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船借箭三课资料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执教教师:李红燕草船借箭说课稿一、说教材。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按照事情发展的顺
2、序,课文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给周瑜,周瑜自叹不如。二、说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词。2、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3、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三、说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使学生从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箭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合作解决。
3、四、说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我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清文章脉络。在学生自主完成学习后,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题,而不是用“草船骗箭”为题以及弄明白诸葛亮在借箭时,为什么要带上鲁肃?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五、说学法。在教学中,老师通过鼓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轻松愉快地学习课文。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和与同学
4、的合作学习,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自己在自主学习及与同学的合作学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为他们的今后学习打好基础。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学生的读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教师通过关键词,谈话导入对新课的学习。2、自主学习,理清文脉。本环节教学,通过老师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完成对课文脉络的了解。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根据事情把课文分段,把自己在读课文的读懂的内容写在书上的空白处,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在学习自学完成后,进行班级交流汇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班
5、级中进行交流。3、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本环节的教学,首先教师为学生出示合作学习的提纲。因为学生如果不有一个合作学习的提纲,就容易出现混乱状况,在进行汇报时,就没有一个中心,你学你的,我学我的,形同一盘散沙。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除了对提纲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外,还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组织进行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学生自己解决有困难,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学生能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理解。4、探究学生,拓展延伸。本教学环节,主要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更广阔的拓展,提高学生
6、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觉主动地去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探究。使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定的兴趣。也对课文的内容有关的东西,进行进一步的挖掘。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个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对课文进行把握。在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整节课的教学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给学生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过程。6、结合板书总结课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师结合本节课的板书,对课文进行总结,通过总结,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再次的讲解,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
7、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3、 感情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观看视频、抢答题,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看电视,今天我们班开展“音画时尚”栏目,请认真看,看谁能在30秒内看出这是哪部电视剧的镜头。2、抢答:该电视剧的名字是什么?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三国”分别指的是哪三国?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3、今天我们就学习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的的故事草船借箭。出题。4、检查预习,指名认读生字新词二、初读课文,理清脉落。 1、放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出示练习:草船借箭以“借箭”为线索,按()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
8、的(),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最后写了事情的()。你认为草船借箭成功的因素是()2、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其中重点写了诸葛亮,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能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三、细读课文。诸葛亮神机妙算,何以见得?请你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一)、与诸葛亮对话“知天”的智慧1、研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引导学生读出大雾漫天的情形。引导学生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时的心情,读出鲁肃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时心情,读出诸葛亮的感情。光凭这句话,还不知道究竟是他碰巧赶上了大雾还是早在三天前就算准的呢,哪句
9、话能证明是算到的?2、研读:“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概述这句话的意思:诸葛亮在第三天四更时候请鲁肃一起去借箭。引导学生感悟这两句话的不同点。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小结:刚才我们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是他预料到的,后面的事实证实了他的预料,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再找找文中哪些话前后一联系就能反映他的神机妙算。(二)、与诸葛亮对话“知人”的智慧1、引导学生将以下两句话联系起来,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
10、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2、引导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笑”。联系鲁肃的吃惊感悟其“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感悟其“笑”;联系回去交箭给周瑜感悟其“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感悟其“笑”。3、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三)、与诸葛亮对话“知地”的智慧1、从“顺风顺水”中你发现了什么?2、诵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四、面对“智慧”的智慧1、讨论:周瑜不如诸葛亮的仅仅是
11、神机妙算吗?2、教师:鲁肃亲自经历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过程,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先生真神人也!”他请诸葛亮介绍神机妙算的诀窍,诸葛亮就毫无保留地告诉了鲁肃。同学们想知道吗?作业:课后请看三国演义的第46回。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板书设计草船借箭诸葛亮 周瑜知天文大雾弥漫鲁肃 忠厚老实神机妙算 识人心 周瑜 心胸狭窄 自叹不如曹操 谨慎多疑 晓地理顺风顺水草船借箭教后反思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
12、才智过人。 为了切实落实好“生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一、我首先“从题入手,因题质疑”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用用草船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课堂中我利用
13、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最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
14、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的。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三、在“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还采用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有预设的问题,如“草船借箭为什么能够成功?”“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如果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最好,如果学生提不出我就一此问题作为切入点,引领全班学生交流。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这是体现生本高效课堂的个关键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总之,我认为课堂上应该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只有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会是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