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376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0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第期第 卷(总第 期)淮 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J OUR NA LO FHUA I NANVO C A T I ONA L&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NO,VO L,S e r i a lN o 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研究陆海浪(江苏省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南京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促进了网络的发展,但网络发展的自由性,对学生价值观有一定影响.大学生在缺少网络舆情辨认能力的情况下,会受网络舆情中不良思想的影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应当积极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型机制,并设计能够消解网络舆情影响力的思政教学策略.要组建专业的教学

2、团队,优化舆情引导的顶层设计,建设好思政教育的网络阵地,在师生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网络舆情的分辨能力,继而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完成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网络素养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当代大学生一方面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思维,对事物有了自主独特的看法;另一方面又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一些内容浅薄或对学生价值观有明确消极影响力的网络舆情,是最能够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提升立德树人教育的质量、优化育人方法,尽可能从容应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造成的消极影响.高校思想

3、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工作,应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成效.一、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舆情指的是在互联网中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网络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中的言论,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所表达的也是有明确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当代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性浏览网络舆情的相关言论,其思想大多都受到了网络舆情的影响.(一)积极影响第一,能够扩展立德树人教育的场域,为立德树人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可能性.每一个浏览网络舆情信息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被舆情影响.舆情当中的巨量信息,会引人思考,即便浏览者不认同某些信息,也会下意识为了

4、反驳这些信息,而开始对舆论事件本身加以研究.而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自己的立场,对事物产生更具倾向性的判断.对于自我意识较强的人来说,他们会在此过程中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但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思辨逻辑不强,很容易受到一些话语能力较强的人发布信息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或看法.这个自主查看他人言论并被他人影响的过程,正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所需要重视的.第二,能够创新立德树人的育人手段.教育工作要取得成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网络时代,相较于网络环境的自由、多元和交互特征,传统灌输式课堂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已经下降.相比于课堂教学,学生更愿意上网课,因为网课平台中的许多互

5、动版块,可以降低学生的课堂紧张程度,让学生更愿意与其他同学和教师展开沟通.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现代的教学方式更易于接受.第三,能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思政课程,是因为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不强.但网络舆情之所以能够发展成“舆情”,一定是因为所涉及到事件被社会各界人士看重,甚至于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网络舆情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吸引力.如果立德树人教育可将网络舆情作为素材,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转移到思政教育课程当中,这有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二)消极影响第一,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看重,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思政话语的影响力.因为相较于网络舆情,思政

6、话语的语言模式更加冷静,更注重摆事实和讲道理.学生不能随时随地加入到思政话语当中,发表自己的想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苏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情况及其分析(项目编号:WT B )作者简介:陆海浪(),男,江苏射阳人,硕士,讲师,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安全管理、思政教育、法制教育.法.但在网络舆情中,学生却可以随时加入探讨的队伍,还可以随时更换话语“阵地”,话语模式相对自由,也就更容易被其中的思想影响.一旦网络舆情中最热烈的观点与思政教育的内容相悖,学生很有可能会更偏向于网络舆情,这明显不利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二,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

7、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人云亦云”是网络舆情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大学生如果要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形成自己的思想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大学生长期参与网络舆情的讨论,又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来参与辩论,就会令部分大学生对一些话语操控者产生崇拜心态,进而在看到网络舆情产生时,本能在地评论区中寻找更有力的言论,对该言论进行推崇,从而产生发言的满足感.但这种思维模式,只能够满足学生短期的需求,更会消解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成为依赖他人思想的思想蛀虫.第三,被人刻意渲染的网络舆情,可能会令大学生产生不正确的情绪波动.所谓不正确的情绪波动,指的是在面对一些事物时,并没有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调查,就已经

8、基于事件表面产生了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例如,看到一个老人倒在地上的视频,配合一些评论中毫无根据的猜测,就义愤填膺地认为一定有人撞倒老人不去扶,反而在录视频,进而对视频录制者口诛笔伐,毫无根源地展开抨击.不正常的情绪波动后,行为示范也会随之而来.但实际上,这一视频很可能是录制者已经拨打 后才开始录制,为的是清晰记录老人的情况,以方便医护人员判断老人的发病过程,做出更准确的医学判断.而学生不正确情绪爆发后,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对视频录制者说出不正当话语、做出不正确行为.因此,被人刻意渲染的网络舆情,会降低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人文素养,从而影响立德树人工作的成效.二、高校思政教育语境下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

9、题(一)教育队伍舆情视野较窄,引导水平不高事实上,一些高校内的思政教育团队已经直面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改革成效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高校思政教育团队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不全面,所设计的新立德树人教育方式,无法有效解决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些思政教师不知道网络舆情的主阵地有哪些,只在自己浏览的新闻软件中,采集一些观点,便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实例教育.但新闻软件的受众人群本就是思想政治觉悟较好的群众,软件内对热点事件的讨论比较正常平和,不存在舆论冲突和矛盾,自然也会不具备作为教学案例的价值.而以“和平舆情”为主的教育教学,自然也就无法

10、让学生意识到网络舆情有哪些消极影响.(二)舆情管理顶层设计不全面要降低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关键在于要对舆情进行有效控制.而网络舆情从开始到爆发极为迅速,高校思政教育人员必须设立一套内容全面、判断精准的监管体系,才能及时对网络舆情加以响应.部分高校却并未建构内容完善、框架科学的舆情管理体系,从而没有把握好舆情控制的时效性.而顶层设计没有做好,意味着管理者的宏观调控不到位,教育人员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发力不佳,教学权威性就会随之下降.而当学生已经热烈参与了网络舆情的讨论时,思政教育力量才姗姗来迟,不但不能有效控制舆情,还会令学生认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是为了说教,阻止学生讨论社会新闻,从而

11、降低思政教育话语地位.(三)网络素养不高,大学生舆情判断力不足网络素养是大学生科学看待网络舆情的重要能力构成.思政教育虽然重视对学生德行和人格素养的培育,但却并未建立系统性的网络素养培育机制.一方面是因为思政教育人员本身也不明确网络素养具体有哪些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较强.思政教师很难通过传统的形象引导、精神领袖引导来达成育人目标.教学难度的增强,加上思政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使得教师错过了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最佳时机,从而使大学生不愿意对舆情进行判断,或者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在参与网络舆情探讨的过程中形成了判断力.这种虚假判断力的生成,会进一步降低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三、基于

12、网络舆情的思政教育助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路径(一)组建专业思想教育队伍,充分提升舆情应对能力要以网络作为依托,通过消解网络舆情的价值,提升思政话语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要消解网络舆情的影响力,教师的认知力和操作力必须得到提升.为充分发挥教师动能,学校应当将思政教育人员进行分层,由一些人员专门负责监管网络舆情,并及时总结出舆情下的主要观点,以及观点发起人的身份定位,例如其是否是舆论讨论的发起人、幕后操控者、专门的媒体人或单纯的讨论者,以保障舆情确认的实时性.另一部分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卷教师则负责解构舆情,用专业的思政逻辑和理论知识,解构不同观点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判断观点是否科学、正确、有逻辑、

13、有价值.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讨论结果呈现给学生.当学生基于这些理论分析,仍然对舆情有着错误、偏激的看法时,教师要“见招拆招”,针对性地开展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二)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法治素养教育舆情引导的顶层设计指的是宏观意义上的舆情监管.学校应当设立一套对舆情监管的制度和工作体系,在校内建立网信工作团队,让熟悉网络传播规律的教师加入其中,以网络话语者的身份,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控制.以阻止网络舆情不断恶化为目标,做好网络舆情预警工作,以避免学生网络思维的进一步恶化.思政教师应及时了解社会新闻,并判断该新闻可能会引发网络舆情时,网信教师要尽快参与讨论,用专业

14、的知识和完善的逻辑,对事件进行定性,以稳定学生思想.即使部分不法分子试图调整舆论风向,网信教师也要尽快对错误言论进行解构,及时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观点,先一步成为学生更信任的话语者.学校还可以邀请学生加入网信团队,让学生从更客观的角度,去分析网络舆情中刻意引导、不理智的信息,进而强化自身的法治认知和网络素养.随着网络监管的加强,网信教师应当及时将社会处理不当言论的相关新闻传导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学生之所以乐于参与网络舆情讨论,是因为对社会新闻有着自己的见解,并且想通过讨论寻求他人认同.学校应建立一套支持师生互动的立德树人网络育人阵

15、地,给予学生表达想法的渠道和空间,既满足学生的言论发表需求,也能够借此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这是因为无论学生发表怎样的言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学生当下的思想状态,这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思想进行判断,从而制订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教师可定期对学生发表的言论进行回复,解答学生对于一些信息的疑问,利用学生心态向学生传输正确的观点.教师还可以定期发送一些帖子,与学生共同探讨德治与法治的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法德兼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德行,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参考文献:邵丹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大学,():戴文慧信息时代大

16、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与思政引导:评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思政教育创新 基于网络身份隐匿视角的研究 J中国教育学刊,():解慧婷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周丽娟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研究J大学,():E x p l o r i n g t h eP a t h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A s s i s t i n gM o r a lE d u c a t i o n 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17、e r s i t i e s f r o mt h eP e r s p e c t i v eo f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L U H a i l a n g(J i a n g s uP r o v i n c eN a n j i n gE n g i n e e r i n gH i g h e rV o c a t i o n a lS c h o o l,N a n j i n g J i a n g s u )A b s t r a c t T h e 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18、r e v o l u t i o nh a sp r o m o t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n e t w o r k,b u t t h ef r e e d o mo fn e t w o r kd e v e l o p m e n th a sac e r t a i ni m p a c to ns t u d e n t s v a l u e s L a c k i n gt h ea b i l i t yt oi d e n t i f y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c o l l e g

19、 e s t u d e n t sw i l l b ea f f e c t e db y t h eb a d i d e a s i n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I nt h i s r e g a r d,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e a m s i nc o l l e g e s 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 s h o u l da c t i v e l ya n a l y z e t h e f

20、o r m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a n dd e s i g n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 t e a c h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t h a t c a nd i s s o l v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 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I t i sn e c e s s a r y t os e tu pap r o f

21、e s s i o n a l t e a c h i n g t e a m,o p t i m i z et h e t o p l e v e l d e s i g no fp u b l i co p i n i o ng u i d a n c e,b u i l dag o o dn e t w o r kp o s i t i o no f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g u i d es t u d e n t st oi m p r o v et h e i ra b i l i

22、 t yt od i s t i n g u i s h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i nt h ep r o c e s so ft e a c h e r sa n ds t u d e n t s n e t w o r k i n t e r a c t i o n,a n dt h e nc o m p l e t et h e f u n d a m e n t a l t a s ko f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i nc o l l e g e sa n du n i v e r s i t i e sb y“t e a c h i n gp e o p l e t of i s h”K e yw o r d s o n l i n ep u b l i co p i n i o n;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m 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n e t w o r kl i t e r a c y第期陆海浪: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助力立德树人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