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来源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人体的营养”中的第一节。本探究实验课的安排为进一步了解食物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作用作了铺垫。教材在实验探究的设计上,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尽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给学生想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因此,教材中安排的实验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生物学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的基本步骤,并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本节实验探究课的设计,非常适合同学们。带着一颗对事物的好奇心,学生既能通过实验活动激发自己探究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又能锻炼自己发现问题,大胆设想,勇于实践等能力。并且本节的实验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行的实验材料,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学问,只要留心,生物学知识就在身边。这样可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科学的距离。
教学理念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形成概念,巩固基础知识,获得基本实验技能有着重要价值。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最适合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碘淀反应小魔术”的表演,然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反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这一探究实验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观察和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分组演示,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食物中含有能量,含有营养物质,六大类营养物质的名称和特殊的鉴定方法。知道不同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不同。
2. 能力目标: 运用实验法探究食物中是否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不偏食、挑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六种营养物质的基本检测方法
难点:探究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教师:试管、烧杯、温度计、酒精灯、试管夹、稀释的碘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学生:花生、瓜子、橘子汁、苹果汁、橙汁、葡萄汁、鸡蛋、牛奶、马铃薯、地瓜、梨、馒头、西红柿、米饭等等及学生感兴趣的食物。
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目的
一、设置问题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回答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
教师先做一个“小魔术”,激发学生兴趣。课前用米汤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字,待干后没有字迹,在拿到课堂上来。让写生用碘液把此白纸打湿,然后出现了“我爱生物学”几个蓝色大字。学生非常惊奇,为什么白纸上会有蓝色的字呢?再演示“淀粉遇碘变蓝”这一特性,并告诉学生小魔术的原理。
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你知道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哪些吗?
食物中有多种营养物质,最主要的有葡萄糖、淀粉、蛋白质、脂肪。我们今天就通过实验来验证它们的存在。
学生回答:葡萄糖、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
激发兴趣
二、第一部分:验证性实验
演示淀粉的检验,逐滴加试剂,摇匀
巡回指导、及时纠错
通过预习,同学们应该知道淀粉用什么试剂来鉴定呢。
怎样检测?
淀粉遇碘变蓝。若有某未知溶液遇碘变蓝,则可判断其含有淀粉。这是淀粉的检验方法。
黑板上列出了其他物质的鉴定试剂,请同学们试一下,记录实验现象。
归纳:我们今天进行的四种物质的鉴定都是与特定的试剂反应,看什么现象?——颜色变化。这就是这个实验的原理——物质与特定的试剂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学生回答,上台演示,
下面学生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按要求分别进行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鉴定,记录实验现象
为学生探究做准备
三、第二部分:探究性实验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巡回指导,与各小组个别交流
刚才我们进行的是基本实验方法的训练,成分是已知的。现在,我们来鉴定生活中我们每天接触的食物。同学们所带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哪些含有维生素?哪些含有蛋白质?哪些含有脂肪、无机盐、水份等。例:(出示一个梨实物)我们怎么去鉴定梨中的营养成分?
此时,学生热情高涨,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
明确实验原理,尝试作出假设要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可先大胆作出假设。猜想某些食物中所含不同的营养物质。教师把几种营养物质的性质一一介绍。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
我们刚才讨论这些问题就是在确定实验方案。老师跟大家准备好了几种常见食物的匀浆,请每小组挑选一到两样,鉴定一下你挑选的这种食物含有哪些主要的营养成分(米汤、牛奶、梨汁、豆浆,蛋清液)
教导学生如何物质鉴定
1.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水的方法:
将食物放在干燥的试管中加热,看是否有水珠生成。
2.无机盐鉴定
实验操作“花生燃烧释放能量”时,试管上的是水珠,燃烧后的灰烬是无机
3.淀粉的检验方法。淀粉遇碘变蓝。若有某未知溶液遇碘变蓝,则可判断其含有淀粉。
4.脂肪鉴定
a.在白纸上用手挤压花生,白纸上出现油迹,
b.用苏丹3,或苏丹4,检查,其中苏丹3把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4染成红色
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5蛋白质鉴定
.蛋白质不溶于水,且遇浓硝酸变成黄色。
6. Vc鉴定
向淀粉碘溶液中 加入Vc水溶液后,溶液中的蓝色消失
注意(1)碘酒溶液一定要稀,过浓时产生的是变黑现象而不是变为蓝色。(2)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浓度要接近标准配比。(3)实验操作“花生燃烧释放能量”时,试管上的是水珠,燃烧后的灰烬是无机盐… …。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交流和修改,最后制定并实施了探究方案… … …
通过实验,如实详细地记录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假设的现象。 a组分析:牛奶,蛋清液会使高锰酸钾退色。 b组分析:马铃薯,馒头等遇碘液变蓝,说明这几种食物中含有淀粉。 c组分析:花生在白纸上压碎,得到的油渍是脂肪。 d组分析:蛋清液与氢氧化钠,硫酸铜溶液反应会变紫色,说明鸡蛋中含有蛋白质。
完成实验后,有的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体验和发现告诉同学,如:对于水果、蔬菜类,脂肪能量的测试较困难等;有的学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误之所在,及本人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组间相互交流,分享探究的成果。
。
请各小组把实验结果交流一下。你认为你们的实验成功吗?和你们平时常识中所知的结论有出入吗?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问题呢?
(材料该如何预处理,用几只试管,哪些试剂,量是多少,怎样操作等)
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向全班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学生分小组,每组挑选1-2样食物匀浆,按设计的实验方案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结,并进行结果分析
(没有的成分鉴定出有,可能是判断标准的失误,可提示学生设置对照;应有的成分未鉴定出来,可能是浓度问题,提示学生该实验是定性实验,可加大浓度或用更灵敏、更精确的仪器做定量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营造交流氛围,分享探究成果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大家以后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鉴定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中到底还有哪些营养成分,可以帮助我们平衡膳食;同时,我们也可以知道某些食品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到底符不符合广告中或食品包装上所描述的那样。
提醒同学们:把试管内的液体倒掉(倒到废液缸还是水池?),将装植物油的试管简单简单清洗后放到前面塑料盆中,我们会做进一步的清洗。然后取回一支干净的试管。其余的试管请用试管刷清洗干净。最后5支试管应倒置于试管架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知识的角度只要求达到了解的层次,而从日常生活膳食健康的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马铃薯,鸡蛋,橘子”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探究,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多给他们一些想的空间,做的时间,表现自己的机会,把学生们都带入生物科学领域中来。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例如:学生还提出了不少探究方法,由于每个环节的时间控制得不好,所以没有做到更好的效果。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探究性实验的学案
1.食物中的六种营养物质的鉴定方法
1.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水的方法:
将食物放在干燥的试管中加热,看是否有水珠生成。
2.无机盐鉴定
实验操作“花生燃烧释放能量”时,试管上的是水珠,燃烧后的灰烬是无机
3.淀粉的检验方法。淀粉遇碘变蓝。若有某未知溶液遇碘变蓝,则可判断其含有淀粉。
4.脂肪鉴定
a.在白纸上用手挤压花生,白纸上出现油迹,
b.用苏丹3,或苏丹4,检查,其中苏丹3把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4染成红色
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5蛋白质鉴定
.蛋白质不溶于水,且遇浓硝酸变成黄色。
6. Vc鉴定
向淀粉碘溶液中 加入Vc水溶液后,溶液中的蓝色消失
2.探究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营养成分
样品1.
样品2.
淀粉
蛋白质
脂肪
Vc
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