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谣言传播特点与治理.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48801 上传时间:2024-03-01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谣言传播特点与治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谣言传播特点与治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 月下新闻前哨75传媒与社会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谣言传播特点与治理蔡艳菊【摘要】新媒体时代,谣言有时会伴随突发事件产生,并借助新媒体迅速传播。谣言使社会情绪失调,正常信息渠道受阻,事实真相被掩盖。研究突发事件谣言的特点和治理,具有时代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不断完善突发事件谣言防治机制,提高奥情防控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关键词】突发事件谣言传播治理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谣言一直存在。辞海对“谣言”的解释为:“凭空捏造的消息或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谣言传播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播,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升级,信息时代人们沟通交流更加便捷的同时,谣言也有了更快速、便捷的传播途

2、径。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制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互联网空间迅速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谣言也通过网络肆意蔓延。突发事件发生后,面对众多消息,如何分辨哪些是谣言,哪些是真实信息,本身就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一些谣言经过思考、分析后也很难判定其真假。单纯的技术方法无法满足动态的、事实的谣言传播,这需要各方相互配合,合作治理一、突发事件谣言的主要表现及特点有学者将谣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谣言,一类是日常生活相关的谣言,臂如儿童走失、健康知识等。后一类谣言经久不衰,常被反复传播。而突发自然灾害、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相关的谣言会迅速产生并广泛传播。突发

3、事件谣言有以下几个特点:(一)谣言内容有相似性不同于“季节性谣言”在每年特定的时间段集中传播,突发事件谣言在事件发生后散播特征明显,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发生后相关囤积、恐慌等蛊惑性谣言明显增多,传播速度十分迅速。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特定灾难事件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例如病毒发生期间,在一段时间内经过辟谣的谣言会再次传播,这种再次传播的谣言有相似性,内容上大体不变,但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信息会有所变更(二)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不同,自媒体时代传播空间更加具有私人化和熟人性,在微信、QQ等平台近似熟人圈传播的谣言会给接受者带来情感共鸣,产生情绪共振,在传播平台上形成一种群体效应和集体

4、传谣的氛围。谣言传播增加社交圈互动,社交圈反过来促进谣言传播,通过社交圈传播的谣言增加了谣言的可信度,增大了辟谣难度,社交圈的强人际性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为谣言背书的作用。(三)谣言记忆的碎片化曾经流行过的谣言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于集体记忆中,很容易被唤醒,毕竟很多谣言都似曾相识,其中包含的信息和观点还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谣言中哪些是真实情况,哪些是虚假信息,接受者依靠个体的认知辨识。突发事件发生时,特别是突发灾难事件时,很多民众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更多地选择相信谣言或者相信一则谣言中的某一部分。四)造谣成本的简单化在微信、短视频这类双向或多向交流的现代化传播方式上,相对于个人书写原

5、创作品,改写“旧谣”十分简单,大部分文本无需重新编写,只需复制粘贴改变很少的要素,可以说是无门槛写作,并且能批量生产和快速传播。针对突发事件谣言传播者之间互相补充、望文生义,谣言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可以自由切换,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对造谣者或传谣者处理通常是在传播平台上进行封存,对造谣者威慢力量较小。二、突发事件谣言治理策略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背景中,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导致谣言在新媒体传播渠道下飞速传播,并且在自媒体平台上迅速“繁殖”,经由小范围内的熟人圈,例如朋友圈等进行散播,这种传播方式对信息本身来说具有的可信性、接受性更大,造成恐慌等不安情绪和不良后果的威力更大。因此,政府各部门、媒体平台以

6、及公众各方都要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应对突发事件谣言时及时公开事件真相、配合舆论引导、对已有谣言及时辟谣、不传谣不信谣,将谣言危害降到最低。(一)提高辟谣方的权威性、有效性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部门、社会机构、社会团体、官方媒体甚至事件当事人在相当程度上都充当着辟谣方。目前来看,并没有主要辟谣方,在一定程度上辟谣效果有限。有些突发事件谣言在特定地方集中传播,这类谣2023年7 月下76新闻前哨责任编辑:肖国莲传媒与社会言通过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发出声明,相对容易辟谣。而有些突发事件谣言传播范围广大,表现出“流窜性”特点,即通过改变谣言发生地而在不同行政区域内传播,这增加了各地辟谣难度,使得辟谣方式各自为

7、战,这需要各地方沟通、协助、联动辟谣。有些谣言在辟谣之后暂时消失,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消灭,潜伏一段时间后又卷土重来,重新流传,特别是类似突发事件重新发生后,抢购、囤积、煽动、恐慌性谣言纷至查来,呈现出谣言传播的周期性。对于同一则突发事件,谣言能迅速通过各种平台在非正式场合传播。这也说明我国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不契合,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民众对官方权威性、公信力认同的下降。在一些情况下,谣言虽然被证伪,但产生谣言的突发事件或社会问题,即谣言根源可能并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这为下一波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特别是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灾害性事件和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群众更希望看到并且也愿意相信

8、官方的辟谣信息。这需要官方辟谣更有力、更及时,需要相关部门深人社会基层了解民意,能快速有效消除谣言传播的内容和途径。(二)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及时辟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简单快捷,突发事件发生时未经审核的信息流分散传播,不受控制且具有随意性。媒体以及辟谣方如果对消息传播敏感度不够,在一些谣言传播初期没有进行干预、辟谣处理,这些谣言很容易在群体中发酵,后期发声辟谣极其容易被淹没,造成不良后果。所以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及时做好预案,主动辟谣;当谣言出现,有针对性地辟谣。这就需要及时对突发社会事件进行真实、有效的叙事。主动防御性辟谣需要提前预测,对突发事件进行舆情监测,在谣言散布前期及时、有效地

9、发布辟谣信息。新媒体平台用户匿名性也给谣言传播提供便捷,平台实名制注册能够为谣言信息源调查提供路径。相对于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处理和公布行为的“滞后性”,新媒体技术本身能够及时对谣言信息进行筛选、审核处理,将未经证实的谣言以及危害社会的信息进行技术处理,净化舆论环境,促进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公布。面对已经出现的谣言,媒体需要积极证伪,分辨出谣言中的真实部分和造谣部分,及时公布造谣者与传谣者的处置情况,回应社会各界的关注。(三)提升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突发事件能在很短时间内快速吸引人们的关注,当事实真相尚不明确时,每一位公众都是潜在的谣言传播者,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和意愿选择相信谣言,并将自已认可的信息

10、传播出去,事实上人们并不认为自已传播的是谣言。在众多信息面前,公众提高对信息辩别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才能避免谣言进一步扩大。相对于谣言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相关辟谣信息发布的平台层次更高,传播方式更严肃,在一定程度上公众获取辟谣信息门槛更高,这就造成一定时期谣言和辟谣信息混杂,而谣言传播速度和接受速度比辟谣信息更快,即谣言存量大于辟谣信息,这也增加了群众获取辟谣信息的难度。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应积极主动应对,通过及时、客观、真实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降低公众获取辟谣信息的门槛。在群众中积极宣传,培养群众对谣言的抗体。此外,在信息传播技术越发快捷的时代,不少谣言不再以文字形式出现,而是以语音

11、、图片(文字图片)小视频(掐头去尾、前后颠倒剪辑等)、网页超链接等形式传播,这需要相关部门和相应平台技术部门合作,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这类谣言治理效果。结语科技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平台使信息传播更加便利、快捷,在互动交往软件、虚拟交往平台以及各种自媒体上谣言产生、传播也更加便捷,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各种未经证实的谣言迅速传播、十分活跃。这些谣言利用人们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非理性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大肆传播,对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挑战。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更加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国家制度体系的

12、完善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大环境。如何及时应对突发事件谣言的传播,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学界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热点。参考文献:1法 让诺埃尔卡普费雷,郑若麟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8 年版2美 卡斯R桑坦斯:谣言,中信出版社2 0 1 0 年版3法 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一大众心理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7 年版4美 G.A.Fine:Rumor,trust and civil society:Collectivememory and cultures of judgment,Cultural Studies,2015.5杨兴坤、吴向向: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奥情引导,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 0 1 5年第3 期6吴樱: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产生影响与控制,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9 年第2 期7陈万怀: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机制及控制分析,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 0 1 0 年第5期(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党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