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6306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1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第 期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齐鲁文化传承发展与汉魏六朝政治文化格局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山东实践研究”()作者简介:李明阳()女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王王肃肃 诗诗 礼礼阐阐发发与与郑郑学学之之异异李 明 阳(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济南)摘 要:对于诗经中蕴含的礼学内容王肃多能提出与郑玄相左的学术观点不乏较郑说更为贴合诗旨者 这些经注除了运用礼制仪文注解诗歌外还有部分涉及对礼义的认识与理解它们在不破坏诗境

2、的基础上阐发己意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见解 郑玄阐诗以毛传为依据王肃则随文赋义以贯通诗义为基础郑玄笺诗善于以刻板礼制阐诗而王肃在使用礼书或礼学知识阐释诗经时也不妨碍诗歌人情气息的表达郑玄注诗以宗毛为主王肃则以宗毛为前提兼采三家诗说与郑玄“以礼说诗”相比王肃对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往往能够融合诗义与礼义在释放诗歌情志的同时也注重表现礼的内涵 对于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郑、王二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 郑玄将诗看作礼的衍生物以礼为主、以诗为辅而王肃的礼学精神则展示出一种强烈的“人间属性”更突出对人情的关怀与对现实政治的实用性 关键词:王肃诗经礼学郑王之争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礼学是王肃经学的核

3、心“三礼学”是王肃诸多经学著述的主体 依据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艺文合志与通志二十略艺文略等史书记载王肃所撰经学书目凡二十六种其中礼学类占八种为最多 三国志王肃传中多处载录王肃“据于礼答其问”的内容 另外严可均在全三国文王肃集中所校辑的 篇表、议、疏、奏、答问等其中涉及礼制者便有 余篇王肃的礼学成就卓著除了依靠显耀政治地位的加持外还离不开自身深厚的礼学根基在讲求学术实用性的曹魏时期王肃对于礼学的运用也能够做到情理与规范相统一在践行礼制的基础上为现实政治服务因而在魏晋之时王肃礼学极受推崇 扎实的礼学素养不仅成就了王肃的学术盛名也使其礼学思想渗透在他的各类经说中王肃对诗经 的注解便是典型例证 王肃在对

4、诗经进行阐释的过程中注重对礼学的运用且多能生发新意在申毛驳郑的整体治学路径下以诗经为主体诗礼兼治同时注重诗经本身区别于礼而存在的情志表达是郑、王诗经学差异的重要体现 一、王肃诗经学阐释的礼学内涵诗经中蕴含着为数颇多的礼学内容有的明确指向礼制仪式有的则含蓄地表现礼仪内容这一类诗说虽留给注者可发挥的空间不大但王肃多能提出与郑玄相左的学术观点且有理有据如閟宫之三:“牺尊将将”王肃以为牺尊“为牺牛及众之形鐅其背以为尊”是一件形如牛而背负尊的兽形器物又“大和中鲁郡于地中得齐大夫子尾送女器有牺尊以牺牛为尊然则象尊尊为象形也”可知象尊与牺尊均为兽形牺尊为牛形象尊为象形 关于牺、象二尊其出处应自礼记明堂位:“

5、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关于二尊的器形历来众说纷纭毛传云:“牺尊有沙饰也”郑玄以为“牺尊饰以翡翠象尊以象凤凰或曰以象骨饰尊”阮谌礼图云:“牺尊饰以牛象尊饰以象”以上说法皆不一致 虽然王氏所言大和中之事已不可考但洪迈据宣和博古图所写“牺尊纯为牛形象尊纯为象形”肯定了王肃的观点 另外据今故宫博物院所陈出土于殷墟的牺首兽面纹圆口方尊进行校验便知王肃所考牺尊形制基本可信可见王肃治学确有过人之处王肃对诗经礼制内容的阐释不仅对认知诗经所涉礼学内容有所助益也为研究王肃礼学思想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材料王肃重要的礼学创见“禘非祭天”论便见于他对长发一诗的诗注中 长发 诗序言:“长发大禘也”王

6、肃注曰:“大禘 殷祭 谓禘祭宗庙 非祭天也”王氏认为禘祭为祭祀先祖而非祭天之礼并且将禘祭归为殷祭 所谓殷祭据孔颖达正义云:“禘祫者祭之大故亦谓之殷祭”然而郑玄笺注则云:“大禘郊祭天也”与王说相异 其后虽引礼记大传之文“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但引文似乎指向禘祭为宗庙之祭 后世学者对此颇生异议但因礼无明文且此处亦无毛说可考因而关于禘祭究竟是祭宗庙还是祭天的问题始终未成定论 此处诗注也成为郑王之争的重要议题之一在王肃为诗经所做经注中除了运用礼制仪文注解诗歌外还有部分涉及对礼义的认识与理解 这部分经注与郑笺相比更能在不破坏诗境的基础上阐发己意体现出相对独立的礼义见解 蟋蟀诗“职思其居”句王肃注

7、:“其居主思以礼乐自居也其外言思无越于礼乐也其忧言荒则忧也”王肃的注解要结合蟋蟀全诗来理解 所谓“其外”“其忧”均指向下文“职思其外”“职思其忧”所言 究竟所“思”为何?蟋蟀诗序云:“刺晋僖公也 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预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讽刺晋僖公不能以礼约束个人行为 王肃以思之所居为礼乐居其外便是逾越礼乐思之忧则为荒废礼乐由此均以礼作结不仅与毛诗序相合还可以看出王肃将“礼”置于日常生活与个人修养的核心地位 反观郑笺“当主思于所居之事谓国中政令”郑玄以为君子所思之事在于国政其着眼点停留在政治层面 关于君子立身之道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此谓不懂礼乐尚且难以自处更何况参与一国之政因而对于“俭不

8、中礼”的晋僖公首先应思居于礼乐 由此来看王肃诗经注解中对礼义的理解与阐发不仅契合诗义而且颇得儒学之精义 二、郑、王诗说礼学阐发之异现存可见的王肃诗经学阐释内容基本是以驳斥郑玄诗解为立足点建构而成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录了王肃的四部诗经学著述:毛诗王氏注毛诗义驳毛诗奏事与毛诗问难 马国翰在四部书的书序中交代了著述的内容指向毛诗王氏注序:“其说申述毛旨往往与郑不同 凡毛之所略而不可以郑通之者即取王注以为传意”毛诗义驳序:“肃注毛诗以郑笺有不合于毛者因复为此书曰义驳者驳郑氏义也”毛诗奏事序:“此则取郑氏之违失条奏于朝”毛诗问难 序:“此之问难大抵亦申毛以难郑也”依据以上书序内容可知王肃解诗多申述毛

9、传而与郑笺多有异见他甚至专程作注攻讦郑玄经说 这些异说虽涉及方方面面但都着眼于二者对诗经礼学内容的阐发更能看出郑玄与王肃各自的治学特点 郑、王在阐释诗经礼学内容方面所存在的相异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注诗与笺传郑玄作笺好依据毛传所注调动礼学知识对传注内容进行解释而非着眼于诗歌本身由此导致郑笺常以诗中所涉礼制为立足点使用大量篇幅解说礼学内容却与整体诗义相去较远 以采为例第三章诗:“于以奠之宗室牗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毛传曰:“奠置也 宗室大宗之庙也 大夫士于宗室奠于牗下 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藻”笺云:“牗下户牗间之前祭不于室中者 凡昏事于女礼设几筵于户外此其义也 成其妇礼

10、也”郑玄在此处详细解说了婚嫁将行之前嫁女者所行教成祭礼基本是对毛传内容的进一步解读而未入诗境夏传才认为“郑玄是给毛传作笺注的郑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玄通过自己的笺注对毛传中阙疑、不明或错误的地方进行补充和订正”因而说郑玄所笺为传非诗 反观王肃在阐述此章时首先点出“此篇所陈皆是大夫妻助夫氏之祭”再对分句进行阐释 其后又云“采藻以为菹设之于奥奥即牗下”并以为毛传所言“教成之祭”中的“芼之以藻”并非诗中所谓“采”之“”故此章诗亦不是在述说教成之祭 将郑玄与王肃的说诗风格相比对可以发现郑玄阐诗好直接以毛传为出发点重点解读难以捉摸的礼制内容形成以礼为主以诗为辅的风格所以郑玄才会根据短短 个字阐发出“非礼

11、”“成礼”之说此种注释之法拉远了笺注与诗的距离同时造成了以固化礼文框定自由诗义的缺陷 王肃虽然在解诗时也使用礼制仪文但不会强行将礼制套用于对诗歌的阐释上而是随文赋义以贯通诗义为基础再运用礼学知识提出观点更合乎诗理与情理关于采一诗后世学者虽多以郑说“合于经文”而以王说为谬但在笔者看来王肃的解诗方式使诗经阐释更忠于诗歌本身而非拾人牙慧的人云亦云或者被迫作为阐释者自抒己见的政教工具 事实也证明王肃的方法的确有可取之处在毛诗王氏注中大约有二三十条涉及礼学的诗说其中十之八九都与郑笺相异这些与郑说相异的诗解反而得到了后世诸多学者的支持与赞成王振兴在王肃之经学 中言:“王氏注经大半简明切要平易近人”“然其注

12、经则颇有可观者”对王肃经说之所以大加称赞这不仅得益于王肃深厚的儒学功底还与他切近诗义的阐诗方式密不可分(二)言情与言制礼制代表着严肃刻板的秩序但是王肃在使用礼书或礼学知识阐释诗经时却并不妨碍诗歌人情气息的表达王肃生活的曹魏时期与晋代一同被学术界定义为“文学自觉”的时代所谓“自觉”的现象之一便是文人们能够主动关注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感情 王肃可谓将“缘情”深入发挥至对诗经的解说中注重诗经本身区别于礼而存在的情志表达具体的表现以甫田为例 甫田第一章云:“岁取十千”郑玄以为“岁取十千于井田之法则一成之数也”其后还详细论述了田制为“九夫为井井税一关其田百亩井十为通故言十千上地谷亩一钟”以此注解诗中“

13、十千”到底数量几何 王肃却并未究极“十千”之数而是汲取毛传中“十千言多也”的说法结合诗义认为“太平之世天下皆丰故不系之于夫井不限之于斗斛 要言多取田亩之收而已”这种阐释方式既明礼制同时不乏对诗歌情志的揣摩 相比之下郑说则略显迂腐而缺乏情志秦松龄在毛诗日笺中言“窃 谓 郑 以 制 度 言 诗 不 若 以 人 情 言 诗也”诗歌本身不同于礼制仪文它更多被寄予了作者的情感所谓“诗者民之情性”也而且诗歌的隐喻性较强诗义多秘而不发需要深入诗人的心境去体悟因此阐释诗经要从诗歌蕴含的情感出发才能得其要旨一味以缺乏情志的礼学说诗不仅会破坏诗歌美感同时与诗本义亦渐行渐远 王肃基于“诗言志”对礼学内容的灵活表达不

14、仅明确了礼制仪文释义更对诗歌传达的情志有清晰的把握(三)宗“毛”与兼采“三家”郑玄作为汉末经学大家是融合今文经与古文经的先行者 郑玄“注诗宗毛为主”但也时常撷取“三家诗”说且郑玄本习韩诗“三家诗”对他的影响不容忽视由此郑玄在以礼笺诗的过程中常阐发与毛传相异的礼学观点陈奂郑氏笺考征云“笺诗乃在注礼之后以礼注诗非墨守一氏”便是此意 然则王肃专宗毛诗所作诗解基本都申述毛义他对诗中礼制的阐发也基本是在毛传的基础上做出补充 如干旄诗“良马四之”“良马五之”毛传以为所谓四、五乃马辔之数王肃亦云“古有一辕之车架三马则五辔”但郑玄偏以四、五为所“见之数”据陈奂郑氏笺考证考订此处乃郑氏据齐诗改 再如东门之杨 涉

15、及男女婚嫁之礼:“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毛 传 曰:“言 男 女 失 时 不 逮 秋冬”毛诗以秋冬为婚期王肃也以秋冬为嫁娶之时谓“三星参也十月而见东方时可以嫁娶”郑笺以春季为婚期所谓“兴者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喻时晚也失仲春之月”据白虎通义载鲁诗说:“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 诗云:士如归妻迫冰未泮”据此可知郑玄此说乃自鲁诗而来 由是对比郑、王二者诗解郑玄备采“三家诗”说王肃则恪守“毛”说 王肃经注中几乎不采“三家诗”除了他个人偏好修习古文经外曹魏时“三家诗”亡佚严重仅存韩诗残篇也是重要原因 另外王肃在注解诗经礼学内容时也并非坚决排斥“三家诗”比如讨论东门之杨中

16、“昏姻失时”的“时”到底指毛氏所注秋冬还是郑氏所说仲春王肃便引用了韩诗 中的“古者霜降逆女冰泮杀止”以说明婚嫁之期应在秋冬之际 毛诗王氏注中还有几条引用韩诗的经注不过这些经注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与毛传之意相合可见王肃所引“三家诗”说亦以宗“毛”为前提(四)诗礼并阐与以礼说诗提到郑玄的诗经笺注“以礼说诗”是其重要特点 所谓“以礼说诗”是指郑玄使用各类典章制度、三礼引文等诠释诗经赋予诗句以浓厚的历史、政治意味 宋代李邦直首次正式提出郑玄“以礼训诗”的概念其后此类说法层出不穷胡承珙称郑玄“以礼释诗”近代学 者 张 舜 徽 亦 著 文 称 郑 玄“好 以 礼 说诗”因而郑玄好以礼说诗是学界关于郑玄诗笺

17、特点的共识 但郑玄过于注重对礼制的阐释不仅惯以“三礼”内容对诗经进行解说甚至以礼说压制原本诗义阐释由此导致郑笺多忽略诗歌整体意蕴时有牵强附会之嫌欧阳修便评价郑学“其以礼家之说曲为附会”与郑笺以礼证诗相比王肃对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往往能够融合诗义与礼义在阐发诗歌情志的同时也注重表现礼的内涵 绿衣首章云:“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毛传云“绿间色黄正色”王肃依据毛传再结合诗义注曰:“夫人正嫡而幽微妾不正而尊显”毛传所说绿色为间色黄色为正色应为古代服制的内容王肃解诗并未直接言及礼制而是与诗义结合转化为己说言简意赅、切中诗旨 对于绿衣这句诗研究者历来都认为运用了“比”的创作手法以绿衣喻妾以黄衣喻妻表达“妾上僭、

18、夫人失位”之意证明王肃所注深得其实 反观郑玄笺注:“褖兮衣兮者言褖衣自有礼制也 今褖衣反以黄为里非其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此注表明郑笺也深得诗旨但郑玄据周礼内司服将此处“绿衣”之“绿”改为“褖”认为绿衣也同内司服一样误将“褖衣”为“绿衣”似乎有故意依附“三礼”之嫌以上王肃诗注表现出的不同于郑笺的理论形态表面上是与郑玄学说的对立实际上则是对“以礼说诗”的诗性回溯 因此可以说王肃诗礼并阐的说经方式相较于郑玄“以礼说诗”来说是对诗经文本的回归更是对“诗言志”的回归 三、郑、王之异的产生原因对于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郑、王二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这不仅取决于郑玄和王肃的个人偏好更受社会政治、学术目的与立场、

19、学术环境等深层次因素影响这一表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政治文化体制的变迁配合着汉朝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强烈意志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使汉代经学发展得到了长足发展 同时经学与选官制度的联结使经学在西汉取得崇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出现了“遗子黄金满籝 不如一经”的文化现象 东汉末年随着中央政权的衰弱通经致仕的路径被阻断经学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经学研究也出现了渐趋“涣散”的势头多元文化形态开始冲击原本占据主流的今文经学传统主要体现为谶纬神学的加入并与古文经学的融合郑玄融合今古文经的学术研究路径亦是大势所趋 汉末至曹魏社会从动荡不安转向渐趋稳定郑玄处于旧政权的衰落阶段而王肃处于新政

20、权的建立初期需要施行思想文化专制以辅佐政权的巩固 魏的统治者重视古文经不仅立 位古文经学博士太始年间还以古文经为本刻写三体石经因而王肃以古文经为宗的学术研究也是迎合了魏统治者建立一元文化体制的意志王肃驳斥郑玄经说不仅有利于掌握当时的学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术话语权同时也是对多元文化体制的冲击 因而在郑玄、王肃对诗经的礼学阐释方面表现为王肃以申述毛旨为主而郑玄则多援引“三家诗”补充或驳斥毛说王肃与郑玄各自对应一元与多元的治学倾向由此显而可见(二)汉末至曹魏学术风气的转变经学家的经说风格固然是个人选择性修习的结果但是历史的局限性却限制了经学家的思想使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学者表现为不同特征这些特征看似是

21、个人的主观选择实则是时代洪流推动下的必然倾向 社会政治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因素另外一个时代的整体学术风气对经学家的影响也很大郑玄与王肃所处时代学术环境的差异也是导致二者经学理论形态相抵牾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汉中后期至曹魏是经学思潮演变的重要时期 综合上文所述郑、王诗经学的不同理论形态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在学术风气方面可总结为三个方向:今古文之变、文学自觉思潮的兴起以及学风的地域性差异郑玄集汉末经学之大成兼容今古文经学开启了汉代经学的发展新方向 面对今古文经解纷繁驳杂、二者矛盾难以调和的境况郑玄以“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为志向开启融合今古文之路 郑玄以简明精深的古文经为宗进而兼取今文之长因

22、而郑玄诗 解喜注传且兼采“三家诗”自此融合今古文成为新的学术风气时人纷纷学习效法其中也包括王肃及其父亲王朗 王朗由研习今文经转向研习古文经的治学路径应是受汉末学风的影响 王肃则受到家学与学风的双重影响在其成童之年始治学的初期有过一段短暂的学郑经历 但其后王肃便以“义理不安违错者多”为由抛弃郑学而转习古文经学这既是王肃个人学术修习的偏好同时也与当时今文经的进一步衰落有关 因此相比郑笺王肃阐发诗经礼学内容时基本恪守了毛传之旨另外在东汉时期由于儒家经典与政治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经学家往往以经解附会政治虽然诗经在今天被定义为一部诗歌总集但在通经致用的汉代诗经阐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道德教化层面 因而

23、郑氏在笺诗时对礼制典仪的解读占据了大量篇幅而诗歌蕴含的情感元素被极大地弱化甚至被忽视郑笺也因此被后世学者打上“以礼说诗”“以制度说诗”的标签 相比郑玄过度理性的解诗风格王肃则开始关注诗中之“情志”虽然通经致用、文以载道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旋律王肃作为曹魏经学大家以及王室宗亲的身份绝不会行“离经叛道”之举或者说他对经学文献的政治功利性解说应较郑氏有增而无减但相反的是王肃即使在注解诗经最具政治性、实用性的礼学内容时仍然能够关注到作者主观情感的参与这与当时文学自觉风气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所谓“文学自觉”最初由日本学者铃木虎雄提出指的是 魏 代 之 初 兴 起 的 纯 粹 的 文 学 意 义

24、的 议论诗经作为最具文学属性的儒家元典是当时重要的讨论对象 文学自觉意识的觉醒使诗经文本的文学性得到关注原本淹没在伦理教化经说下的诗人主观情感得以凸显这就使得王肃在注解诗经礼制内容时能够结合实际的世俗人情做出合乎情理的阐释而非一味作教条式的知识性解读再者由于古代交通、通信极为不便地域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不同地区间受到地域的限制会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明显差异 汉末战乱造成了知识分子们四散流寓原本在中原的士人向荆州迁徙而去而青州、徐州的士庶学者则向冀、辽等地流散 由此便形成了汉魏时期两个重要的学术流派:荆州学派与青州学派 郑玄作为青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引领青州学派以融合今古文经为主的学术研究学派成员大多为

25、郑玄的弟子与后学恪守郑学兼容调和的学术思想 上文提到王肃起初修习郑学通今文经学之后便转习古文经学师承于宋衷 宋衷是荆州学派的代表人物起初也是研究今文经学的学者进入荆州以后便专治古文经学 由宋衷、司马徽等人引领的荆州学派其学术精髓在于标新立异、追求革新不崇尚精习学术而好追求事功提倡经世致用 受到宋衷与学派内部学术环境的影响王肃也恪守古文经学并讲求经说的实用性所以他在阐释诗经礼学内容时能自然做到融汇诗义、毛旨与礼制给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人以契合事理之感区别于郑笺偏重礼学研究式的学术阐释(三)郑、王对诗礼关系的不同理解除以上客观因素外郑玄与王肃各自的礼学立场也是影响二人对诗经 礼学

26、内容阐释的关键郑玄以周礼为核心正式建立起后世所谓的“三礼”学郑玄的礼学实践彻底改变了周代以来寓政教于礼乐仪式的正统方式而强化了政府组织机制在皇权运作中的作用 相比仪礼周礼对国家机制的构建更具参考性与实践意义 汉代之前礼学以仪礼为首郑玄以后便建立起以周礼 为主、仪礼 为末的礼学体系 但是郑玄儒生的身份与汉末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使郑玄与政权中心产生巨大隔阂他一方面抱有以经学拯救社会的理想一方面又对汉王朝腐败的统治深恶痛绝一心远离宦海 学术研究作为上层建筑不可能真正对国家发展产生撼动作用反而是政权的运作决定了学术研究的方向因而郑玄的礼学立场虽然也基于经世致用的经学理想但终究学究气较重再加上郑玄对经典礼

27、制仪文向来谨遵莫违由此导致郑玄经说好以经证经远离现实 此外郑玄在诗谱序中提出“未有礼义之教故知尔时未有诗咏”“及其制礼情志不通故作诗”“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则为法者彰显为戒者著明”等观点显然将诗看作礼的衍生物这种以礼为主、以诗为辅的诗礼关系定位也是导致郑玄形成以礼制笺诗的经学理论形态的重要原因与郑玄相比王肃的礼学精神则展示出一种强烈的“人间属性”这种人间属性使王肃的礼学更多展现出对人情的关怀与对现实政治的实用性 正因王肃讲求礼的血缘亲情与政治实用性所以他在阐释诗经礼学内容时既不缺乏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又能依据诗义阐发礼学思想 另外在现存王肃经学著述中并没有关于诗礼关系的讨论毛诗

28、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承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其中“风俗”便可理解为礼的一个方面所谓“礼唯从俗”在毛诗的场域中诗基本承担了与礼相同的功用同时还能对礼产生影响具有与礼同等的地位 以王肃宗“毛”的治学立场看或许毛诗所阐也是王肃的思考方向王肃作为魏晋著名经学家曾引领一时学术之风对后世的经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梳理王肃诗经学对礼学内容的阐发对于认识王肃诗经学阐释方法、特点以及了解王肃礼学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沿着王肃的治学轨迹发展形成的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议题王肃的诗经学便建立在驳斥郑说的基础上他们在诗经学的礼学阐发方面呈现出理论形态的差异 同时王肃在阐发诗经礼学内容时以诗经为主体在理

29、解诗义的基础上对礼学内容进行阐释并注重诗经本身存在的情志表达这种诗礼并阐的说经方式相较郑玄“以礼说诗”来说是对诗经文本的回归更是对“诗言志”的回归 郑玄“以礼说诗”是经学时代政教观念到达顶峰的表现原本属于诗经的情感元素与文学特性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代表人伦道统的礼学内涵而王肃诗经学呈现以诗言诗的新面貌则说明经学在曹魏时期的衰弱同时诗经作为儒家元典之一在此时也获得与“三礼”平等的学术地位参考文献: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扬州:广陵书社.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

30、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王振兴.王肃之经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洪迈.容斋随笔.穆公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何晏注.邢昺疏.论语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郑州:中州书画社.王肃诗礼阐发与郑学之异胡承珙.毛诗后笺.郭全芝校点.合肥:黄山书社.王应麟.困学纪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奂.郑氏笺考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班固.白虎通义.北京:中国书店.张舜徽.郑学丛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欧阳修.诗本义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王肃注.太宰纯增注.孔子家语.宋立林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曹辛华钟振振.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日人诗学三种.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葛志毅.郑玄三礼学体系考论.中华文化论坛().刘柏宏.王肃礼学义理及中古传播历程.台北:稻香出版社.():.“”.:(责任编辑 雪 箫)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