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2465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 7 月第 36 卷第 4 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July.2023Vol.36 No.4doi:10.3969/j.issn.1674-6341.2023.04.21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张莹莹(长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摘 要: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无孔不入的文化消费主义蔓延到了网络空间,网络文化消费主义随之生成。作为一种被资本异化了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以功利化的消费精神“为首”、以娱乐化的

2、消费精神“圈粉”、以隐性化的消费话语“裹挟”、以符号化的消费产品“吸晴”。随着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思潮的日益扩散,其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销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水平、淡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对此,可以从净化网络文化生产空间、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自我培育理性的消费素养四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促进其健康成长。关键词:文化消费主义;网络空间;大学生;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23)04-0117-06 The Impact of Networ

3、k Culture Consumerism on College Students ValuesZHANG Ying-ying(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0,China)Abstract: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apital logic,the pervasive cultural consumerism has spread to the network space,and the online cultural consumerism is generated.As a social culture that is alie

4、nated by capital,online culture consumer-ism is“headed”with utilitarian consumption spirit,“circle powder”with entertaining consumer spirit,“wrapping”with hidden consumer words,“eye-catching”with symbolized consumer products.With the spread of consumerism in online cul-ture,it has a bad impact on th

5、e correct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It mainly manifests that shaking the ideal and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eclipsing the value re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reducing the aesthetic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and di-luting the moral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In this regard,it can start from

6、four aspects of purifying network cultural pro-duction space,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network cultural products,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and self-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ultivate rational consumption literacy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value o-rien

7、tation and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Key words:Cultural consumerism;Network space;College students;Values 收稿日期:2023-04-13基金项目: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22710037);长江大学教研项目“新时代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理念与实践研究”(JY2020034)。作者简介:张莹莹(1998),女,福建莆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

8、的价值取向,而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离不开的新空间,同时也是人们文化消费的新场域。当文化消费与网络空间相互碰撞时,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便随之生成。大学生作为最具有活力和朝气的社会主力军,是受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影响最深的社会群体。当前,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充斥着许多不良信息,刺激着大学生的感官欲望,给部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出现失范。由此,探寻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特征及其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应对之策,这对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9、、培育大学生成为能堪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基本表征文化消费主义是指“人们在资本逻辑的操控下消费文化产品,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独特属性,盲目追求文化带来的感官愉悦,使得文化的崇高性日益式711微的现代社会意识”2。而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是网络媒介与文化消费主义相耦合衍生出来的,是文化消费主义在网络空间当中的一种特殊的形态。它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不同,其要求人们遵循资本的逻辑去消费网络文化产品,强调庸俗化的感性满足,忽略人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使得人们与更高层级的精神追求日益疏离。人们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所营造的“虚假性”狂欢景象下,日益走向“麻木”“

10、愚乐”的深渊。1.1 以功利化的消费精神“为首”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是以资本为逻辑的,即为资本服务,无限度、无底线地追求利益最大化。网络文化这一场域中有着巨大的利益增值空间,使得资本不断地介入,促进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繁荣。但与此同时,资本的加入也给网络文化产业带来了浓厚的功利化色彩,让网络文化消费精神逐渐以功利化“为首”。一方面,网络文化产品丧失原本的育人功能,沦为资本增殖的工具。文化本该拥有人文慰藉和精神陶冶的价值,能让人感受生活的美好。但在资本逻辑的不断操纵下,网络文化却弥漫着一股铜臭味,资本把具有精神价值的文化产品变为可量化的商品,网络文化产品变为一个被价格标签着的、等待被售卖的敛财工具。另一

11、方面,网络文化消费逐渐走向“爱慕虚荣”。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以利益为航向标的市场经济,导致人们极易形成“向钱看齐”的价值观念。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消费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方式。但是被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冲击的网络文化消费却成为人们满足虚荣心的手段。网络文化消费主义鼓吹着“金钱为王”“欲望为快”的无节制的消费追求,让一些消费者成为“单向度的人”,在无底线的消费中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如在风靡全网的直播中一掷千金,只为求得网红美女的一声赞美,以此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事实上,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从输出的文化产品到文化精神,其实质都是以资本为“尊”、

12、以功利化“为首”,向资本逻辑看齐。1.2 以娱乐化的消费精神“圈粉”娱乐是人们满足自我精神需要、确证本质力量的重要形式。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娱乐突破了原来的界限,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演变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3。网络文化消费主义高举着“娱乐至死”的旗帜,不断地超越娱乐原本的边界,使得一些人沉浸在虚假的感官快乐当中。其一,以“一切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圈粉”。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将娱乐的领域泛化,即将文化的娱乐性涉足到不适当的领域。政治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严肃性,如果通过娱乐的方式去呈现,就会遮蔽甚至丧失政治文化的领导力。同理,为了标榜娱乐的至高无上

13、性,诸如历史、英雄、经典等承载着重大价值的文化产品,商家为了吸引大众的关注和消费,不惜以恶搞式、炒作式等娱乐化手段进行文化消费,使大众在娱乐的盛宴里丧失理想和信仰。在此操作下,“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4。娱乐的价值不再是为了确证人的本质而存在,而是携带着“娱乐至死”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文化消费领域当中,成为帮助资本谋取利益的工具。其二,制造各种新奇、刺激、戏剧性的事件,追求娱乐卖点去“圈粉”。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将娱乐化作为精神消费过程的第一语域,为了迎合用户的猎奇心理,一些商家无视网络平台法律规范,为了追求热点,用明星的私生活丑事、网红韵事进行宣传,无

14、止境地刷新人的道德底线。更有甚者,一些网络文化创作者用戏谑的方式娱乐政治事件去求得粉丝量的增长。总之,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正是以娱乐化的消费精神进入网络文化领域,以“娱乐为上”的价值理念“圈粉”,达到价值理念灌输的目的。1.3 以隐性化的消费话语“裹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仅给人们带来便利,还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同时还加快了网络文化消费主义话语的隐性渗入。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借助网络新媒体技术的“黑箱”隐形规约着网络舆论的话语传播,并在隐性的消费话语中裹挟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的社会思潮,同时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了对用户消费状况的精准把控,从而有针对性地构

15、建起“隐性化消费话语链”,在无形中引导着人们的消费思维。具体表现为,一是用隐性化的消费话语裹挟“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认为追求人生快乐才是人活着的目的和价值,将生命的价值替换为抽象的占有量和感官的短暂满足。”5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为了在文化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用数字虚拟化技术给大学生营造“身心愉悦”的氛围,把内心的欲望变成物质和感官上的极致享受。比如社会上掀起的“盲盒热”,正是用新奇的、刺激的、未知的隐性化的消费话语,促使大学生过度地去追求个人享受,而忘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二是用隐性的消费话语裹挟“拜金主义”。在网络文化消费市场中,商家为了增加文化产品的吸引性,通常会

16、将特殊的文化背景或是象征意义赋予产品,标榜其“独一无二”,以此提高售卖价格。譬如,在电视广告中我们常常能听到“私人订制”“贵妇产品”等象征性的消费话语,灌输一种“金钱为王”的811思想观念,让大学生从原本的理性消费渐变为奢侈消费,沦为金钱的奴隶。三是用隐性的消费话语裹挟“历史虚无主义”。恶搞、曲解、戏说、调侃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短视频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恶搞历史故事、调侃英雄人物而博取眼球,赚取收益。以“刘胡兰被黑”为例,戏说其勇敢行为是“精神有问题”,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资源毒害的经典例子。可见,网络文化消费主义遵循着资本逻辑,以隐性化的消费话语裹挟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17、”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上是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我国网络文化领域的渗透。1.4 以符号化的消费产品“吸晴”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浪潮之下,以符号化为特点的消费产品风靡。鲍德里亚指出,文化产品被消费不是基于真正的自我实践需要,而是满足外化层面上的其他目标。即文化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构建自我身份、打造个人 IP 的重要手段。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正是抓住了这一特性,用“拟态环境对现实环境描绘、摹写、重构和再现,运用符号系统在媒介上构建出反映现实环境的信息,形成符号化的信息环境”2。这种拟态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人的注意力,因为人们可以在虚假的环境当中嵌入自身的理解和情感,获得身份认同的重塑,以

18、满足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成功感和欢愉感。一方面,符号化的消费产品可以带来精神上的欢愉感。在拟态的环境中,个体的情感可以无阻碍地带入到网络文化产品当中,受众会感受到自己与作品的距离在拉近。如在网络游戏、购物平台等 VIP 的待遇,让个体更加沉醉于符号所编织的幻象之中。另一方面,符号化的消费产品可以塑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身份认同。资本利用人们所渴望的身份认同重塑,用花呗、网络借贷、裸贷等方式诱导人们进行超前消费,致使人们用符号化的消费产品去弥补在现实世界中物质上的缺乏。于是,资本以其逻辑不断地去诱导人们树立这样一种价值观念 只有商品才是表现社会地位、个性魅力、时尚品味的符号。在这种价值符号的影响下,

19、“人似乎为商品而活”,人被符号化的消费产品“勾魂”,被符号化商品表现出的奇幻景象“吸晴”,逐渐变成失去理性的“消费人”。2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6因而,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归根到底就是网络文化狂欢之下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灌输,目的是为了消解人们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使其在网络文化狂欢的假象中消磨原有的价值信仰。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理应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彰显着自信自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然而,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大肆传播的大社会背景下,作为网络空间的原住民和网络

20、文化的狂热追求者,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异化。2.1 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大学生心灵世界最核心的一部分,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展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如磐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之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被动摇的迹象。其一,功利化的消费精神致使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趋于世俗化。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为大学生营造出功利化、非理性化的文化消费环境,在这一种浮薄的消费环境下,“先驱者的崇高与超越,殉道者的悲壮与执着,思想者的深沉与睿智,一切似乎与自己无关”7。部分大学生形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把集体的利益

21、抛之脑后。这时,大学生的理想追求越发地不具有超越性,他们沉浸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所营造出来的“快乐王国”中,通过游戏、直播、消费等方式实现自我价值,并幻想以此来获得理想生活。而关于人生的思考、社会的责任、国家的兴衰问题都没有个人的及时行乐那么重要。其二,功利化的消费环境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庸俗化。在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席卷下,大学生作为网络消费的主体成员,难免会受到资本的侵蚀,致使他们对人生意义和理想信念的认知演变为肤浅的庸俗消费。比如,在观念上大学生更倾向于无限制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追求无节制的自我享乐,将“吃大餐,住豪宅”作为自己的终极理想追求。在行为上沉溺于虚假的庸俗狂欢,排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于此境遇下,被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异化了的大学生精神逐渐萎靡,理想信念越发世俗化和庸俗化。2.2 销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价值认同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满足自身需要的心理认同”8,它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当下社会的价值冲突和博弈变得异常激烈,让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产生了价值困惑。一旦人产生价值困惑,且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感时,内心深处就会产生一种对人生目标缺乏意义的感受,即使当下消遣娱乐得再多,内心也无法得到真实的安顿。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正是借着大学生价值困惑的“空窗期”,用娱乐性的文化产品和“一切皆可娱乐”的价值理念销

23、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一方面,在中西文化产品的比较上,踩“中”捧“西”,用娱乐的方式肆意抹黑我911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同时,推崇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网络文化消费主义不遗余力地宣扬西方消费观念,而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提倡的科学消费观念却进行明枪暗箭地贬低,让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排斥感,使得文化自信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将“娱乐一切”作为标榜自身价值的符号,煽动非理性情感以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热衷于对明星以及网红绯闻丑事的渲染,炒作社会热点中的道德事件,无视事实地制造热点话题去吸引流量。当娱乐一旦被不良的社会思潮裹挟,它就会带来更深的价值误导,导致

24、主流的价值认同被这种价值误导而不断地解构。就像尼尔波兹曼所指出的:“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而言之,如果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9在过度娱乐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越来越反感崇高,喜欢逃避现实,强调特立独行的价值判断,从而导致社会主流价值出现较大的分歧而走向分裂的状态。2.3 降低大学生的审美水平马克思曾指出“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057,通过审美促进“人的感性的丰富性”10191,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重要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审美心理尚不成熟,加之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他

25、们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追求偏个性化,审美感知重表面而轻内涵,具有反传统的审美倾向等特点。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让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不去挖掘和鉴定何为美的事物,致使审美偏差问题逐渐显露。其一,隐性化的消费话语致使大学生审美水平降低。文化消费的目的当中包含着美的意蕴,但是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美成为促进大学生消费的一种手段,通过夸张、奇特、张扬的消费话语将美的目的性变得庸俗,使大学生产生自己已经生活在美的世界中的错觉。如今受大学生追捧的抖音、微博等直播平台就充斥着大量以“不计目的的快感、娱乐和享受”为主的审美内容。一些互联网公司创造的选秀文化,强调以瘦为美、以

26、白为美等畸形审美,使大学生的审美水平降低,审美精神走向没落。其二,同质化和低质化的网络文化产品致使大学生的审美精神缺失。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承载着资本的逻辑,一切文化产品的生产都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这就使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一般产品的生产趋同,各种文化产品都来自于流水线工艺,它们的内容、模式、主题都有着一致的指向性,致使文化产品日益缺乏思想上的深度。同时,商家还会在文化产品的宣传当中制造五花八门的“噱头”吸引和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不断的广告推送、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营销词条,让大学生在虚假的文化消费幻想中迷失自己,丧失主体意识,致使大学生审美精神缺失。大学生试图用过度的文化消费表达自我的个性,用不同

27、的文化产品去标榜自己具有审美精神。最终,大学生从表面看是文化产品的支配者,但实际看他们已经彻底沦为文化产品的附庸,在悄无声息的文化消费中走向列斐伏尔所描述的那种“意义零度化”的日常生活。2.4 淡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以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没有道德引导和规范的生活是不和睦的生活。过去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遵守各种规则,群体之间有着相互督查作用的社会。而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督查的可能性被削弱,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也相对会淡化。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影响下,内容上媚俗低劣、形式上突出强调感性的文化产品在网络空间横行霸道,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其一,低俗的文化内

28、容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出现偏差。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大力提倡人们充分消遣,不管传播的文化内容品质的高低,一切以娱乐为目的,致使感官上的刺激和享受已经超越了人们对本质的思考。在网络平台当中,各种低俗文化遍地开花,一些恶俗的短视频、新闻由于满足大学生的“看客心理”获得了可观的点击量,促使其不断刷新道德底线的下限。长期消费这些低俗文化产品会使大学生的道德坚守能力下降,道德认知出现极大的偏差,致使道德实践能力倒退。其二,虚拟环境当中自我身份的认同潜在诱惑致使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出现失范。符号化的商品可以让人很快获得“他者”的认同,比如大学生为了展示自己在游戏世界中的优势地位,不断地充值游戏金币,展现出与“他者

29、”不同的身份优势。同时,由于受到虚拟环境以及负面文化内容的影响,大学生一旦在网络中与他人出现矛盾,就会用恶言攻击他人,甚至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比如,造他人“黄谣”、传播色情短片等恶劣行为。这些道德失范行为不仅阻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清晰的道德标准,还会使大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3 网络文化消费主义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策略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是一个潜濡默化、动态变化的过程。为了防止大学生的价值观功利化、庸俗化、娱乐化倾向,应从净化网络文化生产空间、提高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自我培育理性的消费素养等四个方面021采取引导策略,帮助大学生树立

30、正确的价值观。3.1 净化网络文化消费的生产空间,为大学生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生态文化消费是满足人精神需求的必要途径。但在资本逻辑和媒介的“密谋”下,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生产空间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趋向,致使部分大学生因处在混沌不堪的网络文化生产空间而形成了以功利性为主的错误的文化消费观。应净化网络文化消费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生态。第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净化网络营销、智能算法所表现出来的工具理性,打断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传播链条。技术的广泛应用理应成为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的手段,而不应该成为束缚他们成长的绊脚石。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文化生产空间的统摄作用。网络

31、文化之所以过度娱乐化,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出发点。为此,网络文化生产空间要想营造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就必须实现“破”与“立”的统一。一方面,“破”就是我们要撕下网络文化消费主义这张“羊皮”下所遮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揭示其资本逻辑,让大学生看到其最真实的丑恶面貌;另一方面,“立”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媒体的舆论走向。不仅要向大学生讲清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还需引导他们将其覆盖到日常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第三,政府、网络平台和互联网公司共同协力打造出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一方面,政府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强化对网络平台和互联网公司政治、文化、价值层面上的引领;另一方面,

32、网络平台和互联网公司要做抵制劣质文化的先锋,积极完善与网络文化消费内容相关的审查体系。比如,人工智能无法辨别一些“擦边”“色情”的网络信息,这时就需要加强人工审查的力度,让这些不良信息无空子可钻。3.2 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满足大学生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盼大众传媒在文化的生产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文化与媒介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媒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当下我国媒介的传播大多以资本和流量为导向,致使大量缺乏滋养价值的文化产品出现在网络空间当中,导致大学生文化消费精神日益庸俗化和娱乐化。对此,需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让

33、更多高品质的网络文化产品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当中,满足大学生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首先,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文化创作的出发点,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文化作品。要想遏制住低俗网络文化遍地开花的怪象,要求我们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文化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相关的网络文化创作者要立足于现实的角度,倾听大众内心的真实想法,多生产弘扬主旋律、汇集正能量、蕴含健康情感的文化作品,摈弃碎片化的叙事风格,多以整体叙事的风格创造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发挥主流媒体对娱乐内容的主导作用,实现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同频共振。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社会舆论的走向,作为导航员和风向标,应

34、积极探索娱乐和教化功能之间的连接点,通过官方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地去开创优质网络文化作品,实现真正的“以文化人”。如,官方近几年开设的这就是中国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都是十分优质的网络文化产品,使得大学生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增强其文化自信。最后,适应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习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新形式。新时代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个性,对于“亚文化”有着很强的兴趣。主流媒体可以与优质的“二次元”文化进行科学的融合,创作官方认可的表情包和 IP 玩偶,用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从而改变以往“填鸭式”的传播方式,做到真正的“润物细无声”。3.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35、,增强大学生的辨别与甄别能力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1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各种文化交融的最活跃的地方。高校要发挥育人作用,为大学生创设丰富的实践环境,增强大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第一,发挥思政课价值引导作用。思政课当中不仅包含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还可以为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提供评判标准,促使其形成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实践能力。因而,高校思政课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明,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网络文化消费主义这一社会思潮,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晰网络文化所具备的商品属性,看清部分网络文化已经被异化成为高度资本化的文化产品,

36、从而增强对五花八门网络产品的辨别能力。第二,加快美育理论与美育实践的融合。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审美已经被改造。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所提供的低俗的文化内容使得大学生审美已经趋于表层化。在学校美育中,学习审美知识是美育教育的基础,是引导学生正确、深刻、全面地感受美、欣赏美并进一步表达美、创造美的前提12。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美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付诸实践。一方面,加强社会美育与学校美育的合作121力度。大学的美育教师大部分是在美育的某一方面能力较强而其他方面较弱,导致大学生所能接触的美育涉及面变窄。但社会美育涉及的领域居多,学校可以与社会美育机构合作,为大学生开设国画、书法

37、、英语情景剧等美育小课堂,激发大学生的兴趣,涵养大学生的审美精神。另一方面,增加专业力量走进学校美育的机会。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大剧院合作,邀请知名艺术家与大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以此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有益教育经验,将网络公民意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开设媒介素养相关课程,让生存于网络空间的大学生拥有批判能力,即使身处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无孔不入的空间中,也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3.4 培育理性的消费素养,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网络文化消费观马克思认为:“产品的占有,是衡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需要得到满足的尺度。”13的确,大学生可以通过适度的消费来

38、确证幸福的感觉。但是在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刺激下,人们把片面追求感官上的享受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当作人生的根本目标,导致部分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为了降低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消费方式的颠覆性影响,一方面,应培育大学生理性的消费素养,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文化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消费的实质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大学生要理智地分清理性需要和感性需要,戳破物化所营造出来的精神藩篱,把绿色消费、适度消费作为自己网络文化消费理念。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升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14,面对网络文化消费主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必须发挥主观

39、能动性,强化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升自身文化自觉与文化素养,才有可能不被资本逻辑控制的网络文化所侵蚀。同时,各方平台力量要激发大学生文化创作的热情,推动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文化创作的同时,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大学生是最有激情的社会群体,要想除掉网络文化消费主义这一根毒刺,就要激发其文化创造的自主性。因而,各领域的网络平台理应为大学生的文化创造提供舞台,让大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文化作品。如政府可以与互联网平台共同合作,举办网络文化节,向大学生们征集各类作品,这不仅能激发大学生文化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够引导大学生去追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从而树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文化消费观。4 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指

40、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15大学生是网络空间当中思想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价值观的科学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通过分析网络文化消费主义对大学生价值观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进而提高大学生对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的警惕性,有利于大学在进行网络文化消费时保持理性思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和前进方向。参考文献: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2杨章文.网络文化消费主义:现实表征、本质透视及诊治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2(1):91-97.3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

41、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仰义方.新媒体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与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2):85.5毛勒堂.超越消费主义 论消费正义J.思想战线,2006(2):7-13.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黄英.消费主义的传播对青年文化的影响和引导机制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6(2).8李东才,潘晔.价值认同视域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58-60+63.9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2.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12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13马克思.1844 年经济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80.14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23.1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1).责任编辑:李增华2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