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历史视角.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8123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历史视角.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历史视角.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历史视角.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6 卷 第 5 期2023 年 5 月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Vol.36 No.5May.2023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建议基于历史视角王 飞(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29)摘 要:新时代,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职业院校“课程改革”赋予了新内涵。基于历史视角,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入手,阐述了其四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困境,并立足其现实基础,以大力推进

2、细化落实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为基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发展建议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97(2023)05-0109-030 引言2019年,国务院印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见,政府通过明确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方向,推动高职院校通过深化改革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而作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课程承担着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深化课程改革对提高高职

3、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1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1.1 以学科为本位的奠定基础期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高职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恢复发展。为满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1980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13所短期大学,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进一步促进一批职业院校的发展。由于这一时期缺乏先进经验,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主要借鉴普通本科院校,本专科培养目标大致相同,其课程设置实际上是大学本科的“压缩版”,注重知识取向,学科本

4、位占据主导地位,实则不具备高职教育特点。这一时期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没有正式被提上日程,但为后期的改革创新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2 以实践为本位的初步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末,这一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开始尝试对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模式进行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不同类型的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以至于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技术应用能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要求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学校落实好实践教学工作。2000年

5、,教育部颁发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指出,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要突出知识的“应用性”1。随后,各高职院校纷纷启动课程改革,其特点是在沿用原有“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但并未调整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对传统学科体系课程的一次改良。1.3 以能力为本位的深化完善期21世纪初,我国高职院校掀起了基于能力本位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这一时期主要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高职教育课程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加

6、拿大的CBE能力本位教育、英国的BTEC课程、澳大利亚的AQF培训包、国际劳工组织MES模式技能培训等,以及探索了“三明治”“双证书”“模块化”等一系列新的课程模式。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努力将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各高职院校积极结合自身发展,从职业分析入手,设计能力本位课程,力求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但是,受到认识层面和国情因素等的局限,虽然此次课程改革并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学科体系框架的束缚,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高职院校开始走上一条探索职业特色新课程模式的道路。

7、1.4 以工作过程为本位的内涵发展期2004年至今,我国高职教育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继续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努力探索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04年,教育部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联合颁发了 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重点提出“职教课程开发要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作过程相联系”的课程设计理念,要求学校在课收稿日期:2023-03-06作者简介:王飞(1989),女,河南三门峡人,初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110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6 卷程设置上遵循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核心是工学结合。这标志着我国高职院校第三次课程改革由此拉开序

8、幕2。2007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开始试点这一课程体系,随后各高职院校相继进行改革尝试,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评价。毫无疑问,这次课程改革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着眼于培养具有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力推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从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对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9、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和难题。2.1 课程体系设计与岗位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高职教育是属于职业类型的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其职业性特征决定了课程建设标准必须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对接。然而,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计难以培养职业岗位需求核心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其课程建设偏向于以理论知识为主体,对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本位,注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并没有消化吸收,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学生获得岗位核心能力的功能引导,使学生的核心能力得不到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相偏离;另一方面,课程开发主体仍以学校为主,企

10、业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合作深度不够,层次较低,“校企合作”不畅,课程体系内容与职业岗位(群)需求对接度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满足行业企业需求。2.2 师资队伍难以满足新时代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断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高职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教师素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仍存在师资数量紧缺、来源相对单一、队伍结构不合理、校企合作不畅等问题。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不高,教学团队短缺,难以满足课程改革实践需求。相关研究表明,职业院校

11、教师的构成主体是高校毕业生,主要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聘用,从行业企业引进的教师数量十分有限,多数职业院校仅有不到10%的教师具有行业企业背景3。另外,我国职业院校的部分教师无师范教育背景,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等能力欠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难看出,我国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点。2.3 课程育人功能尚未得到充分而鲜明的体现当前,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其育人功能也逐步提升,但课程育人仍是职业教育的短板和弱项。究其原因有三个:一是历史性的教学流程与习惯

12、难以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始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想的价值引领,课程中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挖掘不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未得到落实。二是学校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效应尚未发挥,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长期与其他课程割裂开来,互不干涉,只能在各自领域发挥教育作用,未充分彰显协同育人效应,如许多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思维,课程育人功能不断地被狭隘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不够鲜明,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所遵循的原则出发设计课程。三是教师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不足,部分专业课教师缺乏课程育人理念和“大思政”格局,难以结合自身课程特

13、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不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不能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四是当下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育人方式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呈现出机械式的简单重复和“硬性灌输”,缺乏启发式教育,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思政育人效果欠佳。3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建议3.1 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当前,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必须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导向,打破原有课程体系,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即“岗位能力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由于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技术

14、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有所不同,因此,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开发需通过两个步骤完成:一是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二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4。高职院校和企业要按照“双主体”模式开发课程,要分工有合作,企业负责职业岗位(群)分析,提供工作岗位信息,如岗位性质、任务、环境以及从事岗位工作应具备的资格条件等;学校则根据职业岗位(群)分析结果,对照职业技能第 5 期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建议111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构

15、建职业知识、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结构框架。校企双方共同设计由“通识学习领域课程”“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项学习领域课程”和“综合学习领域课程”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5。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突出就业导向,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其根本目的是着力推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3.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从宏观上来看,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改善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外部环境,通过政策引导发展。例

16、如,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要求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 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教师培养补充、资格准入、培训发展、考核评价、待遇保障等方面提出12条解决措施;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和2021年 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中,都将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作为改革支点。国家层面的政策是对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引,聚焦到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微观层

17、面的落实。高职院校应充分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从提升内部素质着手,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6。一是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优质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积极从行业企业、单位和社会聘任专兼职教师,强化教师队伍。二是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建设师资基地,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努力培育合作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三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长效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解决教师内在发展动力问题。四是唤醒教师自我成长意识。高职院校教师要有主人翁意识,认同学校,提升

18、自我内驱力,积极主动参与课程改革,不断学习进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3.3 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全面提高育人质量2017年,教育部印发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等方面的育人功能,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高职院校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打通课程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强调,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首先,坚持育人导向,科学设置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立德树人

19、根本任务,育才更要育人。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就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其次,唤醒和培养教师传道、育人的自觉和能力。教师作为课程育人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使其意识到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主战场,还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认识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立德与树人、育才与育人的完美结合。最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的体制机制。协同育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教

20、育教学各部门、各环节,因此,高职院校需形成党委领导、部门协同、评价体系的联动机制,如强化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等,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提供全方位保障。4 结束语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促进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从历史视角切入,重新梳理了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脉络,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现实困境,并以新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为基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以促进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参考文献:1 陈彦霖.浅析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及发展趋势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36-37.2 高林,鲍洁,马立红.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三次课程 改革与发展趋势 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10):38-44.3 徐涵.山西省职业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R.山西:太原,2014.4 张军利.高级技工教育课程模式设计应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0):23-24.5 吴海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J.教育与职业,2019(22):80-84.6 王艳君,王洁,李国年.新时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研究 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2):1-6.责任编辑 刘小艳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