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书书 年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期 ():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逻辑的自洽性妥建清,单一飞(西安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主体人民性、发展全面性、目的指向性的本质属性上,具有文明价值自洽性;在继承与主动作为的历史属性上,具有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进程自洽性;在旨归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属性上,具有互创互生自洽性;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属性上,具有“人民至上”最根本价值的遵循自洽性。在合二为一的内在关系中,形成了独到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反映着其逻辑自洽性建构的解释系统。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
2、类文明新形态;逻辑自洽性作者简介:妥建清(),男,新疆沙湾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主要从事哲学、美学研究;单一飞(),男,河南滑县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下简称“两创”)。“两创”内在具有的主体人民性、发展全面性、目的指向性的本质属性,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思想的理
3、论品格与崭新境界,形成了“相互贯通、交互作用、合二为一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本质特征是共同的,反映着“人民至上”价值理念一致性与实践旨归同一性的逻辑自洽性。将“两创”定位为一种逻辑的自洽性关系进行系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史逻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逻辑的自洽性(一)“四个现代化”目标定位与人类文明新形态雏形内在统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年 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重大政治使命乃是实现人民的政治解放和现代国家的建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人口
4、占世界比重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偏低、生产力相对落后、人口素质不高的基本国情,推出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统一财经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习近平: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年合订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韩庆祥: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内涵,学习时报,年月 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刘远柱,朱联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创新,实事求是,年第期。网络首发时间:2023-03-06 16:53:27网络首发地址:https:/ 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证明“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到
5、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从 年月至 年月,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阶段。在此阶段,我党提出的“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更加清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取得了巨大成效。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面对国内发生的严重经济困难、国际上受到的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依然以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热情投身建设事业,不倦地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并由此培养起自强自立、不依附于人、不信邪的精神”,形成了大庆精神、
6、大寨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的精神。“在 世纪 年代,还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人物和模范集体。他们以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给中国社会以深刻影响,也塑造了整个时代的社会风尚”,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映射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精神之光。(二)“三步走”发展战略有机衔接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显现内在统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严重受阻的局面,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年翻一番 解决人民的温饱,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提出把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
8、根本任务,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到 所,比 年增加 所,在校本、专科学生达到 万人,比 年增长倍”。“到 年底,全国共建立了约 万个村民委员会”瑏瑠,全国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新路径,塑造人类新文明形态初步显现。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制定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开创全面改革新局面,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二一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比一九八九年增长近
9、两倍,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瑏瑡,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宏伟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培育“四有”公民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统一起来,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瑏瑠瑏瑡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郭大钧:当代中国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 页。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周恩来:周恩来选
10、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版,第页。总的要求,把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表明了致力于人的全面发
11、展为主要内涵的人类新文明形态理念的确立。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范畴,“年底,农村普遍开展了八轮以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全国 以上的村委会实行了直接选举,村民平均参选率达到;城市开展了六轮以上的居委会换届选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提出,努力
1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中,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以上,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亿人,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 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在实现社会和谐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中,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反映着追求共同富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属性。(三)“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内在统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统筹、正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从 年到 年,基本
13、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清晰擘画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伟大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定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一百一十四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百分之十八点五,提高七点二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初步核算,年国民总收入 亿元,比上年增长。”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
14、力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根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开展,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基层民主活力增强,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呈现新气象,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得到全面贯彻,人权得到更好保障。”蕴含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实践创新意义。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根本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
15、性转变”,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取得新成效,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内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万人,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年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比上年实际增长。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 页。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16、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月 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年研究生教育招生 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万人,普通高中招生 万人,初中招生 万人,普通小学招生 万人,特殊教育招生 万人。年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17、 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 万人,反映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在监测的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全年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全年水质优良(类)断面比例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 万公顷,种草改良面积 万公顷。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上升个百分点,反映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年月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同年月,构
18、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安理会 号决议。年“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含通过部分自由港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 家,增长,对华直接投资金额 亿元,增长,折 亿美元,增长”,反映着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历史发展证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念兹在兹的历史宏愿,贯穿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始终,“创造性地赋予了表征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文明形态以独特、崭新的时代内涵”,二者历史逻辑有其自洽性。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论逻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逻辑的自洽性(一)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内在统一我国社会主
19、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特定阶段,从 世纪 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实践的逻辑演进中,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的情况,在社会主义现代
20、化建设的进程中,必然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阶段,必然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阶段,必然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阶段,必然逐步转变为追求全体人民比较富裕阶段。在其内在统一中,反映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的正确性。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因此,“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形成的新内涵、推进的新实践”,将在满足人民物质需求上,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真正
21、实现共同富裕;在满足人民社会需求上,补齐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大量的短缺,真正实现社会服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上,加大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力度,真正满足人民价值观、伦理道德、理想信念、艺术审美、获得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满足人民发展需求上,努力实现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善、公平更有保障、正义更能伸张、安全程度更高,真正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精神文化需求、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由此看来,我国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月 日。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月 日。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
22、国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月 日。田鹏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历史意义,当代中国与世界,第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颜晓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人民日报,年月日。将贯穿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在于物质生产,还在于精神文化“寻求永恒的超越意识为自身创造一种未来性”,以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念专注于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需求,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提高人民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培养时代新人与
2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在落细、落实上下功夫结合起来,把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与民族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四个结合”中,集中体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关怀与理论指向,反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民为中心理论创立的意义。(二)理论本质: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追求内在统一共同富裕,从主体意义上,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互帮互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世界丰富和自信自强;从生活环境意义上,即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从目的意义上,即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具有植根于人民、
24、来源于人民、惠及于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反映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属性。因此,二者的理论本质具有自洽性。首先,实现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基础上构想的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最终目标被提出的”。在其理论与实践逻辑的演进中,从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其持之以恒的现代化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进入改革开放新
25、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创造性地设计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体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由此可见,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又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特征。而这
26、一内涵特征既具有相对确定的历史性,又具有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性,是一个由应然状态到实然状态的过程。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中,明确了共同富裕目标的指向:坚持提高每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大力解放生产力、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坚持让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富足安康与积极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充分、均衡发展的内在统一,反映着富裕共创与共享、共同发展的一致性,形成了人们劳动付出与享用成果、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同一指向的逻辑关系。但应该看到,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新变化、新挑战。早在 年月,邓小平就表示:“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
27、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表明,邓小平当时对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带来的内部结构的复杂化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社会结构内部的不利因素持续积累有着科学的预见性。由此看来,共同富裕既是奋斗的目标,又是历史发展的过程,正如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邹广文:文化哲学的时代关怀,光明日报,年月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人民日报,年月 日。唐 鑫: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的四维审视,社会主义研究,年第期。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卷,外
28、文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 一九九七)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 页。史过程。”(三)理论主题:“新发展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内在统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内在的价值追求与发展的价值目标、未来愿景,都集中体现在“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旨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生成的内在统一中所形成的发展新思路、发展新方向,超越了以往强调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理论,提供了全
29、新的文明发展理念和路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科技创新生成的第一生产力,必然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条件,反映着“新发展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生成的基本要求。“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侧重于人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理念,在形成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与人类文明新形态致力于各种文明综合平衡属性的统一中,反映着“新发展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自身价值的集中表达。“绿色”是永续发展的根本方向,侧重于人与自然整体发展的理念,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本质要求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文明
30、新形态内在要求的统一中,反映着“新发展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真实本质。“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侧重于发展内外联动的理念,在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内在要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开拓吸收人类创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主渠道的统一中,反映着“新发展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一致性。“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侧重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统一中,反映着“新发展理念”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念的根本目的。(四)理论旗帜:全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统一全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
31、命运共同体,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和睦、和谐内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价值基础,以解放全人类为价值指向,以改变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扩张、掠夺”价值基因为根本目的,在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赢发展理念的实践场景中,反映着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人类和平发展内在统一的理论旗帜意义在于:政治上,以深刻的时代性、包容性、开放性凝聚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共识,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
32、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生态上,爱护自然,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内在具有“人类性”,其核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把突出共同性与突出共建性结合起来,把普遍安全与共
33、同繁荣结合起来,把开放性与包容性结合起来,把清洁环境与美丽发展结合起来,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注入了全新元素。据上所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基础、理论本质、理论主题、理论旗帜的内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
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统一中,“旨归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类解放”,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理论逻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逻辑的自洽性。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逻辑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逻辑的自洽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所要连接的实践逻辑,是当下的直接
35、实践、发展了的实践,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只有与当下的直接实践、发展了的实践相结合,才具有实践逻辑的意义,才能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实践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之规定性,是中国共产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和价值立场,“价值是实践的一个内在尺度,一种基本指向”。“以人民为中心”既是理论命题,又是基本方略,既是政治立场,又是根本要求”,反映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的性质,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实践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实践目标,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全
36、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原则的主导逻辑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实践原则,集中体现在我国从被动现代化走向主动现代化,从单一现代化走向全面高质量现代化,其成就具有世界前沿性,价值具有开创人类新文明性,模式具有标准样式引领性,“其结果可能为人类的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反映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原则的创新。坚持党的领导实践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的政治保证,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反映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原则的政治意义。坚持党的领
37、导实践原则,根本在于保证坚持好、维护好、落实好人民立场,这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与文明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民既是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者,又是其成果的享受者,二者在目的、方向、方式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努力解决,在当下中国是最直接的彰显,反映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原则的价值逻辑。坚持党的领导实践原则,通过党的社会号召力,凝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伟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注入强大动力;通过党的群众组织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
38、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的强大合力;通过党的思想引领力,使人民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中,成为成熟的自我现代文明意识主体,其个性、人格、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赋予人的全面发展新的内涵,反映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原则的功能。(二)实践立场: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从“规律史观 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的实践逻辑内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把 以人为本 转化为 人民至上”。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讲,人民至上具有人民是社会共同体中至高无上的主体或主人的属性,因而是一个价值命题,既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又有明确的实践要求;既可以表达为应然状态,也可以表达为实然状态。实质上,“任何价值理念都包
39、含实践要求或实践必然性,人们确立价值理念的意义就在于让其实践要求规导自己”。因此,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立场的主导逻辑中,必须把“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确立为最根本的实践遵循。“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出场语境与终极目标,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韩喜平,郝婧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年第期。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李德顺:关于我们的价值哲学研究,吉首大学学报,年第期。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0、思想研究中心:深刻领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日报 ,年 月 日。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查建国,夏立,陈炼:百年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第三届政党治理申城论坛在上海大学召开,:,年 月 日。江畅: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要求,光明日报,年月 日。形态的双重创造的实践进程之中。因而,实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既表现为人民的观念性创造活动,又表现为人民的实践性创造活动。所以,实践的创造包含着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创造与实践创造及其互促关系,实践自身就具有了人民坚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的意义。坚
41、持“人民至上”理念实践立场,必须坚持实践“人民至上”的价值原则、价值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执政为民、立制为民与相信人民、依靠人民落到实处,这是“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本质要求;必须保障人民权益,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真正体现出“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原则,反映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实践立场的价值逻辑。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实践立场,必须把“人民至上”确立为实践路径的核心指向。因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从方向、奠基、谋划、设计属于“人民至上”的价值基调和蓝图,贯穿着实践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线,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独特的
42、价值和秩序,它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而来,只有将“五个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所以,在抓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反映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实践立场的方法。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实践立场,必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提高人民的心理品质、文化心态、科技意识与劳动能力,提高人与自然和谐能力,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能力,以丰富人类文
43、明新形态的内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三)实践方向: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方向,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方向的主导逻辑中,必须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确定为目标与任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方向,既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实践需要的一种价值表达,又是由价值形态转向实践形态的根本途径;既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指向,又是中国式现
44、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标准。在其实践的统一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农业基础不稳固问题,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难题,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方向,一方面,只有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坚持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在人民内部各方面进行广泛商量,坚持“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国家治理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民对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来”,才能实现全过程民主的成
45、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另一方面,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十分崇高的价值目标”。必须把社会公平正义核心价值追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把体现人民利益、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
46、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年 月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卷,外文出版社,年,第页。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年版),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实现“十四五”时
47、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的目标,反映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实践逻辑。(四)实践目标:统筹“两个大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加快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目标的主导逻辑中,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两个大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及其发展阶段,基于国际局势及其发展态势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中华民族经济崛起、政
48、治影响力扩大的同时,也应成为全球化时代国家理念和新文明形式的创新者,为人类新的文明样式注入全新的价值理念,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精神生命力的内在要求。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需求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频繁、更加相互依赖,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加繁重、更加艰巨,这就需要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催生新的国际体系,这反映着统筹“两个大局”实践目标的价值意义。统筹“两个大局”在时间上“前所未有”,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重大机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49、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显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是接续发展的关系,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表达、新实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跨越、新发展。在空间上“举世惟有”,既需要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解决国家的前途命运问题,又需要百倍珍惜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拿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倡导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就决定了“两个大变局”将发生人类文明的革命性改造,反映着统筹“两个大局”实践目标的内在统一。综上所述,“两创”在本质属性上,具有文明价值自洽性,蕴含着历史逻辑;在继承与主动作为的历史属性上,具有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
50、来到强起来历史进程的自洽性,蕴含着理论逻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批判,旨归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属性上,具有互创互生自洽性,蕴含着实践逻辑;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属性上,具有“人民至上”最根本价值遵循自洽性,由应然状态不断转化实然状态。实践证明,“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逻辑自洽性。,(,):,;,;,;,“”,:;责任编校张家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年,第页。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