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湘西南非遗文化仪式化传播研究——以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31126 上传时间:2024-02-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南非遗文化仪式化传播研究——以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湘西南非遗文化仪式化传播研究——以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湘西南非遗文化仪式化传播研究——以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0非遗传承一、从仪式观看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传播的“仪式观”,认为传播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信息的传递,另一方面则是仪式的传播。他指出传播不仅是信息的表面传递,更是维持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一切仪式性活动。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正是这样一种仪式性活动。(一)四月八姑娘节概况四月八姑娘节,又被称为“黑饭节”“跳花跳月节”,流传于湖南邵阳绥宁县,是当地少数民族苗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初源于纪念杨金花这位女英雄,据史书记载,宋代名将杨文广兵败被囚,饭食总被狱卒抢吃,杨金花就用“黑饭叶”将饭染黑,狱卒不敢吃黑饭,杨文广得以饱餐,在农历四月初八两人里应外合

2、逃出。在逃跑过程中杨金花由于显露女身被文广指责,后羞于见人自缢而亡,杨文广见她如此刚烈忠贞,深感内疚,此后杨家便把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姑娘节”。每年的这一天,绥宁县及周边广大苗族地区的妇女都会身着苗族服饰参加节庆活动,活动以吃黑饭、祭女祖为主要内容,还有接出嫁女回娘家、耍龙舞狮等活动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四月八姑娘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节,在这天青年男女们会互对情歌,双方有意者遂结成良缘。(二)非遗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建构意义仪式化传播将传播看作仪式性活动。在分析仪式中,美国人类学家格兰姆斯将仪式分成仪式空间、仪式物件、仪式时间、仪式声音和语言、仪式身份和仪式行为六要素。具体到姑娘节,其仪式空间

3、分为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绥宁县。仪式时间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仪式物件有乐器和器具,包括铜锣、牛皮鼓、蛇皮琴、芦笙、纸扎花、五彩狮、傩面、抬柩祀盒等。仪式声音和语言有锣鼓声、笙歌音、炮竹声。仪式身份分成总负责人、参与者、表演者、观众。仪式行为有节前采黑饭叶做黑饭,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过节,节时吃黑饭、祭祖,载歌载舞,欢庆节日。这些仪式要素随着四月八姑娘节的特定仪式活动在数不清的时光中传承、发展、演化、传播,向大众继续传递文化信息和精神价值。1.仪式加强节日习俗的文化共享文化共享是社会化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人是群居的,一个人要经历一系列群体习惯和社会教化,自我内化出一个社会的价值标准,才能成长为一

4、个真正湘西南非遗文化仪式化传播研究 以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为例唐敏杰刘芝庭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基金项目:2022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湘西南少数民族新闻报道的生产与传播实践研究”(22B0795)。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项非遗背后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传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作为湖南绥宁县独特的民俗活动,集传奇历史故事、崇尚女性风习、多样节事活动于一体,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播价值和意义。本文从仪式观视角整体分析了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的仪式性元素及传播意义,并对其相关新闻报道的媒介呈现进行了具体讨论和解析,最

5、后就其仪式化传播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月八姑娘节;仪式观;新闻传播;共同体意识作者简介:唐敏杰(2003),女,汉族,湖南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刘芝庭(1983),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文化传播。11非遗传承的“社会人”。姑娘节节日活动中,大家吃黑饭、祭女祖、唱山歌、跳芦笙舞等,密切了族群之间的交往,同时与外界的交流有所扩大,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在仪式中,各种带有文化意义的符号通过仪式的程序提升了人们对它的认知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仪式渐渐固定下来演变成节日习俗。四月八姑娘节是一种动态文化,它自身带有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特

6、点。在其传播过程中,参与者、观看者能体验、观察到节日习俗和节事活动,大众不论是直接参与其中,还是间接接触传播的信息,其中都有共同价值的传递,都是一种文化共享。2.仪式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美国学者安德森指出,在同一媒介事件背景下,通过仪式性的接收活动,人们对文化会有共同的感受以及对拥有相同体验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感知,这构成了“想象的共同体”。仪式中表述了各种各样的符号元素,蕴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某种信仰,拥有共同文化记忆的人们能够通过仪式把想象与现实互通互容。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仪式活动中人、事、物、节事活动等各种符号元素,例如祭女祖中传达的崇尚女性,山歌对唱中表达的颂扬、赞美、咏叹,锣鼓歌舞中透出的勤

7、劳淳朴等,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大众,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认识更多更深,有利于构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意识。不论是参与者还是主导者,处于同一时空下,参与到同一文化活动中,容易产生认同的情感和感受,这样的共享仪式让人们在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上都能达到较为一致的态度。仪式的刻意传播会继续深化当地人、外来人对于苗族文化的认同,推动地域共同体的形成。二、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新闻报道的媒介呈现(一)报道数据统计与分析笔者在不同媒体平台官网进行关键词检索,为保证检索范围性,以关键词“四八姑娘节”“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检索,时间跨度从 201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年12月31日,获得中国新闻网相关新闻共计

8、10条、人民日报相关新闻共计 5 条、湖南日报相关新闻共计 3 条、邵阳新闻在线相关新闻共计 78 条、绥宁新闻网相关新闻共计 155 条。由于四八姑娘节主要流传于绥宁县,笔者又在绥宁新闻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平台检索,绥宁新闻公众号除 57 篇有关四月八姑娘节的文字报道外,在2022 年 5 月 8 日有一场直播2022 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苗族盛典 喜回娘家”线上直播;绥宁新闻视频号相关视频共 5 条,均为 2022 年发布,绥宁发现抖音号相关视频共1条,为2020年发布。从这些数字来看,省级及以上媒体对于四月八姑娘节的报道数量比较少,市级、县级媒体对于四月八姑娘节的报道数量比较多;从

9、报道时间来看,省级及以上媒体有关四月八姑娘节的报道时间较近(为近五年内),市级、县级媒体有关四月八姑娘节的报道时间线较长,最早为 2011 年 1月13日,最近为2022年12月6日;从报道的类别来看,大量提及四月八姑娘节的新闻报道为时政新闻,少数为社会民生新闻。(二)分析结果与讨论经过对搜集资料的阅读与分析,笔者发现,对姑娘节的报道以“文字图片”为主,视频和直播形式的报道较少,而且较多报道只是提到“四月八姑娘节”这个关键词,正文中也只是一笔带过,如介绍绥宁的发展、商会成立、文化旅游、非遗传承等。媒介呈现的节日报道在一定意义上是邀请受众来“参与”这个节日的仪式。一种“文化表演”的仪式,越是吸引

10、受众,让受众了解节日的相关信息,越能将节日文化传播出去,实现仪式传播。而这些报道中明显缺乏仪式观的体现,如报道的内容层次较浅,报道的形式和方式虽然有所创新但仍较为传统等。1.报道缺乏深度,仪式传播力度不足在对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的媒体报道中,以绥宁新闻网的报道为样本对象,它作为绥宁县的重点新闻资讯平台,是研究绥宁四月八姑娘节的典型代表。以“四八姑娘节”“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为关键词检索到的 155条新闻报道中,结合报道标题与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文旅类,多与绥宁的文化旅游业相结合,数量居多,如 奇美邵阳 浪漫崀山 文化兴盛幸福长 等。第二是时政类,与绥宁的发展有关,如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高质量发展

11、画卷 喜迎党代会 贡献“金点子”等。第三是非遗类,在报道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时有所提及,如 学习羽毛画,争做小小非遗传承人 侗女石榴:一心传承黄桑木叶飞歌等。从这三类内容中,可以看出关于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的报道,没有形成传播的“文化表演”仪式,存在明显的内容有限、信息表层化、缺乏深度的特点。在这些数量可观的报道中,对四月八姑娘节的报道流于表面,节日本身的仪式性要素得不到传播,节日仪式的历史背景、欢庆氛围、文化内涵更无法传递,在一12非遗传承定程度上影响到受众对于绥宁四八姑娘节的认知,不利于其对外传播。2.报道形式和方式偏传统,创新不多新媒体时代,信息泛滥膨胀,使得传播的仪式观部分消解。但相较于传

12、统媒体,新媒体的空间虚拟化、报道渠道多元化、传播权利分散化,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传播的仪式观可以通过多种报道形式和方式建构文化仪式,对绥宁四月八姑娘节进行传播。但已有的报道在形式上仍以文字加图片的报道为主,文字占比大,报道的体裁也主要是消息,如强起来 火起来 富起来绥宁:文明新风吹拂“绿洲”大地等。报道方式也多为各级媒体撰写新闻稿,视频内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绥宁新闻公众号上有一场直播2022 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苗族盛典 喜回娘家”线上直播观看量达到了 224.96 万,其中的抽奖、活动展演等环节,大大增加了受众与传播者的互动,有助于姑娘节的仪式传播。由此可见,对于四月八姑娘节的传播近来有所

13、创新,出现了视频、直播的报道形式,但仍以文字形式为主,创新报道不多,仪式传播的效果不够。三、苗族四月八姑娘节仪式化传播的几点建议(一)体验式报道,增加仪式的生动化表达四月八姑娘节属于大型活动,其仪式性体现在人们参与的过程,报道越体现活动的过程,越能促进它的仪式性传播,进而使更多人产生兴趣,从而推进文化的共享。节日仪式是需要很多人参与的,所以,媒体除了报道四月八姑娘节开幕式的消息,还可以让记者亲身前往现场,同当地苗族人们一起穿节日盛装、吃黑饭、看歌舞表演等。传播者把自己代入仪式中的一员,推出体验式的视频报道,让受众在生动报道中看到不同以往的内容,被节日活动吸引,被节日气氛感染,通过传播的“仪式”

14、,使人们在获取一定信息的同时,达到一种社会关系的维系,更加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二)故事化报道,以小人物视角看仪式在传播时可以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从报道里间接地体现姑娘节,抓住受众爱看故事的心理,无意中形成一种“仪式”,传播开来。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报道四月八姑娘节,选择一个小人物,可以是一个苗族姑娘回乡来过节,围绕这个人物的轨迹来报道,描写其所见所感来反映四月八姑娘节的主题,报道可以做成文字、视频或者其他形式,无形中让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获得其他人的认同,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一种具有民族共同体感的传播学仪式。(三)推出 H5 作品,增加各民族之间互动交流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和技术出

15、现,在传播时可以适当应用这些技术。比如,节日中丰富的内容可以做成图文、游戏、视频交互集成在一个 H5 作品中,增加受众的点击和互动,互动性越高受众参与度越高,以此形成传播中的“仪式”。四月八姑娘节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仪式活动等各色内容一应俱全,传播者可以考虑从某一角度或者多个方面来制作 H5 作品,提高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受众对姑娘节的认知与兴趣,同时受众之间也可以有所交流,让更多其他民族的读者加入这个传播的“仪式”,扩大传播的影响,推动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四)邀请自媒体人参加活动,多渠道传播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与此同时,公

16、民报道与草根报道相继出现,自媒体行业发展迅速,传播者何不乘此东风,将绥宁四月八姑娘节传播出去?可以提前邀请一些有一定粉丝基础、来自不同民族、适合的自媒体人来参加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线下组成交流传播的群体“仪式”,线上通过他们的vlog、短视频等扩大传播,吸引流量,制造一定范围的覆盖传播,形成线上的传播“仪式”,让受众参与这个仪式,传递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理念。结语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是一个由历史积累下来的纪念日,涵盖了苗族历史记忆、祭祀仪式、民俗风情和群体特征。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播被看作是一种创造“仪式”和“典礼”的重要方式,以此来更好地对社会进行维系。我们需要通过对苗族四月八姑娘节报道的创新和调整,探索更多传播方式和形式,增加受众的互动和体验,提高其知名度与关注度,在线上线下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构建以文化为纽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国家发展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参考文献:1康胜.湘西南非遗项目及非遗文化发展研究J.明日风尚,2019(16):171-1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