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 1卷 第4期2 0 2 3年7月J o u r n a l o fS h a n g h a iE c o n o m i cM a n a g e m e n tC o l l e g eV o l.2 1N o.4J u l.2 0 2 3D O I:1 0.1 9 7 0 2/j.c n k i.j s e m c.2 0 2 3.0 4.0 0 3中图分类号:F 3 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 7 2-3 9 8 8(2 0 2 3)0 4-0 0 2 0-0 9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张 涛1 刘 欣1 方晓彤2(1.甘肃
2、政法大学,兰州 7 3 0 0 7 0;2.兰州城市学院,兰州 7 3 0 0 7 0)摘 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继承与升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内部发展极不均衡,亟须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重塑城乡关系、推进乡村振兴。从历史进程角度分析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情况,经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城市数量增长速度快、城镇覆盖地域范围广、城市发展结构不平衡等特点,并进一步总结出成都、重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指出在相应的组织系统建设方面,需要政府组织发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市场组织增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
3、用、社会组织激活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作用,三位一体协同发力,有效地发挥“嵌套作用”,共同构建复合协同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对策建议 一、引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强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显然,城乡融合发展将是“十四五”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未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区域和历史渊源的影响,一直将西部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其疆域辽
4、阔而人口分布散落,城镇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农村自然条件差,城乡差距更为严重1。但西部地区内部发展也并不均衡,南北存在较大区域差异2,鲜有研究从西部地区内部选择城市提炼其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为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借鉴。2 0 1 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指出从城乡要素合理02收稿日期:2 0 2 2-0 7-1 2作者简介:张涛(1 9 8 1),男,山东济宁人,甘肃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资本市场会计与公司治理。刘欣(1 9 9 8),男,湖南宁乡人,甘肃政法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乡关系、企
5、业战略管理。方晓彤(1 9 7 6),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管理。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甘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研究”(2 0 C X 9 Z A 0 8 2);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制度与政策研究”(2 0 2 1 Y B 0 9 5);甘肃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甘肃省科技创新要素有效配置的模式及机制创新研究”(2 1 C X 6 Z A 1 0 2);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数字经济时代平台型企业创业期员工离职倾向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的案例研究”(2 0 2 2 1 1 4 0 6 0 1 1)
6、。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卷 第4期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四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从既往经验来看,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3。二、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一)西部地区城乡发展概况从地理行政区域来看,西部地区一般是指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份,有时也包括内蒙古和广西。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在我国发展较为落后,城市化条件不充足,因而整体城市化水平较低,各省市之间因发展水
7、平差异也呈现出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4。本文中西部模式是对地理位置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市的城乡发展模式共性特征的概括,重点分析成都、重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期为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较差,工业条件落后,同我国其他地区城市化起点相比存在显著差异,由于没有经济实力强劲的乡镇,无法通过自身的发展自下而上地启动城市化进程,政府在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1 9 7 8年以前,由于国家对国防安全的考量,将国家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区域,并将工业建设向以西部地区为主的三线区域迁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改变了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的现状,为之后西部地区推进城市
8、化进程奠定了基础。1 9 7 8年以后,国家继续通过政策措施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对土地、户籍等制度进行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尤其在1 9 9 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利用东部地区溢出的经济效益发展西部地区,在这一时期,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市场建设大大改善,工业水平大大提高,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升。总体来看,政府的政策干预贯穿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优化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推动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自上而下地主导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二)西部地区城市化的主要特点1 9 9 9年国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政府不仅在政策上给予西部地区发展间接支持,更为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直接注
9、入资金,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5。随着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也显现独特特征。1.城市数量增长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年均增加超过5个城市,城市总数占全国城市总数的比重不断上升,城建质量也逐步提高,其中成都、重庆、西安发展为全国知名的大型城市。2.城镇覆盖地域范围广从历史进程来看,西部地区城市的范围都在扩大,城市边界不断扩张,并出现了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辐射现象。此外,城镇向农村地区覆盖让原本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为消化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扩张的大部分土地转为建筑用地,城镇住房面积不断上升。3.城市发展结构不平衡西北部工业基础较好,城
10、市化水平较高;西南部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较低。但在城市化速度方面西南部快于西北部,按照人口增长速度判断,西南地区人口增长快于西北地区,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也多于西北地区,已率先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三)成都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成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良好的农业种植条件,历史上农业发展繁荣,但由于地处内12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卷 第4期陆地区,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缺乏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而其工业化发展较为落后。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西部地区,成都却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1.城乡互动,循序推进成都在城乡发展过程中
11、注重城市和农村两端共同发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2 0 0 3年,成都开始试点城乡一体化改革,试图通过大城市的发展辐射带动大片农村区域的发展,农民被分流为两部分:一部分农民向城市迁移,建设城市,最终转化为城镇人口;另一部分农民则在农村地区发展建设农村,增加非农业收入继而提高生活水平。这两部分人口分别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向前发展。在空间规划方面,将成都市划分为三个部分,并配套土地使用、工业布局相关规划,让各部分得以协调发展。2 0 0 7年,国家批准成都成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在城乡管理体制、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致力于将成都城乡作为一个统一
12、的有机体实现全方面、全区域发展。2 0 1 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成都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涌现出“乡村+高校文创”“乡村+资本农旅”等公园城市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不断地向前发展6。2.因地制宜,长远规划成都在城乡发展过程中注重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长远规划,而不是一味地参照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模式或生搬硬套我国其他地区城市化经验。成都在城乡发展过程中不仅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更有效地控制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发展成为特大中心城市。在长期的城乡发展实践中,成都城乡融合发展的探索经验获得了广泛认同,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方面效果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模式。结合地形以平原为主的地域
13、优势,2 0 1 0年成都提出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目标,这是继“全域成都”目标后的又一远景目标,也是打造全域成都的继承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阶段目标,计划用3 0到5 0年的时间,分三步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3.集约发展,效益优先成都将城乡融合发展视为民生大计,对农民进城、人口转移、乡镇扩张等行为尤为重视,不断探索创新方法,在体制机制、领导方式等方面形成合力,打破城乡隔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集中解决农民住房问题,促进人力资源的集中;二是合理规划工业布局,促进工业设施的集中;三是引导工地规范流转,促进生产资源的集中。通过集中人力资源、工业设施和生产资源,工业产业向资源优势地
14、区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实现产业化特色发展,形成了积极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大大提高了农业和工业的效益水平。4.以人为本,制度保障成都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将农民利益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完善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相关制度保障农民利益。发布 成都市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工工伤补偿、医疗报销等方面的问题;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村人口的医疗费用报销提供制度保障;推动 成都市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重点解决失地农民如何养老问题。这些探索性的制度举措,让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推动了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也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居民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了农民失地不
15、失利的预期目标。(四)重庆城乡融合发展模式重庆是我国的直辖市,是西南地区的关键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中心,也是2 0 0 7年获批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其区域内形成了中小城市拱卫特大城市的城市发展格局。其微观城市格局以行政中心为核心向四周蔓延,宏观城市格局以主城9区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犹22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卷 第4期如众星捧月一般,万州区、涪陵区、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5个中等城市和长寿县、南川市2个中小城市环绕在主城9区周围,最外围还有1 3个中小城镇,呈现出环状分布。为逐渐消融城乡之间的界限,有效推动
16、城乡融合进程,重庆采取了以下做法。1.确定思路,统筹规划从1 9 9 6年至2 0 2 0年的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到2 0 0 7年至2 0 2 0年的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重庆长期规划表述的变化体现了重庆在城市化发展思路上明确要城乡共同发展,规划时间跨度之长表明了重庆对城乡发展布局深远、谋划透彻。借助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机遇,提高中心城市经济水平以改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的区域特点,增强对第二、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实现工业发展的溢出效应促进农业发展的目标,探索解决“三农”问题以消除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这些举措为逐步消除城乡割裂、对立结构、走向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17、2.分步推进,重点突破重庆确立了分三步重点突破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方向。第一步是完善基础设施,全面铺开农村地区交通、通信建设,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现实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引导西部地区工业产业向重庆集聚。第二步是建设中心城市,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重庆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和文化中心的目标。第三步是实现全面小康,在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的分类基础上新增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致力于将农民转化为市民,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三个阶段的目标,重庆配套改革户籍、土地、社保、医疗等与城乡发展息息相关的制度机制,建立起城乡平等的制度框架。三、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成都和重庆城乡融合发展模式中可以看到,
18、其在推动城乡融合进程中政府的政策干预贯穿始终,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城乡发展初期,地方政府主导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迅速推动城市化进程;城乡发展中后期,政府职能与市场调节协调配合,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十四五”时期,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复合协同机制,有效地发挥“嵌套作用”。(一)发挥政府组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政府组织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的政府组织能够更好整合系统,降低系统间冲突,加强系统间联系,从而灵活地应对环境的复杂性。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政府组织主导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障碍,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
19、初始动力。1.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当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生产关系制约了生产力发展时,需要调整城乡生产关系,就现阶段而言,便是通过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解放城市和农村的生产力7。这一过程需要借助外部驱动力实现。具体而言,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以完善的顶层设计指明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1)提供城乡融合发展的宏观条件。通过精简机构及办事程序,完善监督机制,加强问责程序,打造办事效率高、工作作风好的政府形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扶持社会组织等有益力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利用政府的强制力量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约束,完善和创新社会事业发展的整体制度体系。此外,政府要主导塑造良好的人
20、文创业环境氛围,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舞等手段激励居民塑造积极向上的形象;通过宣传奉献爱心、诚信友善、积极创业等社会标杆行为来构建努力、进取的人文精神风貌;通过完善城市规划、加强社会治安及稳定和谐建设来打造适宜居住、适合创业发展的环境。32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卷 第4期(2)规划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不能照搬照抄,西部省市应当结合自身地域优势,综合考虑独特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农业发展状况,制定具有区域特点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在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上,在工业方面,西部省市应当充分适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借助“一带
21、一路”倡议的发展机遇,把实行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在农业方面,西部省市要通过技术引进推动农业现代化,加速农村地区实现城市化的进程。此外,西部省市大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引导推动部分地区建设旅游城市带。(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必然面临制度阻力,政府主导对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价财税制度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在土地流转方面,政府要明确各类土地的产权性质,明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的界限,在法律的制度框架内引导土地规范流转,通过集约用地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优化。在户籍制度方面,要全面建立起城乡一致
22、、以经常居住地为准则的户口登记制度和以合法固定住所为准则的户口迁移制度,打通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并且以县为单位,自下而上地完善农村医疗、养老、低保等方面制度体系,对新进入的城镇户口予以公共服务补助,以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配合户籍制度改革。在价财税制度方面,要推行价财税联动改革,依靠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居民的承受水平的了解,重点结合市场机制决定公共服务事项价格;通过明确市、县两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范围,激发省以下各层行政区域建设发展的主动性;通过完善税收在各层行政区域的分配制度,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制度和办法,使省级在财政系统中对县级的管辖更具有依据。2.提供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支持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
23、能够保障城乡融合发展积极可靠地向前推进,财政支持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关键因素在于保持财政稳健运行、科学把控财政政策、有效落实财政政策8。(1)持续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西部省市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并不多,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要充分关注国家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方面的政策取向,因势利导捕捉政策机遇,争取中央拨款支持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村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府要适当提高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税收比例,用以分配支持农村地区发展。西部地区地理特征复杂,既有山区又有平原,各省市政府要合理配置财政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了解和把握哪些地区支持发展旅游业、哪些地区支持发展畜牧业,应当结
24、合地区资源优势,让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确定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资金投入,全面覆盖农村地区的社保、医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功能。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能够获得额外的资金来源,这在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西部省市应当充分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功能,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促进省、市、县三级政府投融资平台体系的规范发展。各层次融资系统要统一管理,依据地方实际合理规划融资规模,对融资效益进行考核,将投资重点聚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避免单一的土地生财模式,在“三农”领域可以成立专项投融资平台,发行专项债券,通过多种投融资方式促进城乡融合
25、发展。(二)增强市场组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市场组织能够自发地调节城乡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根据需求实现规模经济,有效地限制政府组织的官僚性扭曲行为1 0。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市场组织主体参与城乡融合发展,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财政资金不足的缺陷,增加城乡融合发展的资金来源。1.调节城乡融合发展的资源配置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市场机制和外部要素不断嵌入城市和乡村社会的过程1 1,只有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才能确保城乡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剩余劳动力等乡村资源要素流入城市,工业技术等城42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
26、卷 第4期市资源要素流入农村,在城乡要素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市场组织主体要通过价格体系调节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降低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本。(1)促进劳动要素带动城乡建设。城市建设需要大量劳动人口,市场组织通过提供高于农业收入的岗位能够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推进以城带乡的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能够加剧城乡之间的资金流动,进而拉动农村地区的投资与消费;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能够推动城乡之间的知识技术流动,促进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创造条件,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组织应当规范和约束自身市场行为,保障农村
27、剩余劳动力的收益权,保持对农村劳动要素的长效吸引力。(2)促进土地要素带动城乡建设。土地要素作为城乡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城乡地域系统的纽带,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市场组织应当充分发挥在农业生产和消费活动之间的媒介连接作用,促进农村地区生产初级农产品、孵化较低等级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发展旅游采摘观光业,从而实现农村加工业及城乡商贸集贸市场发展,完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市场组织应当通过集中多种资本,创办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兼具科研与旅游功能的集约经营,改变土地要素的性质,将农村空间从中转、最终消费空间转变为产出空间及第一消费空间,实现农村空间商品化,扩大城市建设区规模,带动城
28、乡一体化基础建设,加强城乡之间联系,为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奠定基础。2.缓解城乡融合发展的资金约束西部省市政府财政资金有限,难以持续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市场组织通过公平的招标机制投入城市和农村建设,能够有效地弥补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缺陷。由于经济发展的落后性,西部地区在金融方面发展不足,在以融资促进城乡融合进程方面还存在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等方面的体制障碍1 2。市场组织要积极寻求与各级地方政府合作,拓宽自身的投资渠道,探索让双方都获益的投资模式,通过高质量的投资为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城乡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1)围绕“两基”投资需求创新投资模式。
29、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普及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建立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融资模式,积极探索与政府投资的合作机制。例如,市场组织投入社会资金建设、经营基础设施,但其所有权归政府所有,这既能促进市场组织发展,又解决了建设资金问题。对于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市场组织可以向政府寻求租赁或运营,这既能帮助政府减轻维护负担、增加财政收入,也能让自己得到经济回报。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方面,市场组织可以充分利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直接向政府出售服务,补充政府没有供给到的细分公共服务领域1 3。此外,市场组织可以通过在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的形式获取利益,并
30、为建设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作用。(2)围绕“两区”投资需求打通融资瓶颈。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项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市场组织要主动把握合作机会打通融资瓶颈,和政府协商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做强责任担当和做好利益分配,积极投资参与建设城市项目。对于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项目,市场组织应当综合政府规划,在合理估计建设投入费用和土地开发收益的基础上,寻求承办机会,全权负责建设开发,在通过政府验收后,以得到土地开发权、许可经营部分基础设施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取承包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项目的回报。通过这样的方式,市场组织获取了利益,政府组织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完成了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项目改变了城市
31、面貌,双方共同合作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三)激活社会组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作用52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卷 第4期相较于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更具活力,能够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替代和补充政府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对城乡融合发展起到高效的政社协同作用。社会组织在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之间起到杠杆作用,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润滑剂。1.增效城乡融合发展的城市治理城市治理是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和内容,社会组织作为城市治理的重要主体,应当协同政府创新城市治理方式,高效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提高城市治理水平1
32、4。(1)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公共服务。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要为城市治理增添活力,为公众提供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社会组织要对标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向新兴能源、新兴科技、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等领域发展,以各种方式调动社会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共同提高城市发展水平。社会组织要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秉承公益使命为社会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以参与政府公开招标、委托生产、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为民生保障、慈善救助、养老服务等领域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众的切身需求。同时,社会组织要深入了解群众的具体需求,寻求政府资金和政策支持。西部省市政府财政资金较为紧缺,区县、街道乡镇可以以免租金的形
33、式为社会组织提供场所,以定制化公共服务满足公众真正的需求,及时解决城乡融合发展过程公共服务政府供给有缺漏的问题,并建立回访机制,以公众评价和建议为依据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公众满意度1 5。(2)以智慧城市为理念推动城市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加快了信息传播和处理速度,社会组织要充分利用共享的信息资源,为西部地区建立智慧型城市助力。西部地区技术水平不够发达,社会组织应改变被动配合的心态,主动参与城市治理过程。社会组织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增强信息共享能力,在城市规划、居民服务中引入数字技术,协调城市发展建设和城市居民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此外,
34、社会组织要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向政府和公众传递信息,充当政府和公众间沟通的桥梁,以公开透明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全景式城市智慧服务。2.嵌入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建设乡村建设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处于优先地位,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民推进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社会组织作为第三种力量,嵌入乡村建设能够改变单一的公权治理和私权自治的乡村格局,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的协同联动网络,更好地提高政府乡村建设效率与农民生活质量水平,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外部驱动力1 6。(1)增强政府的乡村建设效果。由于政府在资源、职能及主体单一等方面的限制,其往往需要社会组织以辅助性嵌入、补充性嵌入及协同性嵌入等方式,在乡村
35、建设的经济及文化等方面提升效率,拓宽范围,最终提升乡村建设的效果。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需要经济型社会组织发挥其专业性优势来配合政府政策的执行。例如,在虚拟空间建设领域,经济型社会组织与政府协同合作,推动城乡数字技术对接、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数字化信息采集,利用网络、北斗定位服务等技术精确测算乡村三维空间,实时监测农民与资源现状,实现在风险发生时迅速启动防灾救灾系统,阻断灾害链式反应。为提升农村整体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个体的风险应对能力,需要文化型社会组织与政府一同对农村人口进行培训教育及心理疏导,并为政府提供政策规划咨询。以虚拟空间建设为例,需要文化型社会组织补充建设乡村社会网络,加强乡村与高校、科
36、研院所等的联系,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为乡村培育数字化技术人才。(2)调整农民的乡村建设道路。社会组织的内生化嵌入可以促使农民调整在乡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以及物理空间等方面的表现,开辟正确的农村发展道路。农村具有独特的生产要素和消费文化,社会组织在生产空间的内生化嵌入可以充分发挥农村资源禀赋优势,增强乡村经济的韧性。主要方式包括62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卷 第4期根据乡村实际情况帮助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根据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为农村精准配置生产性服务设施,培育本土企业家等。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社会组织在生活空间的内生化嵌入,即调整农民社会网络
37、关系,可以将农民地位从“客体化”转变为“主体化”,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加农民在应对风险时互帮互助的行为。乡村物理设施不仅是抵御风险的基础,更是乡村文化肌理与地域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依托,社会组织在物理空间的内生化嵌入,可以根据乡村实际,对其物理设施进行针对性设计,在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同时使传统建筑文化得以延续。四、结语“十四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迎来新情景和新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进一步重塑城乡关系的迫切需要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继承与升华1 7。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且其内部发展并不均衡,区域差异极大,城乡融合发展面临很多障碍。结合各自区
38、域特点,成都、重庆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其成功经验与创新举措值得西部地区其他省市借鉴学习。在相应的政府组织系统建设和非政府组织系统建设上,需要政府组织发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主导作用、市场组织增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组织激活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协同作用,聚焦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复合协同机制,切实解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推动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参考文献:1 罗超平,黄俊,张卫国.西部大开发、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 “中国西部开发研究联合体第1 0届学术年会(2 0 1 5)”综述J.管理世界,2 0 1 5(8):1 6 6-1 6
39、9.2G R O E N EWO L DN,GUO P I N G L,CHE N A.R e g i o n a lo u t p u ts p i l l o v e r si nC h i n a:e s t i m a t e sf r o maVA Rm o d e lJ.P a p e r s i nr e g i o n a l s c i e n c e,2 0 1 0,8 6(1):1 0 1-1 2 2.3 武小龙,谭清美.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9(0 2):1 8-2 6+1 6 3-1 6 4.4 王曙光.中国
40、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 0 1 1:8 2.5 吴丰华,李宇瑛.西部大开发2 0年城乡关系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成效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 9,4 9(6):6 0-7 7.6 范颖,苟建汶,李果.城乡融合引领下乡村空间生产与“乡村+”发展路径探讨 成都公园城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的启示J.农村经济,2 0 2 1(7):1 3 6-1 4 4.7 臧学英,王坤岩.天津市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演化与路径探索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 0 1 9,2 1(2):4 2-5 1.8 陈丽莎,孙健夫.“十四五”时期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
41、社会科学版),2 0 2 1,4 6(4):1 4 7-1 5 2.9 梅建明,戴琳,吴昕扬.中国地方政府投融资改革7 0年:回顾与展望J.财政科学,2 0 2 1(6):2 6-3 7.1 0 杨灿明,毛晖.市场组织还是科层组织 分析城乡差距的一个新框架J.财贸经济,2 0 0 8(1 0):6 1-6 8+1 2 8-1 2 9.1 1 孙莹,张尚武.城乡关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变迁与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 0 2 2(1):8 9-9 5.1 2 姜安印,郑博文.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创新研究 以甘肃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 0 1 3(6):2 1 3-2 1 6.1 3 龚志伟.乡村振兴
42、视阈下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 0 2 0(4):7 9-8 3.72区域经济张 涛 刘 欣 方晓彤 西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与对策建议第2 1卷 第4期1 4 赵冬,陈志超.城市协同治理的社会组织:结构、机理与增效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 0 2 1,2 2(2):7 3-8 2.1 5 王颖.城市治理视角下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 0 1 9,2 6(5):8 1-8 5.1 6 李南枢,何荣山.社会组织嵌入韧性乡村建设的逻辑与路径J.中国农村观察,2 0 2 2(2):9 8-1 1 6.1 7 张克俊,杜婵.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到城乡融合发
43、展:继承与升华J.农村经济,2 0 1 9(1 1):1 9-2 6.I n t e g r a t e dU r b a n-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W e s t e r nR e g i o n:T y p i c a lM o d e l s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S u g g e s t i o n sZ HANGT a o L I UX i n F ANGX i a o t o n gA b s t r a c t:I n t e g r a t e du r b a n-r u r a ld e
44、 v e l o p m e n t i st h e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s u b l i m a t i o no fc o o r d i n a t e du r b a n-r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i n c o r p o r a t e du r b a n-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T h eo v e r a l l e c o n o m i c l e v e lo ft h e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 i s r e l a t
45、i v e l y l o wa n d t h e i n t e r n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s e x t r e m e l yu n e v e n,s o i t i su r g e n t t ob r e a kt h eb a r r i e r so fu r b a n-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r e s h a p et h eu r b a n-r u r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p r o m o t er u
46、r a l r e v i t a l i z a t i o n.B ya n a l y z i n g t h eu r b a n-r u r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h e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b a s e d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p r o c e s s,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w e s t e r nr e
47、 g i o ni n-c l u d er a p i dg r o w t h i nt h en u m b e ro f c i t i e s,w i d eg e o g r a p h i c a l c o v e r a g eo f t o w n s a n dc i t i e s,a n du n b a l-a n c e du r b a n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r u c t u r e,a n d t h e t y p i c a lm o d e l so fu r b a n-r u r a l i n t e g r a
48、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C h e n g d ua n dC h o n g q i n ga r es u mm a r i z e d.O nt h i sb a s i s,t h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a n ds u g g e s t i o n s f o ru r-b a n-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 t h e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a r e e x t r a c t e d,a
49、n d i t i sp o i n t e do u t t h a t i n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 s y s t e m,i t i sn e c e s s a r yf o rg o v e r n m e n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t op l a ya l e a d i n gr o l e i nu r b a n-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d e v
50、e l o p m e n t,m a r k e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t oe n h a n c et h e i rr o l e i np r o m o t i n gu r b a n-r u r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o c i a l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s t oa c t i v a t e t h e i r s y n-e r g i s t i c r o l e i nu r b a n-r u r a l i n t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