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pdf

上传人:sp****10 文档编号:73744 上传时间:2022-05-22 格式:PDF 页数:355 大小:1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5页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5页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5页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5页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JTG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G 3430202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Test Methods of Soils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2020-08-10发布发布 2021-01-01实施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Test Methods of Soils for Highway Engineering JTG 34302020 主编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实施

2、日期:2021年1月1日 前 言 根据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关于下达 2013 年度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厅公路字2013169 号)的要求,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承担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 E40-2007)的修订工作。 本规程修订充分总结近十年来公路相关领域的技术成果,贯彻绿色、安全、环保、高品质的建设理念,力求试验指标合理,试验条件明确,可操作性强,并反映我国公路土工试验技术水平。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为: 1.增加了如下试验内容:(1)“土的最大承载比试验”;(2)“干湿循环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试验”;(3)“冻融循环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试验”;(4)“土的动态回弹模量试

3、验”;(5)“盐渍土的盐胀试验”;(6)“盐渍土的溶陷试验”;(7)“土的冻胀力试验”。 2.删除了如下试验内容:(1)土的含水率试验“比重法”;(2)土的密度试验“电动取土器法”;(3)土的湿化试验;(4)砂类土的直剪试验;(5)粗粒土和巨粒土最大干密度试验“振动台法”。 3.版面格式进行了修改。不同试验方法中对相同仪器、相同试验步骤等重复性的内容不再展开论述,压缩了篇幅,试验内容更为简明。对各章的内容及条文说明的文字进行了局部修改和有效性确认。 本规程由吴立坚、宋常军、蔡俊华编写第1章,吴万平、何斌编写第20章、第21章、第32章的T 0189试验,凌建明、钱劲松编写第22章,刘怡林编写第

4、2章,毛爱民编写第31章,邓捷、蔡俊华编写第3章、第4章、第11章、第19章,卞晓琳、李生汀编写第5章、第9章、第24章、第32章、第33章,其余章节由吴立坚、宋常军编写。 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函告本规程日常管理组,联系人:吴立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 8 号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邮编 :100088,电话:010-62079788,传真:010-62079788,电子邮箱:) ,以便下次修订时参考。 主 编 单 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参 编 单 位: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主 编:吴立坚 主要参编人员:宋常军 吴万平 凌建明

5、 刘怡林 何 斌 钱劲松 毛爱民 邓 捷 卞晓琳 李生汀 蔡俊华 主主 审审:张留俊 审审 查查 人人 员:员:于 光 张冬青 陈国靖 彭 琴 李海芳 李志红 李强明 时成林 蒋佰坤 蔡祖江 王连俊 李东阳 邓 欣 刘 硕 参 加 人 员:李 鹏 冯瑞玲 柏立懂 林达明 冯守中 韩志杰 谭捍华 I 目目 次次 1 总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 语 . 2 2.2 符 号 . 3 3 土的工程分类 . 6 3.1 一般规定 . 6 3.2 巨粒土分类 . 8 3.3 粗粒土分类 . 9 3.4 细粒土分类 . 11 3.5 特殊土分类 . 13 3.6 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

6、述 . 14 4 土样采集和试样制备 . 19 T 0101-2019 土样采集、运输和保管. 19 T 0102-2007 土样和试样制备 . 20 5 含水率试验 . 29 T 0103-2019 烘干法 . 29 T 0104-2019 酒精燃烧法 . 31 6 密度试验 . 33 T 0107-1993 环刀法 . 33 T 0109-1993 蜡封法 . 35 T 0110-1993 灌水法 . 37 T 0111-1993 灌砂法 . 40 7 比重试验 . 46 T 0112-1993 比重瓶法 . 46 T 0169-2007 浮力法 . 49 T 0113-1993 浮称法

7、. 52 T 0114-1993 虹吸筒法 . 54 8 颗粒分析试验 . 58 T 0115-1993 筛分法 . 58 T 0116-2007 密度计法 . 61 T 0117-1993 移液管法 . 72 9 界限含水率试验 . 76 T 0118-2007 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法 . 76 T 0170-2007 液限碟式仪法 . 84 T 0119-1993 塑限滚搓法 . 87 T 0120-1993 缩限试验 . 89 II 10 收缩试验 . 92 T 0121-1993 收缩试验 . 92 11 稠度试验 . 97 T 0122-2019 稠度试验 . 97 12 标准吸湿含水

8、率试验 . 98 T 0172-2019 标准吸湿含水率试验. 98 13 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 . 101 T 0128-1993 毛细管水上升高度试验. 101 14 渗透试验 . 106 T 0129-1993 常水头渗透试验 . 106 T 0130-2007 变水头渗透试验 . 112 15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 . 117 T 0123-1993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 . 117 16 击实试验 . 122 T 0131-2019 击实试验 . 122 17 粗粒土和巨粒土最大干密度试验 . 128 T 0133-2019 表面振动压实仪法 . 128 18 承载比(CBR)试验 . 13

9、4 T 0134-2019 承载比(CBR)试验. 134 T 0191-2019 最大承载比(CBRMAX)试验 . 143 19 回弹模量试验 . 147 T 0135-1993 杠杆压力仪法 . 147 T 0136-1993 强度仪法 . 150 20 干湿循环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试验 . 154 T 0192-2019 干湿循环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试验 . 154 21 冻融循环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试验 . 158 T 0193-2019 冻融循环条件下土的回弹模量试验 . 158 22 动态回弹模量试验 . 163 T 0194-2019 动态回弹模量试验 . 163 23 固结试验 .

10、 169 T 0137-1993 标准固结试验 . 169 T 0138-2007 快速固结试验 . 178 24 直接剪切试验 . 180 T 0140-2019 慢剪试验 . 180 T 0141-2019 固结快剪试验 . 184 T 0142-2019 快剪试验 . 185 T 0176-2007 排水反复直接剪切试验. 185 25 三轴压缩试验 . 192 III T 0144-1993 不固结不排水试验 . 192 T 0145-1993 固结不排水试验 . 200 T 0146-1993 固结排水试验 . 206 T 0177-2007 一个试样多级加荷试验. 208 26 无

11、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13 T 0148-199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13 27 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 . 218 T 0178-2007 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 218 28 粗粒土三轴压缩试验 . 226 T 0147-1993 粗粒土三轴压缩试验. 226 29 膨胀性试验 . 236 T 0124-1993 自由膨胀率试验 . 236 T 0125-1993 无荷载膨胀率试验 . 239 T 0126-1993 有荷载膨胀率试验 . 243 T 0127-1993 膨胀力试验 . 245 30 黄土湿陷试验 . 248 T 0139-2019 湿陷系数试验 . 248 T 0173

12、-2019 自重湿陷系数试验 . 251 T 0174-2019 溶滤变形系数试验 . 252 T 0175-2019 湿陷起始压力试验 . 255 31 盐渍土盐胀与溶陷试验 . 258 T 0195-2019 盐渍土盐胀试验 . 258 T 0196-2019 盐渍土溶陷试验 . 260 32 冻土试验 . 262 T 0179-2007 冻土密度浮称法试验. 262 T 0180-2007 冻土密度浮力法试验. 264 T 0181-2007 冻土密度联合测定法试验 . 266 T 0182-2007 冻土密度环刀法试验. 269 T 0183-2007 冻土密度充砂法试验. 270 T

13、 0184-2007 冻结温度试验 . 272 T 0185-2007 冻土导热系数试验 . 276 T 0186-2007 未冻含水率试验 . 278 T 0187-2007 冻胀率试验 . 281 T 0188-2007 冻土融化压缩试验 . 284 T 0189-2019 冻胀力试验 . 289 33 化学成分试验 . 293 T 0149-1993 酸碱度试验 . 293 T 0150-1993 烧失量试验 . 294 T 0151-1993 有机质含量试验 . 296 T 0152-1993 易溶盐试验待测液的制备 . 300 T 0153-1993 易溶盐总量的测定质量法 . 30

14、1 T 0154-1993 易溶盐碳酸根及碳酸氢根的测定 . 303 IV T 0155-1993 易溶盐氯根的测定硝酸银滴定法 . 306 T 0156-1993 易溶盐氯根的测定硝酸汞滴定法 . 308 T 0157-1993 易溶盐钙和镁离子的测定EDTA 配位滴定法 . 310 T 0158-1993 易溶盐硫酸根的测定质量法 . 313 T 0159-1993 易溶盐硫酸根的测定EDTA 间接配位滴定法 . 315 T 0160-1993 易溶盐钠和钾离子的测定火焰光度法 . 318 T 0161-1993 中溶盐石膏测定盐酸浸提硫酸钡质量法 . 320 T 0162-1993 难溶

15、盐碳酸钙测定气量法 . 322 T 0163-1993 阳离子交换量试验EDTA铵盐快速法 . 325 T 0164-1993 阳离子交换量试验草酸铵氯化铵法 . 328 34 矿物成分试验 . 332 T 0165-1993 硅的测定 . 332 T 0166-1993 倍半氧化物(R2O3)总量的测定 . 334 T 0167-1993 铁和铝的测定 . 337 T 0168-1993 钙和镁的测定 . 339 附录 A 试验成果分析整理方法 . 343 附录 B 二氧化碳密度表 . 347 1 1 总 则 1.0.1 为统一试验方法,测定土的工程性质,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

16、于测定各等级公路工程的地基土、填筑土的工程性质。 1.0.3 土工试验应编制合理的方案,采集代表性的试样,进行正确的资料分析整理,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试验结果。 1.0.4 试验仪器设备应定期检定,精度符合要求。 1.0.5 试验环境应满足安全、环保要求。 1.0.6 公路土工试验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 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术 语语 2.1.1 含水率 water content 土中水的质量与土颗粒质量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2.1.2 孔隙率 porosity 土的孔隙体积与土总体积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2.1.3 孔隙比 void ra

17、tio 土的孔隙体积与固体颗粒体积的比值。 2.1.4 土粒比重 specific gravity of soil particle 土颗粒的质量与同体积 4蒸馏水的质量之比。 2.1.5 级配 gradation 土中各粒径范围颗粒重量的分布比例。 2.1.6 稠度界限 consistency limits(limits of consistency) 黏性土随含水率的变化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时的界限含水率。 2.1.7 渗透系数 coefficient of permeability 单位水力梯度下土中的渗流速度。 (土力学词典) 2.1.8 承载比 California Bearin

18、g Ratio(CBR) 试件贯入量达规定值时,单位压力与标准碎石压入相同贯入量时标准荷载强度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2.1.9 最大承载比 maximum California Bearing Ratio(CBRmax) 击实功一定时,土的承载比与含水率关系曲线上的承载比极大值。 2.1.10 回弹模量 modulus of resilience 土体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应力与其相应的回弹应变之比。 2.1.11 固结度 degree of consolidation 地基土层在一定压力作用下, 经过一定时间后产生的固结变形量与其最终固结变形量之比。 2.1.12 压缩系数 coeffi

19、cient of compressibility 压缩试验所得土孔隙比减小量与有效压力增加量的比值。即 ep 压缩曲线上某压力段的割线斜率。 3 2.1.13 压缩指数 compression index 压缩试验所得土孔隙比与有效压力对数值关系曲线上直线段的斜率。即 elgp 压缩曲线上大于先期固结压力后的直线段斜率。 2.1.14 压缩模量 constrained modulus 土体在侧限条件下受压时,竖向有效压力与竖向应变的比值。 2.1.15 抗剪强度 shear strength 土体在剪切面上所能承受的极限剪应力。 2.1.16 无侧限抗压强度 unconfined compre

20、ssion strength 土体在无侧限条件下受压时,抵抗轴向压力的极限强度。 2.1.17 盐胀系数 coefficient of salt expansion 单位厚度盐渍土的盐胀量。 2.1.18 溶陷系数 coefficient of collapsibility 单位厚度盐渍土的溶陷量。 2.1.19 冻胀力 frost-heaving force 土体冻胀受到约束时产生的作用力。 2.2 符符 号号 2.2.1 物理指标物理指标 土粒直径; 砂的相对密实度; 孔隙比; 最大孔隙比; 最小孔隙比; 体缩率; sLe线缩率; 土粒比重; 塑性指数; 孔隙率; drDemaxemine

21、sesGPIn 4 饱和度; 含水率; aw标准吸湿含水率; 稠度; wCBR最大承载比含水率; 液限; 未冻含水率; wopt最佳含水率; 塑限; 缩限; 湿密度; 干密度; 最大干密度; 最小干密度; 冻土密度; 土粒密度; 2.2.2 力学指标力学指标 压缩系数; 冻土融化压缩系数; 承载比; CBRmax最大承载比; 黏聚力; 固结系数; 回弹模量; 压缩模量; 渗透系数; rSwcwLwnwPwswdmaxdmindfsvaaCBRcvC0EsEk 5 MR动态回弹模量; vm体积压缩系数; 膨胀力; 湿陷起始压力; 无侧限抗压强度; 抗剪强度; 灵敏度; 内摩擦角; 无荷载膨胀率;

22、 自由膨胀率; 有荷载膨胀率; ?湿陷系数; ss溶陷系数; 自重湿陷系数; 冻胀率; si盐胀率; 冻胀力。 2.2.3 热学指标热学指标 T温度(摄氏制) ; Tf冻结温度; 冻土导热系数。 epshpuqStSeefepzsffh 6 3 土的工程分类 3.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3.1.1 土的分类应依据下列指标: (1)土的颗粒组成特征。 (2)土的塑性指标:液限()、塑限()和塑性指数()。 (3)土中有机质含量。 3.1.2 按本规程 T 0115 试验确定各粒组的含量; 按本规程 T 0118 试验确定液限和塑限;有机质含量高于 5%的有机质土,按本试验 3.4.8 进一步分类。

23、 3.1.3 土的颗粒应根据图 3.1.3 所列粒径范围划分粒组。 200 60 20 5 2 0.5 0.25 0.075 0.002 (mm) 巨粒组 粗粒组 细粒组 漂石 (块石) 卵石 (小块石) 砾(角砾) 砂 粉粒 黏粒 粗 中 细 粗 中 细 图 3.1.3 粒组划分图 3.1.4 一般土可分为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分类总体系见图3.1.4-1。对于特殊成因和年代的土类尚应结合其成因和年代特征定名,如图3.1.4-2所示。 LwpwpI土 巨粒土 粗粒土 细粒土 漂 石 土 卵 石 土 砾 类 土 砂类土 粉 质土 黏 质 土 有 机 质 土 图 3.1.4-1 土分类总体系

24、7 3.1.5 土颗粒组成特征应以土的级配指标的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表示:不均匀系数 Cu反映粒径分布曲线上的土粒分布范围,按下式计算: (3.1.5-1) 曲率系数 Cc反映粒径分布曲线上的土粒分布形状,按下式计算: (3.1.5-2) 以上两式中:d10、d30和 d60 土的特征粒径(mm),在土的粒径分布曲线上,小于该粒径的土粒质量分别为总土质量的 10%、30%、60%。 3.1.6 细粒土应根据塑性图分类。 土的塑性图是以液限 () 为横坐标、 塑性指数 ()为纵坐标构成。 3.1.7 土的成分、级配、液限和特殊土等基本代号应按下列规定构成: (1)土的成分代号如表

25、 3.1.7 所示。 表 3.1.7 土的成分代号 漂石B 砾G 砂S 粉土 M 细粒土 F 块石 Ba 角砾 Ga 黏土 C (混和)土(粗、细粒土合称)Sl 卵石Cb 有机质土 O 小块石Cba (2)土的级配代号:级配良好W;级配不良P。 (3)土液限高低代号:高液限H;低液限L。 (4) 特殊土代号: 黄土Y; 膨胀土E; 红黏土R; 盐渍土St; 冻土Ft; 软土Sf。 3.1.8 土类名称可用一个基本代号表示。 当由两个基本代号构成时,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第二个代号表示副成分(土的液限或土的级配)。 当由三个基本代号构成时, 第一个代号表示土的主成分, 第二个代号表示液限的高

26、低 (或1060ddCu6010230dddCcLwpI图 3.1.4-2 特殊土分类 特殊土 黄 土 膨 胀 土 红 黏 土 盐 渍 土 冻 土 软 土 8 级配的好坏),第三个代号表示土中所含次要成分。 土类的名称和代号见表 3.1.8。 表 3.1.8 土类的名称和代号 名 称 代号 名 称 代号 名 称 代号 漂石 B 粉土质砾 GM 含砂低液限粉土 MLS 块石 Ba 黏土质砾 GC 高液限黏土 CH 卵石 Cb 级配良好砂 SW 低液限黏土 CL 小块石 Cba 级配不良砂 SP 含砾高液限黏土 CHG 漂石夹土 BSl 粉土质砂 SM 含砾低液限黏土 CLG 卵石夹土 CbSl

27、黏土质砂 SC 含砂高液限黏土 CHS 漂石质土 SlB 高液限粉土 MH 含砂低液限黏土 CLS 卵石质土 SlCb 低液限粉土 ML 有机质高液限黏土 CHO 级配良好砾 GW 含砾高液限粉土 MHG 有机质低液限黏土 CLO 级配不良砾 GP 含砾低液限粉土 MLG 有机质高液限粉土 MHO 含细粒土砾 GF 含砂高液限粉土 MHS 有机质低液限粉土 MLO 3.2 巨粒土分类巨粒土分类 3.2.1 巨粒土应按图 3.2.1 定名分类。 (1)巨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 75%的土称漂(卵)石。 (2)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50%75%(含 75%)的土称漂(卵)石夹土。 (3)巨粒组质量为总质

28、量 15%50%(含 50%)的土称漂(卵)石质土。 (4)巨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 15%的土,可扣除巨粒,按粗粒土或细粒土的相应规定分类定名。 注:1.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漂石换成块石,B 换成 Ba,即构成相应的块石分类体系。 2.巨粒土分类体系中的卵石换成小块石,Cb 换成 Cba,即构成相应的小块石分类体系。 巨粒土 漂(卵)石 巨粒含量 75% 漂(卵)石夹土 巨粒含量 50%且75% 漂(卵)石质土 巨粒含量 15%且50% 漂石粒 卵石粒 漂石粒 卵石粒 漂石粒 卵石粒 漂石粒 卵石粒 漂石粒 卵石粒 漂石粒 卵石粒 CbSl BSl SlB SlCb 图3.2.1 巨粒土分类

29、体系 Cb B 9 3.2.2 漂(卵)石应按下列规定定名: (1)漂石粒组质量大于卵石粒组质量的土称漂石,记为 B。 (2)漂石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卵石粒组质量的土称卵石,记为 Cb。 3.2.3 漂(卵)石夹土应按下列规定定名: (1)漂石粒组质量大于卵石粒组质量的土称漂石夹土,记为 BSl。 (2)漂石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卵石粒组质量的土称卵石夹土,记为 CbSl。 3.2.4 漂(卵)石质土应按下列规定定名: (1)漂石粒组质量大于卵石粒组质量的土称漂石质土,记为 SlB。 (2)漂石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卵石粒组质量的土称卵石质土,记为 SlCb。 (3)如有必要,可按漂(卵)石质土中的砾、

30、砂、细粒土含量定名。 3.3 粗粒土分类粗粒土分类 3.3.1 试样中巨粒组土粒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 15%, 且巨粒组土粒与粗粒组土粒质量之和大于总土质量 50%的土称粗粒土。 3.3.2 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大于砂粒组质量的土称砾类土。 砾类土应根据其中细粒含量和类别以及粗粒组的级配进行分类,分类体系见图 3.3.2。 注:砾类土分类体系中的砾石换成角砾,G 换成 Ga,即构成相应的角砾土分类体系。 (1)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 5%的土称砾,按下列级配指标定名: 当 Cu5,且 Cc=13 时,称级配良好砾,记为 GW。 砾类土 砾 F5% 含细粒土砾 5% F15% 细粒土质

31、砾 15% F 50% 细粒土在塑性 图A线以下 细粒土在塑性图A线或A线以上 GW GP GF GM GC 图3.3.2 砾类土分类体系 10 不同时满足 3.3.2(1)中的条件时,称级配不良砾,记为 GP。 (2) 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5%15% (含 15%) 的土称含细粒土砾, 记为 GF。 (3)砾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 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 50%的土称细粒土质砾,按细粒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定名: 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砾,记为 GM。 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或 A 线以上时,称黏土质砾,记为 GC。 3.3.3 粗粒土中砾粒组质量小于

32、或等于砂粒组质量的土称砂类土。 砂类土应根据其中细粒含量和类别以及粗粒组的级配进行分类。分类体系见图 3.3.3。 根据粒径分组由大到小,以首先符合者命名。 (1)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 5%的土称砂,按下列级配指标定名: 当 Cu5,Cc=13 时,称级配良好砂,记为 SW。 不同时满足本试验 3.3.3(1)中的条件时,称级配不良砂,记为 SP。 (2)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为总质量 5%15%(含 15%)的土称含细粒土砂,记为 SF。 (3)砂类土中细粒组质量大于总质量的 15%,并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 50%的土称细粒土质砂,按细粒土在塑性图中的位置定名: 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33、A 线以下时,称粉土质砂,记为 SM。 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或 A 线以上时,称黏土质砂,记为 SC。 注:需要时,砂可进一步细分为粗砂、中砂和细砂,定名时应根据颗粒级配由大到小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粗砂粒径大于 0.5mm 颗粒大于总质量 50%; 中砂粒径大于 0.25mm 颗粒大于总质量 50%; 细砂粒径大于 0.075mm 颗粒大于总质量 50%。 砂类土 砂 F5% 含细粒土砂 5% F 15% 细粒土质砂 15%25%,50% 高(低)液限黏土 粗粒组含量 25% 含砾(砂)高(低)液限黏土 粗粒组含量 25%,50% A线或A线以上有机质高(低)液限黏土 A线以下有机质高(

34、低)液限粉土 砾粒 砂粒 砾粒 砂粒 砾粒 砂粒 砾粒 砂粒 MH ML MHG MLG MHS MLS CH CL CHG CLG CHS CLS CHO CLO MHO MLO 12 图 3.4.3 塑性图 3.4.4 细粒土应按其在图 3.4.3 塑性图中的位置确定土名称: (1)当细粒土位于塑性图 A 线或 A 线以上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 B 线或 B 线以右,称高液限黏土,记为 CH; 在 B 线以左,=7 线以上,称低液限黏土,记为 CL。 (2)当细粒土位于 A 线以下时,按下列规定定名: 在 B 线或 B 线以右,称高液限粉土,记为 MH; 在 B 线以左,=4 线以下,称

35、低液限粉土,记为 ML。 (3)黏土粉土过渡区(CLML)的土可以按相邻土层的类别考虑定名。 3.4.5 本 “分类” 确定的是土的学名和代号, 必要时允许附列通俗名称或当地习惯名称。 3.4.6 含粗粒的细粒土应先按本试验 3.4.4 的规定确定细粒土部分的名称,再按以下规定最终定名: (1)当粗粒组中砾粒组质量大于砂粒组质量时,称含砾细粒土,应在细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G”。 (2)当粗粒组中砂粒组质量大于或等于砾粒组质量时,称含砂细粒土,应在细粒土代号后缀以代号“S”。 3.4.7 土中有机质包括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和完全分解的无定形物质。 后者多呈黑色、青黑色或暗色;有臭味;有弹性和海

36、绵感。借目测、手摸及嗅感判别。 当不能判定时,可采用下列方法:将试样在 105110的烘箱中烘烤。若烘烤 24h 后试样的液限小于烘烤前的四分之三,该试样为有机质土。当需要测有机质含量时,按有机质含量试验按本规程 T 0151 试验进行。 3.4.8 有机质土应根据图3.4.3按下列规定定名: pIpI 13 (1)位于塑性图A线或A线以上时: 在B线或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黏土,记为CHO; 在B线以左,IP=7线以上,称有机质低液限黏土,记为CLO。 (2)位于塑性图A线以下: 在B线或B线以右,称有机质高液限粉土,记为MHO; 在B线以左,IP=4线以下,称有机质低液限粉土,记为MLO

37、。 (3)黏土粉土过渡区(CLML)的土可以按相邻土层的类别考虑定名。 3.5 特殊土分类特殊土分类 3.5.1 各类特殊土应根据其工程特性进行分类。 3.5.2 盐渍土根据含盐性质和盐渍化程度按表 3.5.2-1、表 3.5.2-2 进行分类,其他特殊土的进一步细分可根据相关规范和工程要求进行。 表 3.5.2-1 盐渍土按含盐性质分类 盐渍土名称 离子含量比值 Cl-SO42- (CO32-+HCO3-)(Cl-+SO42-) 氯盐渍土 2.0 亚氯盐渍土 1.02.0 亚硫酸盐渍土 0.31.0 硫酸盐渍土 0.3 碳酸盐渍土 0.3 注:离子含量以 1kg 土中离子的毫摩尔数计(mmo

38、lkg)。 表 3.5.2-2 盐渍土按盐渍化程度分类 盐渍土类型 细粒土的平均含盐量(以质量百分数计) 粗粒土通过1mm筛孔土的平均含盐量(以质量百分数计) 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 硫酸盐渍土及亚硫酸盐渍土 氯盐渍土及亚氯盐渍土 硫酸盐渍土及亚硫酸盐渍土 弱盐渍土 0.31.0 0.30.5 2.05.0 0.51.5 中盐渍土 1.05.0 0.52.0 5.08.0 1.53.0 强盐渍土 5.08.0 2.05.0 8.010.0 3.06.0 过盐渍土 8.0 5.0 10.0 6.0 注:离子含量以 100g 干土内的含盐总量计。 14 3.6 土的简易鉴别、分类和描述土的简易鉴别、

39、分类和描述 3.6.1 简易鉴别分类主要用于现场勘察和试验室开启试样时初步判别土类。 3.6.2 土的简易鉴别方法是指用目测法确定土粒组成及其特征的方法; 用干强度、 手捻、搓条、韧性和摇振反应等定性方法代替用液限仪测定细粒土塑性的方法。 3.6.3 确定土粒组含量时,可将研散的风干试样摊成一薄层,凭目测估计土中巨、粗、细粒组所占的比例。再按本试验 3.23.4 的有关规定确定其为巨粒土、粗粒土和细粒土。 3.6.4 干强度试验:将一小块土捏成土团,风干后用手指捏碎、掰断及捻碎,根据用力大小区分为: (1)很难或用力才能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高。 (2)稍用力即可捏碎或掰断者为干强度中等。 (3

40、)易于捏碎和捻成粉末者为干强度低。 3.6.5 手捻试验: 将稍湿或硬塑的小土块在手中揉捏, 然后用拇指和食指将土捻成片状,根据手感和土片光滑度可分为: (1)手感滑腻,无砂,捻面光滑者为塑性高。 (2)稍有滑腻感,有砂粒,捻面稍有光泽者为塑性中等。 (3)稍有黏性,砂感强,捻面粗糙者为塑性低。 3.6.6 搓条试验: 将含水率略大于塑限的湿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 再在手掌上搓成土条,根据土条不断裂而能达到的最小直径可区分为: (1)能搓成小于 1mm 土条者为塑性高。 (2)能搓成 1mm3mm 土条而不断者为塑性中等。 (3)能搓成直径大于 3mm 的土条即断裂者为塑性低。 3.6.7 韧性

41、试验:将含水率略大于塑限的土块在手中揉捏均匀,然后在手掌中搓成直径为 3mm 的土条,再揉成土团,根据再次搓条的可能性可区分为: (1)能揉成土团,再成条,捏而不碎者为韧性高。 (2)可再成团,捏而不易碎者为韧性中等。 (3)勉强或不能揉成团,稍捏或不捏即碎者为韧性低。 3.6.8 摇振反应试验:将软塑至流动的小土块,捏成土球,放在手掌上反复摇晃,并以另一手掌击此手掌, 土中自由水渗出, 球面呈现光泽; 用两手指捏土球, 放松后水又被吸入,光泽消失。根据上述渗水和吸水反应快慢可区分为: (1)立即渗水和吸水者为反应快。 15 (2)渗水和吸水中等者为反应中等。 (3)渗水吸水慢及不渗不吸者为无

42、反应。 3.6.9 细粒土可根据本试验 3.6.33.6.7 的试验结果,按表 3.6.9 进行分类定名。 表 3.6.9 细粒土简易分类 半固态时的干强度 硬塑-可塑态时的手捻感和光滑度 土在可塑态时 软塑-流塑态时的摇振反应 土类代号 可搓成最小直径(mm) 韧性 低中 灰黑色,粉粒为主,稍黏,捻面粗糙 3 低 快中 MLO 中 砂粒稍多,有黏性,捻面较粗糙,无光泽 23 低中 快中 ML 中高 有砂粒,稍有滑腻感,捻面稍有光泽,灰黑色者为 CLO 12 中 无很慢 CL CLO 中 粉粒较多,有滑腻感,捻面较光滑 12 中 无慢 MH 中高 灰黑色,无砂,滑腻感强,捻面光滑 1 中高 无

43、慢 MHO 高很高 无砂感,滑腻感强,捻面有光泽,灰黑色者为CHO 1 高 无 CH CHO 3.6.10 在现场采样和试验开启试样时,应按下列内容描述土的状态。 (1)巨粒土和粗粒土 通俗名称;土粒最大粒径;漂石粒、卵石粒、砾粒、砂粒组的含量;土颗粒形状(圆、次圆、棱角或次棱角);土颗粒的矿物成分;土的颜色和有机质;细粒土(黏土或粉土);土的代号和名称。 (2)细粒土 通俗名称及当地名称;土颗粒最大粒径;漂石粒、卵石粒、砾粒、砂粒组的含量;潮湿时土的颜色及有机质;土的湿度(干、湿、很湿或饱和);土的状态(流动、软塑、可塑或硬塑);土的塑性(高、中或低);土的代号和名称。 3.6.11 根据土

44、的不同用途分别描述下列内容: (1)当用作填筑土时,不同土类的分布层次及范围。 (2)当用作地基时,土的分布层次及范围、结构特性和密度。 条文说明 条文说明 3.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 3.1.1 粗粒土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土颗粒的粒径分布和特征, 而细粒土的性质却主要取决 16 于土粒和水相互作用的状态,即土的塑性。土中有机质对土的工程性质也有影响。土颗粒的分布特征可用筛分法确定,土的塑性指标易于借常规试验测定。这些特征和指标也可在现场凭目测和触感的经验方法估计,根据这些特征和指标判别土类,即能反映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操作也方便。 3.1.4 本分类将土分为巨粒土、粗粒土、细粒土,可以满足一般的

45、工程需要。规程明确对土定名时,可以同时列出特殊土名,以便应用。由于土分类系按扰动试样进行,因此,土的天然状态如密度、含水率、结构性、固结状态等无法统筹考虑,建议在试样描述中予以说明。 3.1.6 塑性图是美、英、日、德等国长期用于细粒土分类标准,国际上称它为卡氏(Gasagrande)塑性图。图中的液限是由国外广泛应用的卡氏碟式仪测定的。 3.1.8 本分类采用的各种代号和国外采用的相同。 国际上对漂石与块石、 卵石与小块石、砾石与角砾均用同一代号表示,不易区分,建议用棱角形“angular”的第一个字母“a”作为B、Cb和G的脚标加以区分,即块石为Ba,小块石为Cba,角砾为Ga。 3.2

46、巨粒土分类巨粒土分类 3.2.1 与国外分类相比,巨粒土分类体系是我国分类标准的特色之一。将含巨粒的土分为三档: 土中巨粒组质量超过总质量50%的土总体称为巨粒土,这时巨粒在土中起骨架作用,决定着土的主要性状。 土中巨粒组质量为总质量15%50%(含50%)时,土占优势,巨粒部分起骨架作用,部分起充填作用,笼统称为漂(卵)石质土。 土中巨粒组质量小于总质量15%时,巨粒体积将不足试样总体积的10%,可视为散布在土内的零星颗粒,对土的总体性状不致有明显影响,故可舍去不计,扣除巨粒后土样按粗粒土或细粒土的相应规定分类定名。 3.2.23.2.4 土中巨粒组质量大于试样总质量75%时,它们在土中所占

47、体积已超过2/3,形成了骨架,对土的性状起主导作用,这类土称(纯)巨粒土。 巨粒组为总质量的50%75%(含75%),巨粒虽起主要作用,但土料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为简化起见,定名为漂(卵)石夹土。 漂石质量大于卵石质量的土称漂石。 漂石质量小于或等于卵石质量的土称卵石。 漂(卵)石夹土的划分也基于上述考虑。 17 漂(卵)石质土也是基于上述考虑并根据习惯概念分类定名。 3.3 粗粒土分类粗粒土分类 3.3.2 砾类土按其中含细粒组的多少可分为三档。当细粒组含量小于或等于5%时,细粒对砾类土性质无甚影响,认为是(纯)砾。此时级配对土的性质有明显影响,应予考虑。本分类采用的两个级配指标和界限系根据我

48、国长期工程经验,并参考国外主要标准确定的。 3.4 细粒土分类细粒土分类 3.4.2 细粒土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土内粗粒组含量小于或等于总质量的25%时,粗粒零星散布,对土的性质影响不大,故称(纯)细粒土。 (2)土内粗粒组含量为总质量的25%50%(含50%)时,粗粒已能起部分骨架作用,对土的性状有相当影响,理应在定名时予以反映。 (3)有机质成分对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分类时予以反映。 3.4.4 分类指标有时正好位于划分界限上,此时从工程安全角度出发,确定土名称。 3.4.7 土中有机质成分可能是未完全分解的动植物残骸, 也可能是经过完全分解而失去原成分性质的深色无定

49、形物质, 通常可由外观识别。 目前对有机质含量缺少公认的测试方法,故各国的同类标准都按经验判别,对土烘烤后液限降低来判别,就是经验方法之一。 3.4.8 根据我国各地4000余组有机质土的塑性指数Ip和液限wL(76g锥液限标准)回归分析,得出它们在塑性图上的分布如图3.4.8。其中沿海和内陆冲积河漫滩相的有机质土位于A线以上, 而内陆湖泊相沉积的有机质土则位于A线以下。 A线以上有机质土的烧失量一般为510,A线以下的则均在15以上,而且距A线愈远,烧失量愈大。1983年,美国AST M修订土分类标准时,也发现A线以上有有机质土存在;英国BSCS-1981也有相同认识。因此,A线以上的有机质

50、仍按细粒土分类,只是在土类代号后缀以有机质代号“O”。 18 图 3.4.8 有机质土在塑性图上的分布 3.5 特殊土分类特殊土分类 我国特殊土种类较多,典型的有黄土、红黏土、膨胀土、盐渍土、冻土、软土等。这些特殊土的工程分类目前较成熟的是盐渍土。其他特殊土的工程分类方法不统一,如膨胀土的分类指标有自由膨胀率、膨胀性矿物含量、胀缩总率、标准吸湿含水率和液塑性等,有些分类根据单项指标,也有根据多项指标确定。黄土的分类可根据湿陷性、成因、地质年代等。冻土的分类指标有冻结持续时间、空间状态、含冰量等。因此,本规程只列出了盐渍土的工程分类,对于其他特殊土可根据具体工程与用途进行分类。 3.6 土的简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公路桥梁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