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四维创新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5103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四维创新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四维创新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四维创新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 月下24新闻前哨融合纵深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四维”创新路径康利坡【摘要】文化类广播节目是广播节目的一个重要门类,长期以来发挥着文化传承、文明续的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异军突起,传统文化类广播节目的不足被逐渐放大。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化类广播节目如何升级选代、推陈出新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本文站在文化类广播节目策划制播的角度,通过分析既有成功节目案例,从立意、内容、模式和渠道四个维度,探究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创新路径。【关键词】文化类广播节目立意内容模式渠道近年来,文化类广电节目风头正劲。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创作节目为例,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朗读者到典籍里的中国,文

2、化类电视节目无疑是当下文化节目的主力军,并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宏大的叙事空间,在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赢得了用户和市场广泛认可。囿于自身传播介质局限,文化类广播节目则表现出形式固定、样态单一、传播效果有限等不足;特别是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文博热”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类广播节目更是略显“疲态”,难以有效满足用户对优质文化内容的需求。文化类广播节目如何抓住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机遇,打破藩篱,突破局限,走出一条别具匠心、独具特色的精品化之路,值得业界深思和探讨。一、文化类广播节目现状及问题分析21世纪初,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伴随这一社会生活变迁,我国广播事业也迎来黄金发展期,

3、以声音为介质的广播的收听率和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以小说连播、评书相声、文化访谈、历史典故讲解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类广播节目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文化节目门类,在人们日常休闲娱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人互联网时代之后,传播技术加速变革,传播理念深刻演进,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为人们的日常信息收发提供了广阔空间。以听书、听历史、听文化为主的视听媒体凭借其收听渠道的便捷性、节目样态的丰富性等优势,逐渐赢得市场认可,传统广播媒体的市场占有份额日益受到挤压,文化类广播节目制播也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媒体融合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因为固有的线性传播、交互性差等特征,现有的文化类广播节目面临重重

4、挑战,难以开拓新的市场,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总的来说,现有条件下,传统的文化类广播节目存在着若干不足,具体表现为:(一)内容固定,形式单一如上所述,就目前而言,文化类广播节目主要涉及的内容为历史典故、文学连播、诗词赏析、文化访谈等,呈现形式多为讲述人的单向讲述或演绎。此类节目曾经风靡一时,也培育积累了规模庞大的受众群体,但随着传播技术深刻变革和媒体融合深人推进,基于交互化、场景化的传播样态逐渐被市场和观众所认可,传统广播媒体的内容传播因此不免显得单调乏味,难以有效吸引新的受众,特别是新的年轻受众事实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无论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还是革命文化,抑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

5、化,都是我们进行文化类广播节目研发创作的重要源泉。从节目形式角度来看,局限于目前的传播手段,传统的历史文化讲解、文学小说演绎等节目形式在短期内无法得到颠覆性的改进或优化,但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亦可赋予文化类广播优质内容广泛传播更多的可能性,有望推动文化类广播节目突破单一的传播形式,塑造新的节目样态,进而增强其自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二)融合度低,体验感差媒体融合是近年来传媒领域的一项关键任务。就目前的节目创作来讲,多数文化类广播节目缺乏融合性。究其原因,一是文化类广播节目主创人员缺乏融合思维,融合发展主观意识不强,导致这类节目难以更新迭代,推陈出新;二是媒介机构内部的融合发展激励政策不够健全,

6、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采编人员创新文化类广播节目的积极性。从全国范围来看,多数广电媒体集团目前都拥有自己的音频移动终端,但对其使用仍有不足,呈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将节目音频上传云端,通过音频客户端实现二次收听,这种操作形式打破了传统广播线性传播的时空界限,但距离真正的融合创作仍有较长的路要走;二是利用音频移动终端开通聊天室功能,邀请听众人群收听并参与互动,虽然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广播收听的交互性,但用户体验感仍有待提升。二、文化类广播节目创新路径探析长期以来,文化类广播节目以其丰富的节目内容、亲切的表达形式,直抵人心,引发共鸣,在满足受众文化2023年7 月下新闻前哨25融合纵深需求的同时,

7、也发挥着文化传承、文明续的重要作用,并因此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培育了巨量的受众资源。在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数字传播技术送代升级背景下,文化类广播节目创新可谓是一个时代课题。笔者认为,文化类广播节目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影响,节目创新既需要媒体机构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变革,又需要节目策划制播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于当前文化类广播节目的现状认识和问题分析,笔者站在节目策划制播人员的角度,意在从立意、内容、模式和渠道四个维度,探究在媒体融合条件下文化类广播节目的创新路径(一)提升立意高度,铸牢节目精魂节目创作,立意是根本。立意是进行一切创作的总纲领,其权威性和指导性贯穿于节目

8、策划、制作、包装、传播的全过程和各环节。一档节目能否成功,立意高远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举例来说,中国诗词大会一句“人生自有诗意”,优雅闲适、豪情奔放、细腻婉约等情感跃然纸上;中国地名大会倡导“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从地方的命名及演变中窥探中华历史文化的续传承;典籍里的中国的宣传标语是“打开典籍,品读中国”,紧扣节目主题,以阅读的视角,再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纵观现有较为成功的文化类广电节目,无不从高处放眼,无不从大处谋篇。这就启示我们,文化节目的策划立意当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营养,当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使命的高度为节目定调。作为首都媒体,北京广播电视台在文化类节目创

9、作上始终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近年来,北京广播电视台持续加大优质文化类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电视端先后推出了传承者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了不起的长城我在颐和园等你最美中轴线等一大批文化综艺节目;而广播端则充分发挥广播优势特色,深挖古都文化价值,做优做精打开文化之门徐徐道来话北京文物里的北京北京的声音,中轴线上的回响等文化类节目。这些节目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斑斓光彩,折射出中国文化的耀眼光芒,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厚重价值,具有鲜明的首都风范、古都风韵和时代风貌。文化类广播节目制播人员应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坚定文化自信,坚守古都文脉,坚持首善标准,立足京华大地,深耕文化沃土,全面提升节目立意高度,打

10、造一批优质文化类广播节目。(二)强化精品意识,夯实内容基础优质内容始终是节目创作的核心要义。对于任何个体、民族和国家而言,文化经典始终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延的经络与血脉。2 近年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多部纪录片和综艺节目都因为契合了年轻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适应了年轻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而成为业内爆款。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些节目都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关照社会现实,并对既有优质内容进行再创作,从而有效满足了受众需求。就北京而言,北京具有30 0 0 余年的建城史和8 0 0多年的建都史,拥有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

11、创新文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文化节目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作为首都广电媒体,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端当肩负起推动繁荣兴盛首都文化建设的使命,传承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弘扬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发掘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繁荣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3自2 0 1 0 年创办以来,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节目徐徐道来话北京始终坚守首都文化阵地,深耕北京文化土壤,每期节目精心选择与古都历史文化和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典故、物件、记忆等内容,将严谨的历史与趣味的典故进行有机结合,徐徐道来,闲话北京,在生动风趣的讲述和演绎中带领受众感受北京作为古都的厚重历史与人文风韵,体悟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描绘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画卷。好的内容

12、,还需要有好的节目呈现。纵观现有获得成功的文化节目,它们往往在进行前期策划和后期制播时,瞄准当代主流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需求,借助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营造共情体验和艺术共鸣,并创新舞台表现手段,将传统元素与当代视角相结合,从而呼应了当代年轻人关心的情感话题和美学话题。广播是以声音为基本传播介质的媒介形式,文化类广播节目要让人听清、听懂,在给人以知识启迪的同时,还要能够给受众提供情感价值和美学价值,引发受众精神共鸣。因此,在节目创作中,主创人员要强化节目精品意识,秉持工匠精神,苦练内功,精炼技艺,对节目的内容、语言、音乐、声效等声音语言精雕细琢,以声传情,优化音频内容的审美品格,不断提升节目内容

13、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三)优化创作模式,丰富节目样态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广播的优势在于声音,通过声音可以唤醒记忆和情感,激发共情和共识,可以说,共情是广播媒介传播的最典型特征之一。但广播的不足也在于声音的单向和线性传播特征,从而限制了广播节目的呈现手段和传播方式。当下,传播技术演进和媒体融合发展给优质广播内容生产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化类广播节目策划制播人员要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自身所长,规避自身局限,优化创作模式,通过节目样态、视听语言、表达方式、传播手段等层面的创新,赋予节目全新气质,增强节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2023年7 月下26新闻前哨卉责任编辑:陈融合纵深和公信力。2023年初,

14、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这意味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人冲刺关键期。今年3至4 月,北京广播电视台广播端策划推出文化遗产类系列融媒体报道北京的声音,中轴线上的回响。节目依托广播的声音传播优势与特色,选取北京中轴线上的典型声音,如钟鼓楼的钟鼓声、老北京胡同里的鸽哨声、天安门广场的升旗声、前门市井的叫卖声、天桥的卖艺声等,多路记者由此出发寻访典型声音的记录者、见证者和亲历者,以广播口述的形式,生动呈现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遗迹和市井风物,突出北京中轴线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核心地位,阐释中轴线上的壮美空间秩序和丰厚文化内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和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同时,节

15、目创作团队还精心制作短视频、短音频、微信公众号推送等融媒体产品,并将其优先置于听听FM客户端、北京广播电视台视频号等平台推出,丰富节目样态,创新传播形式,提高优质内容的触达率,提升节目的综合传播效果。(四)坚持移动优先,拓宽传播渠道广播媒体具有鲜明的场景化传播特征,传统的广播节目表现手法单一,只能依靠声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单纯依靠广播的传播方式,既不利于充分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也无法适应当下科技发展和技术变革背景下的内容传播需要。没有一个通达、高效的传播渠道,再优质的文化内容也难以“飞人寻常百姓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类广播节目要善于突破传统广播端的传播局

16、限,主动向移动传播主战场靠拢挺进,以全媒体、移动化、矩阵化的融合发展思维实现广播节目内容在移动端的有效传播,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联动,助力优质音频节目出圈,形成文化类广播节目传播新模式。因此,文化类广播节目制播人员要将媒体融合思维贯穿于策划制播全过程,渗透于制播各环节,既要坚守传统广播端,更要用好新兴移动端,形成传播合力,提升受众收听收看体验。从今年4 月起,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北京市文物局共同策划推出大型系列融媒体报道文物里的北京。节目以时间为轴线,选取北京30 0 0 余年历史长河中的代表性文物,通过记者实地走访出土遗址遗迹、文物馆藏单位,对话考古专家学者,查阅典籍,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历

17、史典故,最终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再现文物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北京城市发展历程。在系列节目中,节目主创人员始终树立融合传播思维,积极将新的传播技术应用于节目制作中。其中,对于大型文物和历史景文塑北京多元一体大国香都BRBaice观,节目选用特定的36 0 度全景摄像机进行拍摄,积极制作H5等融媒体产品,形成全景视角的观赏效果,受众不仅可以通过节目“聆听”文物历史介绍,更能通过融媒体产品沉浸式欣赏文物和历史景观,极大提升了受众欣赏文物、感悟历史的体验感;同时,节目主创团队还同步推出短视频版的融媒产品,与音频内容互相辉映,形成“传统音频+融合产品”内容制作模式,充分发挥台、网、端、微等融合传播优势,

18、有效形成传播合力,生动呈现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历史变迁和悠悠古韵,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彼此交融的宏大历程由此可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节目创作人员要坚定媒体融合思维,勇于突破传统媒介的边界感和局限性,善于借助媒体融合之东风,丰富表现手段,拓宽传播渠道,增强自身互动性,提升受众参与感,进而提高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结语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广播媒体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对此,文化类广播节目策划制播人员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节目立意、内容、模式和渠道四个方面层层发力,提升立意高度,铸牢节目精魂,强化精品意识,夯实内容基础,优化创作模式,丰富节目样态,坚持移动优先,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优质文化节目供给,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参考文献:1余俊生:以首善标准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力作,传媒2 0 2 1 年第1 7 期2傅守祥:文化正义一一消费时代的文化生态与审美伦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1 3年版3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2 0 2 0 年2 月1 4 日4梁君健:“出圈 的文化节目给媒体融合带来启示,青年记者2 0 2 1 年第4 期(作者单位:北京广播电视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