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业设计报告
题 目: 3万M3苯储罐区的安全设计及应急预案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0 年 12 月 26 日
目 录
1 引言 3
2 设计概况 3
2.1 罐区平面设计 3
2.2 罐的安全设计 5
3 苯储罐区应急救援预案 6
3.1 总则 6
3.2 危险特性分析 7
3.3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8
3.4 预防与预警 10
3.5 应急响应 11
3.6 信息发布 18
3.7 后期处置 18
3.8 保障措施 19
3.9 培训与演练 19
3.10 奖惩 22
1 引言
苯是石油化工企业经常要用到的基本有机原料,分子式C6H6, 无色透明液体, 有强烈芳香味,极易挥发, 不溶于水, 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液苯比重为0.875( 水=1) , 苯蒸气比重为2.77( 空气=1) , 熔点5.5℃, 沸点80.1℃, 冰点6℃, 闪点- 11℃。
苯火灾危险特性: 苯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 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 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 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火灾危险性分类甲B 类。
苯毒性危险特性: 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引起急性中毒; 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引起慢性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用。可引起白血病。职业性接触毒物分类: Ⅰ级( 极度危害) 。
由上可知,3万m3苯储罐区,属于重大危险源,因此,苯罐区的消防安全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主要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对罐区进行安全设计。
2 设计概况
2.1 罐区平面设计
根据液化烃、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苯属于甲B类。查《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可知,储存甲B、乙A类的液体应选用金属浮舱式的浮顶或内浮顶罐。本设计采用内浮顶罐。
3万立方米的苯储罐区,本设计选用4个内浮顶罐,每个罐的容积为1万立方米。罐的直径D=29m,高度H=15.2m。
2.1.1 罐间防火间距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第5.2.7条,甲B、乙类液体的内浮顶储罐的防火间距为0.4D,不大于80m,本罐组内相邻苯储罐的防火间距为0.4D=0.4*30m=12m,取12m。
2.1.2 罐体距防火池的距离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第6.2.13条,立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采用罐壁高度的一半。本储罐组高度均为15.2m,储罐至防火堤内堤脚线的距离取为15.2/2=7.6m,取8m。
2.1.3 防火池的尺寸
根据罐体直径、罐间防火炬、罐体距防火池的距离计算可得防火池边长为99m,面积为9801m2。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表8.4.3工艺装置消防用水量表, 本罐区属于大型装置规模,消防用水量为300L/s*1080s=3240000L=3240m3。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第8.4.4条、第8.4.5条,可燃液体罐区的消防用水量应按火灾时消防用水量最大的罐组计算,其水量应为配置泡沫混合液用水量及着火罐和邻近罐的冷却用水量之和。当着火罐为浮顶、内浮顶罐时,其邻近罐可不考虑冷却。罐壁高于17m储罐、容积等于或大于10000m3储罐应设置固定式消防冷却水系统,根据表8.4.5公式,可计算本设计消防冷却用水量为2.0L/min·m2*1384.1m2*180min=498276L≈498.8m3,泡沫混合液用水量为
所以,防火池的总体积为(3240+498.8+635.85)m3=4374.65 m3
得,防火池的计算高度为:(10000+4374.65)/9801=1.47m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第6.2.17条,立式储罐防火堤的高度应为计算高度加0.2m,但不应低于1m且不宜高于2.2m。本设计的防火堤高度为1.47+0.2=1.67m,取1.7m。
2.1.4 道路宽度及路面内缘转弯半径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第4.3.4条,可燃液体的储罐区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也可设有回车场的尽头式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6m,路面内缘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2m,路面上净空高度不应低于5m。及第4.3.5条,可燃液体任何储罐的中心距至少两条消防车道的距离均不应大于120m;当不能满足此要求时,任何储罐中心与最近的消防车道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80m,且最近消防车道的路面宽度不应小于9m。本设计消防车道路面宽度取值为12m,路面内缘转弯半径取14m。
2.1.5 罐区泡沫站与罐组的防火间距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第4.2.8条,罐区泡沫站应布置在罐组防火堤外的非防爆区,与可燃液体罐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20m。本罐区泡沫站与罐组的防火间距取30m。
2.1.6 变电房与罐组的防火间距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表5.2.1设备、建筑物平面布置的防火间距装置,甲B类液体储罐组与变电配所的防火间距不小于25m。本变电房与罐组的防火间距取33m。
2.1.7 罐组泵区去罐组的防火间距
根据《石油化工企业安全防火规范》第5.3.5条,罐组的专用泵区应布置在防火堤外,距浮顶及内浮顶储罐不应小于10m,本罐组泵区去罐组的防火间距取32m。
2.1.8 罐区平面布置图
2.2 罐的安全设计
注释: a——进料口,b——液位显示/控制/报警,c——压力计
d——温度计,e——公共物料接口,f——接地
g——出料口,h——集水井,i——取样检测口
j——含油污水,k——液位控制器,l——液位报警器
m——消防灭火系统,n——切断阀,o——止回阀
p——Y型过滤器,q——流量计,r——流量调节阀
s——变径管,t——阻火器,u——压力阀
v——压力显示,w——爆破片,x——泄压阀
y——人孔,z——涡流挡
1,2,3,4,5——阀门组,(1是在2、3、5损坏时打开,维持正常进料;当LICA计显示进料液位过多时,关闭阀门3);6——挠性连接,进料口总阀
7,8,9,10,11——阀门组(若9、10、11中任一个损坏,可打开7维持正常操作;当出料液位显示计LC达限,则关闭阀门10);12——挠性连接,出料口总阀
13——含油污水出口阀,14、16——液位计总管阀门,22、23为总管阀门
18、19——若LIA损坏,则关闭它们,可进行更换维修
15、17——若LC损坏,则关闭它们,可进行更换维修
24、25——若TG损坏,则关闭它们,可进行更换维修
26、27——若PG损坏,则关闭它们,可进行更换维修
20、21——排污口的排污阀
3 苯储罐区应急救援预案
3.1 总则
3.1.1 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体制和机制,明确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职责和程序,提高果断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快速处置、协同配合能力,最大程度地控制事态扩大,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切实保障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3.1.2 编制依据
本应急预案编制依据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号)、《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373号)、《危险化学品名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 2003第1号)、《剧毒化学品目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8部门公告 2003第2号)、《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监局令2009第17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GB16483)、《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GB1560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721)等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工厂的风险分析结果。
3.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作为苯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火灾、爆炸等事故应急、救援指挥及工作演练之用。
3.1.4 应急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资源整合,依法规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协同作战、应急联动。
3.2 危险性分析
3.2.1 本罐区基本情况
本罐区为3万m3苯储罐区,共分四个罐,每个罐均为1万m3。罐区附近有泵房、变电房、消防水池、泡沫站。
3.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1. 危险目标的确定
罐区三个苯罐,规格:D=29m;H=15.2m;V=10000 m3。
2. 危险目标的危险性和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苯是石油化工企业经常要用到的基本有机原料,分子式C6H6, 无色透明液体, 有强烈芳香味,极易挥发, 不溶于水, 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液苯比重为0.875( 水=1) , 苯蒸气比重为2.77( 空气=1) , 熔点5.5℃, 沸点80.1℃, 冰点6℃, 闪点- 11℃。
苯火灾危险特性: 苯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 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 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 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火灾危险性分类甲B 类。
苯毒性危险特性: 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 引起急性中毒; 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 引起慢性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用。可引起白血病。职业性接触毒物分类: Ⅰ级( 极度危害) 。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鞋压装置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急性中毒:由于短时间在通风不良的作业场所,例如在密闭船舱、室内喷涂时吸入大量苯蒸气而引起。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者出现粘膜刺激症状,患者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随后出现兴奋或酒醉状态,严重时发生昏迷、抽搐、血压下降、呼吸和循环衰竭。目前急性中毒罕见。
慢性中毒:以造血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患者常伴有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候群的表现。造血系统损害以白细胞数减少最常见,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数低于4×109/L有诊断意义。除数量变化,中性粒细胞中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时,示有退行性变化。此外,血小板亦出现降低,皮下及粘膜有出血倾向,血小板数减至80×109/L有诊断意义。出血倾向与血小板数往往不平行。中毒晚期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苯尚可引起白血病。
局部作用:皮肤经常直接接触苯,可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以致皲裂,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
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若苯发生大量泄漏,除会对人体造成中毒的危害外,还极有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事故,继而引起其他装置连锁性停产甚至爆炸。
3.3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3.3.1 应急组织体系
根据公司情况,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全公司范围内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
(一)成立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
1.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组成:
总指挥长:总经理
副总指挥长:主管安全的副总经理、生产处负责人。
成员:专项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组长、生产处、财务处、销售处、供应处、行政处、工会等部门负责人。
2.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1)贯彻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任务或下达的应急处置指示;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应急部门发布的预测、预警,落实预测、预警要求;
(2)负责启动本预案,组织实施应急救援工作;并依法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必要时向地方党委、政府,公司应急指挥部请求援助;
(3)负责发布本预案的预警、应急响应、应急结束、预案恢复等指令;
(4)组建日常办事机构、应急处置工作机构;
(5)调动应急响应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6)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置等各项工作;
(7)编制《公司突发事件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报公司批准;并按规定报县(市)应急中心审查备案;
(8)签发向公司董事会和地方党委、政府的有关报告;
(9)统筹安排全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经费预算。
(二)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工作机构组成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1室和5个专业组,即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抢救救援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处理组、调查评估组。
1.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
由公司生产处办公室和有关人员组成,公司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是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其职责如下。
(1)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和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值班,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
(2)接受地方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指示和各部门突发事件、事故的报告;
(3)及时核实信息并做出判断后,迅速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长报告并跟踪突发事件与事故的发展势态;
(4)保持上下沟通,及时传达地方党委、政府或厂应急指挥部的指示、指令,组织协调应急处置人员及时赶赴现场,组织调配现场应急处置所需物资;
(5)负责与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和有关新闻媒体的联络、协调工作,根据授权,对外发布信息;
(6)负责公司应急指挥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上报、下发材料的起草、审核工作,并做好有关会议记录以及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协调工作;
(7)组织制定和修订公司突发事件和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
(8)组织实施公司综合应急预案或专项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并进行总结、考核,提出改进意见;
(9)指导、监督、检查所属部门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落实;
(10)审核所属部门突发事件生产事故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经费预算。审核有关救援设备、器材、物资及备用物品的配置。
(11)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值班电话:****-*******
2. 抢救救援组:
由生产处负责,、财务处、销售处、供应处、行政处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组织指挥抢救人员和财产,疏散现场遇险人员,清理和维护现场治安秩序。
2. 医疗救护组:
由工会负责,生产处等部门组成。其职责是负责组织现场救护与医疗单位联系,及时将受伤人员送到医院治疗,减少人员伤亡。
3. 后勤保障组:
由公司行政处负责,财务处、销售处、供应处、行政处、工会等部门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应急救援车辆、救援物资、救援装备及时到位;确保应急处置过程中通讯网络畅通;做好参与应急救援人员的后勤保障,安排伤亡人员及家属的食宿,应急处置的费用支出结算工作。
4. 善后处理组:
由公司生产处办公室,财务处、工会等部门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做好伤员家属的思想政治工作,维护企业的稳定,按国家规定做好有关伤亡人员的善后工作。
5. 调查评估组:
由生产处负责、行政处、工会、财务处等部门组成。其职责是负责调查突发事件和事故的起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性质、影响,总结经验教训。对应急处置工作中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救援物资调配及处置经费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对负有责任的部门和有关人员提出处理建议,向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提交调查评估报告。
7. 专项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
专项预案应成立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骨干为成员的应急领导小组,其职责如下。
(1)根据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发布的突发事件或事故预警要求,实施应急响应;
(2)编制、审定本部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
(3)负责本部门日常应急工作,保证24小时通信畅通;
(4)接受所属部门突发事件或事故报告,并迅速做出判断,在组织先期应急处置的同时,按有关规定和程序及时报告;
(5)组建应急救援队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演练;
(6)组织、指挥、协调、监督本部门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善后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的落实;
(7)组织对本部门突发事件或事故的调查、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8)在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醒目处公布报警电话及本公司应急值班电话;
(9)负责审批本部门突发事件应急经费方案,有关救援设备/器材/物资及备用物品配置。
3.3.2 公司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结构图现场总指挥
副总指挥
各组指挥员
调 查 评 估 组
善 后 处 理 组
后 勤 保 障 组
医 疗 救 护 组
抢 救 救 援 组
公司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
3.4 预防与预警
3.4.1 危险源监控
对危险源采取定期巡检,时时监控,安装视频监控、泄漏报警仪等方式进行监控。具体包括:
(1)建立危险源管理制度,落实检测、监控措施;
(2)建立危险源台账、档案;
(3)公司每年进行一次防雷、防静电的检测;
(4)公司所有的特种设备、设施按规定定期检测;
(5)安全附件和仪表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强制检定,主要包括各机组、储罐、管道等应配备的安全阀、压力表等;
(6)设置火灾报警器、可燃气体报警仪等并定期校正;
(7)重点关键部位设置监控摄像头;
(8)公司各部门对危险源定期安全检查,查“三违”,查事故隐患,落实整改措施编制日常检查表,专人巡检,并做好检查记录;
3.4.2 预防措施
1.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2.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强化安全生产教育;
3. 完善避雷设施;
4. 采用便捷有效的消防、治安报警措施;
5. 保证消防设备、设施、器材的有效使用。
3.4.3 预警行动
生产部负有接警、报警的责任,并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行动。现场指挥部成立后,指挥权自动转移,由现场指挥部行使指挥权。
3.4.4 信息报告与处置
1. 信息报告与处置
公司设置24小时值班电话:****,值班人员接到报警电话立即报告应急预案指挥小组。
2. 信息上报
重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 安全生产事故信息主要包括可能发生事故或已经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受灾程度、受灾范围、影响人口、事故成因,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预警级别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I级)四级预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
3. 信息传递
由公司主要负责人负责书面通报其他有关单位、部门、救援队伍和专家,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
3.5 应急响应
3.5.1 响应分级
1. 车间级救援响应条件
预警(最低应急级别,指容易被控制的事故,无须外部援助),一般是指管线接头(法兰)、阀门大小压盖处危险化学品的不带压少量泄漏,此类泄漏事故一般对生产不具有破坏性,对人员也构不成伤害,在采取安全处置措施后能得到及时修复。
2. 公司级救援响应条件
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已构成一定影响,但不会超出企业边界,外部人员一般不会受事故的直接影响。这种级别事故车间级已不能立即控制事故,公司级事故反映组织需立即行动,并有可能需要外部援助。一般是指带压管线接头(法兰)、阀门大小压盖处、危险化学品输送管道、贮槽发生局部带压泄漏、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在公司内部发生较大泄漏事故,以及误操作等情况造成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在公司内部发生较大泄漏事故在一定范围内对生产造成影响,甚至在某一空间达到爆炸极限并对周围人员构成伤害。若不能及时正确处理可能造成事态的扩大和危险的升级。
3.5.2 响应程序
1. 事故发生后应采取的处理措施
公司已经确定的危险目标均在生产区内,属于禁火区域。危险目标实行实时监控和定期维护制度,一旦发生事故,现场人员要能迅速开展自救并汇报指挥部(调度室)及时组织投入抢险,以防控事态的扩大和蔓延。
(1)针对现场发生情况的不同,岗位人员要能迅速根据工艺、操作情况初步判断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其可能引发的其它后果,组织和开展自救工作,并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和初始原因。
(2)根据现场分析和实际勘察情况确定泄露源,并根据现场情况判断是否可以在事故发生初期有效阻断泄漏和扑救初起火灾。
(3)如现场已出现人员中毒、烧伤、烫伤和其他严重情况岗位其他人员或前期现场救援人员要迅速采取恰当急救方式将受伤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若现场已发生大的火灾、爆炸事故,岗位人员要迅速撒离到安全区域。公司应急救援总指挥按火灾、爆炸等紧急情况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4)要迅速组织危险范围内无关人员迅速疏散、撤离现场,公司各专业抢险队员在做好个人防护和必要的防范措施后按指挥部下达的指令进入危险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5)根据已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可能对周边区域造成的危害,救援指挥部要按照既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程序迅速对外发布危险警报,做好周边区域人员疏散和撤离。
2. 人员紧急疏散、撤离
听到或接到公司某个区域需要疏散人员时,相关管理人员要迅速、有序地组织本单位的人员撤离危险区域,并到指定地点集合,以避免人员中毒伤亡。单位负责人在撤离前,要利用最短的时间,组织相关技术、岗位人员迅速关闭事故区域内或其它相连设备单元内的电源和工艺管理阀门等。
(1)全装置各路口禁止车辆及行人入内,分厂调度到达现场后进行进一步扩大范围警戒。
(2)车间安全员和安全环保科赶到现场后用测爆仪确定区域可燃气浓度,超标的范围内限制进入。
(3)抢救出伤员送急救中心,窒息或心跳停止的伤员立即实施现场急救,人工呼吸。
(4)将苯泄漏点的下风口及可能扩散到的区域内设置为警戒区;阻止与事故处理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将装置内与事故处理无关人员疏散到毒性气体扩散不到的地方。
(5)如果苯扩散范围较大,应及时提醒并协助下风口周边单位的人员做好防护和向上风口的撤离工作。
(6)事故现场人员的撤离:人员有序自行撤离到安全区域,由当班班组长负责清点本班人数,并组织本班人员有秩序地疏散。疏散顺序应从最危险地段人员开始,疏散过程中要相互照应,不要慌乱,并向指明集合地点集中(疏散线路见附件一、二)。人员在安全地点集合,由班长清点人数后,向车间主任或者值班长报告人员情况。发现缺员,应报告所缺员工的姓名和事故前所处位置等。
(7)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由事故单位负责报警,发出撤离命令,接命令后,当班负责人组织疏散,人员接通知后,自行撤离到上风口处。疏散顺序从最危险地段人员先开始,相互兼顾照应,并根据风向指明集合地点。人员在安全地点集合后,负责人清点人数后,向事故车间主任(部门负责人)或者值班长报告人员情况,发现缺员,应报告所缺人员的姓名和事故前所处位置等。
3. 抢救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负责抢险和救护的人员在接指挥部通告后,立即带上救护和防护装备赶赴现场,等候调令,听从指挥。由队长(或者组长)分工,分批进入事发点进行抢险或救护,抢救人员必须两人或多人一组。在进入事故点前,队长必须向指挥部报告每批参加抢修(或救护)人员数量和名单并登记。
抢修(或救护)队完成任务后,队长向指挥部报告任务执行情况以及抢险(或救护)人员安全状况,申请下达撤离命令,指挥部根据事故控制情况,必须做出撤离或继续抢险(或救护)的决定,向抢险(或救护)队下达命令。队长若接撤离命令后,带领抢险(或救护人员)撤离事故点至安全地带,清点人员,向指挥部报告。
4. 周边区域的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方法。
当事故危及周边单位、社区时,由指挥部人员向开发区书面发送警报。事态严重紧急时,由指挥部直接联系开发区及周边单位、负责人;由总指挥亲自向政府或负责人发布消息,提出要求组织撤离疏散或者请示援助。在发布消息时,必须发布事态的缓急程度,提出撤离的具体方法和方式。撤离方式有步行和车辆运输两种。撤离方法中应明确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注意事项、撤离方向和撤离距离。撤离必须是有组织性的撤离。
5. 危险区的隔离
(1)危险区的设定
公司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按危险程度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事故中心区、事故波及区和受影响区。
(2)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
事故中心区:即离事故0~500m区域.此区域为危险化学品浓度指标高,并伴有爆炸、火灾发生,建筑物设施和设备损坏,人员出现急性中毒的危险。
事故波及区:距离事故现场500~1000m区域.该区域空气中危险化学品浓度较高,造成作用时间长,有可能发生人员或物品的伤害和损坏,或者有造成轻度中毒危险。
受影响区: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该区域可能有从事故中心区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危险化学品危害。
(3)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为防止无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受到伤害,按危险区的设定,划定事故现场隔离区范围。
事故中心区以距事故中心约500m道路口上设置红白色相间警戒色带标识,写上“事故处理,禁止通行”字样,在圆周50m距离上设置一个警戒人员。专业警戒人员(保卫科)必须着正规服装,并佩戴印有“警戒”标识字样的袖套。义务警戒人员必须佩戴印有“警戒”标识字样的袖套。若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参与警戒,必须着正规服装。
事故波及区以距离事故中心约2000km道路口上设置红白相间警示色带标识,写是“危险化学品处理,禁止通行”字样,在路口设身着制服带“警戒”标识字样袖套警戒一人。
6. 事故现场周边区域的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办法
事故中心区外的道路疏导由保卫科负责,在警戒区的道路口上设置“事故处理,禁止通行”字样的标识。并指定人员负责指明道路绕行方向。
事故波及区外道路由政府交通管理部门负责。禁止任何车辆和人员进入,并负责指明道路绕行方向。
7. 抢救、救援及控制措施
(1)报警程序
① 现场巡检人员发现中间罐区苯罐大量泄漏并着火后,立即按动现场手动报警按钮并用现场电话向班长汇报火势情况;
② 若火情较大,需要消防队援助,由班长指定人员拨打“119”向消防队报警,汇报着火地点、时间、火灾情况、着火物质及已经采取的措施等。拨打“********”通知水气车间启动消防水泵。拨打调度电话“********、********”向调度汇报,向车间值班人员及车间领导汇报;
③ 扑救现场若有人员中毒窒息或人员伤亡,立即拨打急救站电话“********”或急救中心电话“120”。
(2)工艺处理措施
① 如果苯罐发生泄漏,根据情况可以将漏堵上,则不需停车,只作环保处理即可;
② 一旦苯罐发生苯物料大量泄漏,且一时难以制止时,应紧急切断收料,并尽可能多地将苯罐中的苯送入系统中,以减少苯物料的泄漏量;
③ 根据反应系统内所存苯的量,降低原料进料乃至完全切除原料的进料。
(3)消防措施
① 发现苯罐着火,应立即报警,并启动消防水炮、泡沫灭火系统。
② 苯罐周围地面着火时,应立即用灭火器扑救,尽可能将火扑灭,以防扩大;
③ 罐体部位,如备用口法兰、呼吸阀、观察孔、人孔等处着火,应用湿海草扑压,
并用消防水冷却;
④ 苯罐发生大面积流淌燃烧时,首先要控制火势蔓延,然后集中力量将火扑灭。
(4)中毒人员急救措施
苯罐发生严重泄漏,极易使人中毒,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救护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吸入者,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及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及心脏按压术;误服者充分漱口、饮水,尽快洗胃。
(5)污染处理措施
① 立即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同时组织人员进行紧急处理;
② 现场处理人员必须配带空气呼吸器,用水枪将泄漏出的物料吹扫至中间罐区围堰内的雨水口,通过11#线排入污水泵房的生产污水池;
③ 为避免生产污水池液位高涨而发生溢流、进入10#线,进而污染整个清洁雨水管网,应及时启动污水池泵,将生产污水送入油水分离器中进行油水分离;
④ 启动油泵,将分离出来的油送入中间罐区的不合格乙苯罐;启动废水泵,将分离
出来的废水送入污水场
(6)相关方联络
① 苯罐发生大量泄漏时,应及时通知相邻的车间 。联络电话:*******
② 根据当天风向及着火火势及时通知下风口人员撤离。
(7)苯在运输途中发生泄漏的应急预案
如果苯在运输途中发生严重泄漏,司机和押车人员应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① 立即停车、熄火,并避免产生火星,防止发生火灾爆炸;
② 司机和压车人员戴好防护器具,撤离至上风口;
③ 向分厂调度室报告泄漏地点、泄漏程度等有关情况,并转告总厂环保部门;
④ 联系交警部门在1000米范围内封堵路段,禁止行人和无关车辆通过;
⑤ 由交警部门通知下风口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防毒、撤离工作;
⑥ 应急人员赶到时,戴好空气呼吸器,做好堵漏、苯回收的工作;
⑦ 如果发生水污染,应在总厂环保部门和大庆市环保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做好水污染的处理工作。
8. 危险目标周围可利用的安全、消防、个体防护设施及设备
序号
安全消防设备
数量
备注
1
可燃气体自动报警装置
2套
罐区通道
2
CO2灭火器(手推式)
6台
MTT-24
3
干粉灭火器
2台
4kg
4
泡沫灭火器
4台
3kg
5
CO2灭火器
6台
3kg
6
消防栓
7个
12#-18#
7
消防箱
1*3
1只
8
消防带配直流水枪头
2套
每套长50m
9. 抢救人员的防护、监护
发生伤亡事故,抢救、急救工作要分秒必争,及时、果断、正确,不得耽误、拖延;救护人员进入有毒气体区域必须两人以上分组进行;救护人员必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护;救护人员必须听从指挥,了解中毒物质及现场情况,防护器具佩戴齐全;迅速将伤员抬离现场,搬运方法要正确。搬运伤员时需根据伤员的伤情,选择合适的人工搬运方法和工具,注意保护受伤部位,呼吸已停止或呼吸微弱以及胸部、背部骨折的伤员,禁止背运,应使用担架或双人抬送,搬运时动作要轻,不可强拉,运送要迅速及时,争取时间;对严重出血的伤员,应采取临时止血包扎措施;救护在高处作业的伤员,应采取防止坠落、摔伤措施;抢救触电人员必须在脱离电源后进行。
参加救护、救援的人员以互助监护为主,按照必须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救护处理的原则。在救援中因为不可预见的因素而导致队员受伤的,其他救援人员发现时必须向指挥部报告,并作出是否申请支援的决定,若申请支援时,由指挥部下达预备救援队进入事故现场参加救援的命令。
10. 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个体防护装备已经损坏,危急到自身生命安全;发生突然性的剧烈爆炸,危急到自身生命安全。
11. 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由总指挥统一下达救援人员的调度指令,可根据事故发展情况,调度公司各应急抢险小组。
12. 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对危险化学品事故采取先控制后抢险的原则。先疏散现场非抢险人员,对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要迅速控制或堵住泄露点;对危险化学品火灾事故,要切断火势途径,冷却和疏散受火势威胁的密闭容器和可燃物,控制燃烧范围。事故抢险的方法方式要正确。
13. 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一旦事故有扩大的迹象或已开始扩大,现场抢险人员应立即向现场总指挥报告,现场总指挥应迅速做出准确判断,确有威胁现场抢险人员安全的情景时,应立即下达撤退命令,抢险人员撤离应遵循8.4中的相关要求。如发现事故有扩大的迹象或已开始扩大时,现场情况十分危急,抢险人员来不及报告后再撤离,可先撤离后报告,撤离时同样应遵循8.4中的要求。
14.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1)接触人群检伤分类方案及执行人员
按照危险化学品可能导致的伤害,受伤人员按以下分类:高温物理性烧伤;误食有毒物质的中毒;气体中毒和窒息。
由卫生所负责现场接触人员的分类和救护。
(2)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① 急性中毒
发生急性中毒事故时,应立即将中毒者送医院急救,护送者要向院方提供引起中毒的原因、毒物名称等。如不能立即到达医院的,可采取急性中毒现场急救处理:
a. 吸入中毒者,应立即脱离事故现场,向上风向转移,至新鲜空气处,松开患者衣领和裤带,并注意保暖。
b. 沾染中毒者,应迅速脱去污染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15~30分钟,头面部受污染者,应先冲洗眼睛。
c. 口服中毒者,如为非腐蚀性物质,应立即用催吐法,使毒物吐出。现场可用自己的手指刺激咽部,或压舌根的方法催吐,也可由别人用羽毛或筷子一端扎上棉花刺激咽部催吐。如为腐蚀物质,不要催吐,可服牛奶、蛋清等。对失知觉的,呕吐物会误吸入肺;误喝焦油类物品,流入肺部可引起肺炎。
对呼吸、心跳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主要的方法有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挤压术。
② 高温物理性烧伤
立即脱去燃烧起火的衣服,或者找水源冲洗患部及灭火(如安全、消防水池、冲洗装置、生活用水龙头等),在一时难以找到冲洗水源且不能及时脱衣服时,可以就地打滚灭火,迅速就医。
③ 化学性皮肤烧伤
立即移离现场,迅速脱去被化学物染污的衣服
a. 立即用大量流动自来水或清水冲洗创面15~30分钟。
b. 创面上不要任意涂油膏或药水,不要用脏布包裹。
c. 及时送医院。
④ 化学性眼烧伤
a. 立即用大量流动自来水或清水冲洗,千万不要未经冲洗处理就送医院。
b. 冲洗时眼皮要掰开。
c. 应急时,可将头埋入清水中,把眼皮掰开,眼球来回转动洗涤。
3.5.3 应急结束
当事故得到完全控制,环境污染和危害得以消除,并已经进行取证工作后,由总指挥下达解除应急救援的命令。由生产部通知事故单位解除警报,由保卫科通知警戒人员撤离,在涉及到周边社区和单位的疏散时,由总指挥通知周边单位负责人员或者社区负责人解除警报。
事故情况由总指挥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提供相关信息;指挥小组及时进行事故救援工作总结。
3.6 信息发布
事故指挥小组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灾难和应急响应的信息实行统一、快速、有序、规范管理,并以指挥部或安委会办公室名义实施信息发布。
信息发布要遵循及时、主动、客观、准确、规范原则进行,并严格审查、发布程序。
3.7 后期处置
3.7.1 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当事故得到控制后,保卫科应迅速封闭现场各个道路口,发生爆炸类事故时,沿爆炸的残局半径封锁,其他类事故沿事故发生现场和污染区域封锁。公司迅速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对现场采取摄像、拍片等取证分析,开展事故调查。禁止其他无关人员进入。
3.7.2 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洗消工作由保卫科和化产车间负责,并由事故单位的应急救援人员和参加过训练(培训)的指定义务人员参加。
3.7.3 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和应急救援预案修订
由指挥小组及时对本次事故应急救援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