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导入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三味书屋的图片切入课文二、学习目标1、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汇。2、把握文章重要情节,了解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法指导本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要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重点,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语言。阅读时要善于发问,带着疑问反复地读,主动求解。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四、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
2、二)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有的说是“小说之最古者”)。十八卷,旧称大禹、伯益所作。内容主要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诸如“黄帝战蚩尤” “鲧禹治水” “精卫填海” “夸父逐日” “刑天舞干戚”等著名故事均有所记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2、哪些事是详写? 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请找出课文中表明作者对阿长情感的句子,对比前后感情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4.、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根
3、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可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 (四)深入感悟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1)“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2)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他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3)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地善良(4)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五)文章描写阿长主要用了哪些手法1、先抑后扬2、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五、布置作业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试运用描写、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