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创新与思考.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25884 上传时间:2024-02-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1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创新与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创新与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创新与思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声屏世界 2023/6 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科技新闻的传播意义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遥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识,以及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对现有知识和现状的不满足,以及追求新知识和新变化的动力。科技新闻通过向公众展示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可以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增强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和尊重,培养人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参与,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这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遥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指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

2、实践的过程。科技新闻通过向公众介绍科技成果的背景、特点、优势、效益等信息,可以增加公众对科技成果的认知和认同,激发公众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和利用,推动公众与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相关方的沟通和合作,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这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引导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遥 科技新闻通过向公众呈现科学事实、分析科学问题、阐释科学观点、评价科学影响等内容,可以塑造公众对科学技术相关问题或事件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形成公众对科学技术相关问题或事件的积极态度和健康情感,构建公众对科学技术相关问题或事件的合理期待和合作意愿,从而引导社会舆论和公共政策。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3、具有重要意义。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新闻的传播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融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形式之一。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提高了新闻传播效果,也加深了信息交流的互动性,突破了单向传播的弊端,有利于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导向。它所带来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体验感,对科技新闻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好的促进效果。表现形式更丰富遥 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传播以多种表现形式呈现,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内容。且不再受限于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渠道,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社交媒体、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传播。这种多媒体和多渠道的融合传播使科技新闻更加生动、直观,也更广泛地触达公众,既可以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和

4、偏好,又可以增强科技新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时效性更强遥 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传播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和即时性。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平台,科技新闻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范围内的受众。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实时报道和直播等方式,将科技新闻的最新进展以第一手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公众。受众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科技新闻,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参与互动性更高遥 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用户参与和互动性。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受众可以积极参与到科技新闻的讨论和互动。他们可以发表评论、分享观点,甚至可以与科研人员和科学家交流互动。这种用户参与和互动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的传播创新与思考阴 郭静原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下乡等服务项

5、目,广泛开展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百姓大舞台、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从而实现红色基因育民惠民亲民。结语红色文化是历史、是记忆、是传统,是新中国的重要文化基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色与底气。传统媒体是主流,是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喉舌,也是不断凝聚社会共识的舆论场。二者相融,让红色基因能更加立体的呈现新面貌,二者相促,让传统媒体能够在“良莠不齐”的舆论环境中,为受众提供红色基因中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渊作者系宜春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冤本文责编院乐禾摘要院在融媒体时代袁为新闻传播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遥 从过去相对传统的广播电视尧报刊纸媒袁逐渐演进到现在各类新媒体同台竞技的互联网传播渠道袁并

6、在不断辐射扩散遥 与此同时袁加快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正砥砺前行袁做好科技新闻传播袁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责无旁贷遥 着眼内容生产尧传播渠道尧传播品质和效率等方面袁科技新闻的传播报道也要与时俱进袁提升报道的广度尧深度与温度袁从而强化科技信息传播和知识科普的效果遥 基于此袁文章从多个方面围绕融媒体背景下的科技新闻传播提出了针对性解决对策遥关键词院融媒体 科技新闻 传播21声屏世界 2023/6 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的特点使科技新闻传播更加开放,使公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从而增强受众的关注度和忠诚度。随着媒体环境更加开放多元,在融媒体时代一个有

7、意思的现象是,采编人员也开始从直接感官体验的“第一人称视角”引入科技新闻。比如无人驾驶技术的兴起,“记者体验无人驾驶”相关话题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还有的像“如何在上海叫一辆无人驾驶出租车”等报道分享无人驾驶打车攻略,同时以视频或直播的方式直观展示出无人驾驶车辆各类辅助驾驶功能到底什么样,让受众有更直接的感受和了解。新闻媒体还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和意见,开展追踪报道。注重个性化推荐遥 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传播越来越注重个性化推荐。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新闻媒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浏览历史和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科技新闻推荐,实现了科技新闻的智能化生产和传播。这种个性化推荐可以提高信息获取

8、的效率和准确性,使用户更容易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科技新闻,引导受众对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的正确认识与理性判断,既可以提高科技新闻的效率和质量,又可以拓展科技新闻的功能和价值。跨界合作与共享遥 融媒体时代的科技新闻传播强调跨界合作与共享。新闻机构、科技传媒公司、科学研究机构等不同领域的组织可以通过合作共享资源,共同推动科技新闻的创作和传播。例如每年 5 月都会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动,中国科学院各个科研院所都如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这时,记者既是观众也是传播者,通过逛科普展览、看科研人员做实验、听科学家讲课,把前沿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分享和推荐给更多受众。跨界合作可以提供更全面、

9、多样化的科技新闻内容,满足受众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是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契机。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传播出现的新问题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新闻的传播方式开始迈向多元化发展。科技新闻传播也趁势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受制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复杂性,科技新闻传播也出现了种种不足与问题。虚假信息和不准确报道泛滥。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传播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抢占受众的注意力和流量,一些媒体和自媒体忽视了科技新闻的专业性、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基本要求,为了促成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广泛流通,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甚至出现了夸大、歪曲、造假、抄袭等不良现象,导致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真实性是

10、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第一原则。这样的报道不仅损害了科技新闻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也误导了受众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和判断,影响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受众甚至会在潜移默化中对科技新闻产生不信任感。传播形式僵化。在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传播的平台更加多元化,包括网站、APP、微博、微信、客户端、直播、短视频等。这些平台各有特点和规律,需要不同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策略。然而,许多科技新闻报道目前还是以图文类为主要传播方式,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故事、数据等来展示科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科技新闻报道模式并没有太多差别,不能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一些媒体和自媒体也没有充分适应这种变化,

11、只是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搬到新媒体,或者简单地进行剪裁、拼接、转换等处理,没有充分发挥各个平台的优势和特色。这样不仅降低了科技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浪费了融媒体传播的机会和资源。专业化程度过高。科技新闻以大众为传播对象,在科学技术消息的传播、共享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科技新闻传播经常需要科普一些专业知识,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普通受众的阅读和理解,很难实现新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还降低了受众了解科技信息的想法和欲望,以至于产生排斥心理。对此,一些科技新闻报道也缺乏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渠道,不能及时、广泛、深入地把科学信息传递给受众。例如,有些报道

12、没有考虑目标受众的需求、兴趣、水平等特点,制定合适的内容定位和语言风格;有些报道没有鼓励公众参与评论、分享、反馈等互动行为,增强内容传播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融媒体时代科技新闻传播建议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可看性遥科学理论虽然看似“高冷”,但具体到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其实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技术挺难懂,但它真实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基因编辑听起来很玄乎,但它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科技走向普通人应该是大势所趋,即便是大家眼中最“高深莫测”的诺奖,也越来越从小众走向了大众的视线之中。2020 年获奖的发现丙型肝炎病毒、2021 年获奖的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等都与普通人关

13、系密切,广受关注。对于公众来说,面对多高深的技术也想问一下“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什么样”。对此,新闻媒体可以灵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数据图表等,将科技新闻呈现为多媒体产品,增加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还可以利用文学、艺术、娱乐等领域的手法,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历史,展示科学的人文和美感。同时,要根据不同平台和受众的特点,对科技新闻进行适当的裁剪和重组,持续优化内容结构,使科技新闻报道内容更符合受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22声屏世界 2023/6 下SHENGPINGSHIJIESHENGPINGSHIJIE实践与创新采编经纬众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水平。例如,利用碎片化的短视频或微博等形式,

14、将科技新闻简化为核心要点或引人入胜的细节,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利用全面化的长视频或客户端等形式,将科技新闻拓展为系统完整的专题或系列,满足受众的深度探求。不仅如此,新闻媒体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客户端、微信等平台,与受众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增加内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利用评论、分享、投票、答题等功能,鼓励受众参与科技新闻的讨论和评价,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意见;利用直播、问答、竞赛等功能,邀请专家或科普达人与受众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解答受众的疑问和困惑。强化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正向引导。在具体报道上,主流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报道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重要进展、重点工程、重要人物等内

15、容,以及分析评述科学技术相关问题或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引导受众对科学技术的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同时,主流媒体也应该加强与自媒体的沟通和合作,促进优质内容的共享和推广,提升网络空间的文明程度和正能量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科技新闻报道内容大多以科技进展、成果为主要输出对象,并不意味着科技新闻仅仅是对科技事件的介绍和分享,也应体现科研人员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高贵品质,科技成果服务于社会的人文价值等。科技新闻应当在宣传科技成果的同时,大力赞扬科研人员,在公众面前树立学习典范,倡导科研精神。取得成果的科技研究固然具备重大新闻报道价值,但也要关注正在坚守还未到达成功彼岸的科研人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撑。

16、科技新闻传播要坚持报道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以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环境。当然,也要允许失败的存在,科研过程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允许失败是支持科技进步的必要环节。谣言和虚假信息也可以成为科技新闻传播中的吸睛选题。“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O 型血更招蚊子”“吃了橘子后做抗原或核酸检测会阳性”发生在人们生活中的科学谬论太多了,在这些谣言背后,新闻媒体有义务和责任及时发布解读进行辟谣。例如,中国科协从 2015 年开始就牵头主办的“典赞 科普中国”活动,每年通过盘点年度科普作品、事件和谣言,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推出系列解读和评论,指导受众如何辨别真伪信息

17、的同时,提升受众的科学素养。提高科技新闻传播者的素质遥 科技新闻传播者应该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的新闻传播技能、严谨的新闻写作规范、良好的新闻道德修养等基本素质,能够准确、客观、公正、及时地报道科学技术信息,避免出现错误、失实、不实等问题。同时,科技新闻传播者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运用规律,适应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一方面要坚持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等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保证内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适应碎片化、多元化、互动化、融合化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创新科技新闻的内容形式和传播策略,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加强对科技新闻传播的监管遥 媒体机构

18、应加强事实核实和新闻报道的可靠性。确保科技新闻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注重查证来源和专家的权威性,避免发布未经证实的消息。媒体从业人员应坚守职业道德,强调新闻伦理和专业规范,严格遵守新闻行业的准则和原则。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技新闻传播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明确科技新闻传播者的权利和义务,规范科技新闻的采集、编辑、发布等各个环节,保护科技新闻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等基本属性。同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科技新闻传播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科技新闻传播中出现的错误、失实、不实等问题,对违反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维护科技新闻传播的秩序和公信力。结语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方式更加多

19、元、便捷,也意味着面对更多利益和诱惑。对于主流媒体来说,科技新闻不能一味寻求高流量、高点击率,而是应该将社会效应和媒体责任摆在首位,改善新闻报道的视角和传播方式,把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作为新闻工作的重点。因此,在融媒体时代,新闻媒体应积极推动多元化的科技新闻报道,加强选题和长期议题策划的质量,不仅关注热点话题,还应覆盖更广泛的科技领域,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和渠道,提供多样性的观点和信息,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持续提升科技新闻报道的传播力。渊作者单位院经济日报社冤本文责编院乐禾参考文献院1 迪丽如孜 窑 马合木提.新媒体背景下科技新闻的传播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20袁11(02):232-2

20、33.2 向一鹏.融媒体背景下科技新闻传播创新探讨J.中国报业,2023(01):102-103.3 王菲.融媒体时代提升科技新闻传播力探析J.中国报业,2022(23):88-89.4 潘光潮,李玉清.提升科技新闻传播效果的策略分析J.科技传播,2022袁14(17):59-61.5 孙嘉铭.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媒伦理失范与对策要要要以叶新闻记者曳2013-2018 年传媒伦理问题研究报告为中心J.今传媒,2019,27(11):32-33.6 程早霞,李芳园.融媒体矩阵如何发挥传播优势J.人民论坛,2020(Z1):120-121.7 科技日报评论员.顺势而为袁拥抱媒体融合新时代N.科技日报,2019-01-25渊01冤.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