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以及其苦难的感悟。2: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3:理解地坛描写与抒情的关系。4、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2:作者传达怎样的复杂感受。3:反复诵读文章、讨论与指导相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人生之路上,我们不可能会一帆风顺,肯定少不了磨难、辛酸和眼泪。贝多芬面对命运的磨难,“扼住命运的喉咙”,铺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同样与厄运抗争并成为生活强者的史铁生,走进地坛,走进他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
2、步。二: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文章仅仅写了我、地坛吗?(还写了母亲,多媒体)现在请同学们搜寻文章,迅速找出文中第一次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多媒体显示)三:朗读、分析、评价板块(一)我和地坛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作者是跑去地坛吗?(摇着轮椅)2找出文中描写作者第一次独自去地坛的句子。(“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自己的身影”)思考:当时他的内心感受怎样?找出关键词句。(“失魂落魄”、“看见自己的影子”百无聊赖,孤独,颓废,残废自伤)3于是我们常常能在地坛,夕阳下,月光下,看到那个凄惨伤
3、感的身影。作者“总是”到地坛去,这说明地坛与作者之间一定有着什么灵犀相通之处。作者由憔悴自怜、萎靡颓废走向笑容如阳光般灿烂,地坛又起了什么作用呢?先找一找地坛的特点,概括。(荒芜,不衰败,坦然) 朗读写“荒芜”的句子:“四百多年来自在坦荡”分析作者对这种环境的情感。可是“不衰败”,依旧有生机,朗读写“不衰败”的句子:“蜂儿片刻不息”,渺小卑微的生物尚且活得很好,这又告诉我们什么?(生命来到世界就是一种美丽,活,义无反顾) 坦然:地坛不管天气怎样,不管别人怎样“肆意雕琢”,它都“坦然安卧”,由此,作者悟出了什么了启迪? 作者笔下的地坛历经四百多年的变化,虽然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但她以顽强的生
4、命力依然宁静地存留在 “人口密集的城市”,“荒芜但不衰败”的事实,对于一个曾为生死问题苦苦思索的残疾青年来说,肯定有所启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换句话说,应该考虑的只有怎样好好活下去的问题。死,既然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必然降临的事,那么,生,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苦难的角色同样要有人去扮演,于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濒于崩溃而顽强自救的灵魂。卡夫卡认为幸福就是把痛苦成功地变做快乐,史铁生虽然还不到这种地步,但他至少已经扼制住了死神,并且让痛苦停止呻吟!) 故园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于是“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了”,地坛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在死生间进行彻底的思考和痛苦的选择,使“我”走出了阴影,坦然面对生活,摆脱了那颓废、消极、残废自伤的心境,走出了人生的低谷。他“决定活”下来了。所以作者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上述分析通过学生读议展开,教师适为点拨,注重学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