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咏物诗知识挖掘及教学建议——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51779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咏物诗知识挖掘及教学建议——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咏物诗知识挖掘及教学建议——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咏物诗知识挖掘及教学建议——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关 注GUANZHU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提出,“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咏物诗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从入选教材古诗的体量来看,咏物诗的数量较为可观。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门类之一。诗人善于观察,工于体物。咏物诗对于小学生观察、描述等能力的培养不无启示。本文将从咏物诗的写作传统、写作特点、艺术评价标准等方面挖掘咏物诗的知识,并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首咏物诗为例,探讨古典诗歌的教学。一、咏物诗的特征与评价标准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写作传统。清代俞琰在 咏物诗选 自序中

2、说:“故咏物一体,三百导其源,六朝备其制,唐人擅其美,两宋元明沿其传。”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在为元代谢宗可的 咏物诗 作提要时,对咏物诗的发展流变予以了清晰的揭示:昔屈原颂橘,荀况赋蚕,咏物之作,萌芽于是,然特赋家流耳。汉武之天马,班固之白雉、宝鼎,亦皆因事抒文,非主于刻画一物。其托物寄怀,见于诗篇者,蔡邕咏庭前石榴,其始见也。沿及六朝,此风渐盛。王融、谢朓至以唱和相高,而大致多主于隶事。唐宋两朝,则作者蔚起,不可以屈指计矣。2咏物诗萌芽于 诗经 和辞赋,体制完备于六朝,唐代达于至境,宋元明清相沿而作。诗经 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杨柳依依”等对自然、草木的描摹是咏物的萌芽。屈原的 橘颂,赞

3、美橘“独立不迁”“秉德无私”“行比伯夷”的美好品格,可作为人师法的楷模。表面是颂橘,其实句句在歌颂作者理想中的人格精神,奠定了咏物诗托物言志、“物”与“人”融合无间的写作特征。两汉、魏晋时期,咏物诗的数量极少,题材狭窄,比附单纯。南朝齐梁时期,咏物诗大量产生,成为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草木、虫鱼、器物皆可入诗,主要的咏物诗人有王融、谢朓、沈约、鲍照等。齐梁时期咏物诗在物咏物诗知识挖掘及教学建议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 为例北京教育学院吕俐敏辽宁大学文学院李贵银【摘要】咏物诗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的一个重要类型,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门类之一,具有“主于一物”“托物寄怀”“物我融合”等鲜明

4、的文体特点。本文通过对咏物诗写作传统、写作特点、艺术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梳理,挖掘咏物诗的知识。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三首咏物诗为例,在这些知识的观照下对诗歌文本进行解读,并提出教学建议,对咏物诗“化个为类”的学习作教学实践方面的探讨。【关键词】咏物诗;马诗;石灰吟;竹石;教学建议112023.07象描摹上精雕细琢,将体物之工发展到极致,但重形似而少神似。唐代是咏物诗发展史上的繁荣期。从数量上看,唐代咏物诗的数量远超过前代的总和,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咏物诗。从题材上看,唐代的咏物诗从六朝的宫廷台阁走向了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诗人们不再满足于外物本身,或在物象描摹中以形写神,

5、突显物的个性生趣,如贺知章的 咏柳;或在体物时融入诗人的身世之感,托物以讽,如骆宾王的蝉。不仅物的品类更广泛,兴寄的内容也更广泛,在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等方面也都达到了新高度。王夫之称“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3,对盛唐咏物诗的艺术特色给予了极高评价。宋、元、明、清时期的咏物诗承唐而作,不绝如缕。虽然咏物诗的写作传统源远流长,但对咏物诗的界定却是众说纷纭。四库馆臣对咏物诗的界定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主于刻画一物”,二是“托物寄怀”。这也成为衡量咏物诗的重要标准。当代学界对咏物诗的研究使得咏物诗的范围逐渐明晰。赵红菊在 南朝咏物诗研究 中对咏物诗这样界定:所谓咏物诗,是以自然风物,包括天象、

6、植物、动物以及人工物品和物化的人等具体的物类为吟咏对象的诗歌。它们或为诗歌的题目,或为诗歌创作的主体。在诗中作者或就物论物,或借物咏怀寄寓深意。而主旨则在吟咏物的个体。4首先,从所咏的对象看,咏物的“物”是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包括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包括动植物以及人的制作物,甚至是物化的人。其次,从诗的内容看,要么是“就物论物”,要么是“借物咏怀,寄寓深意”,无论哪种,都意在“吟咏物的个体”。咏物诗大都以物为题,如 风 蝉 梅花海棠;或以“咏”为题,如 咏柳 咏鹅等,这类比较好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唐寅的画鸡 和卢钺的 雪梅 需要辨析是否为咏物诗。唐寅的 画鸡 既是题画诗,也是咏物诗,咏的

7、是画中鸡。认定它为咏物诗,依据的标准是“主于刻画一物”。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雄鸡高伟的形象、美德和权威,也寄寓了诗人的思想和抱负,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而 雪梅,第一句便是“梅雪争春未肯降”,写的是梅与雪争春这件事,针对这件事,诗人作了一番比较和讨论,“不主于刻画一物”,所以不能算作咏物诗。咏物诗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寄托的,重在“刻画”;一类是有寄托的,重在写物寓意。从表现手段上看,前者多用赋法,也就是描写,崇尚刻画精切、体物入微;后者多用比和兴,以寄托深远、含蓄无垠为美。前者如贺知章的 咏柳,用了“似剪刀”这个新奇的比喻,清新脱俗,令人耳目一新;后者如李贺的 马诗,马与人融合无间,即

8、物达情,兴味盎然。咏物诗的直接表现对象是物。托物言志也好,即物达情也罢,都以写物为前提。体物工不工,是衡量咏物诗的重要标准。5王夫之 姜斋诗话:“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6“体物而得神”就是追求形似与神似的统一,咏物之妙“正以神形合一,得神于形,而形无非神者”7。形是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神是事物的内在本质;神依于形,形又是神的具体体现。咏物而能传神,自然就是好诗。如李峤的风,只题目出现了“风”字,四句之中无一句见风,却句句写风,将无形的风有形化,使其具体可感。“解”和“开”二字用得极为传神,写出了风的温柔。咏物诗的所咏之物后还有个“我”。“咏物诗有两法

9、,一是将自身放顿在里面,一是将自身站立在旁边。”8从物我关系的角度看,咏物诗无论有无寄托,都有个“我”;有无寄托都可以是好诗,而不是说有寄托就一定是好诗,无寄托就一定不能成为佳作,关键是不能泛泛地写物,也不能泛泛地寄托,文学作品要以情动人。“古之咏物者,固以情也,非情则谜而不诗。”9咏物诗中如若无情,便成了谜语,所以情感真不真,是衡量咏物诗的又一个标准。情的安放不同,同一题咏就会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和不同的寄托内容。清代施补华 岘佣说诗 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关 注GUANZHU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 本

10、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10同一物,因诗人的地位、处境、遭际和气质不同,投注的感情不同,便有了不同的面貌。这三首诗作为唐代文坛“咏蝉三绝”,丰富了诗歌史上蝉的艺术形象。衡量咏物诗还有一条重要标准:不黏不脱,不即不离。王士禛 带经堂诗话:“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11何为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呢?有两层意思:一是诗与物的关系,是就“体物”的效果来看。“不黏”“不即”就是不能太切题、太拘泥于所咏之物;“不脱”“不离”是说不能不切题,不能脱离开所咏之物。钱泳在 履园丛话 中指出:“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黏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

11、”12二是“我”与“物”的关系,是就诗的寄托效果来看,是否在对物的刻画中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体物中是否有人的情致,物与我是否融合无间。咏物诗的典型特点是“主于刻画一物”,所咏之物既可以无寄托,重在刻画,也可以有寄托,重在写物寓意。不论哪种类别,其中必有作者之“情”。如果是托物寓意(言志),那还要注意“不黏不脱”“不即不离”,“物”“我”完美融合。这是属于咏物诗这个类别的独特知识,也是区别咏物诗与其他类别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二、咏物诗特点观照下的诗歌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三首咏物诗,分别是李贺的 马诗、于谦的 石灰吟 和郑燮的 竹石。这三首诗属于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12、解读时除了要考虑咏物诗的文体特征和评价标准,还要充分考虑这三首诗产生的时代、诗人的气质禀赋及其人生遭际等情况,这也是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知人论世。马诗(大漠沙如雪)选自 马诗 组诗中的第五首。这组诗借对马的刻画,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入选教材的这首小诗开头用了两个比喻,展现了边疆战场的景色。在古诗中,“大漠”和“燕山”是边疆与战场的象征,“沙如雪”“月似钩”这两个比喻给疆场营造出一种清冷荒凉的氛围。“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给马套上“金络脑”象征马受到重用。后两句以“何当”领起作设问,表达出强烈的企盼之意,“快走”暗示了骏马矫健的风姿,也象征诗人的企盼之情。作为组诗的第五

13、首,这首诗没有对马的外部特征进行刻画,因为第一首诗“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已经对马的外部特征作了细致的刻画,而第一首诗的“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与第五首的“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抒发的情怀是一致的。“锦韂”“金鞭”与“金络脑”都是借贵重的马具来表现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愿。从体物与寄托的角度看,此诗的前两句是在描写骏马渴望驰骋的沙场,也是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沙场;后两句写马渴望受到重用,映射的是人渴望得到赏识、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境,处处写“物”,处处有“我”。既做到了切题,又做到了“物”与“我”的契合,意境浑融,含蓄而不直露,可以称得上是“不黏不脱”“不即不离”,体现了唐代咏物诗“即物达情”的艺术特

14、色。石灰吟 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于谦借石灰表明自己的人生志向和选择。这首诗中“物”和“我”的契合处有两点:一是经历。石灰石从开采到炼成石灰要经历“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我”为国为民也会面临千锤百炼,遭遇艰难困苦,甚至要与恶势力作斗争。二是态度。石灰石以“若等闲”“浑不怕”的态度从容地面对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我”赞美石灰石,也想像石灰石那样淡定从容,纵然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因为“我”也要像石灰那样给人间留下清白。从“出深山”可看出这一切都是“我”的主动选择。于谦在 咏煤炭 中说“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无论是石灰的“出深山”,还是煤炭的“出山林”,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在

15、深山132023.07隐居还是出山做官,是一种选择;出山后是为一己的名利,还是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也是一种选择;是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官,还是做个贪官,也是一种选择。显然,作者在这首诗里选择的是要做为天下、为苍生的清正廉洁的官,哪怕这样做会“粉骨碎身”。这就是作者的志向。这首诗处处以石灰自喻,在咏石灰中咏自己为国为民的磊落襟怀、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这首诗虽也做到了“物”与“我”的契合,但是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比较直白,缺乏含蓄蕴藉之美。从诗歌艺术角度讲,这首诗显然不及李贺的 马诗 艺术水平高超,但是其传达了高远的人生志向,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价值。竹石 是一首题画

16、诗,也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郑燮是诗人、书画家,擅长画竹、兰、石、松、菊等,尤擅画竹。作为一首题画诗,诗中所咏之物“竹”是画中之竹,是经过了艺术想象和加工的艺术形象。从题目能看出,所咏之竹是长在岩石上的竹,生存环境恶劣。诗的开头“咬定”二字开宗明义地刻画竹子坚韧的形象,“不放松”越发强化了这一形象。“立根原在破岩中”揭示了竹子为什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因为根基太浅。在岩石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竹子,不“咬定青山”,不顽强地向上,就没有生长的机会。所以一个“原”字,既揭示了谜底,也强化了“咬定青山”的竹子形象含有令人惊异的成分,表达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坚韧。就是这坚韧的竹子,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会遭

17、受哪些“千磨万击”,都要“坚劲”地生存。这首诗歌颂了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竹和人共有的,句句写竹,也是句句写人,在物我关系的处理上,也做到了“不黏不脱”“不即不离”。如果说 石灰吟 表达的人生志向是自我选择的结果,那么 竹石 传达的则是当人在无法选择出身和环境时,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生命。三首咏物诗放在一个教学单元中,马诗 抒发心愿,石灰吟 竹石 表达志向。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马诗 更加含蓄蕴藉,符合中国古典诗歌的写作传统,石灰吟 竹石 则更加显豁、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志向;前者是主动地、笃定地选择,后者则阐明了当没有别的选择时,该如何在当下自处。三、咏物诗的教学建议小学六年级是小

18、初衔接的重要阶段,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阶段古典诗歌的学习目标是“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13。学业质量中的描述是“在文学体验活动中涵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14。新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描述学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达成这些目标,但是,通过对咏物诗知识的挖掘,可以看出这类诗歌的特点及其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运用咏物诗的知识设计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形成对这类诗歌的整体认识,掌握这类诗歌的阅读方法,感受作者是如何将所观察之物与自己的生命体验相结合并诉诸笔端,是学习的重要目标。围绕目标,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1.类联:形成对文化符号的理解与体认文学

19、作品中文化符号的形成,是若干优秀作品不断累积的结果。比如古典诗歌中的“燕山”“大漠”只要一出现,成熟的读者马上就能联系到边塞、战场、金戈铁马等,首先是因为这两个词语的所指,在历史地理中处于边塞之地,当然也离不开历代文学作品对这两个词语频繁使用的语境归纳。小学生需要足够的语料支持,才能形成“大漠”“燕山”是与战场相关的文化符号的认识。教师不妨提供如下材料:(1)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唐 崔湜 早春边城怀归)(2)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唐李颀 古从军行)(3)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唐 王关 注GUANZHU昌龄 从军行)(4)旦辞黄河去,

20、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5)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唐 董思恭 昭君怨)通过分析这些诗歌的大意、题目等引导学生了解大漠、燕山的大致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一般语境,形成对大漠、燕山的感性认识。“千锤万凿出深山”可以和 咏煤炭 中的“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联系起来,理解“出”是个带有主动意味的动词。“出山”和“入山”,不仅仅是字面意思,还要联系中国文化中的“出”和“隐”(关于“隐”,小学阶段有 寻隐者不遇 一诗),进而理解于谦的积极主动。通过类联,也可视为“积累与梳理”,引导学生形成对一个或几个文化符号的认识,只

21、要看到这样的符号,便会生发与这个符号相关的若干联想,这对于理解诗歌是大有助益的。2.比较异同,理解托物言志“志”之微殊比较,也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方法。教材把三首诗编排在一起,是因为三首诗均咏物,且有所寄托。学生很容易看出后两首直白,前一首含蓄,含蓄在于需要多方求解,与组诗中的其他作品联系,与作者生平联系等。后两首的直白也各不同,可介绍“出山”的文化含义,引导学生理解 石灰吟 中石灰石是主动地、笃定地选择;而竹子生长在石头夹缝中,是无法选择的,即便是不能自主选择,竹子也要坚定地生存下来,即如何在“当下”自处。这些咏物诗,在不同生命状态的诗人的笔下呈现出“物”的生命,也折射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体认与理

22、解。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明白,生命的状态有多种可能,有的生命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经历岁月的淘洗,依然熠熠生辉,烛照千年;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非常重要,刚强、有济世情怀的人,在艰难时刻可以有坚定的选择;在没有选择之时,如何在恶劣环境中生存,本质上也是一种选择。把古典诗歌的学习与学生的生命成长建立联系,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价值。3.知人论世:理解咏物诗所言之志关于托物言志的“志”,在孔子看来,包含志向、抱负、理想和愿望。论语 先进 篇中,孔子要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言其志”,这几位学生分别谈了他们的政治抱负、生活愿望。古诗三首所言之志,采用孔子关于“志”的观点。托物言志的诗,要理解诗中所言之志,

23、须与作者生平联系起来。教师不妨提供如下材料,帮助学生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马诗 的作者李贺,年少时便才名远播,但人生不顺遂,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却“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以三年为期,直到元和五年他才应河南府试,获解。入京应进士试,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韩愈为其辩解,终无果。李贺不得不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离开。李贺短短的一生,都在为何时能有机会伸展抱负而书写。马诗 中,作者以骏马自况,以马儿驰骋的沙场暗指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沙场;以马儿渴望得到重用映射人渴望得到赏识、建功立业的心境。石灰吟 的作者于谦,明永乐年间进士。他做官期间,平反冤狱,

24、赈济灾荒,有惠政。正统十四年,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被俘,瓦剌人以英宗皇帝相要挟,要明王室打开京城大门迎接英宗回京。于谦时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反对首都南迁,并调集重兵在北京城外击退瓦剌军,成为保卫国家的重臣。瓦剌军见无隙可乘,便释放英宗。英宗发动政变夺回帝位,于谦入狱被杀。再回看 石灰吟,“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对应到个人的成长经历,是何等痛苦,但是这位将军告诉我们,无论何种处境,都“浑不怕”,只为留“清白在人间”。也就是这样,石头变成了洁白的石灰,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苦难,找到了生而为人的伟大价值。竹石 的作者郑板桥,则是一位不受礼教约束,敢说敢做的人。竹石 一诗中的竹子,无论经历152023.

25、07了怎样的“千磨万击”,依然“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生活态度。三首诗虽然均为托物言志的诗作,但由于作者际遇不同,其所言之“志”亦不同。学习这类作品,“知人论世”是尤其重要的阅读方法。4.巩固与拓展:化个为类巧迁移从咏物诗“物”与“我”的结合程度看,有一些诗通过文字就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寄托的情志,有一些则需要通过审慎的思考,找到物我契合的点,才能感受到作者寄托的情志。“不黏不脱”“不即不离”是咏物诗的最高境界。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说明,比如 石灰吟 中,“清白”一词,看似双关,但仔细琢磨会发现,人们很少用“清白”这个词语形容颜色,而“清白”常用来指人的品行纯洁,

26、没有污点。这个词语用在这里,读者可以通过字面感受到作者寄托的情志。以此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积累以下四首咏物诗。(行书示范,学生抄录,教师在旁边提醒行款以及书写注意事项)菊花唐 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小松唐 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白梅元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苔清 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选择其中一首,用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欣赏与评价,能够说出所咏之物的物性,进行物我联系,进而体会咏物诗在物我关系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的较为直白,

27、有的较为含蓄,有的则介乎二者之间。通过比较,学生能够在欣赏和评价咏物诗时做到有条理、有方法。通过上述四个学习活动对小学阶段的咏物诗作了积累与梳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咏物诗的相关知识,并以此为标准或者思考方式来判断和分析一些简单的咏物诗,为迎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积极准备。参考文献1 俞琰.咏物诗选 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7:自序2.2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M.北京:中华书局,1965:1453.3 6 王夫之.姜斋诗话 M.长沙:岳麓书社,2011:842,830.4 赵红菊.南朝咏物诗研究 D.上海师范大学,2005.5 詹福瑞.中国古代咏物诗说的理论探索 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7 王夫之.唐诗评选 M.任慧,点校.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140.8 10 王夫之,等.清诗话 M.北京:中华书局,1963:930,974.9 王夫之.古诗评选 M.李中华,李利民,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7.11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305.12 钱泳.履园丛话 M.北京:中华书局,1979:225.13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2,41.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