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学习和认识对联(代序)每一位学习对联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去书店买一本指导一类的书回来读,我想每一位初学者都和我一样是这样做的。读后会发现写对联有两道槛,一是平仄如何安排,二是词性的相对什么是合理。第一个问题,书本会告诉你如何平仄相间和平仄相对,仄起平收之类的知识,很快可以入门。平仄格律你完全可以不管,千年来的定式,专家早有总结,如马蹄韵云云。要争论也与初学者无关,你只管照办就行了。第二个问题,著书者也会告诉你:(1)词性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实对实,虚对虚。(2)结构相同: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等。
2、(3)句型相同: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并给你配了例联为之证明。这就是对联的金科玉律。学到此,老师算是把你带进门了,修行就靠你自己了。一个努力和细心的学习者,马上会碰到下面的问题,同类词相对,会遇到各种合掌问题;名词有时可以与动词、形容词相对,叫做活用;动词与形容词有时可以相对,有时又不能相对;副词经常与动词和形容词相对,有时又不能相对,这是为什么?对仗不是讲究实对实、虚对虚吗?副词是实词还是虚词?为什么介词与动词可相对?定语,状语和主语可以互对?宾语和补语也可以相对等等。诸如此类问题不得其解。进一步你还会感到有时按金科玉律写不下去。还会发现令人
3、羡慕的得奖作品也出现词性失对。如果说你学到这一步,那我告诉你,你需要深层次认识对联了。这个问题写书的老师在思考,大师级的人物也在思考。君不见,中国楹联协会2005年征集年会论文的笫二,第三道题目是:2,上下联有“词语、句式对应一致”与语言节奏一致的要求,那么,如何认识语音节奏、语意节奏之关系。3,词性的对仗、词性类别相对的可对范围之把握。看了这两道题,你就知道这些问题楹联界还未达成共识呢?说到此,我就要向你推荐一个人,他是中国古文研究大师王力先生。王力先生有四本书:王力近体诗格律学(汉语诗律学第一章的单行本,本书全部文章均使用单行本名和页码),诗词格律,古代汉语以及配套的中国现代语法。这几本书
4、浅到初中文化可读懂,深到专家也得慢慢啃,否则当今楹联界也不会有如此多的是是非非。原因是一些人误把骈体文的对仗当着对联的全部。不知道对联的完全发育成熟是盛唐时期律诗格律完全形成时。这时律诗的对仗突破了骈体文的句法结构相同的束缚,出现了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字面相对的对仗是绝对要求词类相同的对仗,对比之下句法相同的对仗到显得宽松些。错综复杂的语法问题古人处理得更好了。这样,他们在造对偶句时获得了更大的自由,这是进步的表现,发展之必然,决不是什么“无奈选择”。宽松的句型选择,更适合在律诗中描写事物和发抒感情。这时“对联”脱颖而出。王力先生认为:“对联”其实就是来自律诗的对仗,不过
5、“对联”更趋向于工对。再者、对联的节奏也有更多的变化,字数也可任意延长,也可偶然不避同字。在困惑中我选读了这几本书中有关对偶句部分,写成造对偶句语法规则一文,并称它为王力规则。是王力先生运用他的语法观点,研究古代诗人在造对偶句时在语法方面形成的共识,客观地总结古代诗人长期在创作中形成的在“语法”方面的贡献。并不是王力先生个人作了什么规定。当今一些学者提出“制定联律”一说,个人认为欠妥,“联律”是古代诗人长期在创作中形成的,不需要谁去制定,只需要我们从众多的对偶句中去认识。对联如果回到结构相同的骈体文规则中去,会适应一种要改变对联出身的主张,也为所谓对联的对称美提供理论基石,孰不知这是理论上的倒
6、退。既否定了古人对格律文学的发展和贡献,也为对联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一个巨大的人为障碍。为此目的,一些人以低级语法错误为立论依据,会尽苦心把结构不同的对偶句,解释成结构相同(或相似、相应)。这样做不但使对联这一文学形式偏离轨道,还会带来一个严重的后果,毁掉汉语的严谨。试想毛泽东一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除王力的解释之外,又可以扯出三种语义和结构来,这不成了国际笑话,其它人的作品胡扯更不在话下。为显示其正确,提出了一个“上下联对仗时才考虑语法,半联内的语法如何处理,是无关紧要的。”的理论,并说“语法是舶来品”,“古人不懂语法”,“老百姓不懂语法也不会讲错话”为语法错误打掩护。作为国
7、粹的律诗和楹联,一个句子可以做出种种违背汉语语法的解释,那么汉语还有结构可言吗? 最后我以一个数学式表达对对联句型(即结构)的认识:对联句型集合=句型相同式集合+词或词组互为对仗式集合+字面相对式集合。从上面的集合恒等式可以看出,要证明句型相同(即结构相同)为对联的联律,如同造永动机。最后我还要告诉学写对联的朋友,学习语法只能使你的作文符合族语习惯,不会使你的作文精彩。要使作文精彩,必须十年功夫,必须向古人好好学习,必须向今日的联家好好学习,向身边的师友好好学习。还必须指出,当今对联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鱼目混珠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鱼目从珍珠中剔出,既要留给我们后人真正能反映时代面目的作品,
8、还要留下一个基本正确的对联理论。这就是我学习和认识对联的过程。本文算是一堂启蒙课,一堂你从未听到的忠诚发言。如果对读了本文的朋友有帮助,我将感到欣慰。纠正关于对偶句的一种流行错误 有这么一种流行的错误说法,律诗的对仗要语言结构相同,假若语言结构形式不相同,就不能造对偶句。这种说法见于诗词教材,见于楹联书籍,也听于讲座,并成为今人评判新诗(联)的标准,后学者要遵守的定律。 我们说,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几种发育健全的语种之一,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健全”当然是也应该是在词法和句法上反应出来,研究这种现象是语言学家的事,与写诗(联)的人关系不大。若是说,被称为国粹的律诗和楹联在发育上未能与汉语同步
9、,是一个不健全的文学形式,如同一些七音不全的少数民乐,恐怕没有一个写诗(联)的朋友会认同。 语言结构相同的实质是句型相同。按结构分类,当今的语法书将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的分类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中,集百家之长,给出了目前较科学的分类。语言结构相同才能造对偶句,这就要求造句时,出句和对句的句型相同,排除各种句型错综匹配的可能,那未律诗和楹联这两种文学形式的健全状态就要受到质疑了。诗(联)是从口语和书语中提炼的,从这一基本事实出发,我们不能认同这一观点。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 例一: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 此联出句是一个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我们把它正确写
10、出来是:“节旄落尽(旄尽),更显苏武在风霜中(风霜)的气节(节)”。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把诗句中的词和词组嵌入直译句子中,方便对照,弄清省略和词移动的情况(下同)。通过对照可知,诗句中的“旄”是“节旄”一词的省略,“节”古汉语是指“气节”。(如,苏轼留侯传: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对句是一个简单句,意思是,心悬日月的光辉。这里(日、月)是指当时的朝庭。 这是一对语言结构不同(句型不同)的对偶句。 例二: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陈子昂岘山怀古),此联的意思是: 因果(一)(二)(三)并列(二)(三)(一)见到堕泪碑(堕泪碣)|(二)又(犹) 引起我悲哀(悲)|(三)还(尚)使我想起(
11、想)诸葛亮的谋略(卧龙图)。 此联是流水对,出句和对句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复句。这个复句有三个分句(见编号),出句由(一)、(二)分句组成,对句是第(三)分句。(一)和(二)、(三)是因果关系,这是第一层次,(二)、(三)是并列关系,是第二层次。句(三)是兼语句,“我”是第一动词“使”的宾语,又是第二动词“想起”的主语,称兼语。还要注意到,出句和对句并未按复句的层次造句。此联一意相承,不能颠倒,是流水对。 如此复杂的句子,陈子昂把它提炼成一组五言对偶句。 五言句、七言句是楹联的主要句型,因而同时研究楹联是必要的。 例三:江流横万里,天柱插三峰。(桂林市南溪山刘仙岩古联石刻) 这副对联的出句是简单句
12、,句义是:“江流横流万里”。对句是倒装句、简单句。句义是:“南溪山的三座山峰(三峰)如天柱般(天柱)插入(插)云中。”由于倒置和省略的原因,诗句中的“插”跟前面的“天柱”和后面的“三峰”都不存在直接的语言结构关系。 上面三例已充分说明我们阅读古人的诗(联),学习写诗(联)都不能以语言结构相同作为标准。 第二个问题我们说一说数量比问题,对偶句中语言结构不相同的对仗,如果在数量上少于语言结构相同的对仗也属不正常,这是从概率的角度判断的。事实上由于受五言和七言的限制,每一首诗都有使用省略和词移动两种写作方法的可能,因而律诗中对仗大多数是语言结构不同的对仗,我已对相当多的唐诗作了句子分析和辨认,证明了
13、从数学概率角度出发的判断是正确的。当然由于楹联的句子可以任意拉长,数量比与律诗有所不同。 一些语法上的低级错误,存在于教材之中,笔者也不能不指出。 “一行白鹭上青天”中,“上青天”是动宾关系,而不是动补关系。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但不能做补语,只有与介词结合成介词结构才能做补语。 “惭将赤手分三席”中,“惭将赤手”不是介宾关系。“将赤手”是介宾关系,“惭”是情态动词,它们都是动词“分”的状语。属多重状语。 “窗含西岭千秋雪”中,“西岭”、“千秋”都是“雪”的定语,它们属多重定语,与偏正短语做定语是不同的。 “旄尽风霜节”是一个复句,不能说是复杂的主谓词组,句子和词组有本质区别。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是一个不完全复句,是不能当词组来分析语言结构的。 以上的错误都集中在“诗词写作概论”一书中(p5053),既有臆造出来理论错误,又有低级的语法错误,是流行错误的根源之一。 笔者读了王力近体诗格律学一书,此书是王力先生20世纪40年代写成,这本书对律诗的对仗有很多论述,但没有语言结构方面的,是老先生研究不深入吗?不是的。他不可能臆造一个理论,也不可能设计一个错误来批评。王力先生在他晚年的另一本小册子诗词格律中专门写了一节“诗词的语法特点”,其中写道:“我们同时应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不要求句型相同”(也见于王力古代汉语一书)。 王力先生下面的论述
15、对我们是起警策作用的:“凡涉及省略(不完全句),涉及语序(包括倒装句),涉及词性的变化,涉及句型的比较等等,也都关系到语法问题。古代虽没有明确地规定语法这个学科,但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经常地接触到许多语法问题,而且实际上处理得很好。我们今天也应该从语法角度去了解旧体诗词,然后我们的了解才是全面的。” 本文曾以关于对偶句语法问题名,在2004年2月3期的诗词报上发表过,现作了少许修改。不同句型的句子为什么可以造对偶句在纠正关于对偶句的一个流行错误一文中,我们己经知道,“句型不同的句子可以造对偶句”是客观现存在的语言事实。究其原因,有二方面的。其一,律诗由于受五言、七言限制,又有平仄和格律的规定,诗
16、人在创作时必须使用省略和词移动(包括倒置)的方法。其二,跟汉语的词、词组和句子固有的特点有关。彻底弄清楚这些问题,帮助我们去解读古人的作品和指导自己的写作是很有益处的。 一,汉语的词具有多功能性。我们知道,占实词量最多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各种成分时,具有多功能。如,名词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处所和时间的名词可以做状语、介词与名词结合成介宾结构可以做状语(表处所和时间的还可以做补语)。 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呜翠柳”是“鸣于翠柳”的省略。“于翠柳”是表处所的介宾结构,它与动词“鸣”组成动补结构做句子的谓语。而“上青天”是动宾结构做句子的谓语。“翠柳
17、”与“青天”相对是名词与名词相对。就句子成分而言,是补语与宾语相对。“鸣(于)翠柳”与“上青天”是动补结构与动宾结构相对。 例二,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出句的句义是:三山(指江边的三座山峰)半落在青天外。这是一个简单句。 对句的句义是:白鹭洲从中把江水分为二水。这是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把”字句的省略和倒置。“三山”是出句的主语与处在对句宾语位置的“二水”相对。它们能作对仗是词移动和省略的结果,也与名词既能做主语又能做宾语有关。 例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出句的句义是:常建清晨入古寺。 对句的句义是:初日照射着高山上的树林。 时间名词“
18、清晨”是出句的状语与对句的主语“初日”相对。 例四,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王维酬比部杨员外) 出句的句义是:空谷的归人少。对句的句义是:青山在背日处寒冷。 出句的定语“空谷”与对句的主语“青山”相对。出句的主语“归人”与对句的状语“背日”(“背日”是介宾结构“在背日处”的省略。也可依古汉语的语法解释,名词可直接做状语)相对。 二,汉语句子的成分不具备单一性。我们在做句子的分析和辨认时都知道,一个谓语可以有两个以上的主语(联合结构做主语);也有一个主语有两个以上谓语的(连动式、联合结构式);在兼语句中,一个名词既是第一动词的宾语,又是第二个动词主语。短语(如,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结构)也
19、可以担任句子成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更突出、强调短语在句子里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此外,定语、状语具有多重;宾语有双宾。因此语法结构不同的句子造对偶句,完全有可能。当一个句子有两个主语时,其中一个主语可以与另一个句子的定语相对 。 例五,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蓟门) 出句中,“沙场”是“烽火”的定语,组成定中关系(偏正词组)做句子的主语。 对句中,“海畔”和“云山”是联合词组做句子的主语。因而“沙场”和“海畔”相对是定语和主语相对。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这一对偶句下面的语言事实:偏正词组“沙场烽火”与联合词组“海畔云山”是结构不同的词组作对仗。 例六,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20、。(韩愈精卫填海) 出句的句义是:口衔细山石。 对句的句义是:心里希望海波变得平静。 “海波平”是主谓结构(也有称小句的)做句子的宾语。形容词“平”是小句的谓语,而形容词“细”是出句的定语,它们组成对仗。例七,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 我们仍然采用把诗句中的词相嵌入直译句的方法分析此联。出句中,牢骚太盛是主谓结构作主语。“肠断”是主谓结构做宾语。 对句的意思是:风流人物(风物)长宜放眼看(量)世界。“风物”是主语“风流人物”的省略。 此联是典型的字面相对联,“牢骚太盛”是主谓结构,与它相对的“风物长宜”无结构可言,也不是词组。“长宜”与“放眼”之间也无结构可言,它
21、们都是动词“量”的状语(多重状语、)。“肠断”是主谓结构,而与它相对的“眼量”根本不是一个词组,“放眼量”才是一个三音节的动词性偏正词组。 例八,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王勃咏风) 出句只有一个主语“风”(省略),“驱烟”和“寻涧户”都是谓语,属连动型。 对句的第一主语是“风”(省略)。“雾”是第一动词“卷”的宾语又是第二动词“出”的主语是兼语句型。 三,汉语的句型多而复杂。汉语的句型多而复杂,为诗(联)作者提供了很大的提炼空间。以复句为例,提炼的办法可以分两类。 (1)把一个复句提炼成对偶句。 例九,龙庭但苦战, 燕颔会封侯。(骆宾王夕次蒲类津)此联的句义是:在龙庭(指边疆)只要苦战,就可
22、以像燕颔(指班超)一样得到封侯。出句和对句串联起来是一个条件复句,骆宾王把它提炼为一意相承不能颠倒的流水对。(2)把两个复句也可以提炼成对偶句。例十,云影遥临盖。花气近熏衣。(陈子良游侠篇) 此联写作手法独特,属词移动插入法。“遥”插入“云影临盖”;“近”插入“花气熏衣”。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遥”与相邻的“云影”、“临盖”两个词组不存在结构和语义关系;“近”与相邻的“花气”、“熏衣”两个词组也不存在结构和语义关系。我们采用全唐诗精选译注(杨佐义主编)的直译句,并将诗句中的词组嵌入直译句中,以便研究。 远远地(遥)从高处看去,车盖(盖)如一片彩云的影子(云影)降临(临)。人到近(近)处,那衣服(
23、衣)如用有花气的香料(花气)熏过一般(熏)。 出句的第一分句只提炼出一个“遥”字。它是动词“看”的状语。对句的第一分句只提炼出一个“近”字。它与名词“处”组成名词性偏正词组做句子的宾语。陈子良以极妙的手法提炼出一组对偶句。 我选出这十例,只是揭示出不同句型造对偶句的冰山一角。我们必须坚信,散文能使用的句型,对偶句也一定能使用,并可以错综匹配。 我在这里还指出,工对、宽对也只与词性有关,与句型无关。 主谓句与无主句可以作对仗吗? 突然问自己:主谓句与无主句可以作对仗吗?自然自语回答:“在理论上是完全可以的。”这是因为汉语的词或词组与句法成分不是一一对应的。另外,作者使用“倒置”手法作对联也是允许
24、的。例如“名词+动词+名词”至少有三种句法成分不同的句式存在的可能,它们分别是: 名词(主语)+动词(述语)+名词(宾语); 名词(时间名词作状语)+动词(述语)+名词(宾语); 名词(宾语倒置)+动词(述语)+名词(介词+表方位的名词做补语)。 余下的问题是找例句。到王力的书中找,到唐人对偶句中找,到现代联家的作品中找,试着自己“戏作”。如:小楼一夜听春雨,大户千金诵古风。 广东 杨怀 选自刘太品先生主编当代佳联500副,出句是无主句,对句是主谓句。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出句是无主句,对句是主谓句。可怜冲雨客,来访阻风人。 白居易风雨中寻李十一“可怜冲雨客”是名词语,对
25、句的意思是:“来访为风阻之人”。(摘王力近体诗格律学p.277)茶马古道源头,紫气东来,四海商家营市里;孔名吾乡茗祖,民风正立,千年轶事话壶中。 题云南思茅石屏会馆普茶堂联 云南 黄桂枢摘录刘太品 主编当代佳联五百副,出句第一分句“茶马古道源头”是名词语,对句第一分句是主谓句“孔名吾乡茗祖”是一个判断句,“吾乡茗祖”是名词做宾语,判断词“是”省略了。曼女低吟词不旧,山歌高唱调全新。(胡自立 网上戏作)“山歌高唱”是“高唱山歌”的倒置。你知道吗?一个单句可以造流水对所谓单句是指按构造有无分句区分,有分句者称复句,无分句者为单句。 请看下面的例句。 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白居易客中守岁) 此联
26、因不可以倒置,称作“流水对”。此联的断句仅是依五言对偶句的格式断句,而按它的语法意义是不能断句的。它的语义节奏是: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它是一个无主句,整句话共十个字,是句子的谓语。动词语“始知”是句子的述语,“为客苦不及在家贫”是小句做宾语。(参见王力近体诗格律学p.290) 此例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语言事实,不仅两个单句可以造对偶句、复句可以造对偶句,就是一个单句也可以造对偶句。这样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了,这就是学习语法的好处。 录白居易客中守岁如下,供研究用。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贪。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对联研究与教学涉及语法问题时该用什么语
27、法系统?对联研究与教学一定会涉及语法问题,那么,该用什么语法系统很自然就会提出来。 我的看法是应该使用教学语法系统,即1984年开始使用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对联的学习者是受过教学语法系统教育的过来人。为此,有人提出我创立的名联体检诊所为什么使用王力语法体系,有时还引用其它学者之言,岂不自相矛盾。这种类似问题,在大学里讲授中华书局出版,由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时,也有授课老師提出来,编者作的答复可供借鉴。这本书的1980年修订本,教学参考意见p.15关于语法体系问题写道:“有的同志认为,本书讲语法时应该采用中学课本的暂拟语法系统。特别是师范学院,在别的课程中用的是暂
28、拟语法系统,在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中用的是另一语法体系,非常不便。”我们认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不用王力的语法体系,是说不过去的。况且本书涉及的语法体系(如以“之”字为介词,“所”字为代词)并不是王力的语法体系,而是马建忠以及许多语法学家的语法体系。讲课教师如果认为不合适,可以改用暂拟语法系统或其它语法体系。在语法问题上,应该提倡百家争鸣。(这段文字后面,还有王力先生本人给出的一个注:我最近写了一本古代汉语常识,为了照顾中学教课的方便,采用了暂拟语法系统,引起了很多人的误会,以为我放弃了我的语法体系了,我在这里声明一句,我没有放弃我的语法体系。) 我们在对联研究和教学中,在应用王力近体诗格律学的资
29、料和结论时,不可回避的要使用王力语法体系,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更不应该将资料和结论改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来叙述。如果这样做,别人会问:“到底是王力的东西,还是你的?”。再者,在某篇文章中,引用其它语法专家在他们著作中的看法,例如,引用现代汉语八百词,现汉、冯志纯现代汉语、邢福义现代汉语三百问等等,并没有什么不好,常常可起到,使问题说得更清楚明白的作用。这在与众多朋友的切磋中,基本上已是一种共识,也从未引起争端。近来有位孙遂明先生认为我这样做,违反了所谓“一贯性原则”,我不以为然。事实上,这位先生也承认,用什语法系统,不成什么问题。关于语法系统,下面的基本知识也当了解。
30、“语法”作为一个术语,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即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也叫语法体系),如“说话、写文章要合乎语法”中的“语法”,就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即指的是语法规则本身;二是指研究、描写语言结构规律的语法学说或语法著作即语法学体系,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的科学。语法学也简称为语法。一种语言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只有一个,但是语法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搜集材料的范围、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于是对同一语言事实就会出现不同看法。语法学体系就是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系统所作出的描写,是语法学家对语法现象的观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所作出的一切阐述,它是
31、个人或数人科学研究的成果。所以对客观存在的一个语法系统,不同的语法学家、不同的语法著作讲的会很不一样。所谓“语法体系分歧”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科学研究中,对客观存在的同一研究对象,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种分歧是难免的。语法学说的分歧,在深入广泛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会逐步趋于统一。语法体系的分歧,从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是好事,但对教学却是不利的。为解决学校语法教学的问题,50年代由全国语言学家们通过广泛热烈的讨论,产生了暂拟系统;1984年1月又制定并公布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这些可以说是许多语法学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摘录冯志纯现代汉语) 既然从学术研究和科学发展的角
32、度来看是好事,所以语法界从未听说:“XX误导了谁,XX糊弄了谁。”2007年在国粹网论坛孙遂明先生提出的“王力误导了大家,王力糊弄了大家”之说,个人认为是一种无知说法,并带有为自己捣腾的概念出笼,使用了攻击手段。 诗联对仗,王力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廓清了词语的相互配对规则。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介词也与连介词相对。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被认为同属一类,相
33、为对仗。 王力语法体系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的分歧如前所述是正常情况。在使用上也不存在什么不便。当然,如果有人改用提要的叙述也是可以的。例如把“形容词活用为副词用作状语”改述为“形容词用作状语”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有人问:用现代语法研究格律诗和对联适宜吗?这个问题也有说清的必要。引用张双棣等编古代汉语教程中的一段话供大家借鉴:“寻求古代汉语语法的大同或者说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我们设定的参照对象是现代汉语。我们目的是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中发掘并把握古代汉语的特点,从而学好古代汉语。”因此,用现代语法研究格律诗和对联没有什么不对的。 对联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的问题,下面意见仅考参考
34、。 文言:汉语书面语的一种,产在于先秦时期。一直使用到近代。它最初建立在口语基础上,经过长期发展,具有词汇丰富,精炼的特点。 录辞海。 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录现汉。 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初中一年级下学期胡浩祥同学根据老师的讲解认为:以文言词语所写成的文章称文言文。但其中,词语又细分古意,今意及古今同意三类。所谓古意指现代不用了的,如“白衣”(无功名人的代称)。今意指古代没有的,如“沙发”;古今同意指古代与现代意义基本相同,如,“我”,“白衣”(白色的衣服)。使用古意的词语写成的文章称文言文。 倒如,報:(文)祭祀。 “春秋報事,福我佑民。”属文言文。我:代词,古今同义。“我辈复登临”。属白
35、话文。 定语与定语作对仗的研究定语是名词性词语前面的附加成分,是修饰、限制名词性词语(即中心语)的词或短语。除副词和“的”字短语以外,其它的实词和短语一般都可以做定语,定语和它后面的中心语的语义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概括地说,定语的语法意义在于限制和修饰(描写)中心语,语法专家据此把定语分为两种,即限制性定语和修饰(描写)性定语。限制性定语用来限定人或事物的范围。一般说来,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是限制性的,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领属者、时间、处所、范围、数量、用途、质料等。修饰(描写)性定语一般由形容性词语充当。用来描写人或事物的性状,使语言更加形象和生动。王力论定语的对仗:“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
36、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是有指导意义的。“之”即“的”,定语的标志是“的”。定语与中心之间用不用“的”,推荐读者参阅冯志纯主编现代汉语中的有关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在律诗的对偶句中,由于受五言或七言限制,定语往往由单纯词和双音合成词(词组)充当。一,我们先研究单纯词作定词的情况。(一)形容词可以与名词对仗。(1)青钱买野竹,白帻岸江皋。(杜甫北邻)(“野”是形容词,“江”是名词)。(2)秋日新沾影,寒江旧落声。(杜甫雨)(“秋”是名词,“寒”是形容词)(3)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怀边。(杜甫有感)(“白”是形容词,“云”是名词)。(二)形容词与动词对仗。(4)过客来自北,大军
37、居在西。(储光羲留别)(“过”是动词,“大”是形容词)。(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孤”是形容词,“落”是动词)。(三)动词与名词相对。(6)春日垂霜鬓,天隅把绣衣。(杜甫送何侍御)(“霜”是名词,“绣”是动词)。(7)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杜甫客亭)(“秋”是名词,“落”是动词)。以上七例所举,都是词性不同的对仗。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名、动、形这三类词中的单纯词只要处在定语位置,都可以作对仗。(王力注释,以上例句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二,下面我们看双音合成词(词组)做定语的情况。(一)动词(限制性定语)与形容词(描写性定语)作对仗是常见的。(8)船争先后渡,岸激去
38、来波。(储光羲官庄池)(“先后”是形容词,“去来”是动词)。(9)忽闻哀痛诏,又下圣明朝。(杜甫收京)(“哀痛”是动词,“圣明”是形容词)(10)可惜欢娱地,都非少壮时。(杜甫可惜)(“欢娱”是动词,“少壮”是形容词)。(11)欻翕炎蒸景,飘摇征戍人。(杜甫热)(“炎蒸”是形容词,“征戍”是动词)(二)动词语和名词语(同属限制性定语),相对会被认为词性不甚合的。(12)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杜甫狂夫)。“厚禄”是名词语,“恒饥”是动词语,词性不甚合。(此联王力没有注释为词性不合)。(13)江水长流地,山云薄(暮)时。(杜甫薄暮)。“江水长流”是动词语,“山云薄暮”是名词语。王力认为
39、“流”与“暮”词性不甚合。(14)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杜甫九日杨奉)。“桑落”是动词语,“菊花”是名词。王力注释词性不甚合。(15)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王维送丘为)。“三亩”是数量词“一归”是动词。王力注释词性不甚合。(三)形容词和名词(分属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相对却受到限制,在王力提供的句型中,我们没有找到例句。三,专用名词的对仗,不需切分。(16)云薄翠微寺,天清黄子坡。(杜甫重过何氏)。“翠微”虽然是形容词,“黄子”虽然是名词。因为“翠微寺”、“黄子坡”是三字格专用名词,对“翠微寺”和“黄子坡”不再切分。(1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
40、事关心。“读书声”与“天下事”是三字格普通名词,当与专用名词区别。“读书”是动词性词组,“天下”是偏正结构名词,这样对仗现象在律诗和对联中是存在的。四,研究定语的对仗,有一种叠音字做定语对仗的情况。(18)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杜甫绝句)(“蔼蔼”是形容词叠用,“飞飞”是动词叠用)(19)淅淅风生砌,团团日隐墙。(杜甫薄游)(“淅淅”是象声词,“团团”是量词叠用)五,研究定语的对仗,还必需注意多重定语和偏正定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区别。(20)南川粳稻花侵县,西岭云霞色满堂。(李嘉祐寄綦毋云)“粳稻”修饰“花”,“南川”修饰“粳稻花”它们之间递相修饰,属偏正定语。;“云霞”修饰“色”,“西岭”修
41、饰“云霞色”,它们之间递相修饰,也属偏正定语。(2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千秋”修饰“雪”,“西岭”也修饰“雪”,“千秋”是“雪”的近定语,“西岭”是“雪”的远定语,属多重定语;同样“万里”是修饰“船”,“东吴”也修饰“船”,“万里”是“船”的近定语,“东吴”是远定语,也属多重定语。六,定语可以与定语作对仗,它还可以与句子的其它成分相对。但一定要求词性相同。(22)空谷归人少,青山背日寒。(王维酬比部杨员外)“空谷”是“归人”的定语,与对句的主语“青山”相对。“背日”是介词结构“在背日处”的省略,是对句的表处所的状语。(23)沙场峰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祖咏望
42、蓟门)。“沙场”是“烽火”的定语。“海畔”与“云山”并列为对句的主语。因此“沙场”与“海畔”是定语与主语相对。(24)索索风叶飞,离离早鸿度。(李百药晚渡江津)。索索修饰飞:风叶索索飞。“索索”是“飞”的状语。离离修饰早鸿。“离离”是“早鸿”定语。定语与状语对仗。以上研究不一定全面,分类可能不一定合理,但基本上也算做到了按语法书提供的条目完成了工作,提出了问题。 补语对仗研究补语是谓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后边的连带成分,对谓词性词性起补充说明作用。它可以回答“怎么样”、“多久”、“在什么地方”等问题。补语一般由词或短语充当,动词、形容词、表动量或时量的数量词、代词“怎么样”、副词“很”和“极
43、”、表示时间或处所的介宾短语以及动词或形容词性的各种短语都可充当补语。根据补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义关系,现代汉语把补语分为七类,我们以唐宋诗人的对偶句为例,研究补语的对仗。一,数量补语,数量补语用于动词中心语之后,表行为动作的次数或时间长短,由数量短语充当。如:例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三月”表时间长短,是补语。“万金”是物量词,是宾语。此联是出句的补语和对句的宾语作对仗。二,时间、处所补语,用于动词中心语之后,表行为动作的时间和处所,通常由介词短语充当。一般只有“在、于、自、向、往”等少数介词组成的介词短语才能做时间、处所补语。例二,日出(于)塞山外,江流(于)宿雾中。(杜
44、甫客亭)。介词“于”省略,为便于理解给予补出,下同。“塞山外、宿雾中”表方位。例三,草木变衰行(于)剑外,兵戈阻绝老(于)江边。(杜甫恨别)。“行”是不及物动词;“老”是形容词。“剑外、江边”表方位。例四,两个黄鹂鸣(于)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翠柳”是“于翠柳”的省略,是表处所的补语。“青天”是动词“上”的宾语。三,结果补语,用于动词中心语之后,表行为动作的结果,结果补语由形容词和动词充当。能充当结果补语的动词为数不多,常见的有:“走、开、死、活、见、倒、翻、破、烂、跑、动、完、成、通、穿、懂、透、病、输、赢、丢、会”等。例五,石角勾衣破,藤枝刺眼(而)新。(杜甫奉陪郑)。出句
45、中,“破”是动词“勾”的结果补语。对句中,“刺眼”是“新”状语(词“而”有一种表示修饰关系的语法功能,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见古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编著,北大出版。P.279)。例六,楼云笼树小,湖日落船(而)明。(杜甫送段功曹)。出句中,“小”是形容词,是“笼”的结果补语(楼云把树笼小了)。对句中,“落船”是“明”状语。例七,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王维酬张少府)。出句中,“解”(开的意思)是动词“吹”的结果补语。对句中,“弹琴”是动宾短语做句子的宾语。四,趋向补语,由趋向动词“上、下、进、出、来、去、回”等充当,用在动词中心语之后表动作趋向。如:例八,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储光羲咏山泉)。
46、“来”、“出”都是趋向动词。例九,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和裴迪)“来”、“去”都是趋向动词。五,可能补语,用于动词和少数形容词之后,表示可能和不可能。如:例十,锦水细不见。(苏轼初发嘉州)。“不见”是可能补语。六,程度补语,用于形容词中心语或表心理活动的动词中心语之后,表人或事物的性状所达到的程度,一般由谓词性短语或副词“很、极”充当。如:例十一,蛮江清可怜。(苏轼初发嘉州)。“可怜”是程度补语。以上两联组成对仗: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七,状态补语,用于动词中心语之后,表行为动作所呈现的状态,一般由谓词性短语或单个状态形容词充当。如:例十二,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杜甫佐还山后)。出句中,“细”是形容词,当动词“舂”的状态补语,“得”是助词。对句中,“迟”是形容词充当动词“寄”的状态补语(意思是寄得迟),“来”是趋向补语。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