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邓稼先》教案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3.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两个古诗文小段。
2 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作家作品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作品:《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邓稼先》
三、写作背景
关于“两弹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四、整体感知
1、预习反馈
邓稼jià先 元勋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尽瘁cuì 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
词:抽查课文中重要成语。
2、默读课文,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A.邓稼先于哪一年出生在什么地方?
B.邓稼先曾于1948—1950年赴哪国哪所大学读理论物理?
C.邓稼先于何年因患何病逝世?
D.用来与邓稼先作对比的那位外国杰出人物是谁?
E.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年、月、日分别是什么?
F.我国核武器试验的地点是哪里?
H. 小组合作讨论,全班讨论交流。
3. 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
五、分析理解
1、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概述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点明邓稼先是为民族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骄傲,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骄傲,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六部分:邓稼先始终战斗在艰苦卓绝的第一线——戈壁沙滩。
第七部分:引述电报书信评价赞扬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质。
六、合作探究
1、在写邓稼先之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
七、深入探究
1、为什么要引用《吊古战场文》?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
八、拓展延伸
1986年5月,在病房。你想对邓稼先说什么?
九、总结
1、深刻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2、写作特色:
(1)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结合长短变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蕴含了深厚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主题式的小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各的重点,同时又连成一个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