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6137 上传时间:2024-03-0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n旅游 会展Tourism and Exhibitio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一、研学旅行发展背景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2012年,教育部成立专门课题组开始开展关于研学旅行的试点工作,同年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函,并确定安徽、江苏、西安、上海等地作为第一批研学旅行试点地区;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首次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设想,是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奠基性政策文件;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

2、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统一和规范了研学旅行的概念和实施原,并对试点工作任务和要求进行了明确,并不断扩大试点范围,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广东、重庆、陕西、新疆等被纳入试点区内;同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包含有以“支持研学旅行发展”为主题的整条意见(第十五条)。到2016年,教育、旅游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一步明

3、确研学旅行的内涵,对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要求、原则、主要任务、组织保障提出了具体要求,成为近年指导研学旅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中,研学旅行被纳入综合实践课程的范畴,进而明确了教育范畴下研学旅行的课程属性。通过对文件的梳理可以发现,对研学旅行的定位从活动到课程,研学旅行已逐步向课程化方向推进。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及落实立德树人课程实施的要求,研学旅行课程化已成为其规范化的必然路径,而课程资源是研学旅行实施的根本。二、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述评当前,国内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关注点主要在课程开发的理论

4、依据、开发主体、实施路径、课程体系构建等。邓纯考等以具身认知理论为依据,认为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应遵循具身性、嵌入收稿日期:2023-02-04作者简介:王晶英(1992-),女,河南洛阳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中等职业教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旅游管理,研学旅行。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研究王晶英(乌鲁木齐职业大学 中等职业教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摘要:研学旅行作为一项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实现其课程化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做好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是研学旅行课程化的关键。本文着重探讨了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

5、机制保障和课程设计两个角度,分别就完善研学导师准入机制、保障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经费、统筹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备课、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化、聚焦课程主题、补充式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体现“知识”与“见识”的融合、以研学任务为驱动的课程实施、生成性的多样化课程评价等多方面提出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机制。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学校课程;融合机制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397(2023)02-0043-0543旅游 会展T ourism and Exhibitio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从而探究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两者之间的有机衔接;章全武

6、认为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应该由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和旅行专家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于俊霞以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课程模型构建进行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张帝等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校本化的实施路径,从校本文化出发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构建;曾维东探究了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将研学旅行同已有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实践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匮乏,缺乏一定的范式,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内容衔接的课程系统化不足,常常出现“游而不学”或是“学而不游的”现象,关于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已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及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融合的机制研究较少。研学旅行是教育

7、改革的必然,是综合实践的载体,实现研学旅行的课程化,探究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学科课程的融合机制,进而开发出科学、规范和有效的研学旅行课程,从而更好实现研学旅行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三、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缺乏地方特色的研学旅行课程标准随着国家对研学旅行的推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研学旅行课程化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的结果。而一门课程要想实现 其 育 人 目 标 必 须 要 有 课 程 标 准。课 程 标 准(standards)界定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及学生在该领域需要达到的能力与水平,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及实施建议的指导

8、性文件。当前,国家虽然在宏观层面推出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最重要的是要在落实在地方和学校。我国地域辽阔,研学旅行资源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研学旅行资源既有一定的同一性又具有异质性,因此,结合省域特色建设具有地方性的课程标准非常有必要,然而现在多数地区并没有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的课程标准,学校及研学机构依据国家 研学旅行课程标准 进行课程设计,导致研学课程活动目标不清晰、活动内容不明确。(二)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太大,没有明确聚焦点任何一门课程的开设,应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研学旅行课程作为一门课外实践活动课程,更应带着具体问题进行开展。由于当前研学旅行课程缺乏校本化的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材,

9、研学旅行活动主题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其意义尤为重大,是研学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的焦点。国家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主要涉及地理类、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六大主题的课程,各地方在开展研学旅行课程时,虽依据六个主题设置活动,但活动主题普遍过大,不够细分。比如,围绕新疆伊宁六星街开展的研学活动,以“走进六星街,感受民俗文化”为主题,然而民俗文化包含了语言、饮食、服饰、节庆等多方面,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主题则显得过于宏大。研学主题太大,不具有引领性,涵盖了多方面的目标与内容,从而导致课程松散,学生在活动中容易出现“研而不游”或者“游而不研”的现象,难以进行深

10、入的体验与思考,同时课程评价也缺乏针对性。(三)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缺乏科学衔接研学旅行课程属于综合实践类课程,是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结合,通过参与、体验来感知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研学旅行课程通过“游与学”实现与学校课程的融合与衔接。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不同于传统的学校课程,不应该以应试教育的要求设置课程目标。然而,现在很多研学课程目标的设计仅仅是对学科课程目标设计的复制,忽略研学课程实践教育的特有属性,未实现两者的有机衔接;其次,研学课程目标应该分学段分层次从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身心健康和责任担当等方面进行设置,并对应学校相应学段不同学科的课程目标,但当前这种深层次的对应较少。两种不同

11、类型课程目标不能有效衔接,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研学旅行的功能。(四)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与学科内容融合不足由于缺乏下校本化的研学教材,研学主题也未进行细致地划分,研学内容同质性较高,未能充分体现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其次,研学旅行作为综44n旅游 会展Tourism and Exhibitio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合类课程,由学校、基地、研学机构等多方参与,但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往往由单一主体学校或者研学机构进行设计,缺乏沟通,导致重学校课程内容设计或是注重旅行而忽视学科课程教学的知识与进度;另外,研学内容的设计缺乏对分学段知识的层次性与连贯性,未能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五

12、)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重游或重研研学旅行课程要科学处理好研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实现“游中学”的特性。但当前很多研学旅行课程,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谓的研学旅行只是简单地将校内课程搬到了校外,仍然沿用校内学科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未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使研学旅行课程变成校外“补习”;另一方面,由于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不规范,缺乏行前活动探究及专业的研学老师,研学旅行被走马观花的形式所取代,导游讲解取代教育教学,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表现出“研与游”的分离,不能充分体现研学旅行的内涵。(六)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研学旅行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评价是衡量研学旅行实施效果的重要组

13、成部分。研学旅行课程作为综合实践类课程,评价应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并覆盖全体参与学生。首先,当前的研学评价方式单一,多数是对学科课程评价方式的照搬,缺乏对研学参与过程的评价设计,评价方式趋向学科化;其次,研学活动结束后,简单的提问或是展示,使评价未覆盖所有学生,评价的反馈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再次,研学活动是体验型课程,评价不仅是对知识能力的评价,还应涉及其他能力结构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尤其是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内隐性,也为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仅仅集中于遵守纪律和知识学习两方面的评价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在研学中的表现。最后,缺乏对研学导师和基地的评价。对研学导师的评价,能过促进教师

14、对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从而优化课程设计,激发教学热情,而对研学基地的评价,有利于优化基地设施,完善服务,但当前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主体依然是以学生为主。四、研学旅行课程与学校课程融合机制研究(一)顶层机制保障方面1.完善研学导师准入机制。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研学旅行指导师具有重要的作用,既要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同时又要设计具有体验性和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当前很多研学旅行指导师主要由学校教师或是旅行社导游兼职,不能全面把握研学的内涵,实现研学旅行课程化的价值。因此,国家应从制度方面不断完善研学旅行指导师的准入机制。2022年6月,人社部向社会公示18个新职业,其中研学旅行指导师作为新

15、职业之一,明确了获得研学旅行指导师资格的标准与要求,同时,要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研学旅行指导师的考核标准,从而不断提升研学旅行指导师队伍的质量,此外,研学旅行指导师面向的是不同学段的学生,因此,研学旅行指导师的从业资格也可参考教师资格证,分学段考取,从而使研学旅行指导师在开展课程时更能把握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及课程要求。2.保障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经费。当前,研学旅行课程缺乏固定的教材,且研学旅行课程开展多有学科教师兼职。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开发难度大,另一方面,学科教师日常工作量繁重,从而导致研学课程开发受阻,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经费支持力度,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

16、。另外,教育、文旅等部门应加强沟通合作,增加公益性研学旅行基地(营地),降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成本。3.统筹协调多元主体参与备课。研学旅行活动因其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其复杂性,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一线教师对学生能力、学校文化及学科课程内容更具有发言权,一线教师可根据研学主题形成学科知识储备;研学基地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载体,熟知自身资源特色与服务特色,学校应加强统筹,促进学校与研学基地的沟通,教师深入研学基地进行调研,基地也要充分调研不同学段课程要求,结合基地特色与课程要求设置基地研学课程内容;学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参与主体,要加强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中的参与度,鼓

17、励学生主动参与到研学旅行课程45旅游 会展T ourism and Exhibition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的设计中来,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学生认知和兴趣的课程;此外,可建立多校合作机制,根据地理位置及学校发展水平,学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共享研学课程等优质资源。4.研学旅行课程体系化。将研学旅行纳入现有教学体系是实现研学旅行课程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学科课程、地域特色及校本文化,制定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将不同的研学主题进行主题化、模块化及序列化的梳理归类,做好与相对应学科课程的衔接,并体现出序列性与贯通性,开发适合本校或者本区域的研学旅行课程教材,将研学旅行课程与学

18、科课程一样纳入教学体系。(二)课程设计方面1.聚焦课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是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引领,研学旅行的主题应具有可操作性,且能够实现研学旅行的价值。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宏大的主题由于其具有过强的包容性,导致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分散,内容杂乱,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是浅尝辄止,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主题应进行细分,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同时,根据同一主题,形成完整的主题线,使学生能够参与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及情感体验。2.补充式课程目标设计。研学旅行将劳动教育和自然教育相结合,使参与主体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通过主动感知、体验与理解而获得知识的一门课程。研学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服务于教科

19、书和课堂,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目标不应是对学科课程目标的照搬,而应体现出其实践与隐性知识目标。第一,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置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并首次将社会实践教育列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研学旅行课程是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其课程目标应立足中小学生全面培养的角度,将思政与知识教育有效衔接;第二,加强校内外合作,组建研学课程开发小组。由于研学旅行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校内教师应积极打破专业边界,不同学科教师共同交流探讨,同时加强对研学基地(

20、营地)的深入调研,并与基地指导师协作制定研学课程目标;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可以根据研学目的地,结合自身兴趣设计自己的研学计划,学校可搜集整理学生的意愿,从而制定更符合学生兴趣额课程目标;第四,实现研学课程目标与学校课程目标的补充衔接。将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价值认同、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目标与学校课程中“知识记忆、情感态度、基本技能”等目标互为补充,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课程内容体现“知识”与“见识”的融合。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涵盖学校教育的不同学科,与学校课程之间相互融合渗透,研学旅行课程中不仅要有学校课程的知识嵌入,也要体现研学课程的实践属性。第一,做好“知识”与“

21、见识”的融合。研学旅行课程以学校课程内容为基础,同时打破学校课程的局限,设计更多参与性课程内容,通过真实性、情境性的课程内容增长见识,延伸学生学科知识的认知与深度,实现“知识”与“见识”的结合。第二,分学段设计差异化课程内容。研学旅行课程面向不同阶段的中小学生,根据国家研学旅行课程标准 中“小学阶段的研学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的研学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的研学以省情国情为主”的课程内容总体要求,结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设计与学生特点、学校课程教学进度保持一致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一方面,可以设计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在同一学段设计包含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

22、类、体验类等不同研学课程类型。4.以研学任务为驱动的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求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要围绕真实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学旅行课程实施应紧紧围绕课程主题,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与自然,实现“知行合一”。首先,明 确研学任务。研学任务是课程实施的线索,研学指导师从情境导入、明确主题、确认方案、体验探究、展示交流、反思评价等环节设计好研学课程任务,精心组织研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活动;46n旅游 会展Tourism and Exhibitio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其次,研学活动的实施要突出研学概念中“集体出行和

23、集体住宿”的要求。研学旅行是以集体旅行、集中食宿、共同研讨等方式开展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而不同于课堂内的独立自主学习,因此在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研学导师应建立研学小组,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互帮互助,集体完成研学任务;最后,研学课程实施与时俱进,贴合现代科技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产品对研学的效果日益明显,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设备成为研学旅行实施过程中支持课外学习的重要媒介,一方面,学生通过移动设备实现知识交换,通过音视频的学习,获取学习主动权,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借助媒体自主学习,可以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利关系,学生更愿意主动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参考文献:1邓纯考,孙芙蓉,李

24、子涵.具身认知视角下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的衔接J.中国教育学刊,2020(330):82-86.2章全武.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学的两难困境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8(04).3于俊霞.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4张帝,陈怡,罗军.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研学旅行课程的校本设计与实施以重庆市巴蜀小学为例J.人民教育,2017(23).5曾维东.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研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2(10).6袁振杰.主体、知识和地方:一个研学旅行研究的探索性理论框架J.旅游学刊,2022(11):14-26.7郭锋涛,段玉山,周维国,袁书琪.研学

25、旅行课程标准(二)课程结构、课程内容J.地理教学,2019(06).责任编辑:李晓虎On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Study Travel Course in School CurriculumWANG Jing-ying(School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Urumqi Vocational University,Urumqi 830000,China)Abstract:It has been a trend that study travel becomes a course in schools curric

26、ulum forbecause its can cultivation ofestudents core qualities and promotion ofe students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ies.How to integrate SStudy TTravelCcourse in schools curriculum is the ke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SStudy Travel Course,from the perspe

27、ctives of mechanism guarantee and course design,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integration mechanism of Study Tour Course,such as perfecting the admission mechanism of research tutors,guaranteeing the development funds of the Study Travel Course,coordina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subjects in cou

28、rse preparation,systematizing the Study Travel Course,focusing on designing of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building the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sight in the course,implementing the task-driven strategy and diversified course evaluation.Key words:study travel course;school curriculum;integration mechanism47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