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221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3.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64耕读文明田 玲邮箱:西南民族地区特色农具禾剪禾剪是田间劳作用的特制刀具,常用于割取禾穗。西南地区的习惯叫法有摘禾刀、摘刀、禾镝、手剪、手镰、剪禾器等,在东北和华北还有爪镰、掐刀、捻刀、把寸、捏刀、镊刀等称谓,书面语称铚。禾剪属于凹刃、单刃,非剪刀,它是一种很古老的收获工具,最早的原型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有孔石片刀、蚌刀、骨刀及陶刀,分布于从东北亚至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其刀片的材质从蚌壳和石头变为铜,又从铜转成铁。禾剪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带绳的,背板上凿孔用以穿皮革绳或麻草绳;另一种是带柄的,刀背深嵌在牛角柄或竹木柄中。禾剪可收获的作物有很多,包括稻、粟、鸭脚粟、红稗、麦等粮食

2、作物的谷穗,还可以收获蓝靛草、番薯藤、猪菜等草本植物的茎秆,但主要是用来收割糯稻穗,甚至是专用于收糯禾。需指出的是,西南民族地区收割糯稻或旱稻只用禾剪(不收稻叶稻秆),如种粘稻则改用禾镰(近根处割全株)。禾剪跨越万年,没有被镰刀等高效收割工具完全淘汰而保留至今,说明它具备某些难以替代的功能。现以西南民族地区的糯稻田为例,一一列举禾剪的用途。其一,应对参差的成熟期。同一块田地中往往杂播多个品种,即使播种同一稻种,因种子纯度不高,稻株成熟期也不太一致,收获期被拉长。为了从稻田中分离出熟穗,只好逐穗掐割。在采集时代,野生谷物成熟时间的分化很大,接下来的刀耕火种时代混播的作物种类又十分繁杂,这就是早期

3、发明禾剪及掐穗收割方法的背景。其二,应对难脱粒。传统农家糯稻品种的谷粒难以脱粒,收割后无法就地打谷脱粒。糯稻多种在深山老林中,稻田距离居住地较远,加之翻山越岭,道路难行,即使能在田间脱粒也存在笨重的打谷设备不便搬到田头的问题。不能且不必将连秆的整棵稻株割倒运送回家,为“图省搬运之劳”,因此只摘走稻穗。其三,应对易脱粒。稻穗太易脱粒的情形也要用到禾剪。民族学田野调查报告表明,广西环江毛南族使用禾剪是因为“不致脱粒”,武鸣壮族“使用这种工具收割,可以减少脱粒的损失”。显然,割一穗比割全蔸更易操作,小心使用禾剪可以防止掉粒。其四,应对高秆水稻。不同于矮化的杂交水稻,西南民族地区的农家糯稻品种株高1.

4、21.9米,稻秆高低不齐,且多属于烂泥田中的深水稻,在田间弯腰用镰贴地割蔸是不现实的,在操作空间这么局限的条件下,适宜用站立姿势采摘位于稻株中上部的稻穗。收割在稳定深水中生长的野生稻是几乎无法在靠近根部进行的,以割取稻穗较为可行,且效率较高(从东南亚的情况来看,湖区的浮水稻也用禾剪采收)。其五,应对小规模种植。生产规模不大,也是采用摘穗的原因之一。1935年,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做田野调查时就见到“瑶人的田太狭,收谷时不能像汉人一般在田里把谷子打下。652023.09耕读文明他们是用特制的小刀把稻穗连谷秆一同割下来”。王祯农书记载:“南方收粟用粟鋻摘穗,北方收粟用镰并藁刈之。”同样是收粟,所用工

5、具却不同,就是因为种植规模不一样,少量种粟的南方适用禾剪。笔者认为,禾剪及其掐割方式产生自原始农业诞生之前或水稻驯化早期,对野生或半野生稻穗的零星采收,只需取谷穗而舍其余,总收获量并不大。其六,应对选种的需要。选用禾剪也是选种的需要。即使在改种“打糯”(较易脱粒、能用打谷机脱粒的糯稻品种。西南山区糯稻品种大多数为适用禾剪收割的“摘糯”)的民族地区,依然要在收获前用禾剪选取优良的稻穗留种。这种穗选法获得的谷种因未受到机械损伤,往往能保证较高的出芽率。其七,应对田间杂草。因田间管理粗放以致杂草丛生,与稻相混,无法一并收割。“费力侈而功啬。然卒不能易此(指使用禾剪)者,缘田秽多草,禾既黄硕,荑稗之稚

6、者尚能骤生,与禾同熟,故不可刈为也。”其八,应对肥田的需要。黎家“燃料及家畜无需乎此(稻秆)”,而“任其在田中朽腐,可作次期耕作之肥料也。”稻秆除了翻犁入土,还可烧灰还田。其九,应对取秆的需要。有时为了方便利用特定部位的稻秆而使用禾剪,比如取稻秆用于编织等。“武鸣的壮族要用稻秆的一节来做草鞋或其他用,所以使用这种工具。”其十,有利于增收。无论脱粒难易与否,禾剪细致的逐穗摘收极少有遗漏,能做到凡有尽收。这一点对于生产水平低下、粮食供应短缺的地区来说,尤为可贵。有人认为,禾剪比禾镰低效得多,这是从收割速度上来评价的;其实从收获的利用率来看,禾剪更高效。用镰收普通水稻必须放水干田,而用禾剪收糯稻则在

7、蓄水状态下也能进行,不影响稻田养鱼、养鸭等,因此可提高稻田的综合产出。以上十种情况都是技术层面的用处,另有几种文化层面的需求。其十一,驱虎心理的需要。侗族和毛南族聚居区过去常有虎患,群众中流传着老虎怕禾剪的故事,侗族由此产生了妇女外出要插木梳的习俗,因为木梳状似禾剪;男子出门则要把禾剪系在刀篓外。毛南族妇女背娃远行时也要在背带上别上一把银制禾剪和一根银针。禾剪成了类似于符咒的“守护神”。还有第十二种可能,怀着稻谷有灵信仰的稻作民族认为,镰刀较大的锋刃暴露在外会吓跑“谷魂”,导致稻田下造失收,而小巧的摘禾刀可以包藏在手掌窝里不易被“谷魂”发觉。综上可见,轻便的禾剪适合对小面积且强异质性的田块进行精细管理,特别胜任逐穗分离和拣选,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干扰较小。禾剪就像一面镜子,能反映南方山地农业的复杂情形,也能从中依稀看出远古时期原始农业的影子。铚割发明之前通用手捋。需采收的谷子变多了,手捋得疼了,就催生了禾剪,这标志着先民已形成对粮食作物的强烈依赖。禾剪是适应广谱经济的有效工具,是农人维持综合农业的合理策略,在今天的一些特殊情境下仍有不小的利用价值。(华南农业大学 王宇丰 邮编:5106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