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9682 上传时间:2024-03-0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查岚1,2,汪霞1(1.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3;2.南京工业大学 国际合作处,江苏 南京 211816)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在国家的直接领导下沿着坚定的改革取向艰难前行,新的学术评价制度虽建立了重质量、重贡献、重真才实学的评价导向,但在实施中亦面临破立不同步的改革困境,存在人情社会、数字崇拜、学术功利化等实践偏差。基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分析产生实践偏差的根源:评价主体的场域与制度环境、人情社会相互“嵌套”“交叠”;评价对象在与场域的互动中形塑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性情倾向”;评价结果与“象征资本”关联,成为促进学术阶层流动的阶梯。建议

2、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结果使用四个维度改革学术评价制度,以消除实践偏差,赋能学者。关键词:学术评价制度;人才评价;科技评价;“破五唯”中图分类号:G6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742(2023)04-0025-09学术评价涉及教学和科研两大领域,包含人才评价、科技评价两大范畴。学术评价制度是学术观的反映,是学术行为的“风向标”“指挥棒”,不仅直接关系着广大学者的切身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术产出的成效。学术评价制度的推行多以行政权力为后盾,具有强制性和导向性,学者只能服从制度安排,并逐渐将其内化为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成为行动指南。因此,学术评价活动的合理开展很大

3、程度上依赖于学术评价制度的科学设计。一、学术评价制度的建立与改革取向2002年以来,中国“学术评价发展迅速,强调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学术评价政策进入“完善挺进期”,以多元化的分类评价为主,共发布学术评价政策文件13份,如表1所示。1基于基本政策工具和学术评价要素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近20年来我国学术评价政策主要使用了命令型工具和系统变革型工具,且多用于明确评价导向、廓清评价标准。2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学术评价制度建立过程中的作者简介:查岚,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及研究生教育。汪霞,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及大学教师发展。2023 年 7 月第 3

4、9 卷 第 4 期高 教 发 展 与 评 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ul.,2023No.4,Vol.39252023 年第 4 期直接领导,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我国学术评价制度改革依旧停留在宏观指导层面,尚未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学术评价实施细则。表121世纪以来我国学术评价相关政策文件序号12345678910111213政策名称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

5、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发文机关科技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中共中央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科技部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年份200320122013201620162017201

6、8201820202020202020202021这13份政策文件主要涵盖了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结果使用六个要素。尽管这13份文件在发文时间上横跨20年,但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具体举措,都保持高度一致性,说明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具有明确而坚定的改革取向。第一,注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2018年提出“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发挥多元评价主体作用”。2021年提出“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角色定位”。第二,坚定通过评价激发科研积极性的评价目的。2003年提出评价目的应是“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励学者勇于从事原始性创新研究”,2021年则进一步指出“推动产出

7、高质量成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坚定科技成果评价以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人才评价重点围绕品德、能力和贡献,并将人才培养情况纳入评价范畴。例如2020年“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竞赛展演等计入工作量”。2021年提出“要全面准确评价科技成果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第四,强调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坚决破除“四唯”“五唯”倾向。2003年首次提出“建立分类评价体系”,正确看待SCI、EI等数据库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2020年提出“坚决摒弃

8、以刊评文,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2016年3月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第一次提出“三唯”,要求人才评价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2018年在 关于深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262023 年第 4 期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 中增加“唯奖项”形成“四唯”;2020年在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中提出“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还要克服唯“帽子”倾向,形成“五唯”。第五,创新评价方法,对主要从事创新性研究的学者实行代表作制度。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

9、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第一次提出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并在2017年、2018年的政策中加以推进。2021年提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开发信息化评价工具”。第六,强调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避免将学术评价变成争钱、争物、争荣誉的手段。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优化科技指标在高校设置、资源配置、学科评估、研究生教育等管理环节中的使用方式”“坚决反对 为评而评、滥用评价结果”“改变片面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等。二、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困境与实践偏差20年来,国家深化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决心从未动摇,改革取向也一

10、以贯之,明确了重质量、重贡献、重真才实学的评价导向。但在实施中并未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处于破立不同步的改革困境。不仅学术评价理念尚未摆脱原先的路径依赖,评价方法依旧以文献计量、替代计量、代表作同行评议为主,还普遍存在“人情社会”干扰学术评价、数字崇拜、学术功利化等实践偏差。(一)“人情社会”干扰学术评价学术评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行政化导向、“人情社会”造成同行评议有失公允,乃至滋生学术权力寻租、“程序不正当”的暗箱操作。在评价过程中形成政府主导、学官优先、人情关系共同分享学术评价利益的共同体。评价学术质量的初衷,演变成学术资源与利益的分配行为,严重影响学术评价的公正性。“许多由政

11、府机构控制的评审项目,无论立项还是奖励,全由管理部门一手操控。”3中国社会是一个基于血缘和亲缘之上的伦理社会,“学术评价在一定程度上顺乎血缘、人缘、学缘、校缘、地缘,师承、同门、学派等 同一学术圈子 的人,而逆于竞争、私怨,疏于远缘和异派”49,受此影响,“打招呼”“递条子”现象在一些高级别学术评审中屡见不鲜。(二)“五唯”评价体系形成数字崇拜价值导向“五唯”评价体系的认识论基础是“追求客观性的科学实证主义,强调评价指标体系的行为化和可测性,关注变量关系的数量化测定,突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即“审计文化下的数字崇拜”。5受其影响,论文、经费、成果、项目、奖励成为各类人才评选、职称晋升的“

12、硬指标”,与激励政策、分配政策过度挂钩,形成了“不发表就出局”的学术生态。职称晋升通过“以刊评文”对科研质量有着“明晰”规定,而对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272023 年第 4 期教学的要求则浮于形式,大多只要完成课程数量和课时数量即可。体现教学质量的学生评教往往分差很小,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既不费力也不费时”的渠道获得高分,比如用考试范围获得学生的“好评”。受此影响,“重科研轻教学”已被大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约而同、心照不宣地视为职业生涯发展的“捷径”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而非潜心育人迅速积累学术资本,为职业生涯开疆拓土、保驾护航。(三)学术功利化滋生学术表演受“五唯”价值导向的影响,学术

13、研究与个人物质利益紧密结合,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学术功利化亦随之而来。6低水平研究和重复研究大量涌现,甚至无视学术规范和道德操守,造成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产生“学术表演”。学术表演包含两类:一是表演性质的学术创新,按照模式生成、差异调制的方式进行学术研究,其本质是机械重复;二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引人注目、装点门面,最终导致学术圈的“自说自话”、自我生产。7学术表演不仅将唯真求实的学术研究异化为“虚假繁荣”的“学术GDP”,而且隐匿了抄袭、剽窃、做假等学术道德、诚信、规范问题,也不能有效判别学者是否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是否具有家国情怀,以及是否具有研究前沿知识的能力。三、学术评

14、价制度实践偏差的实质学术评价同时游走在行政及学术的二维场域。8学术研究具有不确定性,真理的探讨和证明往往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与学术评价的即时效应存在时间上的冲突。417从实践偏差的表现来看,学术评价的实践过程实际上是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对象互相调节、互相构建的过程。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Bourdieu)实践理论的“里程碑”意义,是对客观主义的结构规则进行能动性解释,主张实践活动表现的是人的客观化的实践关系。9布迪厄认为,关系思维方式是对实体思维方式的彻底反思和批判。10115关系思维方式的思维对象不是事物的个别部分和个别现象,而是事物的关系,是把事物放到客观化的关系中去建构,因

15、此关系思维方式的思维成果是关系的系统化。10122深入探究学术评价制度产生实践偏差的根源,我们可以通过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全面剖析学术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结果使用和评价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一)制度环境和人情社会:评价主体的“场域折射”场域是由各种社会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所构成的网络。布迪厄认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1093在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场域关系中,“国家-大学-个人”之间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域关系。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282023 年第 4 期第一,“国家-大学”受制度环境

16、影响。制度环境是指一个制度所嵌套的由其他制度所构成的外部系统。大学作为评价主体,在落实国家改革意志的同时,为谋求利益最大化,还必须权衡其他场域中的自身利益。中国的学术系统是一个基于绩效管理的关系系统11,资源配置的依据是各种“环环相扣”的竞争性排序。既有的项目评审、职称晋升、年度考核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数字指标,与外部制度环境具有良好的衔接性,能够让大学在参与外部竞争时获得更多“筹码”。比如四年一次的学科评估能不能上“A”、能否入选五年一滚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都会考察获得“杰青”“长江”的学者数量、所设博士点等。因此,被“嵌套”在基于绩效管理的学术系统中,学术评价制度改革就会在实践中与

17、外部制度环境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体现为时间的紧迫性和不一致性。第二,“大学-个人”受人情社会影响。人情是对中国人的人性、人格与关系的一种基本理解,是中国社会的现实基础,人情社会的文化会引起权力再生产。12学术评价在本质上遵循的是一种认可的逻辑,由学术共同体在共同标准与规范下对学者的研究成果予以承认。中国实行学科制度,学术共同体以学科和专业为组织基础,组织形态镶嵌在学术共同体的结构之中,项目评审、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均由院系负责实施。在人情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基于差序格局逻辑的“关系”被带入组织中。在学术共同体中,学术权力是学术共同体的公共权力,学者“无差别”拥有平等的地位和对等的权力。而人情社会

18、的运作规则建立在熟悉、亲近、信任等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圈子”,并出于维护圈子内部利益的目的占有学术资源,形成权力再生产。在人情社会的影响下,学术共同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均被弱化,同行评价的功能发挥不足。大学与制度环境、人情社会相互“嵌套”“交叠”的场域关系,让学术评价在实践中具有非一致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自治且自由的学术共同体是最大限度保障学术评价客观公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提高以学术共同体为基础的评价主体的独立性和成熟度,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才有希望进入“深水区”。(二)重科研轻教学:评价标准的“性情倾向”习性(habitus)是行动者个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持久的、可转换的潜在行

19、为倾向系统。布迪厄认为:“行动者个人的习性正是在其所处的场域中被形塑出来的。”1073习性的形成机制包含四个方面,即信念形塑、决策制定、决策贮藏和行动执行。一旦结构、位置被明确,习性也就逐渐被形塑。莱曼(W.Lehmann)的研究表明,年轻人会积极与自身所在环境的社会结构、制度安排和文化进行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13由于中国实施科层制管理,学者在学术评价中往往要同时面对“组织认可”和“学术认可”。组织出于自身发展、衔接外部制度环境的考虑,绩效考核重点通常是科研而非教学。青年学者作为学术圈中的弱势群体,在学术身份构建的过程中往往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

20、的实践偏差292023 年第 4 期会受到外部期待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巨大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压力下“认同”以绩效为中心的学术职业价值导向,将科研置于学术职业的核心,在实践中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的行为。布迪厄认为,在习性引导下展开的行动过程,赖以为据的是由习性生成的“实践感”或“实践信念”。这种“实践信念”既不是意识状态,也不是心理状态,而是一种身体状态,一种“身体力行”的性情倾向。“习性使行为人生活于制度之中,在实践中占有制度,从而使制度保持活力、生机和效力。”1087也正是习性的这一特点,使其成为社会结构和制度再生产的基础。因此,深化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深远意义,是要正确形塑青年学者对于教学的“实践

21、信念”。(三)学术阶层流动:结果使用的“象征资本”在“实践感”中,场域、习性、资本总是相互勾连、相互支撑,并将实践建构起来。名誉所赋予的信任资本和积累的关系资本都属于象征资本。10203布迪厄认为,“名誉行为所遵循的原则是经济主义尚未命名的一种利益,这种利益完全应该称作象征利益,它能够决定非常直接的物质行为”,“象征资本的展示是导致资本带来资本的机制之一”。10172学术评价给予的声望、荣誉、头衔不仅代表着一种认可,而且在学术阶层的形成中发挥着更直接的象征意义。职称职务、人才头衔、国家级项目都能赋予学术资源和“人脉”,并在学术场域中辗转流通,重构学术职业的生存逻辑和生活法则,维护学术圈内的标准

22、体制。例如,“杰青”获得者在评一级、二级教授时可以直接参与评选聘用。而且过往的荣誉可以介入下一阶段的科技评价和评审,并逐渐形成了“人才阶梯”。比如必须在35岁之前拿到“优青”、在45岁之前拿到“杰青”“长江”等,这些“潜规则”都会影响学者的研究定力。当声望、荣誉、头衔成为促进学术阶层流动的阶梯,学术职业被权力、利益、资源裹挟,纯粹的研究旨趣也就不再是学术追求的依归。因此,深化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强化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修养。四、构建新时代赋能型学术评价制度社会学家吉登斯(Giddens)结构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结构具有赋能性(en-abling),布迪厄将实践作为弥

23、合“结构-能动”的桥梁,通过“场域形塑习性-习性实现再生产”完成实践理论的构建。当学术评价制度产生实践偏差,学术评价被工具化、功利化,受影响最深的是青年学者的实践信念,伤害的是立德树人的根基,冲击的是学术研究的底色科学精神和学术道德修养。因此,改革学术评价制度的核心要义是要正确形塑学者的实践信念,锻造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让学术评价真正赋能学者。围绕立德树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根本任务,建议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结果使用四个维度构建赋能型学术评价制度。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302023 年第 4 期(一)下沉评价主体,赋能学术共同体“谁来评”是构建学术评价制度的前置性问题

24、。学术评价的对象是学术研究成果,评价的内容是学术研究的质量和价值,学术共同体理应是评价主体。要破除科层组织、绩效管理和人情社会对学术评价造成的实践偏差,根本路径是建立基于信任而非问责的学术评价理念,调整学术评价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场域关系,激发学者对学术研究的使命感和能动性。要赋予学术共同体在学术评价中的主导地位,让基于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发挥主导作用,让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居于辅助位置并发挥支撑作用。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立基于学术共同体主导地位的学术评价制度,需要对学术共同体在独立性和成熟度两个方面进一步赋能,以完善学术共同体建设。一是要强化学术自律。学术自律是学术独立自主的前提,也是学术共同体

25、获得外部信任的基础。只有学术共同体及其在学术活动中生成的规则规范、道德准则、学术风气均符合科学的精神特质,方能胜任“学术守门人”的角色。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R.Merton)认为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包含四个构成要素,同时也是学术共同体必须遵守的四种行为规范,即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14二是建立学术权力行使制度,明确学术权力在学术评价活动中的使用规则。全力维护评价程序的正当性,加强异议处理制度和可追溯、可撤销机制建设。在学术复议制度的基础上酌情

26、引入司法审查,保障学术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优化高素质学术共同体建设,构建开放多元的国家专家库,形成以国际同行评价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建立学术诚信体系,以便遴选专家时综合考察学术水平、品行操守和公道心。(二)丰富评价内容,赋能立德树人目前中国大学被“嵌套”在各种竞争性排序之中,青年学者置身于争“帽子”的制度环境,将科研视为安身立命之道,将教学置于学术职业的次要位置。大学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受到严峻考验,不利于青年教师的个性化发展。为此,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应打通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区隔,引导大学教师潜心深入教学研究,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改革,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习性;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大学教学活动的学术特性,将学者

27、在教学学术方面的付出与努力纳入评聘晋升、考核评价、荣誉评选的范畴。教学学术与科研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知识通过研究、综合、应用和教学被不断获取和发展,知识的延续与创造要求把知识的传授教学,作为一种高深学问进行探究。在指标设计上,应形成分类分层、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教师自评与同行评价,让大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及教学研究成果得到应有的认可与支持。评价内容可包括为学生寻求实习和联合培养机会、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开发新的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312023 年第 4 期教学手段等。此外,赋能立德树人还应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术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失德失范警示、惩戒制度。(三)强化过程评价,赋能

28、原始创新绩效评价导致的学术功利化会对科研产生长远伤害。基础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乃至“二十年磨一剑”,当前以结果为导向的后果就是坐得住“冷板凳”的学者越来越少,“一年磨十剑”的学者比比皆是。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应“关照”学术研究的本质,发现各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在改革思路上,要强化过程评价,引导学者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急需,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家国情怀,将主要精力聚焦于对世界和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的研究主题上,培养敢于进行基础性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学术定力。在具体方法上,要科学灵活利用组织认定、个人述职、考试、评审、实践操作等不同方式,提高评价的精准性和科

29、学性。遵循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科学分类、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适当延长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基础研究领域人才考核评价周期,体现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增值性价值,避免考核评价过于频繁。(四)注重科研影响,赋能社会服务学术研究的意义是生产知识,学术共同体的认可是对学者最大的褒奖。荣誉不应成为学者晋升的阶梯,要规避学者为了荣誉而学术。为此,要杜绝将学术评价结果与荣誉以外的象征资本和学术资源直接关联。社会总资源相对有限,科研工作不仅需要学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提高整个人类道德风尚是学者的三大使命,学者作为社会的

30、特殊阶层,是占有知识的阶层,应当把自己为社会而获得的知识,真正用于造福社会。15学术评价应注重科研影响,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注重对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的评价,从而引导学者把研究扎根于社会需要和人民需求,回归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科研影响主要是指科学研究在学术界之外对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的贡献。英国“卓越研究框架 2021”(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2021,REF2021)是对2014年实施第一轮卓越研究框架后的进一步提升和改革。REF2021更注重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强调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和融合,科研影响的权重由REF2014的20%上

31、调至25%,科研产出则从65%下降至60%。作为科研影响的证明材料,教师可提供其研究成果在六年内产生的社会效益。16为构建卓越的研究和创新体系,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UKRI)2022年3月发布 共同改变明天:20222027战略 报告,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参与度,进一步将研究创新嵌入社会经济发展。17澳大利亚的“科研参与和影响”(Engagement and Impact,EI)评价体系注重知识的经济价值和影响力,以成果转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322023 年第 4 期化论英雄,具体考察内容包括成果转化收入、与企

32、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数量等。18参考文献1毋改霞,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学术评价政策的演进与展望J.大学教育科学,2020(1):80-88.2范国睿.教育政策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85-88.3李剑鸣.自律的学术共同体与合理的学术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73-78.4卢 盈.学术评价系统与学术阶层的形成J.江苏高教,2020(11).5操太圣.“五唯”问题:高校教师评价的后果、根源及解困路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9(1):27-32.6王晓升.论学术表演J.江海学刊,2016(2):15-22.7李石勇.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功利化之表现及其治理

33、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8-101.8顾剑秀,罗英姿.大学教师学术评价:场域特征,价值标准及制度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7.9谢立中.布迪厄实践理论再审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3.10法皮埃尔 布迪厄.实践感M.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1张应强,周 钦.从学术单位体治理走向学术共同体治理:我国大学学术治理改革的基本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2):11.1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5.13LEHMANN W.Choosing to labou

34、r?school_work transitions and social classM.Montreal andKingston:Mcgill_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7:45.14默 顿,林聚任.科学的规范结构J.哲学译丛,2000(3):56-60.15德约翰 G 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梁志学,沈 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3_65.16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2021.REF2021 key factsEB/OL.2022_08_12.https:/ref.ac.uk/media/1848/ref2

35、021_key_facts.pdf17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UKRI strategy 20222027:transforming tomorrow together EB/OL.2022_08_12.https:/www.ukri.org/about_us/strategy_plans_and_data/our_strategy_2022_to_2027/18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Engagement and impact assessment2018_19_01EB/OL.2022_08_12.https:/www.arc.

36、gov.au/evaluating_research/ei_assessment(编辑:荣翠红)查岚,等:学术评价制度的实践偏差332023 年第 4 期iiABSTRACTTherefore,improving the ethical governan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of systematization,closely coordin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tities within universities,build a gove

37、rnance object system that focuses on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and balances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ity with a full disciplinary approach.A governance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based on regulations,processes,and informatization,and an integrated governance process system should be constructed t

38、o ensure the retur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and maintain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promoting human welfare.Key words: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risk;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sdumping;systematic governanceDevia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Evalu

39、ation SystemZHA Lan,WANG XiaPage 25Abstra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e revolution of China s 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has struggled to move forward with a firm reform orientation 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The practice deviations,such as human relationsh

40、ip society,digital worship and academic utilitarianism,are produced.Bourdieu s“sense of practice”reveals the root of practical deviations.Field presents the structural position among country,universities and individuals,and reveals the“nested”and“overlapping”positionalrelationships among academic ev

41、aluation,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relationship society.Habitshapes the“temperament tendency”of“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research than teaching”in the interaction withthe field.Symbolic capital is used as a ladder to promote academic mobility.It is suggested to set up an enabling academic

42、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aspects of evaluation subject,evaluation content,evaluation methodand results application,so as to eliminate practice deviation and empower scholars.Key words: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talent evaluation;technology evaluation;breaking the“five-only”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Q

43、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ogramWU Qiuchen,XU GuoqingPage 34Ab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uridical status of th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ogram,the maintask of its current stage of development is to establish a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its own.The

44、 significance of establishing a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s to accelera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academic standards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oprevent academic drift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ograms.At the same time,the objectives of cultivatinghighl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are refined and a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mechanism is established to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