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沿报告【新闻价值:重构与反思】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24Vanguard Report25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前沿报告【新闻价值:重构与反思】时政短视频制作都有一定的门槛,专业性和政治性要求都较高。目前,机构媒体短视频生产者大多并非政治类专业毕业生且较为年轻、不关心时政类新闻,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相对较为陌生,个人兴趣也不在该领域。并且,时政类短视频一旦出错,制作者与审核者会面临较社会类短视频差错更重的内部处罚。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了短视频领域的去时政化趋势,影响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丰富性。治 理一种传媒现象的出现自有其产生、蔓延的主客观环境,单纯的批评尽管必要,但还远远不够,需要学
2、界、业界的共同努力,将其引导至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第一,从社会新闻化向时政新闻化转向。在短视频发展初期,其将自己的主攻方向设定为社会新闻可以视作一种策略安排。但是,短视频不可能一直将自己的主攻方向锚定在社会新闻领域,更应该积极主动向时政新闻领域挺进。在最近的南京大学与中央和省市重点媒体合作交流研讨会上,笔者提出,中国的教育新闻报道要从“社会新闻化”向“时政新闻化”转向。教育新闻,尤其是高等教育新闻本来应该是严肃、理性取向的,但是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也开始变得庸俗化、去新闻化,简单套用网络梗。这一趋势已经向机构媒体发布的新闻短视频领域延伸。近期火遍全国的“挖呀挖”起源于幼儿教师演唱的幼儿园儿歌,此后
3、在各个领域,尤其是严肃的党政领域被无限制地套用,直至最后网友们都烦了,齐声呼吁“不要再挖了”。如何用短视频形式探索时政新闻报道应该提上短视频发展战略上来了。第二,开展事实核查,成为新闻真伪的“校准器”和“定海神针”。相比于传统新闻报道,短视频内容中“虚假”因素更为多样,真真假假,莫衷一是。可以说,传统媒体一再强调的“新闻事实”正是短视频发展道路上的“软肋”。今年“五一”假期,一则“西湖边捞手机日入万元”的短视频传播甚广,不少机构媒体都加入了传播者之列。但是这则短视频最终被证明是一则假新闻,真相是“一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如果不详加求证、核实,不少机构媒体经常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先
4、是以短视频形式拼命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等到该信息被辟谣或者证伪后,又开始传播辟谣信息,并悄悄将之前发布的短视频下线。近期,有关高考考生是否应该报考新闻学的讨论甚嚣尘上,各方各执一词。“自媒体”号“旧闻评论”则指出,未被新闻媒体捕捉、核查、确认的议题,代表它们只能在流量博主内部无谓地蒸发掉,也就是没有发生过。而对新闻事实的核查,对社会议题的设置与占据,依旧是新闻学、新闻媒体的核心能力,是对付长城外流量博主的“龙晶”。6这一认知对于发展短视频也适用。正是因为目前机构媒体发布的短视频内容真假难辨,更显得“捕捉、核查、确认”各类信息真假的重要性。事实核查是全球新闻业用以应对数字化浪潮冲击所尝试的新闻创
5、新项目之一。面对嘈杂的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新闻机构与专业核查者在向公众确证新闻真实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实核查有望成为当下专业新闻媒体一种可为的创新实践,为媒体凭借自身独特的体制内资源创造公共性汇报提供了可能。7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多个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也在持续开展事实核查的实践,试图让国内网络舆论场的信息更为可信。国内机构媒体完全可以以短视频为传播形式来持续开展事实核查实践。无论是从社会新闻化向时政新闻化的转向,还是强化短视频在事实核查上的角色,都预示着内容价值的回归。结 语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曾提醒说,人们在庆幸乔治奥威尔(1984作者)预言失败时忘记了阿道司赫胥黎(
6、美丽新世界作者)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另一个预言:那就是人类将沉湎于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技术比如电视直至死亡。8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电视已经算是还在促进人类思考的技术了。相比于电视节目,短视频包括机构媒体发布的那些短视频正在让人类回避思考,而沉迷于无穷地、不止不休地上下翻看。当然,已经有很多人在反思、在提醒人类了。笔者目前还对人类的反省能力、回归内容价值的能力保持谨慎的乐观,但不知道这种乐观还能保持多久,只能期待包括中国机构媒体在内的全球新闻业的共同探索。参考文献:1 陈良飞.国内新闻媒体短视频建设及其面临的挑战以澎湃新闻视频发展战略为例 J.中国报业,2021(05):18-
7、21.2 周睿鸣.“转型”:观念的形成、元话语重构与新闻业变迁对“澎湃新闻”的案例研究 J.国际新闻界,2019(03):55-72.3 方可成.社交媒体时代党媒“重夺麦克风”现象探析 J.新闻大学,2016(03):45-54+148.45 陈阳.每日推送 10 次意味着什么?关于微信公众号生产过程中的新闻节奏的田野观察与思考 J.新闻记者,2019(09):23-31.6 照相的宋师傅.两张之争:新闻学对抗的是整支“异鬼军团”|舆论手札 EB/OL.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2023-06-18.7 闫文捷,刘于思,周睿鸣.事实核查:专业新闻生产者可为的创新实践一项在线实验的启示 J.新闻记
8、者,2023(02):46-59.8 尼尔波兹曼,著.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前言+185-194.(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主任记者)摘 要:步入融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公众身陷信息洪流。在信息过载的世界里,碎片化的叙事,注意力被切割,深度内容稀缺,“标题党”“新黄色新闻”等炮制的一些不具备公共价值、不诉诸公共政策改良、单纯凸显人性缺陷的话题频频冲上热搜榜,对当下新闻传播的内容价值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本文通过新京报在融媒领域的创新实践,对机构媒体在舆论战场博弈中如何做到不缺位、对抗中不失声、辩驳中不失理进行探
9、讨。关键词:机构媒体;新闻价值;标题党;舆论战 刘国良 陈亚杰 胡 杰融媒体时代机构媒体新闻价值取向重塑当下传播环境对新闻价值的影响李良荣教授在新闻学概论中提到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新奇性、接近性、趣味性。在新闻记者的实际工作中,新闻价值是一套标准。这套标准来源于新闻记者所受到的职业培训,也来源于当下国家、政府以及媒体机构内部的要求,同时,也受到新闻记者、编辑部过往经验的影响。以笔者所供职的新京报为例,新京报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为:能否推动法治建设、政治文明、道德彰显、社会进步。无论是哪种观点,新闻所呈现出的价值都体现了新闻的内容选择标准
10、。但是综观现在互联网上一些新闻聚合平台的热榜,很容易发现一些怪现象:把没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当作新闻来报道,任意拔高或曲解新闻价值的某些要素;热衷夸大社会阴暗面来吸引眼球,而对真正有价值的事实视而不见;新闻中某个不相干的细节成为另类新闻爆发式传播,影响力甚至超过原来的新闻本身。比如,近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唱“挖呀挖”的幼儿园音乐教师黄老师,有网友就黄老师的容貌问题发起了讨论,甚至有官方媒体下场采访黄老师,让她回应自己的容貌问题。出现上述种种怪诞现象,与一些新闻聚合平台的价值判断有关,其背后还是“唯流量至上”的理念在作祟:一切因为流量,一切为了流量。这些变化,对新闻媒介的新闻价值判断、新闻采编流程都
11、带来了影响和冲击。这就导致有的新闻媒体在应对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被动的、不好的现象,比如新闻报道跟着热搜走等。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记者个人的价值判断方式,新闻从业人员可能受到个人偏好、价值观和经验的影响,导致他们在报道中表达主观立场,而忽视了对多方观点的平衡和客观性的追求。另一方面,是受到新闻聚合平台所设置的各种热搜机制、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崛起,以及自媒体二次甚至多次加工等的影响,为新闻记者带来了流量的压力,也给新闻机构带来了竞争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UGC 对新闻资源的争夺。当下,网络成为新闻记者寻找选题的重要来源,人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声,在一
12、定程度上弱化了新闻媒体设置议程的功能,新闻聚合平台的平台方也会自己设置议程,给予 UGC 一定的流量支持,甚至现在很多新闻当事人本身就拥有一定的流量,自己就能发声。比如,今日头条有“新闻当事人”栏目,会邀请处于舆论中心的人发声。这就造成了新闻往往是先在网上发酵,新闻媒体、新闻记者跟着热搜走,一则新闻被报道出来后,新闻当事人有了在网上发声的影响力,新闻进一步发酵影响记者之后的报道。同时,UGC 的发展也给机构媒体带来了压力。很多热点事件中,机构媒体还在判断是否应该报道时,“自媒体”的稿子已经铺天盖地了,并且“自媒体”的稿子和新闻当事人在网上的发言,往往带有很强的自我观点、情绪性的内容,而越是情绪
13、性的观点,越能产生流量。所以,在现实传播环境中,往往是个人观点先于事实真相在不断地加持、左右事件的发展,这也在无形中为机构媒体增加了选题压力。前沿报告【新闻价值:重构与反思】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26Vanguard Report27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前沿报告【新闻价值:重构与反思】(二)聚合平台的议程设置。新闻机构发布信息后,平台方会自动抓取,进行筛选,将他们认为重要的新闻给予流量倾斜予以加强和扶持,而平台方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更多受到流量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网友喜欢看什么,他们会给予更多的算法加权。很多记者表示,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深度或者调查稿件,却没有写一个热点人物的对话稿
14、流量高。另外,在新闻聚合平台上,各个机构媒体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加。比如,同样的两则新闻,如果第一时间发布的一方被平台方选为话题发起人,他们就会获得巨大的流量,而另一方则会败北。在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也存在媒体同题竞争的情况,那时竞争的时间单位是天,但是现在可以精确到秒。发得快的媒体,就更容易获得平台方的流量支持,这样就使得一些媒体为了“抢新闻”,缺乏充分的调查和背景研究,在编辑、审核流程上出现问题,从而导致主观偏见的引入。(三)受众的倾向和选择。对于受众而言,一方面,面临着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面临着信息选择性的困难。公众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观点和偏好的内容,使得客观多元的内容难以获得更多的关注。
15、另一方面,受众倾向于浏览碎片化的东西,一个标题、一则新闻的前两句导读,往往决定了是否跳走还是继续阅读。这就导致了一些机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使用更加带有情绪,能够引起关注的标题。基于上述的因素,部分机构媒体受到各种竞争的压力,也在追求更多的流量和市场份额,报道更有流量的内容,落入了和“自媒体”一样追随、附和热点事件的怪圈。当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坚守新闻价值当媒体丧失对新闻价值的坚守时,最直接的影响是会给新闻事件当事人带来伤害,比如,现在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新闻报道,不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而去关注新闻当事人的各种隐私,甚至出现人肉搜索新闻当事人的现象。新闻媒体也会由此失去公众的信任,使得读者流失,影响力下
16、降,公信力减弱。长此以往,受众不再关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新闻也会沦落为娱乐化的笑谈产物。但对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则意味着新闻媒体“瞭望哨”功能的丧失。时代在变,新闻也在变;社会在变,媒体也在变。在这个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算法和流量当道的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传播?如何看待当下媒介的功能、作用以及所应担当的责任呢?作为媒体人而言,又该如何更好地辩证看待当下媒体应如何坚守新闻价值?又该坚守何种新闻价值呢?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在当前转型融合探索的过程中,新京报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试图通过融媒创新探索实践,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蹚
17、出一条媒体发展的新路来。(一)重大主题报道:聚精蓄力好产品实现强引导。重大主题报道历史背景宏大。做优、做强重大主题报道,既能提升党媒权威性,又是发挥机构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2022 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万众瞩目。如何在常规例行报道基础上实现创新出彩?新京报的做法是:策划先行,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媒体竞争力;紧抓热点,借助融媒优势提升话题引领力;部门协同,整合整体资源提升团队战斗力;辩证把控,掌握“时效度”提升产品传播力。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截至2022年2月21日(北京冬奥会闭幕次日),新京报发稿量(含文字、图片、视频、图解等)超 5000 条,报纸
18、版面超 500 个,总点击量、微博话题阅读量达 36 亿,在内容报道策划、产品传播效果两个方面实现“双丰收”。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新京报推出高屋建瓴、书写成就的“中国答案”、聚焦寻常百姓点滴生活的“我家门前”等独家策划,运用动漫、视频、海报、H5 等多种新媒体呈现形式,仅会前预热、会期报道,累计总传播量就达 19.4 亿。通过运用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受众好接受、能领会、记得住,在更大程度、更深层面上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2022年11月16日,迎来 世界遗产公约 颁布50周年,又逢北京中轴线申遗 10 周年,也是申遗工作的关键之年,新京报推出中轴线百问手绘长卷 转
19、动中轴互动H5 融媒体产品。3D 建模+360 度全景视频结合,可线上沉浸式“逛”中轴;报纸端推“中轴线手绘长卷”,图文并茂可欣赏收藏;“转动中轴”互动 H5,邀网友共绘“百年中轴”;“报网端微屏”深度融合传播,为申遗助力添彩。总曝光率超 3321.5 万。(二)自主策划报道:以优秀产品服务来赢得公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追逐热点、追逐明星、追逐聚光灯下的人和事,是流量驱动的网络用户的天然爱好和必然选择。而那些籍籍无名却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的无名者、那些没有被阳光照耀到的角落、那些难以被社会认知的点点滴滴,却需要媒体去发现,去看见,去传播,去弘扬。这也是机构媒体区别于“自媒体”的使命和担
20、当。2021 年“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发生后,新京报派出 8 路记者,分别选择西藏昆木加哨所、云南独龙江边境派出所、黑龙江漠河最北夫妻警务室、西藏日东哨所作为报道对象,采访戍边战士,边防警察,策划推出身后是我的国系列视频、文字报道,记录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记者与边防官兵同吃住、同训练、同巡逻,深入体验官兵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平凡的坚守,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边防官兵卫国戍边的爱国情怀和坚毅精神。该组报道以文、图、视频、H5 等形式立体化传播,生产出深度文字报道 4 篇、视频 26 条、图片 82 幅,“身后是我的国”全网形成热点话题,上榜各门户网站要闻首页、热点精选、微博热搜、必读、快报 PU
21、SH 等,登上腾讯、微博等多平台高优曝光位,全网总曝光量过亿。这次采访报道也是新京报记者践行“四力”、提高职业素养的一次生动实践。(三)社会热点报道:把握“时度效”不被“流量”裹挟。融媒体时代,舆论非常容易被网络大 V 所左右,职业化水军和 MCN 公司的存在,使得舆论操控成为可能。新闻媒体必须敢于亮剑、善于亮剑,有效发挥“一锤定音”作用。新京报的做法是,在快速进行调查报道的同时,多做暖评论、专业评论,努力做到“时度效”的关系平衡,采取与网民同频共振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开展网评、引导舆论。在守底线与正能量内容传播的同时,加强全媒体平台的评论跟帖管控、舆情监测,不搞“轰炸式”报道,不被“流量”裹
22、挟,寻找焦点讨论的平衡点,用“时度效”提升引导力与主动权。2022 年 6 月发生的“唐山打人事件”喧嚣一时,面对同一事件,传统媒体、“自媒体”、公众之间的舆论场截然不同,互相联系却又彼此撕裂。在警方全力抓捕凶手并取得进展之际,新京报于当年 6 月 11 日连发两篇快评唐山女子被殴案:依法严惩维护公众“安全感”指责唐山被打女子“态度太冲”,毫无道理可言;随后根据事件发展进度,又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截至一审判决,新京报评论共发稿 12 篇,公号总点击量超过 41 万,及时引导舆论,敢于纠偏节奏,将公众情绪和认知正确引导到公序良俗这一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四)“正能量报道”:为真爱喝彩,让主旋
23、律拥有点击量。聚焦正能量报道,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近年来,在推进深度融合转型的过程中,新京报基于受众需求,通过编辑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真情善行、创新创造喝彩,众多关于“爱”的“正能量”跃然呈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与传播力的关系。这对关系中,价值观是“主流”的核心,传播力是“新型”的要义,正能量成就大流量,大流量放大正能量。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深入宣传党员形象,生动阐释理想信念,是机构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2022 年 8 月 16 日,新京报推出特别策划报道新疆“党徽大叔”,北京圆梦!,以文字、图集、视频相结合的融媒方式记录大叔来京圆梦全过程,
24、并与新疆日报新媒体“石榴云”协同全网传播,3 小时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总台央视、学习强国以及腾讯、新浪、抖音等各大互联网平台广泛转发和推荐,登上微博等各大热搜榜单,广大网民纷纷留言点赞,“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让主旋律拥有点击量”。2022 年 12 月 26 日,由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精神文明办共同指导,新京报社联合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点赞逆行者”致敬典礼活动正式发布。首届“点赞逆行者”全国短视频征集活动历时一年半,收到上万条“逆行者”故事。“新闻+活动”包括短视频在线征集、“客户端+微博+抖音+快手+微视频+平台号”的矩阵传
25、播、线下致敬典礼活动、报纸特刊等。活动得到 40 余家全国头部媒体、政务机构转发宣传,实现了正能量聚集效应。截至笔者撰写此文,征集活动及线下活动全网流量达 32.1 亿。(五)媒体监督报道:敢于亮剑体现媒体责任担当。“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为我们在实践中把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每年 315,新京报都会推出特别报道,针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焦点问题、热点话题,发布独家调查,追问市场乱象,维护公共利益这些策划报道,一定程度体现了机构媒体区别于网络空间、“自媒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体现了机构媒体所肩负的一份担当。2021 年,
26、新京报 315 系列调查报道,首次尝试“暗访调查+视频直播”,调查新闻采取视频直播形式呈现,尤其是将 13 则调查报道集中连线进行视频直播发布,是一次大胆创新,为纸媒调查报道在融媒体时代的融合转型提供了借鉴。2023 年,新京报 315 系列调查报道,则采用了 4天连续推出的系列式调查报道,每天分时段推出,4 天连起来形成一个系列式调查报道。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新京报也坚持舆论监督报道,如卧底必胜客、卧底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堡”等,发挥新闻媒体职责,在公众食品安全上保驾护航。结 语在社会价值的引领上,媒体融合越是创新,越要强调守正。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媒体人的责任感和基本功。作为新型机构媒体,新
27、京报持续在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对外传播等领域全面发力,搭建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媒体连接优势,用主流价值观提升舆论引导力,用新媒体叙事解锁大流量密码,充分展现作为机构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新型机构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刘国良:新京报总编室主编;陈亚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胡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首席编辑)前沿报告【新闻价值:重构与反思】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26Vanguard Report27青年记者2023年7月上前沿报告【新闻价值:重构与反思】(二)聚合平台的议程设置。新闻机构发布信息后,平台方会自动抓取,进行筛选,将他们认为重要的新闻给予流量倾斜予以
28、加强和扶持,而平台方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更多受到流量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网友喜欢看什么,他们会给予更多的算法加权。很多记者表示,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深度或者调查稿件,却没有写一个热点人物的对话稿流量高。另外,在新闻聚合平台上,各个机构媒体之间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加。比如,同样的两则新闻,如果第一时间发布的一方被平台方选为话题发起人,他们就会获得巨大的流量,而另一方则会败北。在过去传统媒体时代,也存在媒体同题竞争的情况,那时竞争的时间单位是天,但是现在可以精确到秒。发得快的媒体,就更容易获得平台方的流量支持,这样就使得一些媒体为了“抢新闻”,缺乏充分的调查和背景研究,在编辑、审核流程上出现问题,
29、从而导致主观偏见的引入。(三)受众的倾向和选择。对于受众而言,一方面,面临着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面临着信息选择性的困难。公众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观点和偏好的内容,使得客观多元的内容难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受众倾向于浏览碎片化的东西,一个标题、一则新闻的前两句导读,往往决定了是否跳走还是继续阅读。这就导致了一些机构媒体为了吸引读者,使用更加带有情绪,能够引起关注的标题。基于上述的因素,部分机构媒体受到各种竞争的压力,也在追求更多的流量和市场份额,报道更有流量的内容,落入了和“自媒体”一样追随、附和热点事件的怪圈。当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坚守新闻价值当媒体丧失对新闻价值的坚守时,最直接的影响是会给
30、新闻事件当事人带来伤害,比如,现在出现了很多所谓的新闻报道,不关注新闻事件本身,而去关注新闻当事人的各种隐私,甚至出现人肉搜索新闻当事人的现象。新闻媒体也会由此失去公众的信任,使得读者流失,影响力下降,公信力减弱。长此以往,受众不再关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新闻也会沦落为娱乐化的笑谈产物。但对整个社会环境而言,则意味着新闻媒体“瞭望哨”功能的丧失。时代在变,新闻也在变;社会在变,媒体也在变。在这个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在这个算法和流量当道的时代,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传播?如何看待当下媒介的功能、作用以及所应担当的责任呢?作为媒体人而言,又该如何更好地辩证看待当下媒体应如何坚守
31、新闻价值?又该坚守何种新闻价值呢?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在当前转型融合探索的过程中,新京报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试图通过融媒创新探索实践,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蹚出一条媒体发展的新路来。(一)重大主题报道:聚精蓄力好产品实现强引导。重大主题报道历史背景宏大。做优、做强重大主题报道,既能提升党媒权威性,又是发挥机构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2022 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北京冬奥会,万众瞩目。如何在常规例行报道基础上实现创新出彩?新京报的做法是:策划先行,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媒体竞争力;紧抓热点,借助融媒优势提升话题引领力;部门协同,整
32、合整体资源提升团队战斗力;辩证把控,掌握“时效度”提升产品传播力。四个层面的有机结合,截至2022年2月21日(北京冬奥会闭幕次日),新京报发稿量(含文字、图片、视频、图解等)超 5000 条,报纸版面超 500 个,总点击量、微博话题阅读量达 36 亿,在内容报道策划、产品传播效果两个方面实现“双丰收”。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新京报推出高屋建瓴、书写成就的“中国答案”、聚焦寻常百姓点滴生活的“我家门前”等独家策划,运用动漫、视频、海报、H5 等多种新媒体呈现形式,仅会前预热、会期报道,累计总传播量就达 19.4 亿。通过运用通俗易懂的解读,让受众好接受、能领会、记得住,在更大程度
33、、更深层面上推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2022年11月16日,迎来 世界遗产公约 颁布50周年,又逢北京中轴线申遗 10 周年,也是申遗工作的关键之年,新京报推出中轴线百问手绘长卷 转动中轴互动H5 融媒体产品。3D 建模+360 度全景视频结合,可线上沉浸式“逛”中轴;报纸端推“中轴线手绘长卷”,图文并茂可欣赏收藏;“转动中轴”互动 H5,邀网友共绘“百年中轴”;“报网端微屏”深度融合传播,为申遗助力添彩。总曝光率超 3321.5 万。(二)自主策划报道:以优秀产品服务来赢得公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追逐热点、追逐明星、追逐聚光灯下的人和事,是流量驱动的网络用户的天然爱
34、好和必然选择。而那些籍籍无名却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的无名者、那些没有被阳光照耀到的角落、那些难以被社会认知的点点滴滴,却需要媒体去发现,去看见,去传播,去弘扬。这也是机构媒体区别于“自媒体”的使命和担当。2021 年“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发生后,新京报派出 8 路记者,分别选择西藏昆木加哨所、云南独龙江边境派出所、黑龙江漠河最北夫妻警务室、西藏日东哨所作为报道对象,采访戍边战士,边防警察,策划推出身后是我的国系列视频、文字报道,记录这群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记者与边防官兵同吃住、同训练、同巡逻,深入体验官兵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平凡的坚守,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边防官兵卫国戍边的爱国情怀和坚毅精神。该组
35、报道以文、图、视频、H5 等形式立体化传播,生产出深度文字报道 4 篇、视频 26 条、图片 82 幅,“身后是我的国”全网形成热点话题,上榜各门户网站要闻首页、热点精选、微博热搜、必读、快报 PUSH 等,登上腾讯、微博等多平台高优曝光位,全网总曝光量过亿。这次采访报道也是新京报记者践行“四力”、提高职业素养的一次生动实践。(三)社会热点报道:把握“时度效”不被“流量”裹挟。融媒体时代,舆论非常容易被网络大 V 所左右,职业化水军和 MCN 公司的存在,使得舆论操控成为可能。新闻媒体必须敢于亮剑、善于亮剑,有效发挥“一锤定音”作用。新京报的做法是,在快速进行调查报道的同时,多做暖评论、专业评
36、论,努力做到“时度效”的关系平衡,采取与网民同频共振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开展网评、引导舆论。在守底线与正能量内容传播的同时,加强全媒体平台的评论跟帖管控、舆情监测,不搞“轰炸式”报道,不被“流量”裹挟,寻找焦点讨论的平衡点,用“时度效”提升引导力与主动权。2022 年 6 月发生的“唐山打人事件”喧嚣一时,面对同一事件,传统媒体、“自媒体”、公众之间的舆论场截然不同,互相联系却又彼此撕裂。在警方全力抓捕凶手并取得进展之际,新京报于当年 6 月 11 日连发两篇快评唐山女子被殴案:依法严惩维护公众“安全感”指责唐山被打女子“态度太冲”,毫无道理可言;随后根据事件发展进度,又陆续推出系列评论。截至
37、一审判决,新京报评论共发稿 12 篇,公号总点击量超过 41 万,及时引导舆论,敢于纠偏节奏,将公众情绪和认知正确引导到公序良俗这一边,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四)“正能量报道”:为真爱喝彩,让主旋律拥有点击量。聚焦正能量报道,做好宣传报道和舆论引导。近年来,在推进深度融合转型的过程中,新京报基于受众需求,通过编辑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真情善行、创新创造喝彩,众多关于“爱”的“正能量”跃然呈现。正能量与大流量,归根结底就是价值观与传播力的关系。这对关系中,价值观是“主流”的核心,传播力是“新型”的要义,正能量成就大流量,大流量放大正能量。2022 年,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深入宣传党员
38、形象,生动阐释理想信念,是机构媒体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2022 年 8 月 16 日,新京报推出特别策划报道新疆“党徽大叔”,北京圆梦!,以文字、图集、视频相结合的融媒方式记录大叔来京圆梦全过程,并与新疆日报新媒体“石榴云”协同全网传播,3 小时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总台央视、学习强国以及腾讯、新浪、抖音等各大互联网平台广泛转发和推荐,登上微博等各大热搜榜单,广大网民纷纷留言点赞,“让正能量成为大流量,让主旋律拥有点击量”。2022 年 12 月 26 日,由公安部、应急管理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精神文明办共同指导,新京报社联合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共同举办
39、的“点赞逆行者”致敬典礼活动正式发布。首届“点赞逆行者”全国短视频征集活动历时一年半,收到上万条“逆行者”故事。“新闻+活动”包括短视频在线征集、“客户端+微博+抖音+快手+微视频+平台号”的矩阵传播、线下致敬典礼活动、报纸特刊等。活动得到 40 余家全国头部媒体、政务机构转发宣传,实现了正能量聚集效应。截至笔者撰写此文,征集活动及线下活动全网流量达 32.1 亿。(五)媒体监督报道:敢于亮剑体现媒体责任担当。“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为我们在实践中把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每年 315,新京报都会推出特别报道,针对损害消
40、费者权益的焦点问题、热点话题,发布独家调查,追问市场乱象,维护公共利益这些策划报道,一定程度体现了机构媒体区别于网络空间、“自媒体”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也体现了机构媒体所肩负的一份担当。2021 年,新京报 315 系列调查报道,首次尝试“暗访调查+视频直播”,调查新闻采取视频直播形式呈现,尤其是将 13 则调查报道集中连线进行视频直播发布,是一次大胆创新,为纸媒调查报道在融媒体时代的融合转型提供了借鉴。2023 年,新京报 315 系列调查报道,则采用了 4天连续推出的系列式调查报道,每天分时段推出,4 天连起来形成一个系列式调查报道。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新京报也坚持舆论监督报道,如卧底必胜客、卧底网红餐厅“胖哥俩肉蟹堡”等,发挥新闻媒体职责,在公众食品安全上保驾护航。结 语在社会价值的引领上,媒体融合越是创新,越要强调守正。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媒体人的责任感和基本功。作为新型机构媒体,新京报持续在宣传报道、舆论引导、对外传播等领域全面发力,搭建高质量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媒体连接优势,用主流价值观提升舆论引导力,用新媒体叙事解锁大流量密码,充分展现作为机构媒体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新型机构媒体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刘国良:新京报总编室主编;陈亚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记者;胡杰:新京报深度报道部首席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