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十二五”至2020年是玛曲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快玛曲发展对改善民生、维护藏区和谐稳定、保护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根据省政府《关于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9]193号)和州政府《关于甘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州政办发[2010]116号)的要求,编制玛曲县“十二五”至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条件
玛曲县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环境、区位条件、牧业经济和民族人口占较大比重的县情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提出适宜玛曲县实际情况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深刻认识已有的发展基础,全面分析未来发展的环境条件,找出优势、劣势所在。
一、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玛曲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甘青川三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00°45′至102°29′,北纬33°06′至34°30′。县域总面积10190.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340米。境内高山、平原相间分布,海拔较高,气候寒冷,草原辽阔,地理环境独特。
(一)地形特征。玛曲县境内地势高亢,高原和山地相间。以阿尼玛卿山、西倾山两大山系主脉形成西部高山区,中南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的山前地带为平缓丘陵地带,黄河两岸阶地宽阔。由西向东横贯全县中部的阿尼玛卿山,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4806 米。山前丘陵,海拔在3500~3800 米之间。黄河沿岸滩地海拔在3300 米左右,地表平坦,水草丰盛,亚高山草甸、沼泽化草甸等草原植被较好,素以“世界最美最大湿地草场”著称。
省上有关部门进行《甘肃省主体功能分区研究》时,以数字地形模型(DEM)为底图,按>3000米、3000-2000米、2000-1000米、1000-500米不同海拔高度提取面积;并按<3°、3-8°、8-15°、18-25°、>25°提取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坡度投影面积,玛曲县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是甘肃省内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地表起伏不大,坡度小于8度的土地面积有4046.94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9.71%;8-15度的土地面积1998.44平方公里,占19.61%;15度以上土地面积4145.42平方公里,占40.68%。全县海拔高,以山地高原为主,适宜从事畜牧业生产(见表1)。
表 1 玛曲县投影面积统计表 单位:平方公里
坡度
海拔
﹤3°
3-8°
8-15°
15-25°
﹥25°
总计
﹥3000米
3052.79
994.15
1998.44
3224.4
921.02
10190.8
比重(%)
29.95
9.76
19.61
31.64
9.04
100.0
(二)气候特征。玛曲县属青藏高原亚寒带的半湿润地区。受大气环流和高原地貌的影响,高寒而多风雨,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全年无明显的四季之分,仅有冷暖之别。
玛曲县太阳辐射强烈,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583.9小时。各月日照数中12月最多,平均为237.2小时,9月最少,平均为168小时。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多年平均气温约1.1℃,全年无绝对无霜期。7月份气温最高,平均11.7℃,极端最高气温为25℃,暖季51天,短暂而温和。1月份气温最低,平均-9.7℃,极端最低气温达-30℃,冷季长达314天左右,寒冷而漫长;年平均降水量615.5 毫米,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年平均蒸发量1353.4 毫米,相对湿度约62%。一般年平均降雪日数55.4天;年平均风速2.5m /s,最大风速36m/s,全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77.1天,最多日数达121天。
(三)土壤和土地资源。全县土地面积为1527.9万亩,其中牧业用地占96.34%,建设用地占0.09%,未利用地占3.4%。牧业用地在三大类土地中占绝大部分。其他牧业用地面积2.6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7%(表2)。
表 2 玛曲县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单位(万亩)
项目 牧业用地 牧业用地中林地 其他牧业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地 总计
面积(万亩) 1472 47.40 2.68 1.39 51.83 1527.9
比重(%) 96.34 3.1 0.17 0.09 3.4 100.0
玛曲县主要土壤类型有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黑钙土、暗棕壤七种土类。其中,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欧拉秀玛乡、木西合乡、欧拉乡及阿万仓西部4000 米以上高山陡坡和西倾山部分地区;亚高山草甸土分布于欧拉乡及阿万仓乡一线以东3500~4000 米的低山地区;草甸土主要分布于海拔3600 米以下的黄河冲积滩地及其支流的冲积扇上;沼泽土集中分布于曼日玛、采日玛、齐哈玛、阿万仓乡四乡及欧拉乡、尼玛镇等地的山间盆地地下水涌出地带;泥炭土集中连片分布于曼日玛、采日玛的乔科滩和欧拉的扎西滩;暗棕壤主要分布于欧拉秀玛、木西合、欧拉西部阿尼玛卿山海拔3800~4200 米的高山阴坡。在各类土壤中,以亚高山草甸土分布面积最为广大。
(四)植被分布和生物资源。玛曲县草地植被属川西藏东高原灌丛草甸,由于气温变化的梯度较大,植被主要表现为滩地到高山植被的垂直带系列和从温性的草原化草甸到高寒草甸与灌丛的高原植被带系列,以耐高寒的中生灌木和多年生草本为主,有57科、204属、430余种。
玛曲草场总面积1422万亩。草地类型多样,共有亚高山草甸草地、灌丛草甸草地、高山草甸草地、草原化草甸草地、沼泽化草甸草地、沼泽类草甸草地6大类、11个组、20个草地型。亚高山草甸草地是玛曲县草地的主体和精华,主要分布于海拔3400~3900 米的中低山地、丘陵、洪积冲积滩地和河谷阶地。较常见的草种主要有蒿草属的矮蒿草、线叶嵩草、藏蒿草、异针茅和羊茅等。灌丛草甸草地镶嵌分布在海拔3400~3900 米的宽谷滩地、沟谷、山地阴坡。
在黄河沿岸和部分河谷分布有一些灌木林地,主要有灌木林、矮生柳等。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地有高寒针叶林,主要树种有祁连园柏、冷杉等。全县有林地面积约47.4万亩。
全县53%的草场是草质优良的亚高山草甸草场,载畜能力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一倍多,属青藏高原和甘肃省天然草场中自然载畜能力较高、耐放牧性最大的草场。是驰名中外的河曲马、阿万仓牦牛、欧拉羊和中华藏獒四大优良畜种的产地。另外,境内的野生动物种类多达19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颈鹤、雪豹、黑颧、梅花鹿等10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马鹿、白唇鹿、棕熊、秃鹫、金雕、蓝马鸡等20余种。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独特性,玛曲县具有非常丰富的植物药材资源,已知的野生药用植物有39科、100属、151种。其中分布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经济价值较高、可以采集利用的药用植物有:独一味、红景天、冬虫夏草、玛曲贝母、裂叶羌活、秦艽、烈香杜鹃、水母雪莲花、唐古特大黄、甘青乌头、多花黄芪等20余种,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为藏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还盛产多种特色食用菌和“高原人生果”蕨麻等。
(五)水文特征和水资源。玛曲县属黄河流域的上游地区,黄河从青海省久治县门堂乡入境,由于阿尼玛卿山的阻隔向南迂回,至采日玛、文保滩一带受南部松潘高原的阻挡再次转向,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中间向北流去,在玛曲形成“九曲黄河”第一个大弯曲部。在玛曲县境内黄河流过433.7公里后,于欧拉秀玛乡阿格托流入青海省。
境内黄河流域面积为8850平方公里。黄河玛曲段的一级支流有白河、黑河、墨曲、加曲、当莫郎曲、贡曲、西科河等27条,二、三级支流300多条,黄河干流河面最宽为350米,最窄为80米,洪水期水深8米,常水期水深3.5米,枯水期水深1.5 米。黄河在青海省吉迈站径流量为38.91亿立方米,从玛曲县欧拉秀玛乡境内再返回青海省河南县时,出境水量为147亿立方米,玛曲段增加达108.1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总径流量(184.1亿立方米)的58.7%,因而玛曲被誉为“黄河蓄水池”和“高原水塔”,对黄河水源具有特殊的涵养作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功能区。因此,对于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玛曲县域内河流、湖泊密布,玛曲湿地是青藏高原湿地类型中保存最完好、状态最原始、特征最明显、物种资源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高原沼泽湿地,是全国十大高原湿地之一。湿地总面积315万亩,范围涉及县域内多个乡(镇、场)。面积较大、特征明显、集中连片的有阿万仓贡赛尔喀木道湿地、采日玛和曼日玛交接处的朗曲乔尔干湿地、河曲马场沼泽湿地和尼玛沼泽湿地等。玛曲湿地的植被以草甸类为主,生长茂密,生物多样性丰富。2001年玛曲湿地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
黄河玛曲段水资源量37.66亿立方米,水资源理论蕴藏量181.23万千瓦,年电能量132.7亿千瓦/小时,目前水资源利用率仅为0.2%。
(六)矿产资源。玛曲县地处西秦岭西段成矿带,北部是西倾山金成矿亚带;中部是阿尼玛卿山金、铁、铜、钨、汞成矿亚带,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好,矿产资源较丰富。全县现有矿床(化)点28处,有3处矿床正在开采利用,尚有25处矿床(化)点未开发利用。金属矿主要分布于西秦岭西段、西倾山脉东段(尕玛梁一带),阿尼玛卿山东段(上、下欧拉乡和木西合乡一带),已探明的有金、铁、铜、锡、钼、钨等矿床(点),其中除金矿开发利用外,其他金属矿(化)点由于受地勘工作程度限制,尚未开发利用。目前提交的金矿基础储量55吨,远景预测储量有望突破100吨。非金属矿主要是泥炭、大理石等,分布于黄河沿岸低洼地区,这两种矿产量大质优,开发潜力大,估算泥炭资源量16811万吨,潜在的经济价值约200亿元,开发前景广阔。
(七)旅游资源。玛曲县复杂的地质构成和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广袤的草原,多姿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境内藏传佛教寺院、石刻岩画、淳朴浓厚的传统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广为分布,已打造出“格萨尔发祥地”、“天下黄河第一弯”、“世界最美最大湿地草场”、“藏民歌弹唱故里”、“中国赛马之乡”五大旅游品牌。天下黄河第一弯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主要景点有黄河首曲第一桥、格萨尔广场、大水泉、贡唐曼曲药水泉、哇尔玛沟杜鹃林、察干尼玛外香寺、吐蕃大臣噶.伊希达吉遗城、鸭蛋岛、格萨尔王发祥地玛麦哲木道、河曲马场热尔钦草原、热尔钦湖、阿万仓贡赛尔喀木道、娘玛寺、萨尔玛寺、吐蕃赞普赤德松赞军事指挥部遗址、七仙女峰、木拉寺、木拉石雕、齐哈玛黄河吊桥、宗喀大峡谷(宗喀石林)、西麦朵合塘等景点。这些景点旅游质量较高、观赏性强,沉淀了丰富而独特的格萨尔文化、游牧部落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弹唱文化,集草原风光、地理奇观、藏族风情、历史文化于一体,能满足游客追寻自然和饱览原始生态的要求。
二、社会经济条件
(一)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玛曲县辖七乡一镇一场,共有41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2010年底有常住人口4.8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3万,占总人口的93.9%。藏族人口4.24万人,占87.5%以上。牧业人口4.06万,占总人口的85%,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玛曲县人口密度4.8人/平方公里,远低于全省和甘南州的平均水平,也是甘肃省内人口最稀疏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约占50%。男性占总人口的50.83%,性别比例基本保持平衡。2010年,全县牧村劳动力资源共有22042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1038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1939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为8676人,分别占劳动人口总数的5.3%、9.9%和44.2%。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为4.6年,与全省相比较,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交通和区位条件。玛曲县东北与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若尔盖、阿坝县相邻,西南、西北分别与青海省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相连,北邻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西北地区进入川、青两省的重要门户,县城距省城兰州市450公里,距州府合作市182公里,远离工业集中的城市区,难以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没有航空枢纽和高速公路的依托,人员、物资的流动受到限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未来10 年内,区位空间上的封闭性仍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参见图1)。
图 1 玛曲县区位图
玛曲县物资和人员的流动依靠公路运输,目前县域内没有高等级公路。现有公路主要是:省道S313线郎(木寺)--玛(曲)路段67公里、尕(海)--玛(曲)路段60.02公里、县道4条437.947公里,乡道2条92.978公里。境内乡道以上公路总里程657.945公里。公路连通全县七乡一镇一场,但普遍技术等级低、路况差、运输能力弱。三级油路25公里,四级油路238.09公里,四级砂砾公路139公里,其余均为等外路。
(三)社会事业。受区位条件的限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玛曲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均处于较为滞后的状态。虽然近几年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全县各乡镇普遍存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就医难、子女上学难、看电视听广播难等问题。
2010年玛曲县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7.9%,初中阶段入学率95.1%。15周岁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95.7%,17周岁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完成率90.4%,青壮年非文盲率为95.95%。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在县内外就读的学生达9902人(不含321名在园幼儿),其中小学在校生6591名,初中在校生2422名(含在外借读生710人),高中在校生883名。全县现有教职工587名,专任教师564名。
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33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每万人占有的医疗卫生人员数为51.5人。但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技术装备差,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牧村新型合作医疗体制还不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存在,医疗、卫生、保健等维护居民健康的服务能力不高。
(四)人民生活。近年来,玛曲县城乡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牧民整体生活水平并不高,要提高生活水平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发展难度大(见表3)。
表 3 玛曲县、甘南州和甘肃省2010年人民生活指标
项目 玛曲县 甘南州 甘肃省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元) 11780 8822 1206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710 1711 2328.92
人均住房使用面积(m2) 1.5 9.2 19.9
恩格尔系数(%) 58.7 53.4 38.3
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 1.6 6.9 9.16
平均预期寿命(年) 65 65 70.4
当前玛曲的基本县情是:生态功能重要,草地超载严重,资源潜力较大,发展基础薄弱,生存条件困难,民生改善迫切。
第二章 “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玛曲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也是玛曲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推手,紧紧围绕《玛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发展布局、主要任务等,认真实施“生态立县、牧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项目带县、开放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八大战略,克服“3.16”不稳定事件和“5.12”汶川地震等带来的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进一步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社会步入又好又快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
(一)综合经济指标。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6%(可比价)。其中:第一产业达到2.81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5.67%;第二产业达到3.3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51%;第三产业达到3.35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28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7.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7.37%;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73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37%;地方财政收入9410万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3.25%;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780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0.44%;牧民人均收入达到3710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6.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2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经济指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预期目标,全县经济运行总体保持了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项目建设工作。五年来,玛曲县在省、州各级部门的支持关心下,积极抢抓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扩大内需等政策机遇,争取省上支持,全力抓好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五年共建设重点项目183项,总投资26.37亿元。项目涉及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中央扩大内需资金、援藏、以工代赈、技术援助等。总体来看,项目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牧业、交通、旅游、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市综合功能明显提升,教育、文化、卫生、广电、文体旅游等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三)社会事业。完成了中小学校教育布局调整,顺利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县医院医技楼、藏医院住院部楼、保健站住院部楼、乡镇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站等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均已建成,部分投入使用,更新配备了部分乡卫生院医疗器械设备,卫生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2010年,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6张,比十五末增加了1.1 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25‰以内。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建成一大批乡村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设完成县图书馆,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县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84.14%、82.45%。
(四)民生工作。全面实施了游牧民定居、城镇居民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牧村危房改造、牧村饮水安全、牧村道路等民生工程,城乡居民住房等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年累计安置各类大中专毕业生413人(其中公益性岗位259人),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比“十五”末降低了0.85个百分点;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9%,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口覆盖率达到9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参加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9%;新农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参保率为93.7%;城乡低保人员和五保户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玛曲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十二五”时期玛曲县跨越式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因素将明显增多。从国际、国内发展形势看,“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特征和重大任务。一是国家坚持实施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战略方针,将更加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基础设施、调整收入分配,加快推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国家把提高自主创新和培育竞争新优势作为长期战略目标,将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地位,加速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三是国家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将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全国经济较快增长,各方面信心将明显增强,以消费拉动内需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从我县发展环境和面临的形势看,迎来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一是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对藏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部署,确定了到2020年藏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藏区发展特殊政策和措施,为我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二是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特别是国家出台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策措施及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给我县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三是县委 “12358”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项目、加快发展”的合力,经济连续5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在十一五期间也连续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县委、县政府新的“122584”总体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全县优势资源开发将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改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
由于受特殊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基础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牧村贫困量大面宽程度深,是我县的基本县情。全县经济发展的势头虽然较好,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总体水平滞后;民生虽然逐年得到有效改善,但解决的标准较低;社会事业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距离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环境保护工作虽然不断加强,但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社会大局虽然保持稳定,但实现长治久安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省委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为指引,结合玛曲县情,“十二五”期间及未来10年玛曲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紧紧围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着力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任务,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为保障,突出改善民生、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五个重点,认真实施生态立县、牧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项目带县、开放富县、科教兴县、依法治县八大战略,努力把玛曲建成甘南乃至全省重要的高原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高原游牧生态旅游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概括起来讲,就是“122584”发展战略)。
为实现这样的发展思路,坚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发挥中心带动作用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着力打造草原新城,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坚持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以牧民定居为基础,推进解决社会主义新牧村建设,解决安全饮水、能源供给、就医、上学等基本民生问题。着重解决牧民群众最迫切最直接的现实问题,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坚持强化政策支持与发挥自身潜力相结合。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优惠政策。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加快推进发展与维护团结稳定相结合。始终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促团结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促和谐。
二、发展目标
基于已有的发展基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积极可行的发展目标,是科学谋划未来的重点所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提出了四省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依据这个目标要求,玛曲县“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为:在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基础上,实现全县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重点产业和特色经济初具规模。
到2015年,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全省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三牧”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型牧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建立,旅游业发展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
到2020年,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规模;城乡居民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产业结构形成 “三二一”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通过对以上发展指标进行预测和论证,指标分二期,2015年 “十二五”规划目标,2020年10年规划目标(见表4)。
表 4 玛曲县2015年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年 份 2010 2015 2020
人口自然增长率(‰) 14.51 14.0 12.0
总人口(万人) 4.91 5.26 5.59
劳动力(万人) 2.2 2.41 2.75
人口的城镇化(%) 22.6 40 60
GDP(万元) 95300 167200 294600
GDP平均增速 11 11.9 12
一产业产值(万元) 28160/29.5% 45980/27.5% 79542/27%
二产业产值(万元) 33600/35.3% 61028/36.5% 82488/28%
三产业产值(万元) 33540/35.2% 60192/36% 132570/45%
人均GDP(元) 19410 31787 52701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1780 23800 470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710 7500 11000
大口径财政收入(万元) 17070 30083 53016
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64665 120000 27000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17240 36000 75000
建设用地(亩) 13914 21000 28000
人均住房面积(m2) 1.5 8 15.8
饮水安全人口万人/(%) 1.12/23.2 3.22/61.9 5.04/91.6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 4.6 6 8.7
人口预期寿命 65 67.5 70
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96 100 100
森林覆盖率(%) 7.8 8.5 10.0
沙化草场治理面积(万亩) 84.3
注1: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建制镇政府所在地的居民,不包括镇管辖区中的乡村人口。
2:GDP和人均GDP为可比价。
(一)人口增长和人口的城镇化。根据1990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未来我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将高于全省和全州的平均值,改变人口过快增长的状况不容忽视。2011-2015年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将控制在14.0‰以内,2016-2020年期间将控制在12.0‰以内。到2015和2020年全县人口分别达到 5.26万和 5.59万,人口密度将超过5人/平方公里。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分别占人口总数的48%和50 %,成为劳动人口最多的时期。
推进人口的城镇化是玛曲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玛曲大部分人口以游牧生活为主的实际, 2015年城镇人口预计达到2.1万人,占总人口的40%。其中,县城1.8万人,阿万仓镇0.3万人。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县城2.8万人,其余各乡镇达到0.8万人,逐步形成城镇经济反哺牧业经济的格局。
(二)经济增长。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提出的四省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玛曲县人均GDP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8% (见表5 )。单从经济发展指标来看,玛曲不同于省内其它藏
表 5 1990-2009年玛曲县、甘南州和甘肃省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项目 甘肃省 甘南州 玛曲县
1990 2000 2009 1990 2000 2009 1990 2000 2009
GDP平均增长速度(%) 10.2 6.3 10.06
人均GDP(元) 1099 4129 12852 832 2106 6376 1646 6411 16159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197 4916 12060 3222 7995 8822 - - 1062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31 1428.7 3050 375 1180 2383 748 2355 3380
人均财政收入(元) 154 425 2292 48.7 155.7 400.6 33.3 1257.5 1733.9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 66.3 1731 9408 93.4 733 6246 162.6 1034.7 7132.4
区县份,目前人均水平较高,但从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来看,与省内其它藏区县份没有太大差别,而从生态保护的要求看,又需要减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未来5-10 年玛曲仍要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前提加快发展,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速度。1990-2009年期间玛曲县GDP的平均增速为15.7%(可比价格10.06%)。“十二五”期间按11.9%的平均增速(可比价格)安排规划、“十三五”期间按12%的平均增速(可比价格)安排规划较为可行。到2015年和2020年玛曲县的GDP分别为16.72亿元和29.46亿元,人均GDP分别为31787元和52701元。
第四章 规划发展重点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切实发挥好黄河水源补给这一重要生态功能,把植被的保护、水资源的涵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牧民聚居区的生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妥善处理好牧民收入与草场保护的关系。
(一)草地、湿地的综合治理和森林管护。加快对“三化”草场的综合治理,遏制草场退化、沙化。通过轮牧休牧、以草定畜等方式协调草畜关系,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涵养水源功能。改进饲养技术,提高牲畜单产和家畜出栏率,减轻草场压力。加强黄河沿岸灌木林管护,通过封育保护,实现保护生态和促进牧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继续巩固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坚持草场承包、围栏封育,综合治理草原鼠害、虫害;通过实施节水灌溉、人工种草等项目,培育优质牧草,改进草质结构,提高牧草生产力。建立人工草场,建设牧草籽种植基地,加大牧草籽种植;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重点对沼泽湿地实施围栏保护,开展围栏技术推广和沼泽植被恢复示范推广;实施森林植被修复与治理项目,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加强对现有公益林的管护,提高黄河沿岸灌木林的护岸和保护水土功能。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提高林业预测预警防范水平;实施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草原、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提高牧民草原防火意识,减少人为火灾。
(二)加强和完善境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黄河首曲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恢复湿地植被,保护濒危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能。争取设立黄河首曲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配备人员和设备,重点保护湿地、泥炭地、野生动植物,对超载放牧的湿地草场限牧或禁牧,转移草场牲畜,减轻草场压力;加强黄河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和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设立玛曲县青藏高原土著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人员和必须的仪器设备,开展水生生态环境和伴生水生、野生水生动物保护研究。
(三)加强矿山环境治理。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方针,实施格萨尔矿山采空区及矿区环境治理项目,减少采矿与加工造成的环境影响。加大对采矿区、尾渣堆集区的植被恢复治理,实施废弃矿山塌陷综合治理项目,防治水土流失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规范县域内矿产勘探活动,加大国土部门对地质调查、矿产勘测的活动备案登记、加强国土资源的管理。
(四)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稳定玛曲对黄河水源的补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