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THE NEW VOICE OF YUE-FU(Journal of the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No.2,2023沃尔夫三首“琴师之歌”钢琴伴奏的分析与演奏王萃【内容提要】本文以胡戈沃尔夫歌德诗歌歌曲集中世上有谁自甘落寞我悄悄地走出大门谁没有含泪啃面包三首琴师之歌为研究对象,以实际演奏为实践,从结构、主题、旋律特点等方面探讨三首作品的创作特征,以及如何运用钢琴演奏增加作品的戏剧性和诗乐合作的统一性。通过对三首作品的研究能够更多地了解沃尔夫艺术歌曲的独特性及声乐与钢琴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好地诠释作曲家
2、及乐谱所要表达的情境和意义,为沃尔夫作品的演唱和演奏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沃尔夫琴师之歌钢琴声部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1D0I:10.20093/ki.CN21-1080/J.2023.02.0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1-5 7 3 6(2 0 2 3)0 2-0 1 1 9-8作曲家胡戈沃尔夫出生于1 8 6 0 年,他的音乐创作主要体现在声乐方面,是继舒伯特、舒曼之后最重要的德奥艺术歌曲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一方面继承了浪漫主义早期的创作风格和特征,同时又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沃尔夫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体现在艺术歌曲领域,他常选用诗人的诗集作为歌词进
3、行创作,如莫里克歌曲集海涅诗歌歌曲集歌德诗歌歌曲集等。本文所涉及的三首作品世上有谁自甘寂寞我悄悄地走出大门谁没有含泪啃面包均出自沃尔夫歌德诗歌歌曲集,这三首作品排在歌德诗歌歌曲集之首,足可见沃尔夫对这三首作品的重视,三首作品创作于1 8 8 8 年1 0 月,歌词全部取材于威廉迈斯特的成长时代。威廉迈斯特的成长时代是歌德所著的又一部文学巨著,它是德国成长小说的颠峰之作。这部小说人物众多,其中迷娘和竖琴老人是众多人物中最具特点的两个人物,他们奇异的性格和遭遇赋予这部基调为现实主义的小说以神秘、浪漫的色彩。本文所选的三首琴歌均由竖琴老人演唱,竖琴老人原是受迫害的意大利贵族,天意弄人他爱上了自己的妹
4、妹,误与自已的妹妹发生关系而生下了迷娘,迷娘从小被吉普赛人诱拐,竖琴老人也离开家乡到处流浪,当作者简介:王萃(1 9 8 5 一),女,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副教授。120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他知道迷娘就是他的女儿时,看着自己的罪恶,知道爱人的离世,他毅然自杀。曲折离奇的故事和优美惨的歌曲,给作品增加了浓郁的神秘色彩。一、对三首作品的分析(一)对世上有谁自甘寂寞的分析1.结构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开始5 小节为前奏,作品第6 一1 8 小节为作品的第一部分,第1 8 一3 0 小节为作品的第二部分,第30一3 5 小节为作品的第三部分(
5、再现部分),第35小节到最后为作品的尾声。该作品的图示如下:前奏A15 618183030353539小节2.主题材料的运用作品中主题材料的使用极其集中、简练,第6一1 8 小节为作品的主题,但作品的主要音调为例1a第6 一8 小节。这一音调在引子中已经得到了暗示,可以说作品的引子所使用的音调正是主要音调的简化处理(见例la和例1 b的旋律声部)。在主题开始后(见例1 b),在作品的钢琴部分作者采用宽放和简化的手法对主题进行模仿,之后声乐部分为钢琴部分的不严格倒影模仿。在第1 8 小节处转入D大调形成终止结束了作品的第一部分。第1 8 一3 0 小节为作品的第二部分,声乐部分的旋律线根据歌词内
6、容的需要一改之前第一段中反波浪的形式,更多采用同音反复配合跳进的旋律线,而钢琴部分则采用连续的三连音的持续式织体,作为背景烘托声乐部分的旋律。第3 0 一3 5 小节为作品的第三部分,为作品的再现,从全曲的比例上观察此部分规模较小,但由于第二部分的规模BA尾声较大并相对完整,因此,可确定该作品为减缩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3 5 小节到最后为尾声,也是采用了对主题主要音调的简化处理,与之前的引子形成首尾呼应。bleise(二)对我悄悄地走出大门的分析该作品为并列单二部曲式。开始4 小节为作品的前奏,第5 一1 2 小节为作品的第一乐段,第1316小节为间奏,从第1 7 一2 5 小节为作品的第二部
7、分,最后6 小节为尾声。开始4 小节作曲家采用半音下行的音调,这一音调也是在主题中提炼出的主要音调,最后结束在D和弦上,为声乐部分的进入做好了准备。从第5 一1 2 小节为作品的第一段,可分为两个乐句,每句4 个小节。旋律由若干个正波浪形成,采用迁回绕唱的旋律类型,织体则采用连续的空切分形式,最后结束在c小调主和弦上。第1 3 一1 6 小节为间奏,与王萃:沃尔夫三首“琴师之歌”钢琴伴奏的分析与演奏121前奏相似,仍然是连续的半音进行,所不同的是间奏结束在S和弦。第1 7 一2 5 小节为作品的第二部分,也是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句为4 小节,第二句为5 小节,在第一乐句中作曲家采用了连续七和弦
8、连接的手法,在第2 0 小节处结束在二级和弦上,第二段的织体也改变为切分节奏。最后6小节为作品的尾声,仍然采用半音下行的旋律,最终全曲结束在T和弦。通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可看到作品整体的和声布局为TDST的形式。(三)对谁没有含泪啃面包的分析1.结构该作品的图示如下:前奏a1一456 789-101112131617181920212223252529小节Aaa间奏aBbb尾声bb这首作品的结构为并列单二部曲式。开始4小节为前奏,第一个乐段为4 句,每句2 小节共8个小节,之后为4 小节间奏,然后是对比段,共9 小节,开始三句为2 小节,第四句为3 小节,最后5 小节(声乐与钢琴声部在第2 5
9、小节发生重叠)为尾声。在作品的第二段中钢琴声部一改第例2一段中只作为背景烘托旋律的手法,形成声乐与钢琴互为前景。通过例2 我们可看到,前6 小节声乐与钢琴部分形成不严格的向上模进,然后声乐突然出现向下的八度跳进,并使音乐情绪逐渐平复下来。Jf2.作品中的主要音调此首作品的主要音调开始于作品前奏中的半音下行音调,之后这种半音下行的因素几乎存在于作品中的每一小节中,它时而出现于声乐声部,时而出现于钢琴声部,这种缓慢的半音下行音调表现了作品伤感的情绪,衬托了歌词所表现出的感伤和无奈。例3 为作品的第一乐句,声乐部分的旋律为下行弗利几亚音阶的片段,而钢琴声部只采用了主和弦和在自然七级上建立的降三音导和
10、弦,但是在钢琴的两个内声部,作曲家利用了半音下122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行的手法,类似这种手法在作品的其他地方也多次出现(作品的第8 一9 小节、1 7 一1 8 小节等)。例3X这种手法的使用既增强了和弦的色彩性,同时也保持了前奏中半音下行的音调特征,做到了作品主要音调的统一。3作品中的前奏、间奏、尾声例4该作品的前奏、间奏和尾声不仅仅起到提示主题、段落之间的过渡和结束全曲的作用,还起到主题和主题再现的作用,它对全曲结构上的平衡和主题材料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泰间泰din尾声Pp通过例4 我们可以看到前奏、间奏、尾声三个段落虽然主要音调、和声等方面大
11、致相同,但作曲家通过采用“换尾”的方式使他们发挥了不同的功能作用。我们在例4 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前奏最后是结束在f小调的属和弦上,这就为之后主和弦出现在功能上做好了准备。而间奏与前奏相比,首先,在开始加入了一个八度跳进的“前缀”,这就使得间奏的开始不会显得突然;其次,间奏与前奏相比在第4 小节的和声上有所变化,间奏的第4 小节在和声上形成了一个不完全的终止,这就使其与下一段的对置性加强,增强了两段之间的对比性。作品最后尾声与前奏、间奏相比进行了内部的扩充,在最后则形成一个较明确的终止式来结束全曲。二、对三首作品的演奏、演唱分析在艺术歌曲中,钢琴部分并不仅仅是为声乐部分起到伴奏的作用,两者是相辅
12、相成的关系,声乐、钢琴既要各自发挥个性又要有机地结合,形成一种类似“二重奏”的形式。在沃尔夫的声乐作品中更加体现出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王萃:沃尔夫三首“琴师之歌”钢琴伴奏的分析与演奏123经常可以看到“由所写的诗,为声乐与钢琴而作”这样的副标题,一方面反映出他强调诗和诗人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他对钢琴部分的重视,这里的钢琴部分不只是声乐伴奏的附属,更多的是对声乐部分的延伸,与声乐部分共同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为音乐的整体呈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二者密切配合,才能从不同方面揭示作品的内容,使作品更加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接下来本文将对三首作品的旋律、演奏(演唱)方式等方面进行
13、分析,以达到更准确诠释作品的目的。(一)歌词及旋律沃尔夫对歌词的语言要求非常严格,他对他选择的诗人一定是鞠尽痒地臣服,比如莫里克、歌德、艾兴多夫等,因为这些诗人的诗歌都是结构严谨、情感丰富的。受到这些诗词的影响,沃尔夫作品中的旋律线条集中反映出原文的音调变例5化、韵律与重音,对于停顿及语感的抑扬顿挫也做出精确设计,同时,运用音乐术语及符号提高某些词的分量以加强语气。三首琴师之歌均取材于歌德诗词,沃尔夫在作品中没有对原诗进行扩展和修改,而是严格按照歌德的原诗进行创作,全曲用德语演唱,其旋律的设计与德语音调密不可分,朗诵式的旋律犹如语言的自然流露,因此演唱者一定要先朗诵歌词,然后再按照旋律进行吟唱
14、,使歌词和旋律完美结合,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在沃尔夫的艺术歌曲中,除了以唱为主的传统演唱方式之外,还将“道白式演唱”运用其中,这是一种介乎唱歌与说话之间的歌唱技巧,但听起来既非歌唱亦非说话,是接近于说话式的歌唱,这是沃尔夫作品中的一大特点。如第二首琴师之歌我悄悄地走出大门中,演唱部分开始进入连续的四分音符就是一种轻声的“道白式演唱”。leise轻Pp例5 中我们可以看到,旋律除了在开始采用四、五度跳进以外,其他的旋律都是平稳的级进式进行,旋律的节奏也都是采用均分的节奏形式,并且在旋律的开始处标记了“leise”(轻)的力度要求,因此,这一段的旋律更像是轻轻地说出来,这样的演唱方式一方面突出了人物
15、特色,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作品的戏剧性。(二)三首作品钢琴声部的分析及演奏1.世上有谁自甘寂寞钢琴声部的分析与演奏世上有谁自甘寂寞是竖琴师演唱的第一首琴歌,从音乐术语提示整首作品的情绪基调是庄严、忧郁的。钢琴部分作为整个作品的构成之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钢琴部分的前奏,由5小节构成,作为悲剧性主题动机,采用第6 小节钢琴部分的材料,柱式和弦以琶音织体奏出,下行模进的手法体现出一种叹息、一种无奈,这正是竖琴老人手拿竖琴奏出的声音,这里钢琴要模仿竖琴演奏的声音,表情术语提示作品的速度为较慢,所以这里的琶音以“慢琶音”的方式自下而上依次奏出,演奏时注意突出和弦的旋律声部,手指贴键运用手腕将力
16、量横向送至小指方向,同时音不能浮,将重量沉下去,奏出沉重的旋律感。此处要特别注意第1 和第2 小节中的最后一拍A音,演奏时要有控制,不能强于旋律音,要轻轻落下,将之前 F和“C解决,完成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渡。第2 小节是第1 小节的下行模进,演奏时为了突出叹息感,要比第1 小节稍弱一些,124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第3 小节开始四部和声进行比较明显地体现出来,在情绪上也比前两小节稍稍激动,演奏时需突出旋律线条,随着音的走向做整句的渐强,其中第二拍和第四拍在力度上要强调一些,因为此处还原B和 E的出现造成一种紧张,这两处的和弦可以增加音乐的紧度,与之后的第4 小节
17、形成对比,第4 小节中后两拍作曲家用二分音符诠释,目的是通过扩大音符的时值让之前的紧张感减弱下来,所以此处演奏时一定要将力度弱下来,但是不能停下来,最终的情绪要落在第5 小节,第5 小节是第4 小节的低八度,在演奏上要更安静一些,为演唱情绪做铺垫。第6 小节开始声乐部分进入,连续的八分音符体现出一种密集的朗诵式音调,钢琴部分采用前奏的和声动机,以四部和声进行为主要诠释方式,同时将节拍变化,使得此处抒情性和旋律感更突出,演唱部分密集的朗诵式旋律和钢琴部分抒情性的旋律形成松与紧的结合。可以看出作曲家在钢琴声部中设计的旋律音均是演唱声部中较为重要的音符,这些音符或是强拍音或是语气重音,因此在配合上,
18、钢琴声部和演唱声部一定要互相倾听,二者尽可能贴合一些。第6 小节和第7 小节演唱声部是一种陈述,演奏时尽量平稳一些,第7 小节开始钢琴声部出现了四分音符、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组合音型,且这组音型连续出现了4 次,每次均以三度音程向上跳进。从诗词中可以看出此处表现的是老人一方面对相亲相爱一生的憧憬,另一方面对自己独善其身的无奈,因此音乐连续4 次的三度上行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奏时要层层递进,音乐紧一些,音色明亮一些。演唱部分跟钢琴声部有所不同,上行三度之后以下行三度结束这一句,但是尾音却是全曲音域的最高音 E,作为演唱者控制音量在此处尤为重要,这正是作曲家的巧妙之处,对于钢琴声部来说在音量上
19、此处并不需要控制得太多,而是作为主要的声部呈现,通过钢琴的音响呈示一种矛盾、一种对比,直到第1 2 小节的第二拍钢琴声部才可以撤下来,第1 3 小节是前奏第5 小节的重复,是对之前段落的收束。之后的第1 4 小节演唱部分的人物角色由“他”转到“我”,钢琴部分一个突然出现的mf力度的琶音也构成一种转折,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事实上这种转折是为了对“孤独之人”的再次强调,从第14小节开始至第1 8 小节都是对之前部分的延续,之前的段落是以别人的身份讲述,而此处是讲述自我,更加深入、更加发自内心地强调孤独感,因此之前的结束不是真正的结束,到第1 8 小节为止整个第一乐段才算真正的结束。第1 4 到1 7
20、 小节的旋律走向由高到低,可见其情绪宣泄也是由爆发到微弱,所以演奏和演唱在经过突然的转折后,要把情绪都降下来,在力度上层层减弱,通过戏剧性的处理,呈示一种内心的孤独感。从第18小节开始钢琴部分的织体发生了变化,右手部分的连续三连音和左手部分的大小三度音程进行,体现出一种心理的不平静,这里钢琴部分的密集音型和演唱部分的朗诵式音调形成对比,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钢琴部分的连续三连音通过前一组第三个音和后一组第一个音用连线连接的方式来呈现,构成一种切分节奏,而左手三度进行正好是在每一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处出现,无形中填补了切分节奏的连线音构成的弱拍,因此演奏时右手的三连音一定不要加重音,
21、要更多地流动一些,左手部分通过手腕带动手指将力量互相转移,两个声部的线条要清晰,注重和声走向。此处作曲家在声乐部分明确标识了sehrleise(很轻),钢琴部分是ppp,可见此处的诠释力度层次非常重要。演唱声部整段以音阶上行的方式层层推进,且对于演唱者来说持续的高音不得不说是一大挑战,因此在配合中,钢琴声部一定要控制好音量,不能在音响上盖过演唱声部,应该尽可能贴合着演唱声部逐层渐强,同时声部之间要尽量连上,为情绪的推进做铺垫。从第3 0 小节开始,又出现了之前的和声动机,音乐又回到了之前的情绪中,可以看出,在音型设置上,这一部分的钢琴声部都以正拍进入,较之前的后半拍进入稳定许多,声乐部分也较之
22、前放松很多,可见经过之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后,老人王萃:沃尔夫三首“琴师之歌”钢琴伴奏的分析与演奏125的心情此时平静许多,演奏时一定要控制音量,之后的尾奏与前奏部分首尾呼应,在形式上动机统一,形成对称的框架。2我悄悄地走出大门钢琴声部的分析与演奏我悄悄地走出大门是竖琴师演唱的第二首琴歌,这首作品开始的速度是缓慢、但不要拖,前奏部分由4 小节构成,低音声部运用了半音下行的进行方式,在钢琴旋律声部中每小节的第二拍和第三拍的前半拍用连线连接,这就使原有的弱拍(小节第二拍)得到延长,而强拍(小节第三拍)得到缩减,使旋律形成一个带有附点的切分节奏,这样的节奏处理打破了原有的节拍重音,形象地反映出一个步履螨
23、珊的老人形象,而低音声部的半音下行更加表现出主人公的悲苦与绝望。演奏时要注意和声各声部的连贯,音色处理尽量柔和。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的起伏,沃尔夫在演奏力度上做了明确的标识,前两小节在力度上形成一个由弱开始逐渐渐强之后再渐弱的力度起伏,体现出内心的不平静,演奏时,整个旋律线随着半音下行的音阶走向逐渐减弱,中间的重音不要太多,切分节奏的渐强部分不能太重,只是略强调一下,表现一种迟缓和犹豫,注意整体的旋律走向,左手部分弱拍进入,要顺着右手的旋律自然进去,不要另起。作品之后的间奏、尾奏的处理与前奏相同。第4 小节开始演唱声部进入,旋律基本上是以一拍一个音的形式平稳呈现,而钢琴部分则在半拍休止后用柱式和弦
24、紧随演唱声部的切分节奏呈现,连续的切分节奏贯穿始终,使钢琴部分进入一种不稳定状态,在这里演唱部分的平稳和伴奏部分的不稳定形成一静一动的配合,从而达到一种平衡。在配合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两者的音响,演唱声部所在的音区在低音区大字组位置,钢琴部分基本在小字一组以上,因此,如果钢琴部分太强就会完全把演唱部分掩盖,太轻又达不到烘托效果,在谱面上已经明确标识了演唱部分“轻声”演唱,钢琴部分pp诠释,因此为了达到音响的平衡,演奏时钢琴需用弱音踏板来改变音色,手指贴键,通过重量转移将线条连接;其次,是速度上的平衡,演唱声部一定要严格按节拍的要求,不能受到钢琴切分节奏的影响,钢琴部分的柱式和弦模拟的是老人疲惫
25、的脚步声,是一种拟态式伴奏手法,演奏时将手臂力量沉下来,速度均匀,四部和声连接要顺畅,中间不要有太多重音,以免打断音乐的进行,用沉重的旋律描绘竖琴老人疲惫的脚步。从第1 7 小节开始,钢琴部分的切分节奏音型有所变化,低音声部正拍进入,其余三声部用反复和弦来呈示,演奏时低音声部的两拍长音要弹奏得清晰且饱满,低音声部的旋律线与演唱声部形成两条旋律线,从不同方向诠释竖琴老人的失落和孤独,中声部的反复和弦不要太强,以一种顿挫的节奏感平稳进行,烘托人物形象和情境。3.谁没有含泪啃面包钢琴声部的分析与演奏谁没有含泪啃面包是竖琴老人演唱的第三首琴歌,这是一首描绘乞讨情景的作品。开始的速度提示是缓慢的、表现深
26、深伤感,呈示出整个作品的感情基调。作品的前奏由4 小节构成,旋律节奏特性较为强烈,由切分音和附点节奏构成,采用半音下行,第3 小节是第1 小节的变化重复,左手部分以大三度为衬托,第3 小节后半部分转为小三度,与右手形成不协和的效果,烘托出一个悲痛、沧桑的老人形象。在前奏中沃尔夫对作品力度做了细致要求,在钢琴声部的左右手分别标示了力度术语,右手p进入,左手从第二拍开始进入,以mf力度演奏,持续三拍,和弦演奏时不要有太多的犹豫,要给人一种突然闯入的感觉,将右手看似平静的弱奏打破,呈示出矛盾冲突,随后第2 小节左手转为p,且半音下行,演奏时力度的转换要明显,将半音下行的旋律线连接起来,表现痛苦和无奈
27、,右手部分较第1 小节有所渐强,第一拍的第二个音要特别强调一下,这里强拍本来应该在第一个音上,但是为了更突出语气感,沃尔夫将这个强拍连到第1 小节的最后一个弱拍音上,使强拍转移至第二个音,因此126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2 期这个音是一种语气重音,演奏时要在第一小节的旋律基础上做渐强,将前两小节作为一个大句子演奏,不要弹断。其后,伴随着渐弱两小节旋律下行,为演唱情绪做铺垫。间奏和尾奏部分仍然采用了前奏的材料,只是在力度上有所加强,由p到f再到乐,这与作品所需要的情绪相关联,前奏是表现竖琴老人的痛苦和无奈,间奏表现出老人强烈的悲痛,而尾奏部分则表现出极大悲痛后老人的不幸
28、和消沉,随着主人公情绪的不断发展,音乐层层递进,演奏时要注意力度的层次感,烘托出作品需要的情景,同时预示演唱者接下来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尾奏部分出现了连续的切分节奏构成的三次重复,沃尔夫用节奏的变化改变节拍重音,使强拍通过连线有所减弱,而弱拍通过附点音符有所加强,描绘出心理的挣扎,力度术语在每一次重复时都要有起伏变化,演奏时要注意节奏变化特点,突出弱拍位置的附点音符,同时整体上做由弱到强的处理,将悲痛的情绪和挣扎推到极点,随后连续的五度半音下行将全曲结束在f小调主和弦,将一切挣扎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不幸。从第1 7 小节开始的旋律部分以连续不同节奏的同音反复进行讲述,朗诵式音调,且音区逐渐向上
29、由三度至五度再跳进至全曲的最高音,第2 2 一2 3 小节还有mi一do的六度音程,音程的跳进及音区的拉宽都将情绪推到极点,演唱时要注意音准,注意声音的连贯,并根据语言的朗诵规律设计好气口,层层递进。第1 7 小节的钢琴部分用琶音织体来衬托,琶音织体的旋律音与演唱的旋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演奏时应突出钢琴的旋律声部,与演唱相贴合,之后的第1 8 小节钢琴部分是第1 7 小节演唱旋律的音型和节奏的模仿,第2 0 小节是第1 9 小节演唱旋律的音型和节奏的模仿,钢琴部分与演唱旋律互相模仿,互相呼应。在演奏上要注意力度的变化,琶音部分主要起背景烘托的作用,用mp的力度,模仿的部分一方面对演唱旋律进行强
30、调,加强不稳定感,另一方面作渐强,预示情绪的爆发。第2 1 小节一连串的同音反复,音区较高,且在f的力度上演唱,对于演唱者声音的张力是一大考验,因此良好的气息支撑是关键。从第1 7 小节至第2 5 小节是全曲力度变化非常大的一部分,由 mp一册,也是沃尔夫作品的一大特性,控制演奏力度要严格按照半音上行逐层推进,不能过早地渐强。从作品的力度术语来看,演唱部分的旋律为了更贴合歌词内容,在力度范围变化上比钢琴声部变化要小,可见此处钢琴部分作为主要声部呈现,演奏时在和声上和音响上对作品所需要的情绪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要有足够的烘托和推动,演唱声部在横向上应该随着钢琴声部的进行而渐强渐弱,在纵向上,可以把演
31、唱旋律当作和声织体的一部分,包含在钢琴弹奏的和弦中,构成一种相互融合的音响,达到一种平衡。结语世上有谁自甘寂寞我悄悄地走出大门谁没有含泪啃面包是沃尔夫歌德诗歌歌曲集中竖琴老人所演唱的三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三首作品在半音化和声、道白式的演唱、表情术语的精细设计以及音乐戏剧性等方面的运用充分体现出沃尔夫创作手法的独创性以及对音乐陈述的严谨性。此外,钢琴部分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和声的支持者和背景的烘托者,还是歌词意象、音乐形象和戏剧性等方面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声乐部分和钢琴部分既要各自发挥个性又要有机地结合,使作品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遵循作曲家原作的同时,呈现作品中更深层次的意义。参考文献:1MoscoCarner.沃尔夫歌曲 M晓兰,译,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 9 9 9.2钱仁康歌德名诗歌曲精选 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 0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