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魏晋时期河洛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应对措施.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4061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时期河洛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应对措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魏晋时期河洛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应对措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魏晋时期河洛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应对措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 月第4 2 卷第7 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Jul.,2023Vol.42No.7魏晋时期河洛地区的水旱灾害与应对措施王凌云(龙门石窟研究院科研保障部,河南洛阳4 7 1 0 0 0)摘要:魏晋时期的河洛地区水旱灾害较为频繁,平均每2.1 1 年就有一次水旱灾害发生。频繁的水旱灾害在影响普通民众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影响到了政权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统治者灾前鼓励农业生产,修建水利工程,储存粮食;灾后则开仓放粮,发放物资,减免赋税,祭祀祈雨,遣返人员归家,尽可能地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灾害。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魏晋统治者

2、积累的丰富经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良好效果,还为后世救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关键词:魏晋;河洛地区;灾害;政府应对中图分类号:K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9 4 9 7 0(2 0 2 3)0 7-0 0 2 5-0 6魏晋时期,灾害频繁发生。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三国、两晋总计二百年中,“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年凶灾遇灾三百零四次。地震、水、旱、风、蝗、霜雪、疾疫等纷至脊来”1 。由于西晋灭亡后,国家政治重心转移至建康,故文中魏晋的时间范围界定为2 2 0 年至31 7年。学界关于“河洛地区”的界定不一。笔者采用薛瑞泽等的观点,即“以洛阳为中心,东至郑州、中牟一线,西抵潼

3、关、华阴,南以汝河、颍河上游的伏牛山脉为界,北跨黄河以汾水以南的晋南,河南的济源、焦作、沁阳一线为界”2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为曹魏、西晋王朝的都城所在,无论是灾害的记载还是统治者的应对,都更具代表性。水旱灾害作为较为常见的自然灾害更容易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面对此种情况,魏晋统治者在灾前、灾后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防灾、救灾模式。一、水旱灾害频仍魏晋时期,河洛地区水旱灾害频仍。水旱灾害的年份、灾区、灾况等在三国志晋书中多有记载。笔者以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对魏晋时期河洛地区水旱灾害作一梳理,详见表1。由表1 可知,这一时期,河洛地区的水旱灾害交替出现,不仅发生频次高,

4、而且影响范围广,灾收稿日期:2 0 2 3-0 4-0 2作者简介:王凌云(1 9 9 6 一),女,河南辉县人,助理馆员。情严重。河洛地区在2 2 0 年至31 7 年间,水旱灾害共发生4 6 次,其中水灾2 5次,旱灾2 1 次,平均2.11年就有一次水旱灾害发生,甚至出现了3次一年中水旱灾害同时发生的情况。表1 所统计的数字虽然并不十分全面、准确,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魏晋时期河洛地区的灾害情况。伊河、洛河、黄河的溢流是造成河洛地区水灾的主要原因。晋武帝泰始四年(2 6 8)九月,豫州等四州的大水导致“伊、洛溢,合于河”31 57。发生在魏文帝黄初四年(2 2 3)六月的伊、洛河溢流,

5、“杀人民,坏庐宅”4 1 8 3。可见水灾会直接威胁到民众的生命安全,并毁坏民众的房屋。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六月,久雨不止,伊洛河溢流,“流居人四千余家,杀三百余人”3 1 6 。水旱灾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水灾造成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人口大量死亡。其次,造成房屋、庐舍、田园稼稽的毁坏。普通百姓除了要承受流离失所、无饭可吃、无房可住的现实问题,还要在心理层面承受死亡带来的恐慌和失去亲人的痛苦。旱灾时有极端情况发生。晋怀帝永嘉三年(30 9)五月,天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31 8 39。四条大的河流皆能步行通过,可见干旱之程度。有时旱灾还会持续数月之久。如:魏明帝太和六年

6、(2 32),“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三月)不雨,辛已,大霉”4 1 9%。魏齐王正始元年(2 4 0),“自去冬十二月至此月(二月)25.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不雨”4 9 晋书五行志中记载:高贵乡公甘露三年(2 5 8)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早”3 8。晋武帝咸宁二年(2 7 6),“自春旱,至于是月(六月)始雨”3 16。晋晋武帝太康二年(2 8 1)旱,“自去冬旱至年份水灾旱灾220年1洛阳223年1224年1227年1228年230年1232年237年2240年258年268年1270年1271年1272.年1273年2274年1276年2277年1.26.此春”3 1

7、8 8。晋怀帝永嘉五年(3 11),“自去冬旱至此春”3 18 3 9。长期的干旱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饮水、灌溉农田等日常生产生活。表1魏晋时期河洛地区水旱灾害情况表灾区灾况十二月,旱洛阳是月(六月)大雨,伊、洛溢流,杀人民,坏庐宅许昌时霖雨百余日,城楼多坏秋,数大雨,多暴卒,雷电非常,至杀鸟雀1五月大旱伊、洛、河、九月,大雨,伊、洛、河、汉汉水溢1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三月)不雨冀、充、徐、夏,大水,伤五谷;豫四州九月,冀、充、徐、豫四州民遇水1洛阳1青、徐、充、九月,青、徐、充、豫四州大豫四州水,伊、洛溢,合于河河、洛、伊、六月,大雨霖。甲辰,河、洛、沁水同时并伊、沁水同时并溢,流四千九溢百余家

8、,杀二百余人,没秋稼千三百六十余项伊、洛、河溢六月,大雨霖,伊、洛、河溢,有诏振贷给棺流居人四千余家,杀三百余人五月五月,旱。以太保何曾领司徒自正月早至于六月四月旱1河南、魏郡荆州五郡充、豫、徐、九月,充、豫、徐、青、荆、诏振给之青、荆、益、益、梁七州大水,伤秋稼梁应对措施(三月)辛已,大零遣侍御史循行没溺死亡及失财产者,在所开仓振救之自去冬十二月至此月(二月)丙寅,诏令狱官呕平冤枉,理不雨出轻微。群公卿士说言嘉谋,各悉乃心正月,自去秋至此月旱开仓以振之。诏日:“虽诏有所欲,及奏得可而于事不便者,皆不可隐情。”是岁设立常平仓七月,复陇右五郡遇寇害者租赋,不能自存者贷之六月诏复陇右四郡遇寇害者田

9、租祈宗庙社稷山川五月,旱,至六月乃雨大需七月,河南、魏郡暴水,杀百诏给棺余人闽(八)月,荆州五郡水,流四千余家文献出处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三国志魏书后妃传晋书五行志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晋书天文志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三国志魏志少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武帝纪宋书五行志晋书武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武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武帝纪晋书武帝纪晋书五行志续表1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年份水灾旱灾278年1281年282年283年2284年11魏郡西平郡六月,旱九县、淮南、是秋,魏郡西平郡九县、淮平原南、平原霖雨暴水,霜伤秋稼285年四月,郡国四旱286年1287年

10、1288年289年290年295年2297年298年1301年2302年1309年311年317年1月份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不详总计水灾1旱灾2笔者对2 2 0 年至3 17 年间的水旱灾害在各月发生的次数进行统计,发现河洛地区的水灾多发生于夏秋,旱灾多发生于春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灾区司、冀、充、七月,司、冀、充、豫、荆、扬豫、荆、扬郡国二十大水,伤秋稼,坏屋室,有死者1自去冬旱至此春1四月旱荆、扬、司、七月,荆、扬、司、冀、充、豫冀、充、豫郡国二十大水伤秋稼,坏房河南及荆、杨屋,有死者六州十二月,河南及荆、扬六州大水1夏五月,郡国十三大旱九月,郡国八大水六

11、月,郡国八大水1六月,郡国三十二大旱,伤麦1二月旱二月旱2三月旱颖川、淮南五月,颖川、淮南大水荆、扬、徐、六月,荆、扬、徐、充、豫五州充、豫五州又水1其九月,郡国五旱荆、豫、扬、秋九月,荆、豫、扬、徐、冀等徐、冀等五州五州大水南阳、东海七月南阳、东海大水义阳、南阳、十月,义阳、南阳、东海霖雨,东海害秋稼充、豫、徐、秋七月,充、豫、徐、冀等四冀等四州州大水1河、洛、江、五月,大旱,襄平县梁水淡池汉竭,河、洛、江、汉皆可涉1自去冬早至此春河、汾溢七月,河、汾溢,漂千余家表2水旱灾害各月发生次数统计表5612灾况62应对措施复其租减天下户课三分之一十二月,遣侍御史巡遭水诸郡。出后宫才人、妓女以下二百

12、七十人归于家诏遣御史巡行赈贷161其是夏季,水旱灾害均处于多发状态(参见表2)。27.文献出处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宋书五行志晋书武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武帝纪晋书武帝纪晋书武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武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晋书惠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惠帝纪晋书五行志晋书五行志晋书憨帝纪111462521频次。魏文帝时,贾逵为豫州刺史,他“外修军旅,内治民事”,“遏、汝,造新陂造小弋阳陂,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二、灾前统治者的应对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会给国家和民众带来极大的负担。其中受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农业生产和民众的生活。灾害过后,往往又会引起巨大的社会

13、荡动,进而威胁到政权的稳定。因此,统治者多会防患于未然,在灾害发生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一)鼓励农业生产魏晋统治者积极鼓励农业生产来应对水旱灾害。最高统治者皇帝及其皇后常会亲耕以示对农业的重视。魏明帝太和元年(2 2 7)二月和五年(2 3 1)春正月,“帝耕于籍田”419 2.9 8。晋书食货志记载,晋武帝在泰始四年(2 6 8)正月丁亥,“亲耕籍田”,庚寅日又颁布诏书让全国各地都“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而能切实做到宣布帝王命令、让百姓安心农业生产的人,“唯郡县长吏”3 7 8。也就是说,郡县的长官是地方农业生产的重要责任人。泰始十年(2 7 4)十二月,“置藉田令”3 6 4。太康九年(2

14、8 8)三月,晋武帝的杨皇后亲自到京师洛阳的西郊采桑,“皇后亲桑于西郊”3 17 8。皇帝、皇后亲自参与农业活动,反映出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统治者还会鼓励官员带动百姓积极开垦田地来发展农业。三国志魏书徐胡二王传记载了王昶在魏文帝登基后做了洛阳典农,当时的洛阳及周边地区树木成林,王昶“所开荒莱,勤劝百姓”417 4,开垦了大量荒地。荒地的开垦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家家丰足,仓库盈溢”417 40。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灾害发生后造成的缺粮问题。(二)修建水利工程统治者主持修建水利工程有效地削弱或缓解了水旱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促进了农业发展。

15、由于长期分裂,魏晋时期的水利建设无法形成全国规模,但局部地区的水利兴建和对原有水利设施的维修一直没有间断。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邓艾认为很好的田地却缺水,不能最大程度利用土地,应当开河渠,从而达到“引水浇溉,大积军粮,又通运漕之道”417 5 的目的。可以看出,河渠的作用除引水灌溉田地、保障农业生产外,还可以作漕运或出征打仗的交通之用。至正始二年(2 41),开广漕渠,每逢东南地区有战事,大军便会通过此渠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且“资食有储而无水害”417。可见开渠又可泄洪,减少水害的发生.28.又通运渠二百余里”4 48 2,这里的渠即贾侯渠。统治者还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管理水利,曹魏

16、时为“都水使者”,晋代为“河堤谒者”。王仲魏晋南北朝史一书认为当时“灌溉事业的发达,已普及到整个中原地区,西至关、陕,北至幽、冀,都有引河溉田的农业经营,而从洛阳到淮南的灌溉系统,尤具规模”5 12 8。这一时期,陂塌年久失修,也曾导致水害发生。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陂塌岁决”,土质肥沃的田地变生蒲草与芦苇,人居住在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导致“水陆失宜,放牧绝种,树木立枯”3 7 8,这都是陂場被水冲开后无人修引起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当地的官员会对这些陂揭进行整治。如晋怀帝永嘉初年,李矩为汝阴太守,就曾和汝南太守袁孚率众共同修缮了洛阳的千金,“以利运漕”3 17 0,同时也有利于泄洪、灌溉,缓解灾

17、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三)存储粮食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应对水旱灾害的物质基础。如果仓储充裕,公家和个人均粮食丰富、充足,即便遇到水旱,也不足以造成太大的灾祸。故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粮食储量,积极存储粮食。魏晋统治者通过制定粮食仓储制度,在全国各个州县中设立储粮仓库,以备不时之需。晋武帝泰始二年(2 6 6),统治者见当时“谷贱而布帛贵”,便下诏恢复汉代的平之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3 17。泰始四年(2 6 8),下诏 立常平仓,“丰则,俭则”3 7 8,储备粮食,以利百姓。咸宁二年(2 7 6)八月,又“起太仓于城东,常平仓于东西市”3 6。此外还有京师仓、敖仓等。这些储粮,可在水旱灾后作为粮食

18、和种子提供给百姓,以保障百姓的基本生存需要和后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因此,统治者在水旱灾害发生前的应对多以农业为重。鼓励农业生产、兴建水利工程、存储粮食等一系列措施在预防水旱灾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三、灾后统治者的应对水旱灾害发生后,房屋倒塌、稼稽尽毁、饿遍地是最常出现的情形。民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为求生存,受灾民众被迫流浪他乡,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统治者灾后的应对就显得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尤为重要。时常采用的手段。一般做法为统治者改吃素或减少(一)开仓放粮、发放物资丰盛的饭菜来表示对自身行为的反省。灾害的发生开仓放粮、发放物资赈

19、灾是水旱灾害发生后的往往会带来大量人口的死亡,因此,统治者还会选常见措施。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了魏明帝择在灾后将一些囚徒、后宫才人、妓女等遣返回景初元年(2 3 7)九月,豫州等四州民众遭遇水灾,家。晋书武帝纪记载,晋武帝泰始十年(2 7 4)朝廷派遣侍御史巡视因水灾死亡和失去财产的人,四月发生了旱灾,到了六月,来听理诉讼案件,囚并 在所开仓振救之”410 9。晋武帝泰始四年(2 6 8)徒“多所原遣”3 4。也就是说,因为长时间的干旱,九月,豫州等四州大水,“开仓以振之”3 13 7。可以不少犯多被赦免释放。晋武帝太康七年(2 8 6)夏五月,“郡国十三旱”3 7%;九月戊寅日,“郡国八大看

20、出,遭灾后统治者会派遣官员到灾区巡视,就地水”3 17 7。至十二月,“遣侍御史巡遭水诸郡。出后开仓赈济灾民。晋武帝咸宁三年(2 7 7)九月,豫州宫才人、妓女以下二百七十人归于家”3 17。这里我等七州大水,“伤秋稼,诏振给之”3 6 8。晋书惠们注意到,水灾发生的时间在九月,直至十二月,帝纪记载,晋惠帝元康五年(2 9 5),豫州等六州遭统治者才派官员到灾区巡视。可以看出,统治者的遇大水,“诏遣御史巡行振贷”3 19 3。以上两个例子灾后应对有时也并不及时。对一些案件也会重新进虽未说明救济的具体内容,但也可看出存在赈济的行审理。三国志魏书少帝纪记载,魏齐王正行为。一般而言,赈济的内容以粮食

21、居多。如果当始元年(2 40),由于从去年冬天的十二月到二月都地的粮食不足以赈济灾民,统治者还会采取移民就不曾下雨,统治者“诏令狱官函平冤枉,理出轻粟或移粟就民的措施。魏明帝青龙三年(2 3 5),“帝微”411。这种做法与当时天人感应思想的盛行有运长安栗五百万斛于京师”3 9。京师即当时的洛关。此举虽对缓解灾害本身无太大帮助,但在一定阳。晋惠帝元康中,“频岁大饥,百姓乃流移就谷,程度上减少了冤假错案的发生,进而对维持社会稳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3 13 0 2。面对灾后死者遍地的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情形,统治者会下诏“振贷给棺”3 6 。可见统治者总而言之,魏晋统治者在大的水旱灾害后通常还会提

22、供给民众棺材来埋葬因灾害去世的亲人。会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为灾民提供粮食等基本的生活(二)减免赋税资料,以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并通过减免赋税等免租税或缓缴赋税是一项灾后减轻百姓负担、方式使其继续安心生产生活。此外,统治者还采取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晋武帝太康三年了祭祀祈雨、遣返人员归家等措施以维持社会安(282)冬十二月丙申,“诏四方水旱甚者无出田定,抚慰民众心理。租”3 17 4。针对遭灾严重的地区,统治者采取了免除四、结语田赋的措施。大水导致粮食歉收,统治者免除了租魏晋时期的河洛地区水旱灾害频繁且灾情严贷和拖欠的赋税。这些举措对于遭灾的民众来说,重。在此期间,河洛地区平均每2.11年就有一

23、次水可快速、直接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便于日后恢复旱灾害发生。在国家分裂、政局动荡的大背景下,生产,同时也对抚慰民众心理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连年不断的灾害更是给国家、社会以及普通民众带极作用。来了严重的影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面对水旱(三)祭祀祈雨,遣返人员归家等措施灾害,曹魏及西晋统治者灾前的积极防范与灾后的水旱灾害发生后,统治者还常常采取祭祀求积极救助与抚慰措施,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雨、遣返人员归家、重新审判冤案等应对措施。晋会稳定并恢复生产、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具有十分重武帝泰始七年(2 7 1)闽五月,“大霉,太官减要的意义。虽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膳”3 6 1。晋武帝咸宁二

24、年(2 7 6)夏五月庚午,“大的灾害应对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比如说灾后的雾。自春旱,至于是月(六月)始雨”3 6。汉应对不及时,受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有唯心主义书五行志记载:“其夏旱霉祀,谓之大霉。”可的倾向等。但其在面对灾害时的积极应对为后世的见“大霉”是在旱灾发生后的一种祭祀祈雨仪式。这减灾工作提供了借鉴种在今天看来有些匪夷所思的行为,却是古人缺乏参考 文献对自然界、自然灾害科学认知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用的方式。“减膳”是统治者在发生天灾或天象异常1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1:17.29.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2 3 年第7 期2】薛瑞泽,许智银.河洛文化研究

25、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64.3房玄龄.晋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 7 4.【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 5 9.5王仲革.魏晋南北朝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 7 9.责任编辑湛贵成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nd Countermeasuresin Heluo Area during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Wang Lingyun(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upport Department,Longmen Grottoes Academy,Luoyang 471000,C

26、hina)Abstract: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Heluo area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were frequent with onedisaster every 2.11 years on average.These disasters affected not only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ordinary peoplebut also the stability of the regime and society,so the governors took activ

27、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disasters.Be-fore the disaster,the governments encourag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buil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and storedgrain.After the disaster,the governments opened warehouses to release grain,distributed materials,reduced ta-xes,sacrificed to pray for rain,and re

28、patriated people to return their homes.The rich experience of dealing withnatural disasters accumulated by the governments of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not only produced good results atthat time,but also provided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isaster relief work in later generations.Key Words: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Heluo area;disaster;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