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习近平语言艺术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626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近平语言艺术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习近平语言艺术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习近平语言艺术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科研究49习近平语言艺术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体,在其演讲、致辞、书信、文章、著作的过程中,以口头语言或是书面语言表达出的高超的语言技巧与创造性的话语表达,能够为受众解决思想上的困顿疑惑、强化政治上的自觉认同,冲出话语失语、话语迷雾困境,能够不断优化我国的话语体系与加强话语权建设。习近平语言艺术作为语言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承载着真理性思想与人本性价值的创造性语言表达,是一个要素完备、逻辑合理的有机体系。一、习近平语言艺术的形成依据(一)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并且从典籍中学到了为人、谋事与治世之道。春秋 论语 史记 诗经 礼记 等史

2、学巨作以及 二程集 苏轼文集 王安石文集 等名家文集早已被涵摄于他的阅读书目中。丰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储备支撑习近平对经史子集、诗词典故随手拈来,举手投足之间尽显他的博学与儒雅。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理想、语言艺术以及思维方式,也已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为习近平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理论素养与道德素养。(二)宝贵的基层工作经历基层工作经历是习近平从政生涯的一系列坐标,也推动了习近平语言艺术不断从萌芽走向成熟。共产党的基层工作是党培养干部、锻炼干部、考核干部的有效平台,也是干部切实将理论与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锻炼机会。习近平本人也多次强调,一个人一生之中读的书目尽管繁多,但是书中却有很多水分,

3、必须与群众相结合,才能将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习近平从陕北梁家河到首都北京,从河北正定到福建宁德,从贫困落后的西北边陲走向繁荣先进的东南沿海,从基层走向中央,在大大小小的岗位上都经历过磨练。一段段基层工作经历让习近平真正接了地气、了解国情、贴近了人民,同土地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群众摸爬滚打在一起,了解并深刻洞悉中国最底层、最真实的一面,与此同时,他的语言风格也日益明朗起来。(三)坚定的人民群众立场真挚为民的执政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立场。习近平许多俗文俚语、修辞艺术是在基层中向人民群众学习而来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蕴藏着语言艺术资源的富矿。列宁指出:“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

4、人民群众是历史变革与发展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目标宗旨、价值取向和初心使命是习近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工作布局与开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为群众办事的同时,要为群众发声,为群众说话就要讲好群众听得懂的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在世界面前对中国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他也在用从政实践积极践履这个承诺。(四)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建立在语言能力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语用能力,包括根据表达内容选择材料并组成话语形式的能力、根据表达目的实行自我调控的能力、依据协商对象的可接受性选择语言材料和调整话语形式的能力、言语表达与协商环境相适应的能力。表达能力是一

5、种智能的言语外化,与表达者的文化知识、思维、素质、社会阅历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实现对语词语义、语言规范与话语逻辑的建构编排。习近平具有娴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不同话习近平语言艺术探析王淑君(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文章首先从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宝贵的基层工作经历、坚定的人民群众立场以及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分析了习近平语言艺术的形成依据;其次,论述了习近平语言艺术主要表现为善用修辞手法,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治国理政理念娓娓道来;常用诗词经典,抒发情怀;巧用俗文俚语,释疑解惑;妙用故事讲述,凝聚共识以及

6、兼用流行语言,别具一格;最后,探讨了习近平的语言艺术的现实意义,即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造性实践,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断优化。关键词:习近平;语言艺术;人民作者简介:王淑君(199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科研究50语语境中,坚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讲道理、论思想的时候目标明确、条理分明、逻辑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另一方面,习近平语言表达技巧适切,充分体现“度”的艺术。受众在思维方式、话语习惯、表达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对讲话者提出巨大挑战,他巧用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话语,将政治

7、话语学术化、学术话语生活化、生活话语趣味化,增强话语的美感,潜移默化地将话语所蕴含的道理准确传递给受众。二、习近平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一)善用修辞手法,娓娓道来习近平巧用比喻,说群众能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获得更加灵活丰富的表达形式。“治国犹如栽树,根本不摇则枝繁叶茂”“治大国如烹小鲜”等,此类比喻更贴近中国人民的言语逻辑与思维习惯。习近平的各类论述中,人民群众常被喻为“载舟之水、种子的土地、枝叶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群众史观由此得到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达。习近平所用的喻体取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以“衣服第一颗扣子”比喻“价值观”;对于青年的重要期许与发展关

8、怀还体现在其常用“晴雨表”“小麦灌浆期”“拔节育穗期”来喻示青年及其青年所处的人生阶段,鼓励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以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石榴籽”比喻各个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团结共生的友好局面;强调领导干部既要理论过硬,又要重在实干的问题,以“既有老黄牛的品格,又有千里马的气势”作比,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以“蓄电池”之比启示人们在社会信息化时代人们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才能跟紧时代的步伐等。习近平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断化逻辑性与理论性较强的思想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行为实践。习近平熟练运用对偶,言近旨远。他用“聚沙成塔,积水成渊”阐明干事创业要

9、甘于沉淀、久久为功;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自勉与勉励领导干部毋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以“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寄语广大留学人员将个人的梦想融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来等,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字句的工整性,加强了语言表达效果与感召力。此外,习近平还注重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感召力。在强调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他指出:“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这种情感对比强烈的排比用法增强了语言力量;谈及文化自信问题时,他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来讲述在时代

10、与历史的长河中树立大历史观与大时空观,领略中华文化的兼容并包、大气磅礴。排比自身的句型构造,使行文逻辑不断递进、语义层面不断完善,也使情感抒发更加淋漓尽致,在进一步增强语言表达魅力的同时,彰显了典雅规整的、新颖独特的“中国话语”特色。(二)常用诗词经典,抒发情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世界上享有“诗国”的美誉。“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能够直陈胸臆、抒发心事的表达形式。在提到有关体恤民情、关注民生的问题时,习近平引用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11、出自清代诗人万斯大于 周官辨非,该诗句也常被习近平援引,在自然而然流露出执政为民的真情的同时,打造了一张中华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典故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契合现实问题。对于典故,习近平直接引用或巧妙化用,信手拈来或点石成金,每一次的论述都进一步升华论述主体。他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断勉励人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埋头苦干、劈波斩浪,砥砺前行。他用“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是,不必循俗”来抨击排斥改革、拒绝创新的陈旧观点;他引用 尚书 商书 伊训 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告诫领导干部要加强自我净化,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慎微等,从敬民、为政、任贤

12、、廉政等多个视角讲述了治国治世的道理,集百家优长,纳八方精义,句句箴言、字字珠玑。(三)巧用俗文俚语,释疑解惑俗文俚语作为一种表达民间利益与民间情绪的方式,包括民间传统文化保留的各种形式以及人们长此以往在思想上留存下的文化积淀。民间话语不显山不露水,或居于末流,却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俗文俚语的运用使得习近平的语言风格更加“接地气”,此类论述散见于文章、讲话以及致辞之中。例如习近平以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反面劝诫群众要克服对于脱贫攻坚行动的懒散消极态度;运用“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社科研究51怕寸水”等农业谚语教育领导干部多学些农

13、业知识,把脚牢牢扎根在田间地头;以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等接地气的话语表达,教育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习近平通过对俗文俚语的运用,创造了人民心中利益需求的最大化公约数,为党的理论创新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四)妙用故事讲述,凝聚共识习近平是讲故事的行家里手,在会议发言、调研谈话、出访演讲和刊发文章中,他善于用故事传达道理,启迪他人。“文以载道”,故事是文化的生动载体,是让道理更好入脑入心的创新表达形式,故事带给人们图像化、形象化、情节化记忆,能够帮助人们跨越语言障碍,超越文化纷争与心理隔阂。习近平讲的故事素材取材于亲身实践经历,也有所听、所感的间接经历,讲述的故事有现实故事

14、与历史故事、有先进典型故事和平凡人物故事、有正面激励故事与反面警戒故事等多方面,他能够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道理,转化成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见视野,显水平,发挥“载道”之功用。他用“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讲述民族团结的故事,用“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刘老庄连”等革命英烈的故事回忆革命峥嵘岁月。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不仅面向全体中国人民,更能够超越国度,面向全世界人民来述。在国事出访的公开演讲中,习近平也讲述了很多温暖人心的故事,拉近中外民众的心理距离,中国立场、中国观点和中国态度也因此走出了国门。(五)兼用流行语言,别具

15、一格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异军突起,流行语作为对语言与社会互动关系的及时反映,他的发展变化是对社会生活脉络的直观呈现,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程。2021年,咬文嚼字 编辑部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小康”“碳达峰碳中和”“赶考”等词汇“榜上有名”。习近平兼用流行语言瞄准时代,在追求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基础之上,实现对于时代的回应与解释。他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讲到:“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习近平还化用年轻女教师递交的辞职信中谈到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以“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表达对于外商投资的欢迎,以幽默诙谐的流行

16、句式,向世界亮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态度。习近平所讲的“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流行语并轰动一时,诸多行业也以此为准。这些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时髦新词”与企业文化、爱党爱国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也因此具备了更加深厚的民意基础。三、习近平语言艺术的现实意义(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造性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话语转译问题是关键,用“大众话”推进“大众化”,让中国话来讲“中国化”的意义非同小可。脱离人民群众实际的大众化是抽象的大众化,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概念、新思想、新表述、新观点要想真正实现使人民群众“听得进、记得住、传得开”,就必须使语言表达通俗化、大众化。习近平语言艺

17、术围绕核心词汇,打造民间和官方共通的话语系统,用人民所熟悉的话语来阐释新时代治国理政方针,在推进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同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断优化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学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能够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话语系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事水平,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通俗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说事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转向的意义标志,不断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多元文化与话语共生语境,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历史性与时代性接轨、民族性与时代性接洽、主流话语与非主

18、流话语兼容,实现话语更加精炼化、趣味化与温情化表达,切实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四、结语语言是思想和价值理念的承载。习近平在对外国事访问、出席重要会议、发表文章与重要讲话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语言艺术。他的语言艺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为思想政治教育丰富话语语境、拓宽话语内容、改进话语方式、彰显话语魅力等方面提供了价值启示,二者共同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策略,让受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参考文献:1贺寿南.习近平语言艺术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启示J.高教学刊,2023(13):19-22.2王硕,肖芳.习近平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及话语特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5):63-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