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海睡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出示大海的画面,小朋友还记得识字五吗?谁能来背背?引导学生背诵。2. 听了大家的吟诵,老师仿佛来到了那迷人的大海边,(板书:大海),风儿追逐着海浪,那“哗哗”的涛声是他们欢快的笑声,晚霞迎来了满载而归的渔船。当最后一艘渔船驶进港湾,当夜幕降临时,当明月高悬时,大海睡了。(补充板书:睡了)谁来读读?指导学生读好课题。(注意海和睡的读音;大海会睡觉吗?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二、初读课文,
2、整体感知1、小朋友,白天的大海可热闹了,你们想不想去大海边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声音,让学生说一说。)2、大海睡了又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教师范读。3、指名读词语,纠正读音:睡、闹、月、声、着(多音字“背”,读好轻声。)4、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要求把课文读流利。5、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停顿的规律,并划出停顿符号。三、结合图文,初通诗意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填空:( )的夜空 ( )的月儿 ( )的星星 ( )的大海2、大海睡熟了,一起朗读这首诗。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1、出示生字:月、背、里、她、抱2、小组内自学生字,说说你认识哪个生字,是怎样记住的?3、学生共同讨论,说说如何
3、记忆字形。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大海睡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背诵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描写的大海夜景,展开联想、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同时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大海睡了 2、指导朗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引入课文:想知道沉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吗? 请仔细听,师范读。2指名读,随机正音。3、
4、先引导学生数数课文有几行,有几句话,再指导学生逐行、逐句朗读,读好句中的停顿,把课文读流利。三、朗读想象,体悟语言。1体悟大海沉睡时的静。(1)读读这首诗,想想沉睡了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板书:静(2)交流: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的?随机点出“不闹了,不笑了”,指导读好第一句,体会大海的静谧。(闹和笑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海风和海浪比作顽皮的孩子,到了晚上才停止嬉闹,大海终于安静的睡着了。)(3)还从哪儿读到了大海睡觉时的宁静?随机点出“轻轻的”,指导读好第二句,体会大海的静谧。(4)深夜的大海没有白天的喧嚣,没有了风浪的嬉闹,多么静啊,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首诗,别打破这份宁静。2体悟大海沉睡时的美。
5、(1)沉睡了的大海是怎样的一幅美景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出示图片) (2)交流理解“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A 这个“她”是谁?板书:“抱”、“背”, 明月和星星都高高地挂在空中,大海怎么抱,怎么背呢?B生:月亮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抱着明月。 生:星星也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背着星星。C在书上画出月亮、星星的倒影。D读了这两行诗,感觉大海像谁了?(大海就像妈妈一样。)(3)大海妈妈的臂弯里抱着月亮,背上背着星星,她就像一位慈爱的妈妈正在哄孩子睡觉呢!哄着哄着,她自己也睡着了。听,播放潮声。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大海睡熟的鼾声。 谁能读好它。自己先试试。指名读。(6)大海和星月,就像母亲和
6、孩子,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情感哪!板书:美。指导朗读第二句。四、拓展延伸1.创设情境,背诵诗歌。2.迁移运用,内化语言。(1)(画面出示)当黑夜渐渐离去,一轮红日从大海里慢慢地升起,此时的大海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交流说说。(2)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诗人,写下自己的小诗。出示: 大海 醒了 风儿又闹 了, 浪儿又笑 了, 清晨,大海 醒 了。她抱着 海鸥 ,她 背 着 轮船 ,那 汹涌的涛声 ,是她 欢乐的歌声 。 (3)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小组里说说。(4)小组汇报,完成诗歌的创作。五、总结全文1、学了这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教师小结:整首诗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哪些地方看出用了这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3、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静 不闹了 不笑了 轻轻地大海睡了 美 抱 背 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