处置.106.1应急准备阶段.106.2出发阶段.116.3现场展开.126.4现场处置.126.5响应终止.147培训演练.147.1总体要求.147.2队伍培训.157.3队伍演练.16附录 A(资料性附录)装备目录.19附录 B(规范性附录)装备物资标识和包装. 42附录C参考文献51T/CADERM 50012019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

3、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大学灾难医学研究院、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中国包联军民融合包装发展建设工作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福建省立医院、 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省人民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大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4、、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世科、李宗浩、樊毫军、范斌、卢明、张永忠、苏彬、王振国、于宝国、张海龙、何飞、杨波、石磊、王桂鑫、杨炯、劳炜东、叶泽兵、蔡文伟、崇巍、兰超、刘筠、张伟华、陈康、晏会、胡海、吴静、王钢、徐永刚、陈锋、钱欣、卢铖、邓进、张劲松、张泓、张维新、董士民、孔令伟、闫新明、马迅、王柏磊、张剑锋、赵会民、陈晓松。T/CADERMT/CADERM 5001-20193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建设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人员、装备、管理、预案、处置、培训及演练等建设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人民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组建的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2

5、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2339-2008防护用内包装材料GB/T 14188-2008 气相防锈包装材料选用通则GB/T16265-2008 包装材料试验方法相容性GB/T 4879 -2016 防锈包装GB/T 5048 -2017 防潮包装GB/T 7350-1999 防水包装GB/T 4768 -2008 防霉包装GB/T 8166 -2011 缓冲包装设计GB/T 15233 -2008 包装单元货物尺寸GB/T 4892

6、-2008 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GB/T 13201 -1997 圆柱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GB/T 16471 -2008 运输包装件尺寸与质量界限GB/T 32568 -2016 重复使用包装箱通用技术条件GB/T 16470 -2008 托盘单元货载GB/T 19785 -2005 拉伸缠绕包装GB/T 12123 -2008 包装设计通用要求GSB05-1426-2001国际色标卡GB/T 30676 -2014 应急物资投送包装及标识3术语和定义3.1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emergency public events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

7、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T/CADERMT/CADERM 5001-201943.3卫生应急卫生应急 health emergency是指为了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危害,所采取的一切活动的总称。3.4国家卫生应急队伍国家卫生应急队伍 natio

8、nal health emergency team由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划、建设和管理,根据指令赴现场开展重特大及其他需要响应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成建制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 由国务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授权合法使用名称、标识,执行管理制度的紧急医学救援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突发中毒事件处置队、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队四类。3.5应急响应应急响应 emergency response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根据预案、方案或其他程序等所作出的反应和采取的行动。3.6卫生应急演练卫生应急演练 health emergency exercise是将卫生应急人员置身于模拟的突发

9、事件场景之中,要求他们依据各自职责,按照真实事件发生时应履行的职能而采取行动的一种实践性活动,用以评价医疗卫生机构履行应急预案或实施方案所赋予的一个或多个应急职能的能力。4队伍建设4.1队员配备4.1.1 结构与职责设队长1名,副队长2名。队员主要由卫生应急管理、灾难医学、急诊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后勤保障等人员组成。每支队伍人员不少于30名,并配30名左右后备人员。其主要职责为:T/CADERMT/CADERM 5001-20195a)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参加紧急医学救援行动;b)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委托建设单位提出有关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建议

10、;c)参与研究、制订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的建设、发展计划和技术方案;d)承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其他工作。4.1.2 遴选与退出4.1.2.1 总体要求参照2010年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办法(试行) (卫办应急发2010183号)相关规定,队员的遴选,按照本人自愿申请,所在单位推荐,委托建设单位审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程序进行;队长由依托管理单位推荐,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命。队员的退出,原则上每3年进行一次调整,符合条件的可继续留任。因健康、出国(1年以上)或其他原因不能履行其职责和义务者,经委托建设单位核准终止任用,并及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4.1.2.2 队员遴选

11、基本条件:a)热爱卫生应急事业;b)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c)具有奉献、敬业、团队合作精神;d)身心健康,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50 岁;e)具备队伍卫生应急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或)技能。4.1.2.3 队员退出基本条件:a)未经请假批准,无故不参加应急培训演练,或不参加救援任务的;b)任何原因导致的不参加应急培训、演练或救援任务达到 3 次的,意外伤害除外;c)执行任务期间或接受培训演练期间,不遵守组织记录、不服从组织安排、扰乱正常培训工作和救援工作的;d)身心健康原因,经鉴定(医院诊断证明)不适合参加卫生应急队的;e)家庭原因,不能继续参加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的;f)年龄超过 50

12、岁的;g)在队伍服务时间超过 3 年的。4.2装备物资配备4.2.1 总体要求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装备的种类包括应急通讯指挥装备、专业处置装备、后勤保障装备及其他装备等,建议参考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试行)(卫办应急发2008207号)配置(参见附录A) 。4.2.2 通讯指挥装备宜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a)通讯指挥系统:具有通讯指挥功能的车辆或能实现同等功能的装备;b)通讯传输系统:具有能够实现现场、途中与后方指挥部门间实时联络,及数据、图像、影音等传输功能的通讯网络,可配置通讯车或能实现同等功能的装备。4.2.3 专业处置装备T/CADERMT/CADERM 5001-20196可在

13、突发事件现场完成伤病员检伤分类、现场救治、紧急救治、特诊检验、紧急手术、卫生防疫以及医疗后送等任务。装备宜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a)现场救治单元:具有开展检伤分类、开放气道、止血、张力性气胸、截肢、解毒等处置的配套装备;b)门诊急诊单元:具有开展批量伤病员接诊、紧急救治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实现相应功能的配套设备,昼夜伤病员通过量不少于 200 人次;c)外科手术单元:具有开展伤病员紧急手术治疗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实现相应功能的配套设备,昼夜手术不少于 10 人/台(至少 1 台手术床);d)内科救治单元:具有开展伤病员重症救治、抗休克、感染控制等常见内科伤病救治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实现

14、相应功能的配套设备,设置危重伤病员抢救单元不少于 2 套;e)医技保障单元:具有开展伤病员影像学、血尿便、生化、心电图和彩超等检查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实现相应功能的配套设备;f)药品耗材保障单元:具有开展伤病员救治药品耗材、消毒供应等保障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实现相应功能的配套设备,独立保障救援队运营不少于 14 天;g)留观救治单元:具有开展伤病员留观和救治等保障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实现相应功能的配套设备,留观床位不少于 20 张;h)卫生防疫单元:具有开展卫生防疫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实现相应功能的配套设备,满足救援队营地、人员、车辆等环境消杀灭需求;i)心理与健康宣教单元:具有开展心

15、理应急救援和防病知识宣传教育的装备、设备和材料。4.2.4 后勤保障装备队伍独立保障14天,满足救援队员运输、饮食、宿营等功能需求。装备宜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a)运输投送单元:将队员、物资送达突发事件现场的运输工具;b)饮食保障单元:具有开展炊事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相应的保障设备,保障 3 天;c)宿营保障单元:具有满足队伍宿营功能的车辆(或帐篷)及相应的保障设备;d)水电油保障单元:具有满足医疗和生活、照明需求的供水、供油、供电车(或发电机组)及相应的保障设备;e)个人携行单元:保障队员不低于 72 小时的日常生活用品、食品、急救药品、工具等。4.2.5 其他设备、装备队伍还应配备装备

16、如下:a)防护服装单元:配备具有防水、耐高温、透气性强、防寒、导湿性好、耐磨损等防护功能统一制式救援服装;b)办公设备单元:能满足公文撰写、会议组织等所需笔记本、打印机等的办公设备;c)宣传设备单元:配备支持摄影、摄像、音视频制作和处理的装备。5队伍管理5.1队员管理5.1.1 档案管理应及时建立队伍人员电子和纸质档案,具体如下:a)档案收集内容: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外语水平、国内外培训情况、专业、特长、从事紧急医学救援工作主要经历、定期体检情况、疫苗接种史、紧急联系人相关信息。个人基T/CADERMT/CADERM 5001-20197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所在单位、健康

17、状况、身高体重、血型、药物过敏史;衣裤鞋尺码等;b)档案管理:对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管理规范可参照 DB11/T 765.1 的相关规定;c)档案归档:对新归档人员资料要进行认真核对,保证资料的真实、清楚、齐备;归档后,应及时在档案盒(袋)上详细填写档案资料清单等内容;应及时将档案信息归档记录并录入微机,保证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信息一致;定期统计退档、归档人员清单,并及时上报本级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备案;d)档案保存期限:已退出队伍的人员,其档案要单独存放,保存期限为一年,以办理退队手续的日期为准;未办理正式退出手续(含死亡),但实际已离开队伍的人员,其档案保存期为二年,以当事人所在部门出具的离开

18、部门的时间为准。5.1.2 日常管理日常队伍管理要求如下:a)委托建设单位应急办负责救援队伍日常管理;b)应建立队伍日常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c)各队员要保持通讯畅通,当联系方式变更时, 应及时通知队长及委托建设单位, 以保证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数据库的信息准确和传递畅通;d)委托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工作规范等相关要求,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安排,制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年度培训和演练计划,开展相关活动;e)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向委托建设单位发出调用函,由委托建设单位在规定时间内,组织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前往突发事件现场开展卫生应急救援; 紧急情况下,可采取先调用, 后补手续的方式

19、;f)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在开展现场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时,接受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指挥,并遵守现场管理规定和相关工作规范等, 定期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委托建设单位报告工作进展,遇特殊情况随时上报。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需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协助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完成相关工作;g)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实行队长负责制,队员要服从队长指令,履行各自分工和职责;h)队伍完成紧急医学救援任务后,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委托建设单位实施现场撤离,并由队长负责按要求提交现场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总结报告和相关文字、影像等资料;i)执行国际紧急医学救援任务时,应当遵照通行的国际惯例,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

20、重当地风俗习惯,维护国家尊严和形象。5.1.3 平急结合管理5.1.3.1 队伍启动条件和程序a)省内紧急医学救援行动启动条件和程序:1) 救援队接到国家卫计委指挥部命令后立即启动,救援队办公室按救灾指挥部命令分别调动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视灾情决定是否增派兵力。2)救援队全部启动后,全体先行赶赴灾区,救援队根据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命令在指定灾区集结并实施紧急救援。b)支援其他省卫生应急行动启动条件和程序:1)当其他省发生特大灾害,灾区省级政府提出请求,国家卫计委批准支援后,救援队办公室向救援队下达支援命令。2)集结。救援队成员接到调用命令,迅速做好出发准备。现场指挥组成员、救援专家组成员

21、、救援宣传组成员和调用的战备车辆到固定地点集结。T/CADERMT/CADERM 5001-201983)救援队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救援准备,并做好战前动员,及时向国家卫计委和救灾指挥部或省政府报告准备情况,由地震救援队队长或副队长下达出发命令。5.1.3.2 出动准备时限出动准备时限要求如下:a)救援队接到命令后,应在 2 小时内完成各项准备。b)省内救援到达时限,从出发到开展救援行动的时限一般应控制在 3 小时之内。c)省外救援出发时限,从接到命令到出发应控制在 5 小时之内。5.1.3.3 应急救援与回撤应急救援与回撤要求如下:a)救援队全部在指定地点集结后,由地震救援现场指挥组统一编队,指

22、挥长作战前动员,并下达紧急医学救援任务;b)在灾区或事故现场完成抢险救援任务后,地震救援现场指挥组向原下达任务的指挥部报告完成情况,并申请撤离,经批准后,组织撤回;c)救援行动结束后,各队要进行总结,救援队办公室进行汇总,编制救援总结报告并提出表彰奖励建议上报部。5.2装备和物资管理5.2.1 采购管理采购管理要求如下:a)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或标准实施采购管理,做到品量齐全,环境适应性强,易于维修保养。装备及物资应突出小型化、便携化、模块化和集成化,配强急救装备、通讯装备。装备应当能够灵活组合,既能保证集中展开救治,也能保证多用途现场急救和处置;b)各类药品及消耗性物资应保证维持独立保障 14

23、天时间,药材补给及装备应维修及时,补给迅速;c)应每季度进行一次装备和物资的清点、质量检查和维护,每年进行一次装备器材和物资技术鉴定和质量分析,确保装备完好率。完成任务后,应当及时恢复采购储备。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应急救援物资装备管理有关规定执行。5.2.2 标识和包装管理标识和包装管理要求如下:a)标识: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所有装备应统一使用“国家卫生应急”标识。设备装备标识应包括内容性标识和警示性标识。具体标识分类及要求见附录 B。b)包装: 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应随同队伍行动完成应急救援任务。应具备环境适应性、机动性及通用性等要求。具体包装分类及要求见附录 B。5.2.3 仓储装备和物资仓储

24、要求如下:a)应急装备和物资应进行分类,按类别和用途进行码放,并有醒目的标示,方便仓储管理并符合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条件;b)仓储环境应符合应急装备和物资的有关技术要求。仓储设施应具备防潮、防水、隔热等防护措施;c)应建立仓储管理制度,配备经考核合格的仓储保管人员,定期对仓储条件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T/CADERMT/CADERM 5001-20199d)库房应建有快速装卸载平台和相应装卸载设备,如斜坡式、站台式装卸载平台和配套的叉车、推车,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自动化库房。制订合理的装箱方案和装车方案,明确车辆(厢)编号、装载内容及人员物资装备的装载顺序,捆绑加固符合运输要求。5.2.4 维护、

25、保养和更新装备和物资维护、保养和更新要求如下:a)按要求定期对包装储存的装备进行维护保养、检查,并记录储存的情况,对超过储存期的包装重新采取防护处理措施达到包装要求,对超过储存期的装备和物资应及时进行更换,对发生质量问题的可维修装备应按相关标准或要求进行维修;b)紧急医学救援队应配备装备维修技师,对各种装备进行常规保养和一般性故障的解决,同时建立装备厂家和包装厂家技术保障措施,特殊情况需要申请上级技术力量支援时,报有关主管部门统一协调;c)紧急医学救援队配备装备和物资应做到标识清晰,定期轮换更新。5.2.5 调用管理装备和物资调用要求如下:a)救援装备和物资的入库和调用,按“利于周期储存”的原

26、则,建立严格的入库和调用手续;b)应建立设备和物资包装、装卸、运输、储存的质量记录和调用管理制度。可将紧急医学救援装备和物资包装分为不同编号、功能、大小及颜色,方便调用、分发和使用。利于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在救援工作现场快速识别并找到所需装备或物资,管理方可以按照具体装备或物资的定型包装直接调配,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c)紧急医学救援队配备的装备和物资除执行救援任务和训练演练外,一般不得擅自动用。确需动用的,应当按规定上报审批。5.3信息管理5.3.1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包括:a)涵盖范围:对灾害和受灾基本情况,以及因灾害造成的各类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导致的疾病发生、流行和潜在危害,及其处置

27、和评估等信息的报告;b)初次报告:灾害和受灾基本情况、救灾防病工作开展情况和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c)阶段报告:主要报告灾情和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展和控制情况,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修正;d)总结报告:灾害的发生情况;受灾基本情况;卫生系统损失情况;次生、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和控制情况;救灾防病工作情况及评估;相关卫生资源消耗和需要补充的情况;经验及教训。5.3.2 报告原则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5.3.3 报告方式和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应负责确认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否收到报告信息。初次报告除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外,应上报书面报告,

28、时限为省、市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认发生灾害后小时内上报。阶段报告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报。必要时,按上级要求进行书面方式上报。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个工作日内采用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T/CADERMT/CADERM 5001-201910统上报,同时应上报书面报告。救灾防病信息报告原则上以国家救灾防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为主,在紧急情况下或报告系统出现障碍时,按附表的内容,使用电话、传真或电子邮件等其它形式上报。5.3.4 信息安全要求如下:a)信息的应用与交换应符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的规定。对所报告的信息打印存档,做好信息备份工作;b)系统安全:应选择安全、可靠、高

29、效的载体建立卫生信息通讯网络。要对信息报告系统设置不同的权限,分级管理,分级负责,信息报告人员不得随意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与密码。WEB 数据库服务器应设有防火墙,实行双机镜像热备份,备份数据专人保管;c)考核与督导:应加强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与考核,建立奖惩制度。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定期对救灾防病报告及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5.4资料管理5.4.1 一般要求应参照队伍信息报告规范进行编写:a)资料管理的内容和要求(涉及队伍人员、物资装备、应急值守、培训演练、事件处置等);b)处理方式(涉及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发布等)。5.4.2

30、日常工作队伍应实行每日例会制度,及时总结整理并不断细化救援工作。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应每日报送受灾地应急指挥部、参与灾后应急的军方等部门。报告内容应按照相关格式统一填报;报告方式可包括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队伍负责人应掌握救援进展的第一手信息,当出现救援时间超过预定时限、需要持续救援的情况,应迅速进行研究,及时上报,并提出工作建议。5.5队伍奖惩及保障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员现场工作表现突出者,根据国家或部门相关规定予以嘉奖和表彰。委托建设单位和队员所在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应当对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员的职称晋级、评先选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员或其所在单位,在救援行动中,不服从调派者,不认真

31、履职,违反相关制度和纪律者,经委托建设单位核实,报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确认,对队员予以除名,并对其所在单位予以通报。如因失职等原因造成突发事件危害扩大,产生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单位和当事人责任。6应急响应6.1准备阶段6.1.1 成立组织管理架构承建单位应急办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标准化的应急响应组织管理架构和指挥协调机制。该架构应包含四个功能模块:应急指挥、应急管理、专业技术、现场队伍。a)应急指挥:由本单位紧急医学救援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实施,开展应急响应各项工作;T/CADERMT/CADERM 5001-201911b)应急管理:负责整个应急响应各项

32、工作的协调、管理、保障等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其他部门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c)专业技术: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负责整个应急响应各项专业技术工作,并对现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根据所应对事件的类型可由不同人员组成,可根据需要设立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组;d)现场队伍:视具体情况需要时可派遣现场队伍,现场队伍可由应急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参与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信息上报等。现场队伍在参加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时,可根据需要与当地政府应急机构、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及有关部门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和共同落实有关工作。6.1.2 建立应急响应工作制度应急

33、响应工作制度要求如下:a)建立应急响应启动与终止制度。各单位应建立本单位启动应急响应以及终止应急响应的基本条件和相关工作流程;b)建立现场队伍工作管理制度。现场队伍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明确现场工作责任分工,确定每日例会实施方式,建立信息汇总和上报制度等,充分保障现场队伍工作有序开展;c)建立评估制度。包括对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的评估和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评估。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根据事件发展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对事件可能的发生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后续应急响应工作建议。同时,应急响应启动后应尽早安排对应急响应工作的评估。在宣布应急响应终止后规定时间内,需召开事后评估会议,对本单位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应急管

34、理情况和技术措施开展情况进行系统回顾和评估,提出改进工作计划。在后续工作中按照改进计划的要求落实,不断提高紧急医学救援能力;d)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启动应急响应后,应急响应管理组织架构中的各个职能部门应按照相关要求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提交工作情况报告,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据各部门提交的报告和其它有关信息编制情况通报发送参加应急响应工作的人员以及有关部门。可视情况组织定期召开例会(根据需要可每日、每周、或每周若干次召开),通报各组工作情况,协调安排后续工作;e)建立例会制度。启动应急响应后,应定期召开各部门例会,通报突发事件进展情况和采取措施落实情况,研讨安排后续应急响应工作;f)建立现场每日碰头

35、会议制度。现场队伍下设的各工作组应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安排合适的时间召开每日碰头会议,交流每日工作进展,研讨突发事件趋势和控制措施落实,协调安排后续工作;g)建立应急保障制度。各单位应建立应急财务制度,在突发事件应对时,保证高效及时落实各项财政保障。要制定人员派遣与安全保障计划,制定应急响应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注意事项及具体措施,并为赴现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装备及条件。6.2出发阶段6.2.1 一般原则队伍赴现场前,应根据已掌握的事件信息,进行初步判断,形成初步工作方案,并开展人员、技术、物资、车辆和后勤保障等准备。6.2.2 具体要求确定救援队伍专业构成、参加人员,各组应明确组长负责制,并确

36、定组员的职责和分工。根据现场特点开展物资准备。通常应考虑应急药品、医疗器械、设备、耗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试剂,卫生防护用品,宣传资料、通讯设备、电脑、数据采集设备设施、现场联系资料等。将应急车辆全部满油调整至集结地域,按指定机动序列待命。T/CADERMT/CADERM 5001-201912召开出发前动员会,统一人员思想,进行情况通报和信息说明。确定队伍开进方式,依据任务地点,至少制定 2 条机动路线,必要时可临时变更路线。确定队伍与本单位、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的机制,与事件发生地沟通现场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等。6.3现场展开6.3.1 一般原则现场展开工作应坚持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

37、核实的原则,并符合既定方案的要求。工作步骤和重点可根据现场性质、特点进行必要调整。队伍应根据需要,与当地相关机构或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6.3.2 具体要求组织车辆、人员在展开地点附近疏散。队长带领各组组长在现地判定方位,确定各组室展开位置,副队长和后勤保障组认真勘察地形。勘察内容包括:队伍配置地点的地形、地幅、水源;伤员前接后送道路状况、机降场地点、疏散地域;队伍的警戒防卫区域划分;上级指挥机构、上下级医疗机构、保障对象位置及道路交通、当地卫生资源可利用情况、队伍展开布局、各组室展开位置等。现场展开工作包括展开程序、展开分区和展开组室。具体工作要求如下:a)展开

38、程序:在现地划分展开地点后,统一调度车辆,顺序进入各展开位置,组长组织本组人员在指定地点卸车,组织各组室展开,摆放各组室工作台,展开成待工作状态;b)展开分区:按照三区三场展开,即:医疗区、收容区、生活区;分类场、后送场、停车场。并在远离水源、队伍展开地域下风口方向开设防疫区;c)展开组室:根据应急处置任务需要,分别展开指挥组、分类后送组、手术组、内科组、防护组、医疗保障组、生活保障组等。6.4现场处置6.4.1 一般原则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救治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6.4.2 现场抢救具体要求如下:a)现场抢救的前

39、提是使伤病员脱离危险环境。要在保证抢救人员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救人员应积极将遇险人员移出危险环境;b)依据“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进行标记,标明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等显要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认真记录检伤分类结果,以便后续进行统计汇总;c)特殊类别现场检伤分类有其各自的特殊性,除一般创伤外,其他诸如中毒、放射、淹溺、烧烫伤、爆震等一些特殊类别的突发事件,短时间出现大批复合伤病员,致伤因素复杂多样,要根据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特点进行检伤分类;d)根

40、据伤情展开初步救治,对暂不能转移出危险区域的心脏骤停伤病员给予基础生命支持。危重症患者:标红色标,应优先处置、转送;重症患者:标黄色标,次优先处置、转送;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延期处置、转送;濒死或死亡者:标黑色标,可暂不做处置。T/CADERMT/CADERM 5001-2019136.4.3 分级、分区处理在检伤分类的基础上,开辟安全区域,充分利用现场条件设立特定功能分区,将不同级别的伤病员分区、分级进行急救处理,各区应标有明显的标志牌及相应的色带或色旗。包括:a)初检分类区:选择现场附近一个安全、明亮、宽敞的区域,将所有伤病员最先集中在该处,进行快速检伤分类并标示不同的色别后,按级别立即

41、送至相应的区域处理。该区域宜悬挂白底红十字标志旗;b)重伤病员处理区:设立在临近初检分类区,用于临时接收红标危重伤病员,由医务人员酌情给予必要的救治。该区域宜悬挂红旗和黄旗;c)轻伤病员接收区:设在空旷安全场地,只接收绿标轻伤员,不需要医务人员立即进行特别处理,可提供简单包扎用敷料、绷带、饮食等。该区域宜悬挂绿旗;d)急救车辆待命区:为急救车单独开辟的停车场及道路,便于急救车出入。由专人负责统一指挥调度急救车,急救驾驶员在协助急救的同时应随时待命;e)临时停尸区:该区域仅用于停放黑标濒死或已死亡的伤病员。该区域宜悬挂黑旗。6.4.4 转送伤员为了使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专科治疗,保证救治质量,当

42、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对符合转送条件的伤病员,应尽快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a)保证现场转运资源的集中使用和伤病员的合理分流,在现场医疗救援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下,明确专人负责协调管理、有序运作;b)坚持先重后轻的转运原则,优先转运红标危重和黄标重伤员,绿标轻伤员可暂缓转运;c)病人分流应本着“就近就急、专科特点和尊重病人意愿”的原则,根据医疗机构承受能力和专科特点以及地理位置合理统筹安排,合理分流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应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d)根据伤病员的不同分级、 转运救护车的不同功能和急救医生的不同资历经验, 进行合理的组合,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转运安全、有效;e

43、)保证院前与院内联络及时有效,认真填写伤病员转送信息并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同时报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指挥部汇总,及时通知收治伤病员的医疗机构,做好接收伤病员和救治准备;f)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准备,正确把握指证及时机,包括伤病员的准备、救护车及其他运输工具、物资及抢救设备的准备、医护人员、通讯联络的准备等;g)在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h)在转送时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6.4.5 疾病预防控制根据情况协助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次生或

44、衍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具体包括如下工作:a)及时报告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展应急监测;b)传染病病例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医院感染控制(包括病例隔离、医疗垃圾和废物的处理等);c)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d)根据实际情况及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开展相关实验室检测工作;e)在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组织下,负责病例、密切接触者或部分重点(高危)人群的健康监测、医学观察、留验、隔离等工作;T/CADERMT/CADERM 5001-201914f)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协助开展症状监测、健

45、康教育、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等相关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g)协助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风险沟通等工作。6.4.6 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制定或引进相应的实践指南,建立合理的心理干预工作模式,组织专业人员及时开展灾后心理救援工作,针对被救助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救援方案。同时为救援人员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咨询工作,必要时做好心理随访工作。6.4.7 信息收集、汇总、交流及上报在开展现场紧急医学救援时,应采集、收集、统计、整理和汇总相关数据、事件调查研究、救治工作进展等信息,及时上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上级业务指导机构或当地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工作结束时,应按

46、要求将事件资料完整归档立卷。6.4.8 撰写现场工作报告在开展现场工作过程中,应及时总结工作进展,完成现场报告,现场报告包括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等。6.5响应终止6.5.1 一般原则响应终止的条件、程序、工作内容和要求。包括人员和物资的清理、登记、交接,资料和工作的移交、队伍撤离、总结与评估、人员休整、物资补充等,参考队伍响应终止规范 。6.5.2 具体步骤突发事件现场医学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人民政府或同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或经同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医疗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应急响应终止,并将医疗卫生应急响应终止的信息报告上级卫生计生行

47、政主管部门。清点耗材、药品和装备,做好工作交接,汇总每日工作量和消耗情况,拟制任务总结,讲评工作经验,确定撤收路线,确保人员和装备安全返回。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完成后,卫生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专家,按进程进行初步评估、进程评估、终结评估,对事件处置的及时性、处置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及负面效应等进行评估,同时对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队伍组建和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和装备等进行评估,做出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以书面形式写出评估报告。7培训演练7.1总体要求紧急医学救援培训是队伍经常性的工作,是提高处置突发事件时紧急医学救援保障能力的基本实践活动,结合所承担的卫生应急任

48、务,制定紧急医学救援培训计划,开展针对性培训,并区分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要围绕突发事件卫生应急机制建设,做到全员培训和重点提高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岗位培训相结合,急救技能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想定作业、桌面推演、学术讲座、经验交流、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充分利用视频、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先进手段开展培训。加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经常性的专业化培训与T/CADERMT/CADERM 5001-201915应急演练工作,是提高队伍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为有效促进队伍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生成,队伍应从实战需求出发

49、,将日常医疗工作与培训相结合,制订详细、可行的年度培训计划,加大对现有卫生人员的培训力度,以提高队伍整体业务素质和医学救援水平。7.2队伍培训规定培训方式、对象、内容、频次、形式和策划、实施、总结和评估、各类记录等。7.2.1 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应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教学,两种教学不应低于总培训时间的30%。7.2.2 培训对象培训对象应区分指挥员、医疗队员、医技队员、后勤保障队员,全要素抽组日常训练参训率须达到90%以上,实兵演习参训率不低于 95%。7.2.3 培训时间每年接受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7.2.4 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技能、通用技能、专科技能。7.2.5 基本技能具体包

50、括:a)全体队员熟练:掌握装备构成与布局、场地选择与划线、结构原理及人员职责与分工、展开与撤收流程。b)全体医护队员:熟练掌握医疗设备使用方法、性能参数、保养维护、救治流程、操作规范、卫生消毒、卫生防疫、药材补充与请领、医疗文书拟制以及方舱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使用。c)指挥员:会科学分析形势、处置情况、研判任务、组织协调,熟练掌握识图及医疗保障建议与计划的拟制,熟练掌握指挥器材使用,熟练掌握物资装载、机动途中指挥、展开部署、批量伤员救治、撤收归建等组织实施。d)后勤保障队员:熟练掌握临时医疗点网络布设、通讯布设、给水供电、供氧、供暖供冷、维修保养,野营野炊、野战盥洗、野战淋浴、装备维修、安保布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